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二章 义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二章 义勇 (第2/3页)

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说是这样说,事到临头,估计还是会令这些义勇军上去的!”司马光愤愤不已,他也觉得很悲哀,“老夫虽然只是开封知府,本来不应该上书言政的,不过老夫如今头上还有翰林学士的头衔,本就该为帝王咨询顾问,也有献策言事的资格!明天一早老夫就以翰林学士身份向官家上书,说明其中祸害,请他放弃这个主张!”

    沈欢觉得很难,貌似历史上宋英宗就是不听司马光劝谏,依然招了十几万义勇军,到他儿子上台后,宋夏战争爆,还真把这些人送上去做了炮灰!宋英宗为什么要同意这个策略呢?沈欢仔细一想,有了点眉目。

    “老师,恐怕官家不会听劝呀!您想想,以韩相的老辣,他能想不出这些祸害?可为什么依然要做这样的事呢?”

    “咦?”司马光也醒悟过来,“不错,以韩相的精明,应当不至于如此才是!”

    精明?沈欢撇撇嘴,虽然说以前韩琦与范仲淹在陕西一带威震西夏,不过照沈欢研究历史得知,他们并没有多少战功,除了有点谋略,最多是懂得宣传,也就是忽悠,把己军忽悠得神奇无比、士气昂扬,更让敌军也听过他们的名声,以至于竟然不敢寇边!不得不说,他们运气好得厉害。后来韩琦在对待边疆问题可是出了不少昏招的,所以说他们兵书读过,稍稍有点谋略,若说对战争很擅长,却未必然。这也是宋代的军事特色了,全是书生掌兵,能有多少作为!

    沈欢道:“老师,恐怕还是为了钱的问题。据说这一两年,我大宋国库亏空不少,连年入不敷出。韩相要招义勇军,只打算每人给钱两贯,就是招了二十万,也不过四五十万贯钱而已,比之招徕厢军要节省得多了!若是调动其他禁军或者厢军,一来一回,算上俸禄,也该几百万贯才能布置完毕。一相对比,就是连官家也难以抵制这个价格诱惑吧?”

    宋代军事兵种,除了上不了战场的义勇军,常规军队就有禁军与厢军,都算是募兵,禁兵每人年俸大概要五十贯,厢兵每人则是三十贯左右,一人入军,则是兵籍,全家都脱不得。禁军也就罢了,至少还训练一下阵仗,勉强能上阵;厢军全是一帮流民组成,当年宋太祖为了不让那些没有了土地的流民落草为寇或者举旗造反,想出了一个最具有神奇特色的法子:那就是把这些流民招为军队,用国家财政把他们养起来,是为“多一兵,则少一贼也”。百年之后,到如今,禁军有六七十万,不少是上不了战场的,厢军也有五十万左右,除了拿俸禄不要闹事,其他一点用场都派不上!

    不得不说,韩琦所谓刺义勇军,目的就是为了不再多招这些花大钱的军队,从而把财政省下来,又能举起一支规模比较大的军队,用来吓唬敌人!愿望是美好的,可他却不想想,要马跑又不舍得给草吃,天下哪有这番美的事!

    司马光明白过来,叹了口气,也为朝廷天下的财政担忧,如今财政,一年比一年要差,这也是他多次上书要朝廷节省用度的原因之一。

    “无钱归无钱,但是把农民刺为义勇,则非长远之事!”司马光坚定了主意,“老夫依然会上书官家,请他收回此意!”

    沈欢不禁叹气,司马光眼光是有的,但对解决实事却没有多大办法,要不然当年也不会由他推荐王安石上台执政了,想必他也清楚自己的能力,眼光谋略尚可,若要拿出具体举措来,则非所长。

    “老师,只是这番上书说道理,官家为了节省钱财,还是会同意韩相所言,毕竟不管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