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二十一章 故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二十一章 故事 (第3/3页)

手段吗?有了他们雷厉风行的军事作风,事情往往要容易得多。

    安顿完毕,就是划建盐场与建设海港了。这些都以谋划好,地也圈好,只要动手建起来。有了海州本来工程兵地带领,扬州那新来的两千厢军,也很快投入了进来。在周季回来地时候。工程已经开始。不过他想起海州城还有拍卖要进行,无论如何要赶回来,把手头上之事交给信得过之人,赶紧奔回海州城。

    周季不在的日子。沈欢已经把拍卖印刷技术做了计划,写成文字。上面怎么做,怎么规定,都有了策划。照沈欢的意思,现在来地商贾堪堪覆盖大宋一般的州路而已。为了保证人家了利益,除了每路的大州,基本上每路只会卖个一两个商贾。

    按照规定,这些商贾,卖得技术之后。就都是他们的了,以后都不需再付钱。不过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如果他们把技术又卖个别人,他们有权力分得一半地收入。这些都要白字黑字写明,免得以后有了纷争难以判断。这是沈欢为了保证印刷技术不至于泛滥做出的规定,有了这个规定。应该可以稍稍控制市场上的出版混乱。想必不会有商贾傻到免费或者低价转让技术吧。

    另外,还有一个规定。那就是这个技术,不能卖个外国之人,至少,没有朝廷的同意,是不能卖。规定上还告诫他们,一定要谨慎高丽倭国还有交趾的盗窃,要警惕不要让他们骗了技术。更不要给人家高利就收买了,为此沈欢不惜恐吓他们,如果现,将会给官府以叛乱罪名流放或者杀头。另外。儒家等经典书籍可以卖给外国。但是有关冶炼等技工技术类的书籍,不能卖。展一旦海关或者边关查到,亦是同罪!

    沈欢如此谨慎大原因。不说也知道了,就是要警惕这些养不熟的狼崽盗了技术过去,反过来欺压大宋百姓!就算一时难成气候,不代表未来不行。最好,要在大宋展前进了好几步,才能给他们一点甜头。

    这些规定,都是明文写着,又官府的名义出面。商贾虽然重利,可想来也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做。再说可以让周季在会上就与他们说明原因,这个时代之人,自豪感还是颇强,外国蛮夷在他们眼里,应该还没有什么吸引力。

    拍卖会是在二十日这天举行。除了周季出面支持外,沈欢还请新来地通判范一农去协助。目的很简单,就是让范一农见识一下这等商贾手段,把他改造成与姜谦一样助手。范一农对海州通判的工作越来越上手,还特意到各县走了一趟,了解情况。现在回到海州城,不无等待过年之意。

    范一农毕竟年轻,对于新事物,还是颇为好奇。何况在京城就听闻《海州日报》的大名,加上与欧阳年纪差不多,大家见面多了,也就熟了。与当年姜谦差不多,沈欢也是通过欧阳这里以报纸为手段,对通判进行思想改造。

    据欧阳说,现在范一农看了不少报纸,也开始向报纸投稿了,与当年姜谦差不多,思想也颇是变通。这让沈欢很满意,听了范一农的在京城的事迹,可以想象他更像苏轼那样地寒暑论者。要变法,对王安石很有冀望,最后却又打算不满。给贬谪出来,心性应该更成熟了。

    大有可为!这是沈欢对范一农的评价。

    而范一农,这一次也大开眼界了,他总算见识到什么叫暴利了。拍卖会上,只见周季鼓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把来海州地商贾,都忽悠得一愣一愣。最后拍卖开始,不少商贾都像吃了春药,大为亢奋,大肆报价。

    印刷技术也就在这一次次的报价中像有了火箭助推器,嗖嗖地往上升去。从千贯,到几千贯,再到万贯!

    虽然每州每路的价格不同,但最后依然拍出了二十多份,所得收益竟然有十五万贯之多。实在是让范一农这个年轻人吃惊不已,对周季的手段,更是佩服不已。

    至于周季,拿着这些报价,也早已满脸通红了。最后想起一事,赶紧当场宣布,这些拍来之钱,他将拿出两万贯来在海州做慈善事业,修路修桥建私塾。又拿出三万贯,用来奖励他手下制造出印刷机器的匠人。当初的匠人只有五六位,也就是说,带头师傅,也许凭此就能拿到万贯之财,其他打下手的。也将会有几千贯!

