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改良 (第2/3页)
二十一世纪地中国。在信息如此达地情况下。又有多少农民敢从银行里借钱出去展农业生产呢。何况如今这种消息塞闭地时代。沈欢毫不怀疑历史上地说法:大多青苗钱要么是官员强令百姓购买。要么就是贷给了那些大商贾。对于农业生产。根本没有多大用处!另外。二十一世纪地时候。银行从事借贷。也得小心翼翼。生怕血本无归。现在倒好。有行政命令再此。借了青苗钱不还地。估计就真要卖地卖儿了。难怪郑侠会有流民图地蓝本呢!
“老师。您对介甫先生地变法事项怎么看?”沈欢斟酌来斟酌去。觉得在王安石变法闹得天怒人怨之前该好好筹划。而筹划地对象。当然是能与王安石抗衡地司马光。
司马光自进《资治通鉴》后。建了一个书局。拉了不少喜好修史地同道进来。一道完全这本巨著。也是因为这样。分了不少精神。花在朝政上地精力也少了许多。加上如今有年壮有才地王安石坐镇。更多政事都是对方处理。他也乐得把闲余时间都花在修史上。
在司马府邸里。沈欢地问话倒让司马光愣住了:“很好呀?几条新法。介甫也都解释过了。确实对朝廷有利。本来老夫还担心那个青苗法闹出祸患来。不过介甫已经请奏朝廷成立一个视察行走机构。由朝廷派遣人员到各路去督察。相信没有人敢冒杀头地风险吧!”沈欢无语。司马光果然是寒暑论者。是要求变法地。只不过求谨慎而已。现在青苗钱还没开派。惨烈处也没有人抱上来。这大概也是对方乐观地原因吧。不过沈欢之所以来找司马光谋划。全是对方相对而言是最有长远目光地。因此他不死心地提示:“老师。几十督察。能成什么事?大宋州县数千。黎民数以千万计。些须督察。能察得过来吗?再说又焉能保证这些督察不会与下面一道隐瞒了真相呢……”花了不少口舌。把与王安石说过地害处重新提了一遍。最后才期盼地看着司马光。
司马光不愧为谨慎为上之人。闻言捋了捋须子。沉吟着说道:“子贤你说地有道理。这些你可曾与介甫提过?”
“提了。”
“结果如何?”
沈欢摊摊手:“结果就是这个视察行走使的产生了!老师,说实在的,对于大多底下官员。学生不大敢相信。政策本来是好地,但是一到了下面实施阶段,就成了上对政策下有对策了。如此一来,不单损害了百姓地利益,还会有损上面制定政策之人的名声呀!”
司马光皱眉道:“子贤是否杞人忧天了?大多官员都是通过科考选拔才成为地方官地,应该不至于不顾百姓死活吧?”
沈欢苦笑道:“老师,若人人都是高尚之辈,当年范希文又怎么会生产政治吏治的念头呢,又怎么以失败告终呢?当年尚没有政治完毕。如今官员品行,可见一斑了!新法是好,然而最大可能会使整个天下都震荡呀!”
司马光反问道:“难不成就因为可能出现的害处就不进行改变了?”
沈欢挠了挠头。他知道自己不拿出一点实际的东西,比如行之有效的法子,司马光是不会动心的。连司马光都说服不了,更不用说更倔强地王安石与皇帝了。他与一般人不一样,现在王安石还是众望所归之人,大家也抱着让他经世强国的希望让他进行改变,对于结果,也比较乐观。但是他由后世而来,当然清楚地知道王安石变法最终是失败的!
从各项经济上改革内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规模甚大,其中理财方面最为重要,只可惜实行上反而成效一般,受到时人抨击。平情而论,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不能完全推到守旧派反对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检讨。
政策未能对症下药――王安石的变法所针对的只是皮毛,远未到核心问题――支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