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一去无迹(三) (第2/3页)
,只是说了说,不敢立即去做自己在上阳宫,当真不知道?
然而儿子强势的上台,强势的登基,自己终是担心又用了对自己很有恶感的李义琰、裴行俭,作为心腹,越发担心作为自己抄袭了儿子这条创意本身,想处理起来并不难关健就是糊名制,实施起来,肯定有好处的,只是自己实施落实,同样有许多弊端不要说自己,就是儿子马上立即实施糊名制,都会引起争议
因此,可以将这个糊名制度忽视过去只要先将军务监与武举确定起来,已是大功
关健还是儿子的态度,让她充满了危机感,与许多不确定在没有断定儿子想法之前,所有军国大政,她是不甘心彻底jiā出来的还是抓在自己手中的好
这是武则天自己的想法,李义琰却是认为武则天恋权不放,发展下去,必然对皇帝不利矛盾就在于此
想了想,说道:“你去将几个宰辅喊到宫中议事”
“喏”
一会儿,刘仁轨、裴炎、薛元与崔知温、魏玄同等几位宰相带到上阳宫
让几人坐下来,武则天说道:“诸卿,本宫说的军务监与武举之事,筹办如何?”
裴炎举着牙笏答道:“启禀天后,以微臣之见,军务监是善政,然而事有主末之分,国家强大,主要还在内政内安国则安,国安则民安,此乃国家主节拓疆开土是末节,皇帝登基,也很少谈及军政,亦为此故”
刘仁轨闷哼一声
裴炎的话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军事上立下战功,也未必是好大臣,治理国家,才是大臣之本顺带着抹杀了刘仁轨的一些军功
裴炎也不会考虑刘仁轨的感受,反正是水火不融了继续说道:“所以臣以为军务监规模不能过于庞大,每年征收近百名将领培训,以备不测也是有别于两监生员,国家轻重不可以作为五监之最好将它划到兵部”
“有理,裴卿,继续说”
“然后就是生员,一是作战立功的青年将士,二是名功勋弟子,这也是为了奖赏道德功业,安抚各个士大夫的人心然后就是……”裴炎忍了回去,若是按照他的方法来执行,反对的人很少,甚至可以为太后赢来名世家与功勋大臣的支持但提出了糊名制度,后果他不敢预测的尽管对国家会有大的帮助改口道:“武举,武举规模也不能庞大,到大举之年时,向天下选拨二十名以下的杰出壮士,进入军务监培训一段时间,再放入军中磨练,此乃是稳妥之策臣还想说一句话,国家不能不备武,但不能让大臣误认为武重于文数倍,而忽视文治才是国家根本这一事实”
“裴卿所言极是”
“陛下让臣草拟待胡的策子这也是国家必须要做的,没有一个明确的策略,政策不能连续与统一”
抛开权利的争执,作为大臣本身,裴炎能力还是不错的连刘仁轨听了这句话,都暗中点了一下头裴炎又说道:“因此,以臣之见,可以用下面几条安抚一是国子监招纳生员,为了安抚周边各国,国子监里面有许多是罗、倭国与波斯等国派来的留学人士为什么不招纳一些羁縻各部的弟子来朝就学?不但给他们入学,又能作为质子,还能让他们同样参加科举,量才是用,起了安抚的作用”
“言之有理,继续说道”
“还有象陛下在青海所作的那样,派一些儒生,前往这些羁縻之部,传授学业,让他们知道礼教人伦这是其一其二就是谋官,宰辅是不能授的,怕以权谋ī,有失偏颇,但是六部郎、九寺少卿以下官职,可以量才授上一二,进一步巩固朝廷的安抚作用陛下曾经说过,吐蕃甚至用其他各部人士作为大论但那是吐蕃,不是我朝,这个区别要区分开来”
“也有道理,继续说”
“要么就是传授谋生的本领蛮夷多生活在南方与西方的山区,生活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