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六节-第二十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六节-第二十节 (第2/3页)

水忍不住滚了下来。伏完两眼一红哽咽难语“孩子……孩子你总算熬到头了……你姑母临终之时念念不忘的就是你的婚事。如今好了你太皇太后、你父皇、你母亲还有你姑母泉下有知都能瞑目了。”

    长公主看到亲人心中悲楚趴在伏完的怀里低声饮泣。

    “这是喜事是喜事……应该高兴……”伏完轻轻抚摸着长公主消瘦的肩膀小声安慰道“三十那天去龙山祭祀宗庙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父皇……”

    ****

    晚上晋阳侯府。

    李弘斜躺在榻上神情欢悦。李玮、张燕、吕布、燕无畏、张白骑、卫峻等人围坐四周随意闲聊。

    “奉先兄听说你夫人要临产了……”李玮笑道“是哪一位夫人啊?”

    “我哪来的几位夫人?不就是小月一个嘛。”吕布指着李玮调侃道“仲渊你不会乘着筱岚在晋阳的时候偷偷又娶了一个吧?”

    “他哪有那个胆子?”燕无畏不屑地撇撇嘴伸手在李玮面前晃了晃“只要筱岚一句话我立马赶到长安把他阉了。”

    众人哄堂大笑。

    “无畏兄你自己娶了一个又一个难道我就不行?”

    “不得了仲渊家要后院起火了……”燕无畏狂笑着站起来冲着屋外大声叫道“筱岚……筱岚……”

    李玮吓了一跳冲上去就捂住了燕无畏的大嘴“大过年的你给我找什么麻烦?兄弟啊嘴下留情嘴下留情……”

    张燕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仲渊你就这胆子?你也太丢人了你可是大汉堂堂的大丞相……”

    “仲渊要不要我亲自劝劝筱岚……”李弘不敢笑得太放肆担心牵动伤口憋得面红耳赤但还是忍不住跟在张燕后面加了一句“你说说看你看中了谁家的女儿?”

    “不劳你关心你还是把殿下早早娶进门让殿下给你生个大胖小子吧。”李玮把燕无畏摁到席上坐下笑嘻嘻地说道“这次你捡了一条命以后就不要到处乱跑了还是老老实实在晋阳待着全心全意生儿子吧。前些年如果你一直待在朝堂上两位夫人恐怕早就给你生下我儿子了何苦现在把希望寄托在殿下一个人身上?”

    “对对大将军要努力要多生儿子最好让殿下一年给你生一个。”卫峻兴奋地大声叫道“我看殿下那面相那身形肯定年年生儿子次次生儿子……”

    “胡子你吃饭的家伙不想要了?”张白骑佯装惊骇之色伸手去拽卫峻的长髯“你敢在殿下背后这样说她你找死哦……我看你可以回家收拾东西准备重回大漠做马匪了。”

    “你懂个屁……”卫唆满不在乎地推开张白骑的手“那天我来找大将军偷偷听到……”卫峻突然压低嗓音故作神秘地说道“两位夫人和殿下正在向筱岚讨教生儿子的事呵呵……”

    “这种事你也能听到?”李玮顿时激动起来“殿下怎么说殿下怎么说……”

    “我不知道。”卫峻不好意思地摸摸脸“我没听两句就吓得转身跑了……对了……”卫峻一把抓住他的袍袖“筱岚没告诉你?”

    “女人的事她怎么会对我说?”李玮不满地埋怨道“你胆子怎么那么小?多听两句你会死啊。”

    “秀儿那鬼精灵来了我敢偷听吗?”胡子瞪了他一眼转身冲着李弘笑道“大将军殿下说她做梦都想给你生个儿子你就等着好消息吧。”

    “你还说你没有听到。”燕无畏抬手打了卫峻一下“还听到了什么?”

    胡子不理他继续对李弘说道:“大将军等你病彻底好了我弄些虎鞭、鹿鞭、牛鞭什么的给你补补听说吃啥补啥。生儿子不容易先你要生龙活虎才行否则……”

    “谁要生儿子?”屋门突然推开筱岚走了进来笑容满面地问道“胡子兄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娶妾生子?”

