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二章 汽车与石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十二章 汽车与石油 (第3/3页)

点影响,反而让自己主动陷入了一个大泥潭。

    战争的战役战术依旧没有半分的改变,但德军有限的运输能力开始遇到战争的瓶颈,如果他们再不能妥善解决庞大的战争需求,也就是说此时德意志帝国的国家战争潜力已经到达巅峰,但却在关键的时候失去了外界的“支援”,如果英法联军再来一次类似索姆河的主动进攻,估计德意志帝国只能选择后撤了。

    当然,之所以能让疲弱不堪的英法联军很快强盛起来,除了英国爱德华・格雷爵士等主战派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原本流入德国的庞大战争物资运输线已经被切断,众多的物资开始慢慢流入协约集团,尤其是数目众多的载重汽车逐渐让英法联军的后勤运输压力减小。

    当法军已经有了将近6万辆中型载重越野卡车,4万辆重型载重卡车,将近一万辆牵引车,而更有财的英国已经有了将近15万辆各型车辆,英法联军的后勤运输能力早已到达巅峰,完全能够满足他们在索姆河战役打出一个七天七夜的火力准备奇迹,两千万发炮弹即便每颗炮弹只有一千克重,那也将近有两万吨重的炮弹需要从后方运抵前线,没有数量庞大和质量优秀的卡车,根本无法实现如此庞大的火力准备,而且他们使用的炮弹岂止才一公斤一枚?

    “战争开始让士兵们成为配角,倒是奔行在后勤运输线上的司机和汽车成了决定战争的主角!除了人力的微弱影响外,我们可以认识到:战争已经向能源时代演变,石油开始成了战争的绝对战略物资……”

    当英法联军向他们的好盟友美国发来更为庞大的石油需求订单时,整个美国都陷入了一阵思考之中,尤其是美国商界非常著名的“企业家”报,更是引申出关于石油重要性的思考。德国为石油,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发动一场大规模战役,出征罗马尼亚,主要考虑就是要把以前分属于英国、荷兰、法国和罗马尼亚的炼油、生产和管道企业重组成一个大型联合企业,为德意志提供源源不断的石油。

    英国在达达尼尔海峡的战役,就是为了确保俄国巴库的石油能够供给英法用于战争,但战役却遭到惨败,结果就是奥斯曼皇帝下达了禁运令,俄国石油难以通过达达尼尔海峡运出,英法联军急切需求的石油只能寻找中立的美国,否则前线每天一万多桶石油的消耗量,足以让英法联军好不容易确立的丝丝战略优势化为灰烬。

    美国报业与舆论界讨论的也就是法军的福熙将军敦促克莱门西奥总理,向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的一项紧急请求,克莱门西总理的原话是这样的:“如果不能及时供给石油,我们的军队立即就会瘫痪,这将迫使我们不得不在对协约国不利的条件下媾和!”言下之意就是石油已经成了影响战争进城的最关键因素,军工生产、后勤运输、军事调度等等都已成了过去式,能源之石油业已成为战争的真正决定性因素。

    当然那和法军一样,协约国之英国的外交大臣英国外交大臣科曾爵士,他也对英国本土的民众说道:“在协约国有效的封锁下,德意志帝国必将因为石油的匮乏而获得失败,然协约国必将在滚滚石油的推行下抵达胜利的彼岸!”

    他之所以敢这么说,那是因为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能力卓越的天才,他的首肯足以满足法军的迫切需求,因为他就是当今世界最大石油能源公司,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老板洛克菲勒。

    在后勤运输能力受到极大考验的时候,美国的亚美集团挺身而出为协约国解决了难题,虽然在此之前他们也让同盟国获得了不少的汽车,战争让协约国吃足了苦头,而随着全面封锁的完成,亚美的雄浑生产力已经成了协约国不可或缺的后勤支柱,让战争的天平慢慢倾向于协约国。

    好景不长,当运输能力的问题得以解决,但能力之源石油却又成了问题。关键时候又是美国的企业站了出来,这一次是标准石油公司,他们的强悍足以让战争所需要的一桶桶石油保质保量运抵该运到的地方,然后交给协约国“慷慨”使用。

    可以说,一战才进行到此,已经让世界认识到了汽车的威力与强大,更认识到了石油的重要与宝贵。未来的战争是否还是如此,现在还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世界已经全面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因为它的战争已经演变成了属于能源的战争。

    当然,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会认识到自身实力的强大才会是战争胜利的真正法宝,依靠别人永远是不可能真正走向成功,一时之间可以凭借利益的纽带获得帮助,但这并不会长久可靠;有人同样会认为战争依靠的是实力,不过他们看来战争还是属于企业家的,人来人往皆为利往,生灵涂炭倒还是企业家们大发横财。

    无论有多少不同看法,但始终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战争已经跨入另一个领域,石油作为一个重要能源必将赋予战争更多形式和变化,当然也能带来更多的战争。

    (看小说到.)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