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三章 成叹息(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三章 成叹息(二) (第2/3页)



    同样叹息一声。

    边患几乎聚在一起发作,而且朝中所能用的大将委实太少。这时候回去,不是很好,还有许多余孽没有扫清,西突厥的隐患依然存在。可是东突厥隐患大,权衡了一下,jā待一番,又马不停蹄的赶回洛阳。

    ……

    叹息的还有郑家。

    郑宫楚出了宫,立即将李威这些话让人带回荥阳。

    一听,荥阳郑家的人就炸了营,这个皇帝架未免太大了,不但让我家嫁女给一名小商人,现在我们不计名份,嫁了嫡系的女,给你,你还嫌这个嫌那个。

    大不了一拍两散。

    心中皆是不平,就是几个长老,也认为李威做得太过份了。

    郑宫楚的祖父皱着一张老脸,等大家吵得没有力气时,缓缓说道:“荥阳城外有多少轮耕之地?”

    一开始百姓不怎么相信,认为只要种东西,就会拨地力。但官府在主动推广,反正是试验,于是轮耕之地,夏天种豆类,冬天种紫云英,不能种就种青篙,都是当绿fé的。有人学,有人不学。可是几年过去,地力似乎没有拨去,相反,豆类篙类积累了大量氮fé,以及绿fé,庄稼长势反而很旺盛。不管豆种下去,收成多少,但种肯定比不种效益高。除了少数地区外,特别象是荥阳这样的中原地区,轮耕田已经看不到了。

    这是指皇帝的功绩。

    又说道:“昔日每亩地收成两石为田,可是今年我询问了一下,每亩地综合分摊下来,已经三石出头。但为什么粮食还是紧缺?”

    种了棉花,航海也带去大量的出口,桑田面积没有减少,棉花用场多,织布,做棉被棉衣,关健是老百姓家中,以前皆没有,空缺很大。粮食产量在提高,种植面积却在减少,因此粮价没有真正地降下来。

    郑宫楚的四叔说道:“父亲大人,非也,此乃出自齐民要术。”

    “当真?齐民要术某也看过,有没有棉花,有没有营养钵移植?有没有航海?有没有提到两渠?有没有竹纸……?”

    “父亲大人,这是皇帝从遥远地方夷人听来的。”

    “当真如此?西方那么多夷人国家到达了洛阳,他们也说了,法兰克王国西边是无穷无尽的大海,这个先进的国家在何处?为什么只有皇帝陛下一人听过,其他人皆没有风闻?那天晚我与皇帝jā谈了许多话,他说出了许多让人震憾的事,我也问过数次,他只是指着天不语……”

    “不会。”

    “我在心中也怀疑……可说一个简单的例,前几年文绫主产地在洛阳,荥阳也有,唐朝好的几十种细绫之一每尺百文,海客卖得多,这几年渐长,去年是一百十五文,今年涨到一百二十几文。但某观察了一下,桑田面积并没有增加,甚至减少了一部分,种植葛与麻的田是锐减。为什么,证明百姓种棉或者其他效益增加了,所以绫绸价格扬,种植面积却不涨。这过去了几年,不是很明显,再过十年,会发生什么变化?我对皇帝很忌惮,不是因为他的军功,唐朝能打仗的人不是他一人。而正是这一点,并且做出这种大事,居然似乎没有人去关注,不露任何头角,这是何等的手段。那时候他只是太……还有,航海转移了矛盾与田地压力,也转移了朝廷税务的压力,规模再扩大一点,一年仅是关税,就给朝廷带来多少金帛,而且这仅是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