    “啊?”卫峻吓了一跳心虚地连连摇手“不是我要娶妾生子是仲渊要娶妾生子……”

    “胡子是你说殿下要生儿子怎么突然扯到我头上了?”李玮气得咬牙切齿作势扑上去就打。卫峻“抱头鼠窜”夺门而去。众人捧腹大笑接二连三地“告辞”走了。

    “时间不早了我们也走吧……”筱岚拽了拽李玮“这几天客人非常多大将军太累了让他早点歇着吧。”

    “不不……我还好……”李弘指着李玮说道“让仲渊陪我再聊会儿我有些事要问问他。”

    筱岚颇有深意地看了看李玮转身走了出去关上了门。

    “听说这次你到晋阳把黄门鼓吹带来了还把长安太乐宫的乐工和百伎也一起带来了浩浩荡荡的几百人你想干什么?”

    李弘示意李玮坐到自己身边语气渐渐严肃。

    “新年到了朝廷要举行祭祀、朝会等一系列大典这些大典要天子主持。但今年情况有些特殊陛下在南阳战场长公主在晋阳长安只有一帮大臣。”李玮笑道“如果让我这个百官之的丞相代替天子或者长公主主持大典未免于礼不合所以我和太傅刘大人、骠骑大将军赵大人仔细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在晋阳举行这些大典让长公主主持典礼仪式。一来这样符合礼制二来在晋阳举行典礼规模要小很多可以替朝廷节约一部分典礼开支三来长公主正月初七大婚因其身份特殊典礼应该很隆重。但长公主极力反对婚嫁奢靡要求简办天子和朝廷为此很为难仔细考虑之后朝廷决定遵从长公主之议最大程度地削减聘金和嫁妆禁止长安和各地大臣亲自北上晋阳恭贺以减少婚宴和其它各项开支。不过长公主身份太高贵大婚之礼就算不奢侈但也不能不豪华。为了让典礼看上去豪华气派朝廷决定把长安太乐宫的乐工和百伎全部送到晋阳让他们呈献精彩的乐舞以表示天下同庆之意。”

    李弘刚想说话李玮伸手阻止了他“大将军长公主这个迎亲之期选择得好啊过年了百姓高兴载歌载舞乃是人之常情。这时举行迎亲大礼既能和百姓同喜同乐又能表达普天同庆之意一举两得的好事啊。”

    李弘笑笑摇摇头“仲渊啊你用意何在难道我不知道吗?殿下已经还政于天子但你还让她主持祭祀等一系列大典等于告诉天下人大汉的权柄实际上还控制在殿下手上这对长安和行台来说意味着什么?殿下嫁给我了大婚之礼纷华靡丽朝廷为了恭贺竟然从长安调来太乐宫的乐工和百伎以盛大的乐舞百戏相庆这又意味着什么?”

    李弘望着李玮轻轻叹了一口气“陛下长大了我和殿下都要慢慢退出朝堂今天的迎亲大礼是我和她退出朝堂的开始我们希望通过这场迎亲大礼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但你为什么不能理解却反其道而行之?”

    “你和殿下退出朝堂需要有个前提那就是小天子能控制权柄能让中兴大业按照正确的思路持续推进但现在的形势做不到这一点你和殿下无法按部就班地退出朝堂。如果你和殿下现在就明确表示退出朝堂其结果必定是小天子无法控制权柄中兴大业也将迅崩溃。”

    李弘闭上眼晴脸上露出无奈和痛苦之色。

    “现在的形势很明显门阀世家、商贾富豪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迫切需要修改官制。虽然新官制名义上集权于天子但实际上是重走社稷败亡的老路。本朝自光武皇帝中兴后权重尚书台然而两百年的历史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权重尚书台的结果就是后宫干政、皇统屡绝继而导致外戚、奸阉轮流把持权柄祸乱朝纲最后社稷倾覆。”李玮说道“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皇权和相权有效制衡是确保社稷昌盛的必要条件而以丞相为的三公九卿制是确保皇权和相权得到制衡的最好官制。所以现在你和殿下不但不能退出朝堂反而要以一种强势凌驾于长安和行台之上重创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的庞大势力从根本上铲除他们对朝政的威胁和把持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清除中兴大业的最大阻碍为小天子完全主政和中兴大业的持续推进奠定基础。”

    屋内陷入了沉默两人很长时间都没有说话。

    “你决定一定要这么做?”

