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章 春归如过翼(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章 春归如过翼(三) (第3/3页)

了他的子女手中,弘儿虽也记仇,可不怨毒,不会在他子女身上宣泄。万一能让他得逞呢?”

    “奴婢不懂,这个裴炎倒底想做什么?”

    “很简单,太上皇身体不年夜好,万一有事了,军国年夜权还在本宫手中,可是本宫只是一介女流之辈,只好靠他,那么他很有可能成为朝堂上真正的权臣,一手遮天。但不管他了,弘儿也看出来一些,所以不敢用。实际这种人才是最好用的,不怕贪婪,就怕没有缺点。既然想做权臣,这一关就当是对他的一个考验。”

    想到这里,武则天又想到了两个人。原本还有一个李义琰的,现在不克不及不增加一个裴行俭。只要儿子顾着年夜局,包含他立即将一半从青海带来的卫重新编入军中,前往西域,那就好办,但怕有的年夜臣在中间挑唆。于是道:“去传程务ing谨见。”

    “喏。”

    拉拢人心的手段,儿子未必如自己,可他总是占着年夜义。听到儿子将裴行俭与程务ing喊到东宫一叙,武则天心中很担忧,这个程务ing在她手中还有年夜用的。

    程务ing带了进来,武则天问道:“程将军,上午陛下请到了东宫?”

    “是,可是臣对两位圣上忠心耿耿。”

    “不消拘束,只是本宫听到一些事,不年夜明白,喊问一下。”

    “陛下是了一些事,”程务ing心谨慎地将事情经过了一遍。此时的程务ing再也没有与裴行俭话时的憨厚之态,俨然是一个举止有方的年夜臣。

    “军校?”武则天呢喃了一声。

    对军事不懂,可对年夜势她却是很懂的。这样做,不可是为国家培养将才,还能安设许多武将。不是每一个武将都能出将入相的,好比青海李谨行已经年高,或者将来的黑齿常之,他们注定不克不及象刘仁轨那样担负重要的文官。放在朝廷供养,诚为可惜。这些人又闲不住,找一点事给他们做,反而十分隔心。

    怎么自己就没有想到过?

    “程将军,先退下。但要记住一件事,裴郎与裴相公向来不甚和睦,想跟裴郎多学一些军事的知识,从现在起,主动与裴相公减少接触。”“喏。”

    “退吧,本宫还希望也能象黑齿常之那样建功立业。”

    “谢过太后。”

    可是武则天坐在椅子上想了一会儿,将手中的事务丢下,来到李治身边道:“陛下,臣妾有一件事想要禀报。”

    “看,”对朝堂上产生的事,李治也听了一些。可是病情没有康复,也懒得过问。再,儿子似乎知足常乐,也就不计较了。

    武则天道:“陛下,国家几年没有科举了。”

    “下诏吧,明年重新科举。”

    “不单是科举,臣妾还想到了一件事,这些年国家重将青黄不接。好比北方若有事,陛下派何人为将?”

    青海诸将各有其职,不年夜好调动。就是那样,李谨行还好些,薛仁贵才是真正高龄。裴行俭前去西域,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来。似乎是没有可靠的年夜将可以征用。放在以前无所谓的,经过李敬玄之败,李治也醒悟过来,不是每一个年夜臣都可以用来做三军主帅的。

    “皇后的意思是……”到现在,李治依然称武则天为皇后,也明他心几多有些不甘。

    “臣妾有一个想法,朝廷可以办一个军务监,以及科举时,设立武举,招一些武贡生。”

    “军务监,武举?”

    武则天将自己想法出来。

    “这会不会有争议?”

    “是为了国家,有争议又有何妨?”

    “还是招诸相进来商议一下,”李治犹豫未定地道。

    “是,”武则天应了一声,对太监道:“传诸相到上阳宫议事。”

    几个宰相喊了进来,武则天道:“青海一战,李敬玄之败,诚为可惜。”

    诸位宰相面面相觑,不知道太后又将这件事翻出来有何用意。

    “诸卿,再想一想,若是吐蕃、工具突厥同时用兵,国家有没有足够的主将之人?朝廷诸将已是青黄不接,因此,太上皇与本宫有一个想法,设一监,请精通军务的年夜将教授青年将领军事知识,就是刘卿,也可以ou空教授。另外各地将领提拨,多用荫,淹没了一些人才。所以在科举的同时,可以设一个武举,考弓马箭术以及武略,纳入军务监中,与一些有功将士受训,为国家储蓄更多的将领。这也是太宗皇帝的备武之道。诸卿意下如何?”

    完了心中窃笑。自己提出来的意见,裴炎他们不敢不合意的。刘仁轨他们同样也会同意,不单是备武,这也是破格替朝廷招纳人才,是儿子法的延伸。但建议是自己公开提出来的,以后这些将领无疑是等于受到自己的恩德

    刘仁轨懵然不知,他还没有听到裴行俭带来的消息,自然不知道武则天这个主意的出处,似乎是一个好主意,但不克不及是好主意自己就会立即同意,关健太后这个主意背后又包含着什么意思?

    裴炎与薛元超等人已经伏下,道:“两位圣上此策甚妙,臣等附议。”

    刘仁轨欠好再什么。

    “那么各位散吧,起草一策递上来。”

    “喏。”

    年夜臣立即散去,刘仁轨与李义琰在路上相互看了一眼,李义琰道:“去东宫。”

    李威正在批阅奏折,听到刘仁轨与李义琰到来,迎了出来,道:“刘卿,谢过了。”

    “臣不敢当,但臣与李相公前来,有一要事禀报。”

    “何事。”

    刘仁轨将事情经过了一遍,李威愕然,然后立即道:“传程务ing谨见。”

    “陛下,怎么程务ing与此事有关?”

    “不是程务ing,是我的话……”李威十分无力,母亲这个举措太那个……都欠好出口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