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冲突之源(加更,求支持) (第3/3页)
有海陆空三军,而在马来联邦和英属缅甸却只驻扎了少量的部队,在英属印度也只驻扎有一定数量的陆军和空军部队。
因此,对于地域并不算广阔,却种族杂居形势复杂的马来联邦而言,英国人也感觉到非常的头疼,所以他们在马来半岛实行的是间接统治,也就是在形式上承认苏丹为各土邦名义上的统治者,保留各土邦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同时英国又从满清衰落前后的中国和印度,引入了大量的劳工来解决橡胶种植业急需劳动力的问题。
但,华人劳工和印度劳工的引入,为马来联邦的种族主义萌芽与成长提供了温chuáng。
而在共和国成立之后,进入马来联邦的华人劳工不见了,但华商却多了起来,加上原本英国人从印度引进的数百万印度劳工,整个马来联邦在1944年之前,前前后后有超过了1000万人涌进了这个xiǎoxiǎo的半岛,可以想象,如果共和国不成立,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肯定会有更多的华人涌进马来半岛,幸运的是在共和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的共和国蓬勃发展,留住了不少要南下的华工,但印度人却并未停止涌入马来半岛的脚步。
可惜,劳工毕竟是劳工,即便是时光推移、形势变化,身为殖民者的英国肯定要在经济上考虑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他们推行的是种族劳动分工的制度,鼓励英国垄断资本控制种植业、矿业、金融业以及进出口贸易业,掌握马来亚的经济命脉,而让华人充当锡矿工、xiǎo手工业者、中xiǎo种植园主、中xiǎo企业主、中介商之类的角sè,而印度人所扮演的角sè当然是种植园、手工作坊等生产环节的苦力,马来人则被英国人彻彻底底的安置在了“农民”这个角sè上。
身为土著的马来人竟然被英国人长期当成“泥tuǐ子”,而千辛万苦帮助英国人从事各种劳动创造财富的印度人,却只能充当“苦力”,因头脑聪明、勤俭自强等著称的华人,却能够自由的从事xiǎo商品经济,成为了马来联邦里有头有脸的“中产阶级”,地位仅仅排在英国人之下。
这样的劳动分工政策显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虽然在一开始之际并没有凸显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基础毕竟能够决定社会地位,这个不合理的劳动分工的制度,直接导致了三个种族之间的经济收入不均衡,进而导致了殖民地社会内部现代与传统双重结构的矛盾,而往往英国殖民者为了消除他们所带来的矛盾,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将矛盾转移到华人的身上,让华人成为印度人、马来人所仇视的对象,又或者让另一个种族成为另外两个所仇视的对象,反正英国人不会让这三个种族都仇视自己。
似乎英国人也知道这样的政策不能长期存在,需要一些辅助的东西来帮衬,因此他们想到了在其他方面弥补。
首先,英国殖民者实行民族分离政策以巩固其殖民统治,其次英国人牢牢掌控了地方的军事权力、官员任命权、统治权等,把一些不足轻重的权利,都扔给了那些马来封建王公们或者是土著领袖的手里,让他们来充当马来联邦的行政官吏和警察,决不让华人拥有基本的政治权利,对于爱闹事的印度人更是长期持打压态度,最后觉得有些对不住印度人的英国殖民者,将宗教信仰自由、多语言教育自由等法令颁布出来,其本意就是为了信教的印度人,让宗教这个纽带紧紧系住印度人,让他们更为团结的和马来人、华人竞争。
于是乎,在时间缓缓流淌的时候,矛盾也在不断的发展、扩大,以至于到了这一次事件爆发之前,三个种族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伊斯兰文化、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三大文化之间矛盾不断,可以说马来联邦的种族主义矛盾形势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但英国人却对这样的景象津津乐道。
1943年,英属马来联邦总督府还曾做过人口调查与统计,从他们公布于世的人口报告中,马来联邦拥有人口1200万,其中华人占37%,印度人占30%,马来人占33%,可以说三个种族形成了三足鼎立般的地区形势,当他们认为“等边三角形”是最稳固的时候,殊不知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在酝酿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将引爆一场种族主义冲突的火山大爆发。
一场惊天动地大事件的发生,却往往因为一件很xiǎo的事情,但xiǎo事情却能充当火星,它可以彻底引爆堆积已久的矛盾,就好像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一样,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费迪南大公夫fù在塞尔维亚国庆日这一天,被塞尔维亚青年枪杀,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会引爆一场最终酿成上千万人战死、数亿人颠沛流离、消耗掉欧洲各国数千亿财富的世界大战,而引爆12月11日马来联邦种族主义世纪大冲突的xiǎo事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