    “你和殿下既然决定请我来那就说明你们不愿意放弃中兴大业。既然你们不愿意放弃中兴大业我李玮即使粉身碎骨也一往无前绝不后退。”

    李弘点点头缓缓睁开眼睛指了指放在榻上的几卷书简“最近我看了《老子》、《黄带四经》、《老子指归》和《老子河上公章句》还看了《太平经》对道家黄老之学的治国之道略有了解。在你看来襄楷大师和飞燕兄所提的道儒相融、援道入儒之策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缓和朝野上下的矛盾能有助于中兴大业按照我们的既定策略持续推进吗?”

    “完全可以。”李玮信心十足地说道“王充、张衡、王符、马融、蔡邕、郑玄等大师都曾研究过道家学术对《老子》、《黄帝四经》等道家典籍都曾有过注解。尤其是王充大师更是利用道家学术在《论衡》里把儒家有关天人感应、谶纬等等学术批驳得体无完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儒士们对经学的绝对崇拜。很多古文经学大儒在兼采各家之学后往往在注经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引入道家思想。所以本朝其实已经有了上百年的道儒相融的历史只不过没人主动去说而已。”

    “飞燕兄此刻提出道儒相融的建议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在道儒相融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上提出来的。他不过在一个适当的机会提出了一个适当的儒学改良之策而已可以说是因时制宜。长安儒士们闻讯后愤怒、恐慌上奏弹劾飞燕兄这正好说明道儒相融不是无稽之谈而是确实能对儒学产生某种程度的冲击。”

    李弘想了片刻对李玮说道:“你应该有了一套很成熟的想法能对我说说吗?”

    “敢不从命。”

    ****

    以下不计字数。

    黄门鼓吹是皇家仪仗列于殿廷一般在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享时吹奏各种雅乐。

    雅乐是用于郊庙祭祀、春秋飨射以及朝廷举行的各种典礼仪式上的乐舞乐人多由具有一定身份的良家子充当乐器虽然也有丝竹乐器但以钟、磐为主是金石之乐。雅乐表演时舞人俱进俱退整齐划一闻鼓而进击铙而退文武有序音乐和谐气氛庄重。

    俗乐是宴会之乐流行音乐皇室贵族吏民宴乐时常在宅院、广场上演奏这种乐舞旨在娱乐。乐人往往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倡优、女乐乐器虽时有钟、磐但以管弦乐器为主其舞蹈腾跳杂乱表演轻松活泼。

    鼓吹乐是汉魏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以击乐器(鼓)和管乐器(排萧、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有时也有歌唱。鼓吹乐开时始以外族音乐为主进入中原后鼓吹乐因其嘹亮雄壮被用于军乐以后又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各种不同风格的鼓吹乐。其后被宫廷采用用于军队、仪仗和宴乐之中。由于乐队的编制和应用场合的不同而有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萧铙歌、萧鼓等不同称谓。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二章旌旗未卷第十八节

    “朝廷推行新政前前后后也有十几年了但随着时间的延续收复疆域的扩大各项制度的深入修正我们推行新政的阻力越来越大很多改制之策甚至要通过暴力手段才能得以实施这说明新政出了问题我们需要冷静下来好好反思探寻其中的缘由。”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都以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权力之争是利益之争是学术之争所以一直竭尽全力在这几个方面予以解决但我们没有解决好反而让各种矛盾越来越激烈。这时飞燕兄突然在晋阳提出了儒道相融、援道入儒的学术改良之策此策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豁然开朗……”李玮叹服道“这其实正是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的解决之策啊。”

    “现在我们知道了新政推行阻力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赖以制定国策的学术思想已经不适应中兴大业的需要了经学腐朽了老化了我们需要新的学术思想需要新儒学新道学或者其它某种更好的学术思想。这种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术思想将成为朝廷制定国策的新基础继而让学术和国策相适应让朝野上下同心协力共振社稷共兴大汉。”

    李弘眼前一亮立时便明白了新政步履维艰的原因。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经学当真走到穷途末路了?”

