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请叫它,AK-47 (第2/3页)
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有时间一定回母校看看,哨兵们应该也换装新的突击步枪了!”心里小小感叹一把的陈立强当然就认得出,图纸上的这突击步枪,其实就是共和国一八式自动步枪的变形版,由于图纸很小,而且也是用铃笔勾勒出来的枪械图样,所以具体的技术细节,陈立强是看不到的,但这足以让他知道这两个人来找自己为的是什么了。
共和国习惯称自动步枪为突击步枪,而苏联之所以热心研发自己的一款自动步枪,一方面除了长期向共和国订购一八式步枪及其枪弹太过于耗费之外,还因为一八式步枪的确精良优秀,而且对恶劣环境也比较适应,但苏联现在想要的是一款既廉价有简单、生产容易且xìng能稳定,而且还得有不错的枪械xìng能以及人机功效的自动多枪。
数百万苏联红军战士要是人手一把自动步枪,虽然火力肯定更加凶猛,但显然弹药的消耗也将极为恐怖,因而这也就强调苏联枪械专家们,还得考虑国产的自动步枪,要拥有一种既廉价又很有杀伤力的子弹,反正自动步枪和子弹都需要做到尽量的简单便宜,能够进行超大规模的生产制造。
陈立强不得不承认,每一个男儿心中都曾有过军人梦,自己也毫不例外,可由于种种原因,自己并未加入军队,但如今能够参与到一款自动步枪的制造,他心中还是显得很jī动的,小鸡啄米式的点头应允之后,也不收拾行李了,当即就把门给关上,跟着伊比舍维奇向着他们口中的实验工厂前进。
在实验工厂里,陈立强看到了这款自动步枪的设计师卡拉什尼科夫,令陈立强感觉到意外的是,这个设计师竟然是个残疾人,经卡拉什尼科夫自我介绍后,陈立强才知道眼前的这个年龄比自己稍大,但样貌却显得老迈一些的年轻人,并未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从十年制的学校毕业之后,便成了了苏联西伯利亚铁路上的一个机车修理工,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开始专研制造技术,尤其是军事装备中的枪械。
jī发卡拉什尼科夫的一个意外事件就是当年共和国出口给苏联的第一批武器装备,承运的军列在途径卡拉什尼科夫工作的火车站之前,就因为机车出现了机械故障而在铁轨上趴窝了,被临时叫去修理的卡拉什尼科夫有幸的见到了一八式自动步枪,那些担负列车周围警戒苏军士兵手里的一八式自动步枪让他难以忘怀,从那时候起,他不惜huā费所有工资,向一个过往的华商预订了一本共和国发行的《单兵轻武器》期刊,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华商再次经过车站之时,带给他的期刊中必须有关于一八式自动步枪的内容。
卡拉什尼科夫如愿以偿,不久之后那位从事木材生意的华商就给他带来了好几本军事杂志,无一例外全都是关于单兵枪械武器的,其中有一本还是〖中〗国防务出口公习关于一八式自动步枪的在全球销售的宣传书,如获至宝的卡拉什尼科夫日以继日的研究着那些书刊资料,甚至连图片都给抚mō得模糊,所有技术数据都牢记于心。
后来,苏联又向共和国订购了一批22式主战坦克,这些坦克同样是经西伯利亚铁路运往苏联的莫斯科军区,又大开眼界的卡拉什尼科夫突发奇想的要加入军队,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触mō到真正的一八式自动步枪,而要想加入装备共和国制造武器的苏联精锐部队,卡拉什尼科夫自认为自己不适合去竞争步兵也不能做炮兵,因而他以自己擅长的机械维修技术,想到了去当装甲兵,如愿以偿的当上一名坦克车长后,他有了足够的机会来了解一八式自动步枪,那时候,卡拉什尼科夫的上司还非常奇怪为何其他坦克车长都愿意配备手枪,而卡拉什尼科夫却要求自己要用一把一八式自动步枪来当自卫武器。
卡拉什尼科夫或许是太痴情于枪械,对自己应该更加熟悉的坦克却并不上心,直到一次军事演习中,他意外的负伤的被送往医院抢救,结果右手从此不能灵活自如,只能选择光荣的退役,又回到原点的他终于开始在火车站的机修车间开始仿制一八式自动步枪,后来他认为苏联和共和国的国情不一样,共和国有着庞大而又系统的工业体系,强大的工业实力足以确保部队装备自动步枪而且不愁子弹,可苏联就不同了,他需要研发一款超便宜、超廉价、超实用的武器,用粗制滥造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苏德战争爆发,卡拉什尼科夫终于逮到了表现的机会,他把自己最得意的一款手工制作的自动步枪送往了捷尔任斯基炮兵学院,伊比舍维奇一眼就相中了这款一八式自动步枪的变形版,详尽的试验和评审之后,连苏联装备规划…委员会的勃拉贡拉沃夫中将都被震动了,苏联人可以自己研发自己的自动步枪,何愁纳粹鬼子不死?
于是乎,卡拉什尼科夫很快就被连人带枪的送往了高级步兵枪械学校接受快速的专业学习,随后不久便正式组建了一支技术研发队伍,开赴到了这片山区内,进行更为细致的实验,而且在后续的各种实验与改进中,卡拉什尼科夫充分借鉴了共和国一八式自动步枪的优点,因为共和国的军队有的驻扎于冰天雪地的东北、有的却又在沙尘恶劣的西部,高原、丛林、海岛等等,各种各样特殊的地形和使用环境都要求枪械务必有极强的耐用xìng和适应力,因而卡拉什尼科夫sī下里,就多次将样枪扔进泥水坑里,浸泡很长一段时间后,再尝试是否能够正常发射,亦或者扔进冰箱里冷冻,至于喷射盐水什么的,都如同家常便饭一样。
经过各种各样的测试和实验,苏军内部对这款自动步枪自然给予了厚望,而卡拉什尼科夫本人也非常有自信,可等他们要将自动步枪投入大规模制造之时,才发现少了什么,他们没有专业知识足够扎实的机械工程师来指导他们,什么零件应该怎么样加工才能速度更快而且质量不差,陈立强的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