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五章 水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五章 水泥 (第2/3页)

 沈欢也笑了。两人又聊一阵后,欧阳要走。沈欢送他出去后,返回书房,仔细斟酌与欧阳所说之事地可能性。

    考虑了两三天,自认什么都顾全了。正想请来通判姜谦与之商量,还没请人上门。姜谦就急冲冲地过来了。

    现在已经是七月中旬了。据周季说,水泥作坊基本完工,再过几日即可开工生产了。这是好消息,沈欢一直为此脸带笑容。

    招呼姜谦的时候也是笑脸迎人,坐定之后。奉上好茶,请对方品茗。

    姜谦来得很急,气还未平,坐定之后,茶也来不及喝,就问道:“沈大人。据说你要大修水利?”

    沈欢一愣:“哦,姜大人是见沈某着急那些水利官员想到的吗?”

    姜谦说道:“沈大人,下官能不猜想吗?水利之官,最都在察看海岸,想来沈大人是要有动作了。下官一去与欧阳伯和一打听,知道沈大人竟然要修海堤,还要修路!据说还要用什么新事物!”

    “怎么。姜大人,有问题吗?”

    姜谦无奈地看了一眼沈欢,道:“沈大人,修还堤下官不反对,修路也不反对,因为这是知州大人地权限。下官无权反对。不过有一点想要提醒沈大人。现在才是年中,海州府衙。并无多少余财。而且据说新事物造价不菲,全用来修路修海堤。以后有事怎么办?”

    沈欢不答反问道:“姜大人,现在是七八月,海州临海的两个县,今年想必又有损失了吧?”

    “还好,今年没出人命!”

    “是啊,姜大人都知道用还好来形容,那么明年呢,后年呢?所以啊,为了百姓考虑,这个海堤,要修,而且还要大修,至少要保证海边农作物的安全!”沈欢呵呵笑道。11

    “那钱从何来?需要多少钱?”看到沈欢一副胸有成竹的没有,姜谦明了对方还有后文了,不由问道。

    “保守估计,要五万贯修筑海坝。至于修路,也要五万贯!”沈欢给出一个数据。

    “啊?”姜谦吸了一口凉气,动辄十万贯地口气,他从未试过。虚知海州一年赋税最高不过十五万贯,他只是通判,只是从数据上看过而已,至于实物,实在难以想象那规模!

    “不过呢,这十万贯钱,不需海州出一文钱!”沈欢又抛出一个炸弹。

    姜谦已经不能呼吸了:“不用海州出?难道是有人捐助?”

    沈欢呵呵笑道:“正是有冤大头给本官拉了过来!周季这个人姜大人知道吧?”

    “那是当然!”姜谦抹了一把汗,“据说他是随沈大人来海州做大生意的!”

    “他就是那个冤大头了!”沈欢笑得比较阴险,“他说看到海州大海肆虐,交通落后,不忍心看下去,因此自愿拿出价值十万贯的东西来修筑海堤与新路!”

    姜谦愣了半晌之后才正色说道:“沈大人,冤大头的称呼,万万不可再说。如此人物与风骨,实在是当世楷模!请你不要再如此侮辱周老板了!”

    侮辱?风骨?楷模?沈欢脑袋当即死机了,这与那个肥肥的周大胖子联系得上?流着大汗看向姜谦,见对方一脸肃然与认真地盯着自己,才明了对方果真说的就是周季,不由得更是大汗了。

    姜谦又道:“既然有人资助,沈大人要修什么,都是易事了。看来是下官多虑了。”

    沈欢道:“沈某知道姜大人是在为海州担忧,更为沈某着想,这份情谊,沈某自不会忘记!”

    姜谦客气地道:“都是同僚,互相照顾提携,也是份内之事!”

    “姜大人高义。11说得正是!”沈欢笑道,“姜大人来得正好,沈某有一个方案。要与大人讨论讨论!”

    “不知是何事?”

    “姜大人看海州民生如?”

    “还……还算可以吧。”

    “大体是不错地!”沈欢说完沉吟一会,“可是也有不尽如人意地地方。单看海州城,孤儿寡老就不少;沈某走访四县地时候,孤苦无依者更是有之。看到这些民生疾苦,沈某真是辛酸啊!”

    姜谦有点羞愧:“下官在海州多年,未能改变现状,真是惭愧!”

    “哦,不,沈某没有怪罪地意思!”沈欢怕人家误会,说得很是紧快。“姜大人是通判,这与你有什么关系呢?何况这种情况,就是京城开封也有,何况地方呢?不过近几年开封里这样的情况少了许多,有点制度,沈某觉得海州也可以借鉴一下。”

    “哦。不知是什么?”沈欢说道:“姜大人,开封孤苦之人少了许多,特别是受灾之人地减少,全因一件事,那就是封爵。先帝在时,开封水灾,为了鼓励更多商贾富豪参与救助百姓。先帝下了一道圣旨,以资助钱财多寡而论,把前几位救助最多地人一一封了爵位。想刚才说的周季,现在也还有着县男的爵位呢!如此一来,刺激了那些商贾,虽然这几年都没有封爵了。不过谁知道会不会皇恩浩荡呢?因此他们一直都还在做着善事。比如开私塾,办义院。救助无依百姓,期望能以此获得爵位!”