    “的确走到穷途末路了。”李玮说道“自大儒董仲舒创立以‘天人感应’、‘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新儒学以来经学各派历尽争论先有孝宣皇帝诏诸儒讲《五经》同异的石渠阁之议后有孝章皇帝的使诸儒共正经义的白虎观之议。最后皇帝亲自称制临决经学各派求同存异互相协调终于在‘三纲五常’的基础上实现了经学与谶纬学的结合经学各派随即由纷争走向统一。而‘三纲五常’也在神学的华丽外衣下以法典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便是‘汪汪乎丕天之大律’的经学理论法典《白虎通义》。”

    “朝廷以皇权的力量结束了经学内部的矛盾与纷争经学就此丧失了持续展的动力。儒学从子学演变为经学又从经学堕落为神学从此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看看今天的新经学、今古文经学三家在注经的时候都用谶纬由此可见经学衰落到了何种地步。谶纬之学流传了三百多年已经从骨子里渗进了经学各派要想彻底根除神学对经学的侵蚀没有外部竞争的动力没有新兴学术的援助没有一代代儒士的努力根本不可能。”

    “但儒学面临的挑战还不止如此。”

    “儒家的基础是名教之治所谓名教就是以‘正名定分’为主的礼教包含忠、孝、仁、义、礼、信等教条。这些名教经过董仲舒等大儒的改造后又添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神学成分并展成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这使得新儒学带上了浓厚的宗教神学伦理道德观遭到了历代大儒比如扬雄、桓谭、王充等人的猛烈批判儒学的至尊地位因此受到动摇。接着它又遭到了两次党锢之祸这给了奉儒家学说为主臬的儒士们以沉重打击马融、蔡邕、郑玄、许劭等大儒就是在那个时期开始求助于道家学说以黄老之学注解儒家典籍以道家学说解释儒家名教试图援道入儒为名教的合理性提供新论证极力挽救和重振儒学。”

    “中平元年黄巾起事西凉边章韩遂起事中平六年董卓进京、祸乱社稷从初平年间开始袁绍、刘表、曹操等人又互相混战这些人表面上高唱着礼法名教实际上却干着种种卑鄙无耻的勾当把儒家学说的仁义道德作为自己篡夺社稷的工具肆意践踏和亵渎儒家的礼法名教。传承数百年的儒家名教之治再也无法维持天下的稳定保护社稷江山儒学随即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困境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儒生们也因此悲观彷徨。更多人清楚地意识到儒学已经衰落、凋零正在像马融等大儒一样积极寻求挽救和振兴儒学之道。”

    “儒学的生存危机迫在眉睫而解决儒学危机的办法就是儒道相融利用道家黄老之学改良经学抛弃经学中腐朽的伦理道德观恢复儒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尊崇地位从而让儒学重新焕青春重新挥其巨大的力量重新承担起振兴大汉的重任。”

    李弘沉吟良久担忧地说道:“儒道两家的学说彼此对立而又相互排斥。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孔子主张仁义以名立教。道家以天道无为立论主张道法自然万物自然化生其治国理念则表现为清静无为。这两家学说有互相融合的可能吗?”

    李玮想了一下缓缓说道:“儒学与道学在其核心和主旨上的确不同但从某些方面来说两者观点上又有很多近似之处尤其是黄老之学的主要典籍《黄帝四经》和儒学在治国理念上更是互通互补彼此并不矛盾。”

    儒学主张的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人本主义它要求人们过着伦理社会的道德生活遵守古代圣贤的遗训克制自己的**指导自己的生活使自己成为社会上德行优良、理智坚定的善人。儒家的人生哲学在自我方面强调修身在政治方面注重德化在人伦方面恪守礼法期望人在一生中退可以齐家进可以治国平天下。

