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定论 (第2/3页)
计,也不过是小儿科罢了,倒不值得多少惊讶。再说此法一旦实行,他与天子就真真正正是坐在同一条船上了,绑在一起的三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有利于加强他与天子的关系,更能稳固他的相位,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不过他也是老油条,做事滴水不漏,不肯直接表态,毕竟风险颇大,一切还是由皇帝来裁决吧。他是个臣子,只需要为官家分忧即可!
“这……”结果的好处赵曙当然也看得见,不过心底的最后一丝良心令他迟疑罢了。静静地坐在龙椅上半晌,有点无奈,又有点心伤。罢了罢了,皇帝就是皇帝,一切只是为了权力与天下打算而已,何来仁慈?既然对自己有利,又有什么不敢做的呢?仁宗时代已经过去,太后也该做好她的太后就行了,何必再来混这趟混水呢?
天下,终究是皇帝的天下!赵曙站了起来,甚有威严地大手一挥,沉声说道:“欧阳参政,替太后起诏书吧!”
“臣遵旨!”欧阳修不敢怠慢,接过御案上的毫笔,以太后的口吻,起草了一份允许濮王称考为皇的诏书。
诏书过目后,赵曙把它递给了韩琦,道:“韩相公,太后签押一事就劳烦你去做了!”
“遵旨!”韩琦小心地接过诏书,他为相多年,与宫里太监倒也有几分交情,只要动嘴一番,不难让他们乖乖听话。
看着恭敬地退出大殿的韩琦与欧阳修,赵曙嘘了一口气,背靠在椅子上,喃喃地道:“娘娘,不要怪朕,这只是手段罢了!”心头隐隐宽了许多,半年来紧张绷紧的心弦在这一刻慢慢松了下来。
“不过……这真是欧阳永叔想出来的法子么?”赵曙皱了皱眉头,“也许,该仔细查一查吧!”他渐渐地陷入了沉思里。一切就等一次万事俱备的早朝了!
治平元年十月初三,垂拱殿早朝。待百官归位,有太监高声宣称太后有旨来朝,不明事情真相的臣子不由得都惊疑起来,按理说太后守礼有节,既已还政,一般都不会再干涉朝政。上次手诏实在是朝堂汹涌,再也难以忍受,出旨责怪了一下辅臣而已。
韩琦与欧阳修相视一眼,不由微笑以对,再看皇帝,也一脸欣喜,急忙令司礼太监宣读懿旨。司礼太监用他那尖尖的嗓音在静若寂寥的朝堂高声宣呼:“本宫近闻朝堂又起濮议之论,中外汹涌,莫衷一是,以至朝政壅塞,天下不定。然天子既有孝心,本宫岂有不成全之理。可许濮王称皇,其他夫人等可一并为后。诸位大臣当兢兢业业以报效朝廷,不该再为此事纷争不休,记之,切之!”
朝堂瞬间静了下来,政事堂诸人欢喜莫名,其他大臣面面相觑,待见着了太后亲笔签押,当不是谬误。一时间不懂说什么,都没有说话。谏院的司马光皱紧眉头,看到韩琦与欧阳修的喜意,哪还不明白过来,心里叹息:“太后岂有同下两个相反诏书的可能!韩相,永叔公,你们真做到这个份上了么?罢了罢了!”看着一脸死灰的御史台诸人,他也大有兔死狐悲之感。
官家赵曙昭书在手,不禁意气风,高声打破朝堂的沉默:“既然太后亦同意濮王称考,那么朕就下旨为濮王改庙立嗣……”
“陛下,三思啊!”天子还未说完,底下就跪下了大半臣工!
赵曙一看他们又要来劝谏一招,更怒了,不少下跪之臣都属于台谏两院,特别是看到连他未登基之前藩邸幕僚王猎、蔡抗也都跪在其中,更觉得难以理解:“怎么,连太后都同意了,难道你们还敢反对不成?”
其他人倒不敢说什么,只有侍御史吕诲抗声辩道:“称亲之举,令陛下失却大义,臣弹劾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