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四十八章 人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四十八章 人选 (第2/3页)

倒来了兴趣,道:“子瞻兄。小弟倒觉得官家是有个大志气之人,确实难得呀!”

    “不错!”苏轼见有人同意,笑得很开心,“王兄弟所言无差,不愧是介甫先生的儿子!令尊在仁宗朝就说过本朝百年承平,积弊横生,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如今观之。诚然如是!前些日子党项人与契丹人联合侵犯我大宋。令我大宋大失脸面。官家忧愤难当,欲以改革。也诚可理解了!子贤,你说呢?”

    沈欢还是苦笑,他明白苏轼为什么总会问自己意见??在座之中,司马康与欧阳都无心政治,现在沈欢把《文艺》杂志交给他们,使得他们更是全身心投入,因此苏轼忽视他们的意见也就不是没有道理了。至于王旁,身无功名,年纪又小,更可以不计了。也只有沈欢,年纪轻轻,身居高位,可以与苏轼有得一比,难怪苏轼总是追问了。

    说到变法原由,还有比沈欢更了解赵顼的吗?无非是帝国越来越穷了,日子过得艰辛,想要一振局面罢了。当然,有正如苏轼所说,大宋承平百年,积弊太多,不少有识之士都能一眼洞穿。

    不说苏轼,就是当年王安石还在朝中时,被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地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唐玄宗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地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

    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现在也可以看得出,苏轼对王安石地主张还是蛮推崇的。

    说到苏轼,沈欢就感到好笑,年轻时候的苏轼,也在仁宗朝时就上过进策数十篇,也是披露大宋弊端地文章,其中也有不少建议,可是当时的仁宗哪还有改革的心思,只能私下说苏轼兄弟是他为后世子孙培养的两个宰相之才了。

    沈欢看了一眼旁边的王旁,有点无奈。王旁与他大哥一点都不像,王好动凌厉,若是碰到这种场面,早就高谈阔论,或者为自己的父亲喝彩了。而王旁也只是微笑带过而已。一时间,沈欢想得又有点远了:英宗新丧,百日未过,沈欢以此为由,又把与王璇的婚事一再拖,这种大义借口,谁也无可奈何,因此又只能麻烦王家之人在京城等待了一些时日。这也是王旁能在此聚会的原因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