    黄老之学是道家的一个学派和原始道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融铸道法兼采儒墨、名家、阴阳家等各派之长。(黄老之学不同于老庄之学这一点非常重要。)

    黄老之学以“先天地生”的“道”为世界的本源和决定万物兴衰存亡的客观法则要求人们遵循它并将老子玄远的“道”加以挥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人生各个方面。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但摒弃了老子消极遁世的内容将“循理而举事”的合理行为视为“无为”从而将其展为积极“入世”的治道要求统治者节欲、惠民、行仁义不要强行干扰老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生产的恢复、展。在政治思想上黄老之学以道家为本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认为“无为”不仅是一种高的统治之术更具有丰富的道德伦理内涵。这种“无为”非《老子》的那种绝对的、无条件的“无为”而是一种新的“无为”学说。

    由此可见两者在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只不过两者实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不一样而已。

    那么两者应该如何融合?在什么地方融合才能有助于社稷的振兴中兴大业的成功?对于今日朝廷来说朝廷的需要中兴大业的需要就是两者应该融合的地方。

    朝廷最需要什么?

    大汉律法的绝对威严令行禁止。

    在皇权和相权有效制衡基础上的君权至上。

    对天子和朝廷的绝对忠诚。

    百姓安居乐业。

    黄老之学的“无为”并非绝对“无为”而是在“法令既明”前提下的君无为(陛下垂拱)臣有为(参等守职遵而勿失)“法”具有无上的神圣性。因此君主在根据“道”的要求制订了“法”之后便应一切“皆断于法”而不应该“以私而废公”、“以我而释法”。这种不以一己之私利而废天下之公法的“公正无私”的思想在本朝初年很好地得到了贯彻例如当年孝文皇帝与其廷尉张释之在处理所谓“犯跸”案与“盗取玉环”案时所采取的态度便是这样一种公正无私的态度。朝廷所信奉的这种“公正无私”的道德思想使得大汉在立国之初迅走向了安定和繁荣。

    “以法治国公正无私”是朝廷迫切需要的也是社稷振兴和大汉昌盛所世代需要的但目前的经学死死守着“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黄老之学的“无为”是以“有为”为前提的“无为”是君“无为”而臣“有为”是一种君主驾驭臣下的统治之术因此这种“无为”又可以称为“无不为”。

    在《黄帝四经》看来“道”虽然“无为”但“道”却又生“法”因此作为“执道者”的君主的“无为”也应象“道”那样是在制定了法令制度后的一种“无为”。但是君主虽然可以“无为”大臣们还是必须“左执规、右执矩”以使法令得以实施。也就是说君主不要事必躬亲事事操劳要任其自然要善于利用和依靠大臣们去处理各种政事。在臣下奋有为的基础上君主便可以“无为”了但君主并不是什么都不干君主的职责是“虚静谨听”对大臣们处理政事的情况进行审察看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名实相符并据此决定生杀赏罚。

    大臣们又应该恪守哪些原则呢?一要谦虚谨慎勤于政事;二要以身作则摒除私欲;三要宠辱皆忘知足常乐。如此一来国政就会出现“以无统有执一统众以寡治众和以静而广”继而“得众心”的国泰民安的局面。

    在黄老之学看来君主如果能做到清静无为设官分职定好名分便可坐享其成。而作为大臣如果能恪守清廉勤谨不求名利谦恭地教导百姓那么天下必然大治。

    相反如果象儒家所要求的那样君权神授皇权至高无上权柄集于君主一身君主做为天下之仪表事必躬亲“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事无巨细都要一一过问那么则“主劳而臣逸”皇权和相权严重失衡长治久安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了。

    黄老之学的“无为”提倡皇权和相权制衡而朝廷目前急需的就是稳定当前的官制实现皇权和相权有效制衡基础上的君权至上所以儒家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所主张的君主集权已经对社稷稳定形成了威胁朝廷必须起用一种新儒学作为国策基础从而稳定和巩固现行制度并保证此制能长久延续下去。

