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三十章 建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三十章 建城 (第3/3页)

规定所有有关工匠技艺的书籍,在图书馆里,都要放在顶层,一般学生,没有具体证明,不需上去进入。这与你建的图书馆的目的不同呀,你说图书馆就是为了方便学子一展眼界,随便阅读,随兴阅读。”

    “还有呢?”沈欢微笑着问道,“是否与这个番院设定有关?”

    “你怎么知道?”欧阳吃了一惊。

    番院就是给非大宋子民设定地学院。在京城亦有,西北或者西南少数民族的子弟,都入其中学习,期间或者也有高丽等国之人。虽然海州没有多少番人,不过沈欢深信随着大学的展,将会成为大宋境地学者都要向往的地方。也许。以后也会有外国之人来取经了。

    设置番院。就是为了安置这些人,毕竟没有理由拒绝人家入学。不过这个“学”嘛。就与众不同了。沈欢在校规上做了硬性的规定,如这些番院之人,单设一院,又设一班,与大宋的学子所学不同,多为诗词经赋。对于技术等学。不单不教,还禁止给他们学!

    图书馆也做了分配。顶层是技术之书,只有大宋子民。以证明才能进入。就是为了防止外国之人来偷学技术地!技术地重要性,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比沈欢更清楚了。外人要学也可以,只需等我等展了好几个阶段。才给旧的你们!他们来学地,当然是儒家等经义,给他们文化洗脑,回去传承中国文化,甚至成为中国的附庸!

    沈欢的险恶用心,当然不能宣诸于众,他只能竭力解释道:“伯和兄,你也知道,有些技术,它的作用极其强大。比如说印刷机器,当然对教育很有好处;可是其他呢,比如说这个火药或者冶炼之树,还有海船,如果外国之人学了去,不论诗词了,单是展这些,有了强大的海船,他们可以轻易到达大宋,有了刀铁或者火药,就能给我大宋百姓造成杀伤。你说,这等技术,是否该只掌握在我等手上,而不应该给他们学去了呢?他们要学,只需学儒家礼仪经义,就足够了,毕竟他们有些地方,还是野蛮落后没有文明,能从中学到点好处,也是我等教化之功了。不是吗?”

    欧阳苦笑道:“你都这样说了,为兄还能说不是?”

    欧阳修也叹道:“子贤所思所想,总是与别人不一样。不论这些是否可能,不过这份谨慎,总算是对我大宋的一片忠心,无可厚非。儿,这事就按子贤说地办吧。老夫做了这个校长,也会严格执行此法。当然,现在看嘛,呵呵,番院估计几年都展不起来,还有那个图书馆,这等技术之书,也少得可怜,你就是想印,都没得印刷。民间有些技艺,大多子孙相传,秘不示人,难以收集,何况也无人去整理印刷了。”

    沈欢闻言,也只能苦笑,他当然清楚现状,写这些校规,一是为了成为先训,二是为了以后的大学做个榜样!对于外人,能防就防,纵使他们百般闹腾,也要阻止。为此他甚至明文学校地后来管理者,对此不能修改。这个恶人,就由他来做吧。对于后世高丽棒子屡次抢夺中国的文化占为己有之事,他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

    欧阳修又道:“子贤,还有一事,老夫也想不明白。像这个大学,你规定要十五岁以上才能入学,除非有天才,还规定分为四个学年,一级一级升上去,直到毕业。你说一年收一千人,那么四年也就四千人罢了,你何必弄这般大地地方。据说你还想继续把旁边的地也买下来,有这个必要么?老夫想你必定有深意吧?”

    沈欢呵呵傻笑了:“这个么,还不能说,暂时不能说……”

    确实是不能说,其实更多是不好说,不好意思说了。

    本来,他选择来海州,是存了一番雄心壮志地,打算在三五年之内,在海州最一番惊天动地的建设。海州能制海盐,有暴利,几年下来,几百万贯财政不在话下,而且他又与皇帝与约定,只需交一点,其他就可以以为经济之用了。

    他最大地打算就是建城――建设一个不同于这个时代的城市。初步的打算是在海州老城外,再建一个海州新城。这个新城,与后世的城市差不多构建了。有达的水泥大道,有无所不在的花草,有高大的楼房,有达的交通工具。总之,像极了后世的城市。分商业区,住宅区,还有工业区,每个规划,都参考后世城市地建筑。

    他打算在古代建一个富有现代气息的城市。与石头或者木头建设的不同,钢筋水泥的新城,将会是这个时代的奇迹。它的科学规划,甚至可以作为典范。他也打算把这个新城建为东方地第一城市,靠着海港地便利,成为外国人口中的东方之珠。或者成为天下第一城市!

