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八章 先守后攻 (第2/3页)
马拉地区,如此这般,苏联人不可能再行后退,再退他们就到西伯利亚了,那里更加荒凉贫苦,更加难以让苏联人反败为胜,所以这条防线他们必须死死守住,所以防御,是苏军的关键词,当然也是要参与到此战中去的第二集团军不得不看重的一个词眼。
虽然作为第二集团军作战参谋长,但实际上姚滨很崇拜一个人,那就是时任南亚战区司令的秦铭中将,都说秦铭是战争流氓,一个把进攻至上论演绎到了极致的战争狂派,如果是他来坐镇中亚战区。恐怕第二集团军接到的任务,就会是参与并主导苏联西南方面军防御萨兰斯克了。
防守是最为被动的,姚滨就和他崇拜的秦铭一样都很喜欢进攻。所以他反反复复仔仔细细的研究和斟酌了一下战区司令部的命令后,忽略掉了“防御”这一词眼,更加看重的是“主导”一词,因而在这场会议召开之前,他就已经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第二集团军绝不死守萨兰斯克,堂堂一个数字化重型集团军来坚守他国的一座城池。那简直就是个笑话,因而姚滨不想成为笑话,更不想让第二集团军成为笑话,所以他行动了。
由于是视频会议,所以三维地图无需呈现,投影系统直接将画面打到了幕布上,当然是一张比例尺很大的军用地图,地图中心就是萨兰斯克,德国陆军zhōng yāng集团军群。因为先前遭受到了共和国空军的猛烈空袭。虽然并未直接存在什么重大人员和装备损失,可后勤补给上问题大条了,不得不临时暂停了进攻龟缩防守起来。这恐怕也是纳粹德军在苏联战场上的第二次龟缩,上一次主动收缩防守,也都赐予东欧冬天的严寒气候所致。而这一回,却是中国人带给他们的意外之喜。
所以,这张类似于软沙盘的军用地图上所标示出来的德军态势就显得有些意味深长了,其zhōng yāng和北方两大集团军群的进攻锋线回收了,德军也几乎“参照”苏军的下诺夫哥罗德至萨拉托夫防线折腾出了一个战役xìng的临时防御线,并不主动出击进攻苏军了。就连小部分的战术进攻行动也都少之又少,只可惜苏联方面兵力太少。而且估计也是被防御态势下的德军那种强悍的反弹劲儿给打怕了,也不敢贸然发~~-更新首发~~起反击,双方就像是两个疲倦的拳击手一样,就等着中国人加入战团才结束冷战。
很清楚战争形势的姚滨并不冲动和盲目,他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短处所在,当前他所能掌握的优势除了德军对己方了解不足,从兵力多寡到武器装备配置等都具有不透明xìng,而更为主要的则是他有制空权优势、后勤补给优势、战场机动优势、情报感知优势等等,而无法回避的短处则包括部队对战场地形与气候条件不熟悉、缺乏实战经验、可供配合的苏军也无法肯定其配合效能,最不容忽视的短处还在于目前为止第二集团军将会“孤军奋战”一段时间,其他共和国陆军部队在何时何地加入战团,他不得而知。
“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在姚滨看来,那纯粹是因为强龙并不熟悉地头蛇的地盘所致,所谓“初来乍到、必须低调”,姚滨也自然不会让薛殿川中将难堪,更不会刚一挺入苏联就浩浩荡荡的要组织进攻战役,不脚踏实地的好高骛远会酿成大错,姚滨显然不想根基不稳就大步前进,因而他把战役任务分配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中规中矩的进入萨马拉地区,部队需要完成战前展开与训练、敌情侦查、物资准备、计划拟定等等过程,另外这段时间还得密切的和苏联西南方面军、共和国空军之间进行必要的联合战前演练,以加快部队对战争的适应速度。
第二个阶段是防御阶段,不打无准备之仗是中**队的传统,古往今来的亘古不变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等等都无比说明一点,那就是战争准备阶段的物资与情报的重要xìng,而在如今的战争形势下,第二集团军显然需要保持低调的参与到萨兰斯克的防御作战中去,以低姿态来学习战争、领悟战争,等熟悉了敌人与盟友、了解了自身优劣、适应了战争节奏,那么第二集团军才能够开始用的战争节奏来完成一系列的作战行动。
第三个阶段则是姚滨的“叛逆之举”,因为不仅仅是他,几乎整个第二军上下都很渴望一次真正的大胜利,一次足以为第二军在共和国陆军全军奠定“王牌”位置的辉煌胜利,第四军在台湾经历过了战火淬炼,第五军、第六军都是从朝鲜半岛战争中得到了锻炼,也就只有号称老大哥的第一军和第二军被笑斥为“光鲜部队”,看起来的确是能征善战。但真正拉上战场了,谁又知道呢?
第二集团军需要证明自己,在中亚战区折腾的这么小半年时间里。他们流血流汗的拼命训练就是为了有朝一rì能够在号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