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大飞机运十的悲哀 (第2/3页)
协同,2多个研究所、工厂共同努力的产物,怎么能说是“四人帮”的“成果”呢?!退一步说,就假定是“四人帮”插手过78工程,但这毕竟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在国防科技方面获得的重大进展,是全国人民吃窝头咸菜、一年十几尺布票“”出来的!尽管它很幼小,还有很多问题和不完善之处,但它毕竟是我国航空工业继续前进的基础。它体现了我们现有国力和科技水平,也是对外合作的本钱,怎么能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当儿戏,说扔就扔呢?!
其次,中央内部也有抵制运1的空气。当时总对运1工程是积极的,曾在接见试飞代表时说过热情鼓励的话。但十分遗憾,当运1试飞到北京时,连一个副总以上的国家领导人,都没有去机场迎接――“不能给四人帮露脸”,“都怕跟四人帮划不清界限”。
还有就是我们的民航部门的消极态度。当时民航局曾表态:不需要干线飞机。1984年12月2日在谷牧同志召开的落实运1进藏试飞的议上,中国民航局的主要领导同志说:运1一上天,真叫人头疼。民航作为用户,从飞机的可靠性要求出发,对新型国产飞机有不信任感,不愿意买,本属正常。但对自己造的飞机上天抱有如此奇怪的感,实在令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鉴于内部分歧比较大,有人抱着不赞成的态度,1981年5月,三机部、上海市根据薄一波副总的要求,邀请了包括樊绪箕(老航空专家,原南京航空院院长,时任中国交通大校长)、吴仲华(发动机专家,中国科院院部委)、王俊奎等航空专家,以及经济方面、冶金化工方面的专家55位同志,对运1飞机进行实地考察后举行了评审议。结论是:建议工程不能停,成果不能丢,队伍不能散。
据此,1981年内,三机部与上海市两次向国务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写报告,国家计委国防局也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写情况反映,建议批准继续研制,但始终没有得到批复。
为什么国务院的反应如此反常,现在能够得到的解释是,市场、使用问题没有解决,内部认识不一致,互相扯皮。扯皮拖拉,许多都是由管体制带来的。研制运1由上海主管、三机部归口管,三机部就不象对自己主管的型号那样尽力;代表国务院管的先是国家计委、国防工办,后来国家机械委又管了一段;再后来又是国防工办、国防科工委管,不断出现间隙和无人负责的现象。据介绍,上海市和上海航空工业的同志早就把上海航空工业归属于航空部为主领导,打了报告上去,航空部收又不收,犹豫不定。民航局与三机部在要不要使用运1上又扯皮。甚至连非常支持运1的薄一波副总,在1981年12月接见试飞代表时也为难地说“我是支持你们的,但经费问题是决定不了”,“那个报告(三机部和上海81年8月1日报告)我批示不了,要计委去办,报国务院去批”。
国务院主管领导多头,决策多变,主管部门对研制运1态度暖昧,从国务院到使用、研制部门都有人表示不要运1飞机。据知情人士说,运1下马,与国家领导人对原三机部和上海市的请示下一步研制运1的报告不处有直接关系,而主管部门在得不到批复的情况下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就不得而知了。尽管没有一份件正式通知78工程中止,但实际情况是,已经上天的2号要继续试飞获取科研设计数据,因得不到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