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章 报纸 (第2/3页)
教一番呢!”
沈欢突然说道:“姜大人若是真爱杂志,这次也许是个机会。因为欧阳兄这次随来海州,就是为了在这边办一个与杂志差不多的出版物。若做得好,说不定是我等海州地标志呢!到时出版物从海州一批批运往其他地方,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
“竟有此事?”姜谦激动不已,“那真是太好了,下官对此期待不已。”
沈欢趁机说道:“姜大人,看完这些文案之后,沈某想到下边去走访走访,不知姜大人是否有闲暇,一同下去呢?”
姜谦说道:“能为沈大人效劳,下官定当尽力!”
“那就好,那就好!”沈欢哈哈笑道。
可真要面对那些如山的文件,沈欢就没个好心情了。不过又不得不看。一连几日。除了睡觉吃饭的时间,都花在了钻研文件上去,了解海州的详细情况。
海州此地地形颇为复杂。有山陵,有平原,还有海湾。此地自古已成规模,在唐以前如果提海州也许大家不知道,但提到东海郡就恍然了。这里的名称在东海郡与海州间互相反复,各个朝代都有不同。到了宋代,就专名海州,辖朐山、沭阳、怀仁、东海四县。其中有两县毗邻大海,算得上是一个港口之州。
因为有平原经过。农业倒也颇是达,至少海州地经济,都以、怀仁两县地粮食为主。11至于东海两县,百姓以半渔半农为主。年赋税十多万贯,只能说一般而已。至少比之扬州,那是有着云泥之别。
六月将来的时候。看完资料,沈欢开始了为期半个多月地各地走访。完毕之后,对海州地情况颇为满意。地形大致与后世地连云港差不多,至少海岸还在,也适合建成港口。当然,四县的县。也比后世地县要大得多。总之。一起都在预料之中。
唯一令沈欢感到不爽的就是大海了。这个时代,对于天气的预测。真是太差了。而海有是一个危险的地方,海风、海浪、还潮。都能致人死命。现在海州的情况,这些灾难就时有生。像沈欢的前任,就是个倒霉的主,去年夏秋,一场台风席卷了临海两县,死了不少人,上报朝廷,到年初贬到其他地方做通判去了,留下一个空位子,直到沈欢坐上去才功德圆满。
“看来,要展,还有些事要好好准备呀!”沈欢大是感慨,六月中回到衙门就大声叹息了。
“不展,不准备,我等带那么多钱来做什么?”一旁的周季嘿嘿笑道。
一回到衙门,他就与欧阳联袂而来。一同进到知州府衙与沈欢商议大事。“云飞兄,小弟交代的事,你做得怎么样了?”沈欢问道。
周季大大咧咧地道:“周某出马,什么不是手到擒来!不就是打听一个通判地底细么?这有什么难的!”
“什么,你们去查姜通判的情况?”欧阳惊讶地问道。
周季也讶道:“这有什么希奇的?欧阳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通判总是通判,若不多为了解,一旦出了什么问题,就是麻烦事!”
沈欢也点头道:“正是如此,不然小弟也不会让云飞兄去打听了。怎么样,结果如何?”
周季叹道:“还能如何,算是一个清官吧!”
“清官你还叹什么气?”欧阳没好气地道。
周季还能说什么。商人行事,最怕遇到什么?就是那些迂腐的清官呀,油盐不进,令你无处下牙,做事缩手缩角,那才最令商贾无奈。//
“那不迂腐吧?”沈欢紧张地问。
周季答道:“应该不至于吧。像前些时候,有人捉了个小偷,他作为主官去审,了解详情后,判罚颇为奇特。先是打了这个小偷几十大板,作为惩戒;之后又以官府的名义嘉奖了这个小偷!”
“这是为何?”欧阳奇怪地问。
周季又道:“据说这个小偷是个孝子,以前也算老实,这次之所以去偷,是母亲生了重病,去钱医治,这才起了歹心。姜大人认为其为虽然可耻,然而孝心可嘉,于是就先打了再奖!”
“倒也颇是变通!”沈欢笑道,心里松了大半口气,能变通就好,就算不同意自己地做法,只要以公为心,一番说辞,应该还能说得通。最怕遇上那种有迂有老的顽固,怎么说都不服,最后还是不同意,那才叫误事!
