第三十七章 大飞机运十的悲哀 (第3/3页)
研费而飞不下去;第三架飞机的半成品已配齐6%左右,却被遗弃。结果是:工程停下来了,成果被丢弃不用,队伍最后也“七零八落”。运1的总设计师马凤山同志因病和忧郁过早逝世。首席试飞王金大同志对运1下马一再意见而未得到答复。
运1是在无人负责、没有件根据的情况下被拖黄的,下马属于“不合法”。但谁负责任?纸面上找不出来。航空界内不少同志说,如果周总活着的话,不论从哪那方面讲,运l都是不下马的。
眼看着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失,当年在为国争光的崇高目标鼓舞下付出大量心血得到的成果被弃置,广大干部、工程技术人和工人都十分痛心。1984年6月4日,上海飞机研究所219位同志联名呼吁不要花巨额外汇去组装dc9超8(即麦道82),建议在运1基础上发展我国民航工业。尽管当时国务院领导有批示“这是早已决定了的问题,不要再议了,否则一拖又是几年”,但航空部其实已经下决心已对外合作为主、放弃运1了。
运1的下马,洋人插手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1985年,美国麦道公司做成了dc9超8(md―8)于上海组装的生意后,在西方“财富”杂志上吹嘘自己是怎么做成1亿美元的生意的,说“因为上海搞过运1,我们才与上海合作,如果不打倒运1,美国飞机就不好打进中国”。他们还到处吹嘘游说,说他们怎样受到中国领导人某某的接见,某某又怎样赞成他们的看法,等等。众所周知,在运1下马的同时,作为运1试制基地的上飞公司与麦道合作总装md―8,其结果是,原准备做第三架运1的价值数千万元的材料的最后结局,是在上海飞机制造厂为和麦道合作作准备、练铆钉枪用了。我们可以象,当年曾经制造出自己的喷气客机的工人们,这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听王悍东沮丧的说完这些,我身上直冒冷汗。用句东北话形容,就是心里瓦凉瓦凉地!
我激动的对王悍东说:“王伯伯一点希望也没有吗?”王悍东对我说道:“东强你也别恢心,现在时过境迁,说不定还是有转机地。中央首长的意见是让你到上海先看下运十,等安―225带资料飞到后,转飞到上海,在由中科院、和当时运十项目组的同志,和一些这方面的权威专家。对飞机和资料进行合论正,再讨论下一步是否进行生产。
---------------------------------------------
写下这章,小弟详细的查看了许多资料,当看到运十下马的原因,心里十分愤慨和凄凉。如果当时不是这样――那我们就不用今天在费九牛二虎之力,重起大飞机项目了。我们被发达国家落下的脚步就更近些了!!!
当时波音公司的一位副总裁看了运十飞机,了解了情况之后说:如何研制大型喷气式运输机,你们也毕业了,我们不过早毕业而已。美国道格拉斯一副总裁看了飞机之后说,你们航空工业一下子赶上来了15年。美国波音总裁看了飞机后说,运1不是b―77的翻版。因为机翼的翼型、机尾布局、机头、座舱和飞机的电子设备等,与b―77大不相同,自然得不出翻版的结论,更不能向中国作什么侵权的追究。
当时我们国家的大飞机项目上,照发达国家迎头赶上了十五年,可今天我们落后了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