    黄老之学根据天与地各有固定位置(天上地下)和阴阳二气的对立冲突中“阳主阴次阳动阴静”的特点提出了尊卑有序贵贱有位等级有别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这一点和儒家“有德者受天命为天子”的观点截然不同。

    例如孝景皇帝时《诗》博士辕固与道家黄生曾就汤武除桀纣的问题展开辩论辩论的主题是汤武除桀纣是“受天命”还是“臣弑君”。

    辕固据经义说汤武诛桀纣做天子是得民心的正义行为。黄生引道家说破帽子还得戴在头上新鞋子终究穿在脚下认为汤武虽是圣人到底不该放桀、弑纣。孝景皇帝下判断说吃肉不吃马肝(有毒)不算不知味意思是请他们不要再争论汤武除桀纣的是非了其实也就是不赞成汤武除桀纣。在孝景皇帝看来道家黄生的臣下绝对忠于君主的思想更有利于维护王朝的统治而辕固的“受天命”理论则会给社稷稳定带来很大危险它既可用来论证“强汉”代“暴秦”的合理性也可以用做动叛乱和推翻本朝统治的借口。“受天命”的观点成了当初儒学不能兴盛的原因之一。(这个辕固后来又与窦太后争辩儒道两家的高低窦太后大怒令辕固和野猪搏斗幸得孝景皇帝给了他一把好刀否则他就要被野猪咬死了。)

    当今天下长安有个天子襄阳有个天子谁是正统?谁应该受天命为天子?是不是应该有德行高尚的人出来受命于天重建社稷?

    今日皇权沦落谁来做皇帝估计没多少人在意甚至包括长安的很多大臣至今对天子和朝廷的忠诚还是停留在嘴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社稷动荡生灵涂炭等等但儒学衰败是个不争的事实。儒学衰败导致人们对儒家的纲常名教对于“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等儒家学说失望到了极致在很多人的眼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什么尊卑有序贵贱有位都是胡扯八道。

    很长时间以来各方豪雄为了争夺权柄霸占疆土不惜诛杀无仇之民攻伐无罪之城动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结果僵尸动以万计流血漂橹丹野黎民暴骨野外本来绿草茵茵、五谷飘香的原野变得荒无人烟、满目凄凉而昔日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城邑更是成为瓦砾废墟。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王公贵族、门阀富豪们还是利用手中的权势和实力穷奢极侈横征暴敛为所欲为誓死要榨干百姓的血肉。他们吃喝玩乐穿着陵罗绸缎住着琼楼高宇家里堆满了金银和钱粮过着荒淫生活而可怜的百姓们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亡啼饥号寒人竞相食白骨蔽野。试问在这个时候还有什么三纲五常?还有什么礼法名教?还有多少人对儒家那一套深信不疑?

    所以朝廷迫切需要一种新儒学重建尊卑有序、贵贱有位、等级有别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重建礼法名教并在此基础上重建天子和朝廷的威仪重建大汉王朝的信心和荣耀。

    《黄帝四经》重视农业生产认为根据天地、阴阳、四时的自然规律应该颁布相应的农业政策。政策一旦制定统治者就应“恭俭无为”不要在农忙季节大兴土木以“逆天时乱民功”更不要大肆搜刮民财而使百姓无法继续生产。而要做到这种以不干涉不影响百姓的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无为”天子和各级官吏必须在生活上“恭俭朴素”不尚奢华。

    这同样是当前朝廷急需解决的问题。

    重农抑商的政策朝廷颁布了不少但效果不是很好农夫的收入并没有显著提高。而这些年奢华之风却在朝野上下越刮越猛而始作俑者就是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尤其是婚嫁和丧葬更是成了人们竞相攀比花钱的地方。贫苦百姓们在奢华之风的影响下日子越来越艰难。

    儒家的核心是礼。礼制纷繁复杂诸多礼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花费很多钱财而最花钱的就是婚礼和丧礼。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家资一般在数万钱至十余万钱之间。而一个男子的聘金数基本上是其家资的总数在万余钱至数万钱之间加上婚宴花费一个男子娶亲就足以让其家一贫如洗。

