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十二章 导弹“来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八十二章 导弹“来袭” (第2/3页)

德国很热心研究的火箭,也是如此。

    被誉为“近代火箭之父之一”的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多年前就提出了火箭在外层空间飞行的基本理论和液体运载火箭的基本结构原理,而之后不久美国人罗伯戈达德便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虽然这枚火箭只在空中飞行了2.5秒,但也同样被世人声称,这已经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火箭时代,殊不知共和国在同一时期内,已经成熟掌控了多级火箭的发射技术,并且多次成功试验了自己的洲际弹道导弹。

    逸今为止,共和国一直在世界科学舞台上默不作声,独自而又秘密展开各种科学研究的共和国可不像西方的科学家们,稍有成绩便立马迫不及待的跳出来大肆宣扬,因而由始至终,共和国的科技水平对于全世界而言仿佛都是一个谜,无法猜透之下,谁都把共和国当成了一个只知道不断发展工业应用技术来繁荣市场经济的国家,仿佛共和国一直更为关心的是汽车、轮船、飞机等,在核物理、火箭等方面,世界各国都对共和国采取了漠视态度,在他们看来黄皮猴子也懂原子能,开什么国际玩笑?

    不管外界如何看待,共和国始终走在世界科技最前沿的事实毋需闹得人类皆知,西方国家自诩为自己是科技强国的笑话也从未被共和国推翻过,〖中〗国人的谦虚和谨慎始终都助推着西方世界的不断盲目自大,而作为其中之一的德国,也自诩为火箭技术方面的先驱,事实上希特勒也认为,共和国或许在航空、车辆、船舶等方面技术不错,可在火箭这种极富有想象力的科研领域,〖中〗国人肯定会认为没有市场就没有研发必要,因而当时希特勒都认为,共和国肯定宁愿多生产几辆小轿车,而不会去冒险投资研发什么狗屁火箭。

    于是于,在德国看来他们的火箭技术无疑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因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不久,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的一位年轻物理学博士生赫尔曼,奥伯特就正式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使用火箭进入行星系空间》,再加上他后来发表的《空间航行的途径》,直接奠定了他在德国火箭理论界无可辩驳的崇高地位。

    而在1927年,一个由业余火箭爱好者组成的组织诞生了,它的名字就叫做德国宇航协会,如今第三帝国鼎鼎有名的火箭专家都先后加入了该协会,克劳斯,瑞德尔、鲁道夫内贝尔、瓦尔瑞德尔、阿总鲁道夫和瓦尔提尔、冯布劳恩等等,而且该协会在1931年,竟然依靠会员自行缴纳的会费以及众多会员的技术贡献,成功研发了一枚火箭并发射成功。

    可惜的是,由于经费以及其他问题,该协会不久之后就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解散,不过好在凡尔赛合约对德国限制军备的作用开始日臻凸显,希望能够在武器装备发展方面推陈出新的希特勒,既然又胆量秘密下令研制新型巴黎大炮,肯定也有胆量支持潜在军事价值也不错的火箭技术上。

    德国陆军装备局很快成立了军用火箭研究的弹道学委员会1火箭天才冯布劳恩成为陆军装备局第一位雇下的科学家,而随后不久,越来越多的前德国宇航协会的会员都纷纷加入到了该委员会旗下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工作,未加入该委员会的科学家依然在自力更生的展开研究,而几乎与此同时,德国的核物理研究也是处于这样一种半官方半民间的混乱科研状态。

    1938年,在位于柏林市西南40千米的库莫斯多夫炮兵靶场,弹道学委员会的第一个基地宣告建设完毕,随后不久,冯布劳恩为科研带头人的德国火箭专家们,拿出了代号“欧文”的火箭研究计划,按照设计指标,它将采用全锅合金外壳,长14米,全重150千克,装有一台推力2940牛顿、可工作16秒的火箭发动机,但未安装稳定尾翼和火箭首部配重,因而在实际发射中,这枚火箭依然以天折告终。

    这次火箭发射的失败并未标志着德国在军事用途的火箭上正式放弃,反而jī发了德国人的雄心壮志随后不久,位于柏林地区的海兰德工厂,在奥地利籍火箭先驱麦克瓦里尔、瓦尔特,瑞德尔和阿函鲁道夫等人的努力下,利用工厂先进的技术为弹道学委帮助不过很快,瓦里尔就在酒精爆炸事故中不幸丧生该企业也很快停止了与弹道学委员会的研究合作。

    无奈之下,经费始终有限的弹道学委员会不得不屡屡要求陆军装备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而恰恰在同一时期,德国“钠俱乐部”也在因为过于零散的研究而让陆军军械局深感浪费经费,冯布劳恩等人想要弹道学委员会获得更多的经费,显然就需要拿出一点成绩出来证明自己,咬牙跺脚之下,这群德国科学家们愣是在1940年年初将a2火箭于德国北海沿岸的博库姆岛发射成功。

    从那时候起,德国陆军装备局开始更为重视弹道学委员会起来,重要体现标志便是经费上涨了,然而火箭的发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到1940年为止,精心设计和制造的a3火箭才被正式送入发射场开战实验,这次他们所发射的a3火箭全长76米、重740千克,有精心设计的弹体的稳定尾翼,而且还首次加装了由陀螺仪控制的可以调整后喷气体方向的燃气舵,弹体中安装的温度计、气压计和用于回收弹体的降落伞和导航设备也都事先经过反复测试。

    这次测试虽然遭受而来失败,但却产生了一个有意问题,那就是之前冯布劳恩等火箭科学家的前期火箭的导航与空气动力学设计被彻底否定了,于是乎为了以后的火箭发射之后能够精确命中目标,围绕着这一目的德国火箭学家们不得不开始全新的a4火箭设计,并在194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实验,不是电力供应失败便是电子元器件故障,不是燃料意外泄漏就是不知原因的升空爆炸,失败,不断的失败始终萦绕在德国火箭研究的道路上迟迟不散去。

    更加令希特勒等德国政府和军方高层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在德国前后两次的从共和国购买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之中,德国人竟然意外的买到了火箭炮这一武器装备,大喜过望的德国人很快将共和国第一批交付的车载火箭炮运回了国内,压根儿就没有装备给陆军部队的意思,而是全部交给了冯布劳恩领导下的德国火箭弹道学委员会拆解研究。

    第一批交付给德国的十管300毫米轮式火箭炮一共也只有三套,每一套发射系统由1辆指挥车、4国内发射车和4辆运弹车组成,这也是后来德国在入侵英国之前组建三个远程火箭炮师一个火箭炮连的基本组成,而这价格不菲的三套远程火箭炮发射系统全部被拆解研究,研究结果震惊了所有德国火箭专家包括希特勒在内的纳粹军政领导人也都吃惊不已惊讶得可谓是摔碎一地眼镜。

    原本以为共和国最热衷的是实用xìng很高的常规技术,就像他们卖给德国的各种军事技术一样,无论是航空发动机技术还是不依赖空气推进技术,在德国人看来,共和国在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上面都追求实用所出售给德国的各种军事技术无不是追求常规武器的巅峰可火箭炮的到来,却让德国人内心深处最后一丝骄傲也dàng然无存,该型火箭炮非常先进而且火力强大,至于德国购进的107、122、130

    等口径的火箭炮,则与300毫米口径的一起,构成了射程8公里至100公里的强大火力覆盖网,作为德国火箭弹道学委员会重点研究的300毫米远程火箭炮,仅仅是火箭炮的八乘八卡车底盘就让德国人非常认真的进行了技术研究,车上的大型液压稳定器有助于火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