    总之。愿望是美好地,也有能力建设。他都算好了,以盐的暴利,有三年时间,他就可以建成大半了。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他无奈地现。有能力建,却不一定能建!因为材料的原因。钢筋水泥,除了水泥。还的用钢筋。他没有那么多铁!

    这个时代,铁是官营的。管制比盐要严格得多了,因为铁能制造兵器!再说了。以现在冶炼技术,造出来地铁,也就一般而已,质量上比后世差多了。如果大规模用于造房,不大现实。先,如果要建一个能容纳数十万人的城市,那得需要多少铁。海州没有那般多,如果购买,得大肆去其他州县做生意,这样地话,肯定要引起轰动。就算结实用于建设,可朝廷会怎么样想呢,朝臣会这样攻击呢?他们会说,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着用来建设,其实是用去造兵器了。

    事实是不是,就不到你说了,总之是个说法,能让朝廷忌讳的说法,那么你也就毁了。沈欢很无奈啊,现了这点,他大是沮丧,甚至一度没有了动力。他来海州,是抱了极大怨气过来,想要一展宏图,让一些人吃惊后悔。现在,希望要破灭了,没有这个庞大地城市计划,他还能靠什么引起轰动?

    颓废了许久,最后才转变了思想,换了思路――既然不能建造大城,那就建个小号的城吧――大学城计划就这样出炉了。大学城,说实在地,在后世的中国,没有实际意义上地大学城。那种学习生活一体化的类似于小城市的大学,在他脑海形成了计划。

    围绕着这个大学,在周围打造一些建设,形成一个整体。这些建筑,有用于商业的,有用于住宅的,还有用于工业生产的。总之,这个小城了,除了学生,还有民众,至于谁有资格入选,就看以后的条件了。只要这个小城展起来,繁荣达,其他百姓看有利可图,或者热闹,也都搬到附近,造房或者生产,那么,城越来越大,最终达到一定的规模,也算是沈欢的目标了。

    虽然这个目标不是自己一力制造,时间也长,也许都不知道是他离开多久才能达到数十万人的规模了,可毕竟是一个盼头,只能说,这个计划,由计划转入市场,由人民来选择了。

    几百亩只是大学计划而已,周围一两千亩的土地,才是终极目标。沈欢已经让人去谈这些土地所有权了,虽然还有不少山林,属于海州管理,不过附近也有不少民田或者民居了,要他们卖出土地或者搬走,这个工程也不小。

    慢慢来吧,还有时间。沈欢自把心目中的城市瘦了身之后,虽有点沮丧,不过也有喜悦,那就是松了大半的心情,以前大城计划压在心头,形成一股压力,不成功就是失败,心头有着阴影。现在好了,大城变成小城,工程量小了,足够胜任,心情当然要好一点。

    不过这个计划,只在他心头成型而已,还没有到说出去的地步,因此连欧阳修也要瞒着。

    到了七月初,沈欢终于得到消息,第一批出去的海船,终于安全抵达海州海港了。这是一次完美的航行,至少在沈欢看来,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无数次。

    这甚至可以说第一次意义上的官方组织的海外贸易,历史上,中国古代官方上更多是朝贡海运,现在好了,有了沈欢这个穿越者,他们终于完成了划时代的突破。相信有了这次的甜头,朝廷再也不会忽视海贸了,一次让海州官府得利七十万贯,说实在的,就算沈欢以来心理准备,依然给冲击得大是震撼。

    海船安然回港,大学城计划也在如火如荼大搞建设。这是沈欢在海州第一年交出的成绩单,这个时候,另外几件令他惊喜之事也随之而来……

    汗,两天更新九千字,惭愧,明天书生继续努力。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