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春雷(五) (第2/3页)
面以下,扬州离海口很近,海潮影响明显,船舶可以借助潮水来去自如,节省人力帆力。同时扬州又有大运河之便,处于海运与漕运的交叉河。一直到唐末,瓜洲江沙增多,船舶的卸载才渐渐转向润州。相对而言,苏州就没有扬州那么多便利。因此许多船舶在苏州港做了检查后,连货都不御载,直接就驶到扬州来了。
李威听后,那个肉痛啊。
没有办法,是母亲嘛,这是大义所在。母亲辛辛苦苦地为朝廷处理了近二十年的政务,无罪,自己不好将母亲怎么样的。只好采用了没禄氏的苦肉计。然而牺牲太大了。
李敬业又找了一个与李贤相像的人,冒充李贤,说李贤没有死。
这也能理解。
虽然李贤做了一些不好的事,可他终是正牌皇子。
就象西汉时,准南王刘长杀宰相,在封地胡作非为,然后又要谋反。汉文帝拿这个弟弟没有办法,只好将他流放到蜀地做一个平民百姓,吃点辛苦,磨练一下,过几年懂一点事了,再召回来。
刘长当年远比李贤恶劣多了,汉文帝做法很是仁义。可刘长这小子认为自己造反了,还有理了。在路用拒食抗议,活活饿死。于是民间有说法,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汉文帝只好做深刻的检讨。
这就是现在百姓的看法。
当年有错,可关也关了,又流放到巴州那个苦哈哈的地方,几年来担惊受怕,算是处罚过了。其死不当,对此,老百姓很抱有同情心。所以,李敬业将李贤拿出来做了挡箭牌。
骆宾王又写了一篇檄文,因为李威出现,略有不同。不过大约意思差不多,文章华美之极。特别是后面一句,请着今日城中,竟是谁家天下!武则天看后,大半天没有作声,最后才问道:“这是谁写的?”
侍臣答曰是骆宾王。
武则天又说道:“他曾为粱积寿记室,受我儿影响,文辞阔大,可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此才华未得重用,以至沦落为贼,岂非宰相之过,我儿之过。”
李威躺着也中了枪。
不是不用,裴行俭与李威也说过这个问题写文章是写文章,做官是做官做人是做人,不能合二为一。所以他对初唐四杰,就没有看好一个的。这使李威又想到了李白,整天自比谢安。若真让他做了宰相,然后太白先生来到政事堂,左手拿着小酒杯,右手拿着大酒壶,喝得眼睛都眯缝起来然后看着如山一样高的奏折邸报,东摇西摆的翻看,岂不是要误大事?这是理性的做法,因此与骆宾王攀谈了几句,对他才华表示了欣赏。可后来事多,就渐渐忘了。
就是用,也不会给予他重职,大不了让他到国子监担任司业。
武则天有可能曰为出身的关系,对文学的追求,同样到了病态的地步。象她设立的北门学士人品无所谓,首先一条得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出来。看了拨文,是起了爱才之心。
将诸位宰相重臣喊了过来大事发生了。短短数天时间,就聚敛了十几万人。照这样发展下去,还了得啊。
武承嗣与武三思却是觉得机会来了,李敬业打了匡扶李唐的旗号,他有什么资格能打这个旗号?别要忘记他这个李是赐姓,原姓是徐。所以这是李唐宗室投使的,要处置韩王元嘉霍王元轨等宗室子弟。
这一回,武则天没有作声。
想要再一层楼这些人还是要杀的,但不是这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