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七章 我的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七章 我的国 (第2/3页)

个心寒。

    但这话说得不算过份的。

    唐朝每年都要铸造几十万缗铜钱,不及宋朝规模,但这么多年下来,积累了多少,虽然有许多被商人sī自融化为铜器,一部分在外国流通,可有许多sī铸的sī钱,在市场上继续流通,倒底有多少钱,没有一个人能知道。可就是这样了,钱币依然不足,不但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làng费。甚至有时候朝廷看到钱币不够用了,明知道sī钱,只好折价收上来。也造成了市场连一缗钱的钱数都在bō动,一缗钱一千铜币,那是sī币,朝廷的铜币,有时只有九百八百。

    但想要满足唐朝的货币供应量,李威估计最少得增加一亿缗钱,无论怎么商业发达,航海发展,倒卖军火,也带来不了同等的金银。再说,几十年后,金银量增加,可百姓也会增加。李威也坚信在他带动下,唐朝经济会进入更良xìng的发展,货币依是不足。

    又说道:“若不是耻于言商利,我很想让取缔这所有的柜坊,让朝廷前来经营。各位议一议。”

    说完一拂衣袖散朝。

    群臣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是好。

    但不是真这样做,这是一个表态。这一番话很快传到民间,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金银价兑价再度上涨,年关到来,一两成sè好的银子在柜坊里兑价达到了一千一百到一千一百六十文之间,一两黄金达到了五千六百文到五千八百文,这才平稳下来,但依然在缓慢增涨。

    群臣的心才定了下来。

    狄仁臣来到东宫不由地抱怨道:“陛下,此事做得急啊。”

    皇上心意是好的,想国家早日强大。也做了许多措施,看起来效果也不错。可是一再地变动,让狄仁杰心中依然有些担心。

    上一次是武承嗣造成的失误,让皇帝抓住了机会,造成双方妥协,武举与军务监、糊名制度,勘探水利,普及教育三桩实事落实下去。这一次又是妥协的结果,外部有突厥之bī,国内有国库危机,再加上倭国的大单,这是表面的假象,内里面却是诸武升迁,让朝中一些大臣不大舒服,然而皇帝却默许了此事的发生,这才又换得一次妥协。

    因此,有可能是为了国家与百姓,但得了好处,太后没有为难,太后不为难,裴炎等人不敢动弹,所以默契地将此次税务局部改制,推广金银货币化的事落实下去。

    可是不能做得太多了,皇帝此时最重要的是需要人支持,这个人不是老百姓,是各个权贵与大臣,以及mén阀,得罪得太多,对皇帝不利。而且皇帝还十分年青,太上皇没有几年好活了。能等得起,就象太上皇当年那样,太宗皇帝没有死,很老实,太宗皇帝一死,太后都敢强行扶上皇后位置,还让皇后做了二圣。

    这时候兴革唐朝的事要少做,重要的是培养手上的势力。

    李威却摇了摇头,说道:“狄卿,此言错矣,为什么一开始诏书下达,闹出那么大的动静,然而我只稍作化解,风bō就立即平息?无他,本来我已打算岑寂东宫,但此事,对各方利益皆有利,之所以柜坊主拒抗,是他们没有想通,一旦全国普及金银,对他们都有巨大的好处。所以想通此节后,反而有更多的柜坊出现,各个柜坊主们也立即将金银价提了上去。正是此节。”

    岂止是这一条好处,脱变国人对周边国家的思路,有可能让倭国与新罗两败俱亡,得到了大量的财富,而且金银能作为准货币,是准货币,不是正式的货币,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一年下来,节约的运费,损耗,以及仓库里管理的费用,不计其数。并且有可能兴盛部分地区的商贸,大量柜坊的出现,只要再推动一下,也等于是一个个小小的银行。至于无意中带来的税务革新,连李威自己本人都疏忽了。

    这不仅是对于国家的,对于各个大户人家,只要沾上商贸的,皆有好处,金银能作为准货币,那么jiāo易时,就会变得节省与安全。

    狄仁杰无言以对。

    李威又说道:“狄卿,你是好意,我也会注意的,裴卿对我说过一件事,那是终极的……(没有说出口,也不大想),轻重我也会考虑,可这个国,终是我的国……”

    狄仁杰更是无言以对。

    至少名义上这个国家是李威的国家,百姓是李威的百姓,作为一个好皇帝,陛下是做得很好了。

    “狄卿,外面在下雪了,我们……”挽着狄仁杰的手,来到了室外,此时正值一年中最冷的时光,外面正在下雪,大雪翻飞,象鹅máo一般地落下来,一会儿地上一片雪白,只剩下远近的宫阙在满天的白羽máo中,悚然默立。

    “狄卿,你年当益壮,我还年青,昔日,我对你说过,他日必然打造一个更强大的唐王朝,一万年太久,只争今朝,正好今天瑞雪登mén,陪我把酒言欢,如何?”

    “陛下……”狄仁杰也十分感动,迟疑了好一会儿,终于说了出来:“敢不从命。”

    ……

    这是一场瑞雪,然而有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传到了京城。

    东突厥的暴*,比历史上发作得更早,规模仿佛,然而因为提前得到了准备,又选择了正确的战略,比如李威第一道制书是让萧嗣业控制局势,延缓其蔓延的速度。而不是象历史上盲目的出击。然后又下了第二道制书,以战养战,弥补了一些粮草带来的困难。所以历史上仅一个来月,萧嗣业就因为没有防备,遭到了溃败。然而这一次,却坚持了三个月时间。

    然而寡不敌众,最终溃败还是到来。到了冬月,漠南早就开始下起了漫天的大雪。与历史也不同,历史上唐军最怕的就是这种寒冷的天气,一是体质因素,二是唐朝士兵多穿葛布与麻布衣服,耐寒xìng差。但棉huā普及好几年了,终于北方所有驻兵都穿上了厚实的棉大衣。

    但体质因素,依然掣肘着唐朝士兵在冬天的战斗力,无他,即便是穿上了厚实的棉大衣,现在的百姓耐寒xìng也比后世强,在大漠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