    至于丧葬花费更是惊人孝是儒家仁德治国的根本是对人的最基本要求。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孝行先提倡厚葬。厚葬之风自秦开始到本朝更是愈演愈烈。曾有人对厚葬习俗感叹说“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富者奢僭贫者殚财法令不能禁礼仪不能达。”因为埋葬死者而弄得倾家荡产而卖身为奴而贪赃枉法而铤而走险者比比皆是致使活着的人往往无法维持生活境遇悲惨。孝文皇帝、孝景皇帝、光武皇帝都曾针对这一弊病而提倡“薄葬送终”甚至下诏颁令但收效甚微。

    原因很简单本朝奉行的是儒家学说要求人们学习《四书》、《五经》加强“六艺”的教育通过道德、名节、礼法和知识的教养和修习使受教者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等都要接近儒家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社会上做一个仁、义、礼、智、信五常毕备的拳拳志士成为温、良、恭、俭、让五德在身的彬彬君子。试想在忠孝仁义礼已经深入一个民族、一个王朝骨髓的情况下一道法令能遏制人们对“孝”的尊崇吗?

    物极必反这个问题在大汉稳定时期或许对社稷的危害不严重但在如今天下未定、百废俱兴之期这个问题就直接影响到了百姓的生存社稷的稳定。

    为了解决这一类诸如影响百姓生活影响社稷安危的诸多问题朝廷同样需要从儒学上下手同样需要一个新儒学需要一个既能教导人们遵守礼法名教又能教导人们“恭俭朴素”的新儒学让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李玮接着又借助《黄帝四经》说到了“文武兼备、轻赋薄徭、贵柔守雌”等等关于道家黄老之学在戍守疆土、与民修养、选拔人才等等国策上的优越之处。

    “朝廷的目标是儒道合一以儒为主以道为辅实现一种‘无为而有为’的治国理念。”李玮郑重提出了朝廷支持儒道相融的建议。

    对于朝廷来说单单依靠经学和道家黄老之学都无法解决在中兴大业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援道入儒儒道相融继而在新经学的基础上再创新儒学。

    儒学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的人文之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其他诸子百家所难以比拟的它具有熟通六艺重在教化和积极用世的优良传统拥有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观念其本身一直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是维护和支撑大汉的精神支柱它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

    道家黄老之学淡出朝堂三百多年了再想把它竖起来事实上根本不可能。

    黄老之学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吸取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各种历史经验兼收了儒家、名家、阴阳家等各家之长比如黄老之学中的“无为”就吸取了法家的“一断于法”的精要和墨家的“恭俭朴素、强本节用”的思想大义。“阴阳尊卑”就包含了儒家之“善”。据“四时之度”颁布相应的政经制度实际上就是阴阳家的“因阴阳之大顺”。黄老之学因此成功建构了一个开放的有着多种学派内涵的具有很大包容性的灵活而又实用的一系列思想体系在本朝初年长盛不衰为本朝昌盛建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董仲舒大师公开援道入儒儒道相融吸收了黄老之学的全部精华并利用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体系充实和挥了儒家义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匪夷所思地构建了一个既有儒家的三纲五常又有道家的“天地、阴阳、四时”既有儒家的“改正朔易服色”的“有为”又有道家的“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的“无为”的崭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经董仲舒加工后一向被看作“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的儒学摇身一变成了兼具“霸(黄老刑名)王(儒)之道”的大汉官学。既然道家黄老之学的精髓变成了董氏儒学的血肉黄老之学便不可避免地丧失了政治和理论上的双重优势不得不无奈地走向了衰落。

    但黄老之学衰落了并不代表它的理论也就此丧失了生命力。

    在黄老之学兴盛之期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在江淮间形成了一个研究黄老之学的学术中心在他的主持与组织下他与他的众多门客们合编了《淮南鸿烈》(也称《淮南子》)这部巨著。在《鸿烈》庞大的编写者中除刘安外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人都是当时名扬天下的道家人物。书中的大多数篇章都是他们写的因此此书也成为本朝道家之渊府是本朝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孝武皇帝初期太史令司马谈著写的《论六家之要指》是对黄老之学的又一次学术总结。(司马谈的老师之一就是著名道家学者黄生。)