“对,是件奇事。咦,这不就可以写成新闻,刊行到报纸上去吗?”欧阳自己都惊疑了,询问式地看向沈欢。
沈欢道:“看来伯和兄已经体味到新闻的三昧了。新闻新闻,大家图的不就是新鲜么?此事新鲜呀,而且又有意义,可以借报道赞扬了姜大人的开明变通,又可以以此为教训,教育百姓要有孝心。行孝道;又警戒他们有困难也不能铤而走险。最好能找官府呀!有沈某在此,还会让治下百姓老无所养么?”
“正是此理!”欧阳喜上眉头,“第一期的新闻就上它了!”
“甚好甚好!”沈欢也喜道。“可以卖姜通判一个面子,以后也不至于与我等为难。须知我等都是干大事地,不能因小事与之纠缠,误了我等地时机!”
“就这么定了!”欧阳拍板。
“伯和兄,报纸准备得怎么样了?”沈欢突然问道。
“都差不多了!”欧阳兴奋地道,“这大半个月,已经物好地址,重新修葺了一番,还架好了印刷机器。11现在只差纸了。这些纸要大,因此要特意让纸商割成这个格式的,都在办了;另外就是新闻地稿件,几个编辑,都是写杂志文章地,对此还不大熟。”
沈欢叮嘱道:“新闻新闻。一定要多登事件,要新鲜,这才能吸引人。评论也要客观公道,不能有所偏颇,当然,一定要真实。”
“这个晓得!”欧阳保证说道。
想了想。沈欢突然叫道:“哦。差点忘了这个!伯和兄,新闻时间。务必要写成白话,最好多用民间俗语。就像我等说话一样。千万不要写成深奥地古文呀!”
“这是为何?”欧阳脸色有点难看,白话俚语,总是为高明的文人所轻视。
沈欢耐心地解释道:“伯和兄,小弟问你,我等报纸要做权威,对象应该是谁?百姓!不错,正是天下广大百姓!虽然我朝文治之高前无古例,有些诗词,就是民间百姓也能哼上几句,然而,他们至多也就认识几个字而已,你要他们去看深奥地古文,又要弄通意思,不是为难他们么?在报纸读一篇事件新闻,就要花上他们半天时间,你说,他们有这个闲情去看么?没人去看,我们办报纸的初衷,不就徒劳了么!”
“所以要写成白话?”欧阳脸色好了许多,“可是有些编辑不愿意呀!”
“伯和兄就和他们解释嘛,我等报纸,若是办成,将是千古功绩,难道他们不愿意青史留明。就与他们说说,第一刊小弟会写一篇序文,所有有功于这份报纸之人,都会榜上有名!”沈欢诱惑地说道,“另外,伯和兄也要注意多从民间展作者,让他们给报纸投稿,就像文艺杂志一样!当然,也不尽是白话文,像有些艺术性颇高的文章,还是可以用文言的。雅俗共赏,是我等的目标!”
“雅俗共赏。还一个雅俗共商!”欧阳大喝一声,“子贤,你放心,你的意思,为兄都明白了,一定为此努力!先新闻事件,就写成白话,如果他们不肯为之,小弟亲自动笔!”
“伯和兄高义,子贤在此谢过!”沈欢真诚地给欧阳敬了一礼,末了又说道,“伯和兄,几百年之后,报纸展成熟了,谈起功绩,大家都会提起你的大名的!”
“还有我!”周季心痒难耐地说道,“周某也是花了大力气的,子贤,写序文地时候,一定要扯上周某的名字啊!”
沈欢没好气地道:“那关于报纸的销售渠道,你都打点好了吗?”
“你放心!”周季又拍胸脯了,“销售是周某的强项,一向都是周某负责。11这次也不例外,这半个月,周某已经联系了几家有关系的江南销售商,他们对这个报纸都很兴趣。只要报纸一出,周某保证不出五天,扬州与江宁府都会有我等报纸的出现!至于京城,大概也无须十天!”
“别!”沈欢赶紧阻止,“京城就先不要了!一定要注意,控制好不要快流向京城,免得有心人阻挠,坏了我等大事!”
“那好吧,虽然少了点钱,不过我等不差钱嘛!”周季肉痛地说道。
沈欢白他一眼:“又是让你永远都不向京城。只须过他一个月,到时报纸都行几十期了,他们想禁,也无可奈何了。再说我有圣旨在手,又不犯禁,他们有什么理由去禁。就是官家。也没有借口地!”
“这个子贤放心。为兄必不让他们有借口!”欧阳保证说道,至于“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