    这才是一夜暴富呀,而且还是一些工人而已。虽然说按士农工商的排行,商贾比工匠还要不如,可是他们有钱。不少工匠,也只能给他们打些小工罢了。现在看到这些工匠一下子有了这般多财产,凭什么?就凭明了印刷机器而已,这份吃惊,当然是大大的了。这也是沈欢地意思,这些商贾来自不同行业,来自各地,今日见闻,回去之后。没道理不宣传。只要宣传,就能让别人知道明地好处。他就是要靠这份诱惑,吸引更多地工匠大搞明,大搞创造。一个民族,如果全民都在创新,它的兴盛。也就不在话下了。

    不提别人地惊讶与议论。这翻拍卖,最高兴的当然是周季。他是商贾,有钱入帐,就是喜事。得了利,当然是分赃,赶紧与沈欢你一份我一份把钱分了。

    沈欢有钱在手,更大方了,看着年关要近,把钱交予王璇,让她吩咐下人去购置一些小孩新衣,给自己地十五个学生。既然是他的学生了。新年没有新衣服。怎么说得过去!

    几套衣服下去,孩子们笑了。对于这个老师,也更认同了。对此欧阳很无奈。他辛苦教了那么多天,还不如沈欢几套衣服下来,看来有臭钱的人,就是容易办事。腹诽归腹诽,看到孩子开心的笑脸,欧阳也欣慰地笑了。

    看到孩子与自己亲近多了,沈欢心里一动,有了好计。为此他不顾年底的繁忙,决定亲自给他们上几天课,免得自己老师的名头名不副实。周季还没有空,那么就先教教数学吧。于是我们可以从知州府邸的后院里听到一帮孩子在读着加减乘除地口诀,朗朗读书声,吸引了后院不少人。

    作为沈欢的妹妹,这些东西,小莲儿七八岁的时候就懂了。不过现在有一帮人在一起,更新鲜,也搬了个凳子,坐在边上,津津有味地听着。有时困了,她就让着沈欢将故事给她听。当年她是给沈欢的故事惯坏了,一些小故事,当然不能满足,她要听没听过的。

    沈欢很无奈,本来不想讲,可看到下边一双双渴望地眼睛,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这些孩子,还只是十岁左右,好动贪玩是他们的天性。难怪欧阳教他们认字地时候结合不少故事,逗得他们大为感兴趣,功课也学好了。

    一个古人尚且懂得如此教学手段,他后世怎么也是标榜素质教育的老师,没道理输给别人。特别是看到欧阳在自己学生面前受到地欢迎,更让沈欢不爽。于是,他决定讲一个非比寻常的故事!

    海州就是后世的连云港,这里也算风景名区,有云台山脉,因为地处东海,气候温宜,有些山,山上植物四季如一。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后世鼎鼎大名的花果山!

    花果山?这名字熟悉吧,不错,就是它,在后世,有只非常出名的猴子,而那只猴子的老巢就叫花果山!猴子何名?孙悟空是也!

    于是,一字调皮的猴子与人上西天取经的最经典的范本,就提前在海州知州地后院诞生了。听众就是十几个懵懂地孩子!

    这一刻,沈欢作为老师的长处挥出来了,那就是说不死――话在他口中,白得可以说成黑地,死的可以说到生!

    “你们听仔细了,这是一个很经典地故事,它会引起轰动的。,我等是文人,故事开始前,当然得做诗来概括!”沈欢搬来一张矮凳子,大手一挥,狠狠地盯着前放,“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古覆载群生仰至仁,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缯而万物否矣。”

    沈欢也不管这些孩子听不听得懂,照着记忆就是一翻宣读猴子故事的开头。接着几个“再去五千四百岁”,彻底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后。那只能翻云覆雨的猴子,“砰”的一声,从石头里蹦出来了!

    近在海州孩子们熟悉的花果山,也迎来了它了最伟大的主人――美猴王是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