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六十一章 准备向高原挺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百六十一章 准备向高原挺进 (第2/3页)

    林志敏是从美国招聘回来的工商管理学博士,从一家中型企业的副职做起,几年时间做到了大区的ceo,应该说,其能力和才干,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的。可午阳对他,跟大多数任命的ceo一样,不是很了解,也就是每年见一次面,交谈几句,谈的也是工作上的事情。

    “志敏,公司这几年在西北的投资很大,张立忱如果再管藏区的事情,恐怕忙不过来呢。你这些年在西南的工作干得不错,局面已经打开了,如果没有太大的新项目,应该是可以腾出手来,向高原进军的。”

    林志敏说:“老板,如果您非要安排我去,那我就跟你讲实话吧。我们在川西康巴地区开采矿山,已经是与藏区交界了。这些年只要有时间。我就对高原进行了解。”

    午阳笑笑说:“通过了解。你觉得不适合在那里投资是吧?”

    林志敏说:“老板。如果我们公司不是一个经济体,那就不存在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可关键是,我们去投资,是奔着经济利益去的,这就不合适了,您听我陈述理由。”

    “好,你说。”

    林志敏说:“一个是那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最好的藏南地区。也跟川西地区差不多,海拔在3000米左右,每年的5月以前、10月以后,都是出于封冻期,不适合人类活动,也许您会说,那里并不是无人区,还是有人类生存的。但是,他们是从小生活在那里的,已经适应了那里的气候。您也许不了解他们,我可以肯定地告诉您。想要他们成为公司的劳动力,绝对是不行的,我们需要的劳动力,只能从内地招聘,内地的人,能不能适应就是大问题了。”

    午阳说:“我们采矿的队伍,深入昆仑山内部,那里的气候同样寒冷,海拔也不会低,还是可以适应的嘛。”

    林志敏说:“高海拔、气候寒冷,这都是可以克服的,可这里最大的问题是缺氧,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其他地方的三成左右,而且越强壮的人,需要的氧气就越多,我们招聘的劳动力,总是应该强壮一些的人吧?”

    “对,这确实是个问题。志敏,这个还是有办法的。”

    林志敏笑笑说:“老板的办法肯定很多,有什么高招可以教我?”

    “我们可以在这几个方面想办法。一个是从军队、武警的退役士兵里面招聘。他们上高原时,年龄都很小,上去了几年,基本上都适应了高原的气候,高原的部队多,每年退役的士兵也多,只要我们开出高薪,肯定是能够招聘到一部分人的;二个是在高原的东部、南部边缘地区招聘,那里的气候相差不是很大,去了可以很快适应的,第三个,就是从内地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招聘毕业生,也包括一些高中、初中毕业生,他们年龄小,适应起来比较快。还有一个途径,就是招聘内地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的下岗工人,招聘了以后,能够适应的留下来,不能适应的给予路费、误工费,病了的给医药费,送他们回来。”

    林志敏说:“老板,内地人上高原,搞不好就可能出人命的,只要一感冒,就引起肺水肿、脑积水呢。”

    午阳说:“也只能防了。招聘时跟人家讲清楚,到了以后,发现感冒就及时救治,实在没办法,就多给抚恤了。”

    “老板,高原的交通状况很差,虽然有川藏线、青藏线,但路况比较差,还经常出现塌方、冰冻,有了产品运不出来,生活物资运不进去。”

    午阳说:“这个情况,国家一直在努力解决,肯定逐年会有所改善的。我们作为一个有实力、负责任的大公司,可以在这方面承担一些责任,可以独立自主地修公路、修铁路,改造公路和机场。你别以为现在为修路花了钱吃亏了,实际上不会吃亏的。你想想,如果高原的公路、铁路、机场都修好了,那去投资的人不就多了,那里的土地、矿山,不是都要涨价了?所以,说来说去,就是一个先投资,取得先机的问题。”

    林志敏笑笑说:“老板,咱们站的角度不一样,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就不一样了。有了您的话,我就可以放开手脚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了。现在高原已经封冻了,我就可以开始购置车辆和机械设备,招聘人员,让他们先在高原的外围工作,开始适应高原的气候,到明年解冻了,大队人马就可以开赴高原了。”

    午阳说:“志敏,对高原的情况,我不是太了解,要做些什么准备,你自己拿主意。”

    “老板,大致的情况我是了解的。高原蕴藏了丰富的铁、铜、钨钼等矿产资源,我们可以开采矿山建厂冶炼,北部的昆仑山脉,肯定也有玉石矿脉;农业方面,主要是在南部养殖牦牛,采取公司圈养或者公司加农户的办法,生产一系列牦牛产品,比如牦牛乳制品、毛绒制品、肉食品。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现在全国都掀起了藏獒热。我们到了藏区。也可以分一杯羹的;藏药历史悠久,很多是不逊色中药的,我们也要利用人才和资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