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争论 (第2/3页)
了欧阳修。最年长与地位高者只有韩绛了。欧阳修询问,也该由他先来回答。只见他捋了捋长须,呷了一口清茶,润润喉咙,清声道:“永叔先生,韩某无才,所读经史,唯得《易经》里的一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而已。”
“哦?”欧阳修眯着眼睛,“为何?”
韩绛道:“韩某为三司使也有些时日,而三司掌管天下财政,永叔先生为参知政事,难道还不清楚我大宋如今的财政状况是如何一番惨淡吗?今财力日困,风纪败坏,法度全无,若不早做改变,数十年之后天下危矣!如今之计,还需生财用以周度朝政方可,否则一切免谈!”
“子华是说当今天下理财是最重要的策略了吗?”欧阳修正了正身子。
“正是!”韩绛回答。
沈欢撇了撇嘴,又瞥了一眼韩绛,这位中年人,家世良好,也有才华,当年中进士时,名次比王安石还要高,奈何几十年与王安石相交,倒是把自己搭了进去,完全给王安石影响了思想,所说都是王安石的论调而已。王安石自诩最善理财,韩绛如今也如是说,不无王安石的痕迹。当然,也许是他做三司使久了,整日为怎么抠钱烦恼,这样说还真有辛酸隐衷吧。其实韩绛大家族出身,倒也喜好结交士大夫,比如司马光就是他地好友,史书上也说他多次在神宗皇帝面前说司马光可重用,奈何后来太过附和王安石得政,这才使得天下清议都对他不利,大大的可惜了!
司马光不愧为王安石的头号对手,如今听闻这些理财论调,当即皱眉了:“子华说要理财,还要变法度?当今天下可有这样的人么?法度法度,岂可常变?此言若是给官家听到,该会有何反响?再说子华是三司使,就当为朝廷财政之事出力,不尽职则罢,何必牵涉到法度一说呢!《易经》是说穷则变,变则通,但子华不要忘了,国家政令,朝令夕改,亦非善事!光不才,多年读书,于《易经》里也只得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只要我大宋勤修道德,存风纪,立正俗,内圣外王即可,何来什么穷变之道!”
虽然司马光是沈欢的老师,但是此刻他还是要忍不住拍额头了,司马光真是老顽固,接触了那么久,竟然没有受他新思想多少影响,还是那副老样子,传统道德占据了他的思想,根深蒂固,张嘴闭口都是道德之说。在沈欢看来,道德是很飘渺的东西,可以用来辅助治理天下,但治天下只谈道德,则不能长久,毕竟这东西太过虚无,时有时无,哪有法度来得保障!在这点上,沈欢是支持王安石地论调地,当然,王安石所谓的法度,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至少用人上职责不分,就是大祸了!
“不然!”司马光话一说完,就有人反对了,不是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