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六十三章 进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六十三章 进讲 (第2/3页)

等闲职小官。

    苏洵的文集沈欢都拜读过,若真论写文章的苏洵,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策论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他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地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地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另外,曾巩也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地《权书》等文章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六国破灭,战不善,非兵不利,弊在赂秦!”每每读到这里,沈欢都会感到一阵难言的激动与振奋,苏洵读书破万卷,下笔千言,酣畅淋漓,心中自有一股非凡的气势,读来令人感到痛快!

    “不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沈欢在景仰中缅怀着这位长者的一切,他散文的造诣,足已彪炳千秋。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地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他作文很有技巧。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连欧阳修也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评价过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地。

    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后来的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正类其文”,虽然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但是现在在沈欢看来,读来也颇有韵味不管沈欢心中如何缅怀。苏洵真的去了,他地丧事,在十月来临的时候,也已经办完。因为三苏的名气,丧事办得虽然不盛大,却也很隆重,不说沈欢这些年轻人到场,就连司马光等人也出席了丧事,甚至欧阳修也曾到场上过香――欧阳修不单是文坛领袖,还可以说是三苏的老师。当年苏洵来京,能轰动京城,与欧阳修的推荐与盛赞脱不了关系,这次到场。也足以表达他对苏家的看重!

    唯一遗憾的就是王安石没有到场,他只派了两个儿子送来挽词。沈欢心中苦笑不已,王安石的倔脾气,最是令人感觉无奈的,人家就连在河南做官的曾巩特意回京一次,王安石却连请都不来!

    “唉!”沈欢心中也不无可惜,若是王安石也到场,那么这次丧事倒足以让后人感慨了――唐宋八大家里。活着地都聚在了一起。可惜事情总是不美满的。

    沈欢是皱着眉头看完苏轼兄弟的悲哀之色的。也许是现世抱吧,当年王安石丧母。士大夫与出了名的文人都到场了,唯有苏洵不去,这也许是他们矛盾的最大体现吧。张方平就在一篇墓文里说过:“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先生独不往,作《辨奸论》一篇。”张方平现在为官,人缘颇广,既是王安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