    在王莽的新朝和光武皇帝初期道学一度再起著名老学家严遵(蜀郡成都人)著写了《老子指归》一位托名河上公的隐士著写了《老子河上公章句》。虽然这两本书的理论不同于黄老之学但对道学还是一种继承和扬。

    此后又有大儒王充展了道家“自然无为”的理论以“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为己任对今文经学和谶纬迷信相结合后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神学迷信展开了全面批判这直接打击了一部分大儒对经学的尊崇转而从道学中寻求支援很早便开始了援道入儒的研究。

    道家黄老之学虽然独标高远玄之又玄但它没有脱离现实不讲“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不谈“三纲五常”不提阴阳怪异。援道入儒、儒道相融其实就是以道家黄老之学去解释《周易)、《论语》等儒家典籍以道家的“自然无为”去解释儒家的纲常名教从而以此来证明儒家的“名教”本是道家的“自然”。名教本是自然为名教的合理化、优越化提供一种新论证清除经学中那些烦琐臆说之风武断僵陋之习引导人们从“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神学蒙昧中摆脱出来以一种清醒的理性的态度重新思考社稷的现实重新探索大汉人的各种价值观念以便全力恢复儒学中的礼法名教用改良后的儒家济世之学重建大汉王朝。

    当初儒学为了影响和指导国策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儒道相融援道入儒在孝武皇帝的支持下终于在董仲舒大儒的手中创建了新儒学继而帮助孝武皇帝建下了盖世功勋帮助大汉开疆拓土威临天下。

    今天走入歧途和衰落的经学同样为了中兴大汉为了治国平天下要不惜一切代价儒道相融援道入儒利用三百年来道家黄老之学的学术研究成果来改良儒学再次创建新儒学从而帮助大汉走向中兴走向强大。

    当年孝武皇帝雄才大略需要北击匈奴需要开疆拓土因此需要集权需要有崭新的学术思想为纵横四海的国策做基础结果在他的支持下出现了董仲舒的新儒学。

    今天大汉从废墟中站起来需要统一天下需要中兴社稷因此需要皇权和相权的有效制衡需要有崭新的学术思想为与民修养的国策做基础需要大将军和长公主联手镇制长安扶持道家黄老学说迫使经学不得不接受儒道相融的事实积极援道入儒从而创造一种符合当前国策需要有助于大汉崛起的新儒学。

    李弘沉默良久他万万没想到李玮的儒道相融之策竟然是这么个办法竟然把自己和长公主推到了最前面。

    自己如果和长公主联手长安的局势就很难说了门阀世家、官僚士人们会低头吗?小天子能顺利平定南方叛逆会顺利主掌权柄吗?

    “你凭什么认定门阀世家和官僚士人会低头接受儒道相融之策?”

    “因为我决定劝说长公主和陛下动第三次党锢。”李玮笑着说道。

    “你说什么?”李弘骇然心惊“你说什么?你要动第三次党锢?”

    “在屠杀和党锢之间你选择哪一种?”李玮说道“大将军我觉得飞燕兄的话说得对不能再杀了再杀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些人的权势太大了人也太多了盘根错节杀不完的越杀越多。既然堵不住了那就只好用疏导的办法。”

    “这也叫疏导?”李弘气苦怒声问道。

    “大将军你要知道长公主和你都决心退出朝堂而我们的中兴策略又必须长久坚持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李玮平静地说道“这些人不愿合作那就让他们滚回老家。凭我们现在选拔人才的办法朝廷不愁招揽不到贤良之士。其实看看几十年前的两次党锢之祸就知道了你要是来真的让这些人退出朝堂他们还不愿意拍屁股走人很多人都会选择妥协留下来。有多少士人愿意舍弃荣华富贵?这个办法不但可以让士人分裂还能让很大一部分愿意为社稷出力的士人愿意改良儒学的士人们纷纷上位得到更多更好的机会继而大家齐心协力共创新儒学共建新大汉。”

    李弘目瞪口呆地望着李玮脑中一片空白。

    ****

    以下不计字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