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走进44年 (第2/3页)
加高兴了,燃放的爆竹声能让十里八乡的都听见喜悦的心悸,而只收到一张张白纸黑字录取通知书的,自然是那些靠上国防军事院校的考生们,他们的录取通知书并不漂亮可以说和一张普通稿纸没什么两样,简短的通知书上除了某某考号和某某姓名的考生已被某军事院校录取,特令其在某时间之前赶到户口所在县国防所报道,仅此而已。
不管怎样,共和国的十一月份和十二月所充斥的就是各种各样有关高考的事情,平淡的日子里自然有喜悦、也有悲伤,有欢笑、也有颓丧,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还是义无反顾的推动着时间的步伐稳稳前进,翻开1944年新篇章的新年钟声还是如期敲响。
新年便有新气象,中日两国之间红火一时的投资热潮也终于回归平静,经过两个多月的疯狂建设,日本本州和九州岛各地已经有了一派新气象,日本最重要也是最发达的东京—横滨工业区如今也是旧貌换新颜,以前的破败厂房如今已经是焕然一新,一座座宽大的、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厂房点缀在这这片平原土地上,更新过后的工业区供电网也在源源不断的向已经开工的企业输出电能。
轰鸣的机器早已是嗡嗡作响,之前由共和国运入日本安装调试的各种各样的加工设备正不停歇的加工生产,这其中最有代表xìng的就是松下幸之助的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他的企业从一开始只能主要生产插座和插头,到后来能够为军方生产枪弹、收音机股份有限公司主能制造无线电通讯机械部件与整套的无线电收发报机,经过战争的附带影响后生意大不如以前,好在之后与共和国的上海利华电气实业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如今他旗下所掌控的11家工厂都已经完成了技术升级改造,成为了利华电气实业公司最重要的零配件制造商。
生产流水线上,一个个经过快速上岗培训的工人正专心致志的完成自己所完成环节,11月7日,利华电气实业公司发给了他们组装十万台收录机的订单,所以这时候他们正忙于将一个个细小电器有序焊接在电路板上,一个工人只负责一个焊点,或者安装上某一个配件,然后便让收录机经传送带继续往下传输,直至送到最后的调试车间验收合格后贴上“合格证”和“中国制造”的标签后,便装箱起运至仓库。
简单、重复、单调,任何长时间反复之后都足以让人麻木的词汇都可以形容这些生产过程的无趣,他们的任务似乎就是将一箱箱从共和国运入日本的零件、配件完成快速组装便可以了,要问他们这些东西的原理,为什么需要这样设计?他们都不知道,只需要重复同一个动作,那就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将某一个东西焊上去或者装上去就大功告成。
索然无味的生产还在很多地方上演,许许多多与共和国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的,此时此刻大多都是在担当零配件生产或者组装任务,几个月前还充斥在日本街头的闲散劳动力们,如今都成了一条条生产线上的产业工人,而他们所“制造”的产品也已经很快以集装箱装运的方式来到了日本的各大码头,一箱箱的集装箱里有服装、玩具、汽车配件、家用电器等等,经过改造后换装了许多港口专用装卸设备的港口吞吐能力已经大大加强,而一艘艘停泊就位的大型集装箱货轮正静静的承载着一箱又一箱的集装箱,它们将在货轮的运输下到世界各地的港口去,然后进入各国的市场。
一艘接一艘的货轮装载完毕并完成报关验收后就纷纷驶离了港口,动辄就是运送着五万吨、十万吨货物的他们虽然显得有些慢慢吞吞,但他们航行的方向是坚定的,在此之前已经有许多的货轮离开了东京去往了美国的旧金山或者洛杉矶,也有的经巴拿马运河过墨西哥湾或者加勒比海,正朝着新奥尔良或纽约航行。
已经抵达美国的货船早已将其运载的货物移交给了那些公路运输公司,在他们蚂蚁搬家似的运输下,原本在集装箱运输船上累积如山的标准集装箱都已经成了在美经销商的仓库货物,百货超市、电器商场、汽车4s店等等,终于在大量更低进价库存货物的“怂恿”下,经销商们打出了比圣诞节促销活动还要yòu人的折扣,吸引着美国公民们纷纷掏钱购买。
终于,打折潮终于随着越来越多的货轮抵达港口演变成了世界范围内的降价潮,利用了数千万廉价劳动力日夜不停开工生产出来的产品,有着以往同样的品牌和同样的xìng能,却有着更低的售价,这种好事儿终于引爆了全球范围内的消费热潮,原本只能安装电热毯、电热扇的家庭也纷纷买上了冷暖空调,原本只能买经济适用轿车的,再稍加忍痛之后也能开上更好的中级轿车,共和国工业产品在原有的xìng能和品牌优势条件下,也首次自金融危机以后有了售价上的优势,这其中还自然要归功于美国商务部答应共和国对汇率制度改革后,就将对许多进口商品下调海关税率的作用。
浪潮汹涌,不知情的各国城镇居民只知道赶紧趁着难得的降价潮为自家增添一些实用商品,有的甚至连夏季避暑消热防止中暑的药品都给买上了,持续的降价潮甚至带动了各国乡村居民的消费yù望,原本没怎么降价的农用机械也开始进入购买商品行列,而从43年12月下半旬开始一直持续到44年2月的疯狂消费浪潮,除了直接给共和国国际商贸企业带来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业绩额之外,纷纷扬扬的订单也给日本的二级生产企业们注入了空前的活力,干劲十足的他们是不断扩展生产规模和强度,生产设备开始进入不停歇运转开工状态,而生产人员也变成了黑白两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