    “还有这样的事?”姜谦大是惊异。他远离京城,不明就理。

    沈欢叹道:“此事先帝是做过的,当时的太子,也就是现今官家,也是赞同的。不管那些资助者出于什么原因,客观上还是减少了开封孤苦人士。沈某想了想,海州一地,也可借鉴这种做法,减少孤苦人士。”

    “借鉴?”姜谦不明白了,“沈大人,爵位一事,是官家说了算,海州决定不了啊!”

    沈欢笑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海州商贾虽然与京城相差太远,不过上十万家财者,亦是有之;数万之人,颇为不少,一个县都有七八家呢。有些是商贾,有些是地主。这些人,有钱是有钱,不过地位嘛……嘿嘿,也大多与开封地商贾差不多。//如果现在有一种东西能给他们获得更大的好名声,姜大人,你说他们会去参与吗?”

    姜谦以为沈欢陷入了臆想,又提醒道:“沈大人,海州并无权封爵。”

    “这个沈某当然知道!”沈欢笑道,“其实办家家私塾与义院来救助百姓,花不了多少钱。一家百人规模地塾院,一年下来,也不过数百贯钱而已。对于那些年利几千上万的商贾来说,小事耳!”

    姜谦还能说什么。沈欢连十万贯都是挂在口上的小事,几百贯,更无紧要了;然而他是有怨气的,想想自己辛劳一年,年奉不过数是贯,算上其他赏赐什么什么红利,也就百贯而已。现在给人家“小事”来论,岂不伤感!

    沈欢又道:“好名是这些除了有钱什么都没有地商贾地最大乐趣了!海州是没有爵位可封,不过也有其他地方没有地东西。那就是报纸!”

    “报纸?哦,难道沈大人是说只要他们捐赠,就可以在报纸上给他们宣传名气吗?”姜谦恍然说道,人也兴奋起来,来回走了几步,“可行,确实可行!沈大人,这就是你在《矛盾论》里所说地事无相同,因地制宜吗?”

    沈欢大愣:“姜大人也看《矛盾论》?”“那当然!从第一期开始,每期报纸,下官都没有拉下,必看完为止。有了这日报,假以时日,我海州必可成全大宋瞩目之所在!”

    沈欢没想到这里还有一个忠实的读者,倒是失敬了,想了想又道:“姜大人,报纸宣传,当然是海州地优势。不过只靠这个,当然不能长久。毕竟报纸一日一期,容易令人健忘。而报纸上也不能每期都宣传那些资助者的名字。为此,沈某还另想一个法子。可行不可形,还要姜大人参考参考。”

    “沈大人请说,下官洗耳恭听。”

    “姜大人。海州城有八条大街,是吧?”

    “是,恰好八条。沈大人问这个是……”

    “莫急,听沈某仔细说来。沈某是这样想的,这些大街,都是以地为名,虽说百姓习惯了,不过沈某打算改变一下……沈某打算以人名命名这些大街!”

    “人名?”

    “对,就是人名!”沈欢笑得太过奸险了,“沈某打算由官府出面。//召集本地商贾富豪,聚在一起,讨论这些大街地名字该上谁地名字?是的,这些名字将制成牌匾,立在大街之上!”

    姜谦赶紧说道:“沈大人作为知州,想出这法字来。最大那条街,肯定会有沈大人地名字!”他以为沈欢要做立名之事,赶紧表态。

    “不!”沈欢愕然说道,“沈欢没有那么多钱,怎么会花钱去买名呢?”

    “花钱?”

    “就是花钱!沈欢打算做一次名曰拍卖竞价,价高者可得立名大街!而且告知他们,这些钱就是用来办私塾或者义院的。也可以用他们的名字命名这些塾院!为此将会在那条大街上立碑写明此事,再加上报纸的宣传,姜大人,你说,会吸引他们参与吗?”

    “这……”姜谦已经不懂说什么了,他可以肯定。只要此事一说出去。海州那些富豪还不打破了头要抢着竞价!这个沈大人地脑子是什么造地,怎么会想出这般阴损的主意呢?竞价――这是要他们放血地方式啊。谁也不肯服谁,水也咽不下这口气。最后只能花了大价钱才拿下名额!厉害,太厉害了!

    沈欢又道:“为了防止他们串通过来压制价格,因此竞价最低限度是一百贯钱,谁高谁得?姜大人,你是老海州了,与他们相熟,此事就由你出面去做,如何?”

    “沈大人吩咐,岂敢不从!”

    “那就好!”沈欢笑了,“到时在报纸上,由沈某写成文章,提到他们的名字,当然,姜大人出力最多,也该榜上有名!”

    “呵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