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论调 (第2/3页)
上了年纪的韩琦这些时日的操劳。更显老态了。两鬓白,皱纹像一道道的岁月痕迹刻在了他的额头,不过他的眼睛还犀利有神,闻言之下,吃了一惊,眼睛放出骇人地光芒,沉声说道:“如今陛下登基不过一月,局面稍稍稳定。又要大起波澜吗?不知陛下欲改的局面是何意思?”
赵顼道:“就是全面进行改革。使大宋国富民强!”
“欲仿当年庆历之事?”韩琦三朝老臣,庆历年间也已经是朝中重臣了。^^?君?子??堂?^^当年帝国的情况也糟糕了,因此宋仁宗也要奋图为,起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实行所谓的庆历新政,可这个新政很短命,一会儿就夭折了。当年韩琦与富弼也是范仲淹的拥趸,跟在后面摇旗呐喊,还出力,最后范仲淹黯然下台的时候,他们也受到了牵连。所以现在一听到官家又要搞什么变革,他心里就不寒而栗。说对方要行庆历之事,其中也不无暗暗提醒重蹈覆辙。
赵顼这一个月来,总在思考他地大业,不成熟也老练了许多,闻言立刻明白韩琦地担忧,赶忙说道:“陛下当以大毅力大决心促成此事,当不至于重演仁宗皇帝之事。”庆历新政,本来搞得有声有色,眼看就要有成果了,偏偏因为触犯了某些阶级的利益,给人伪造范仲淹要另立新帝的书信。宋仁宗是个好皇帝,却不是一个有魄力的君主,因为朝局的动荡,他心儿一软,只能把范仲淹贬谪出去,令大好局面一去不返――怎么说这次新政引起的动荡都没有后来王安石造成的广大,涉及的方面也没有那么多,若上位者坚持,也许还真给他们成功了。
可惜事实就是事实,再也不容更改。现在也徒让后人看了叹息而已,至少赵顼认为他有仁宗皇帝没有地魄力;当然,在韩琦看来,又是另一回事:他快要六十了,已经没有了当年地雄心壮志,只愿帝国能在他有生之年安稳度过而已,因此一听到又要行什么变革,心头第一反应就是反对。
“陛下,所谓变革,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事关重大,还需多多计议才成!”韩琦打起了太极,“陛下,不如提到朝堂,由大臣一起讨论决议,如何?另外,太皇太后历经三朝,见多识广,向她老人家讨教讨教也不无益处。陛下您说呢?”
“哼!”赵顼不置可否冷下了脸,他对曹太后很尊敬,打心底地尊敬。他也承认对方于朝政很有见地,这也是他经常过去询问的原因。不过他也知道,曹太后上了年纪,如今地态度就像韩琦差不多,只希望稳定而已。赵顼自己有好几次在曹太后面前穿上军装,却吃了冷脸,给对方一通说教,要他安心国内展,不要强自用兵。这令赵顼很不爽,只能暗自压抑下来。
“韩相公,这么说你是不同意朕的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