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第十节 (第3/3页)
干等一帮行台文武大臣也不会答应。他们绝不会让晋阳占据上风损害天子威仪更不会屈服于长安的胁迫他们会极力怂恿小天子坚持下去甚至不惜以分裂朝廷以摧毁社稷来威胁晋阳和长安逼迫晋阳和长安向天子低头。”
“长安随即成了晋阳和行台的攻击对象长公主也罢小天子也罢为了化解双方的尖锐矛盾都会把目标转向长安朝廷。这时一部分坚持稳守西北两疆和大漠的大臣会坚决拥戴长公主而一部分坚持先平定天下的大臣会坚决拥戴小天子长安朝廷随即分裂。”
“谁会支持长公主?最坚定的支持者是丞相因为朝廷已经把巨额债务转为边郡土地的三十年租种权。如果朝廷放弃坚守西北两疆和大漠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们的巨额财富就化为乌有了这些人不会答应。他们会转而支持小天子以钱粮支持小天子南下征伐为条件逼迫小天子修改律令。牵一而动全身只要这条律令被废除了朝廷其他的新制也会接二连三地遭到打击后果不言而喻。”
“朝廷分裂了新政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摇摇欲坠西北两疆和大漠的形势愈恶劣南下征伐也变得困难重重前景黯淡。这时只要胡族部落叛乱或者南方战场再遭遇一场败仗社稷必然大乱。”
“我们该怎么办?”田畴指了指案几上的圣旨“子龙代理国事以来朝政一直由我们几个商议处理但今天这件事太难了我们必须尽快想出个对策以便稳住长安啊。”
“晋阳会不会答应?”张郃突然问道。
“肯定会答应。”赵云说道“刚才子泰说了如果抛开长安建天子行台对小天子逐步控制权柄来说还是非常有利的。”
“这是圣旨。也就是说小天子已经在陈留筹建行台很快便要直接指挥州郡和军队了。而中原各州郡和军中将领因为能直接受益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小天子。”张辽低声轻叹“如果南阳再度战败黄河以南的州郡和关洛就很危险了。”
“你是说……”张郃脸色微变“南阳惨败的事有可能再度生?”
“晋阳、长安、中原行台大汉权柄一分为三大家互相猜忌和打击都想控制权柄这种局面继续下去会有什么结果?”田豫摇头苦笑“大将军倒下了大汉失去了支撑倾覆之祸就在眼前啊。你们想想我们现在对未来局势都没有信心更不要说朝中那些三心两意的人了。如果我估计的不错会有更多人秘密联系襄阳脚踩两条船一旦大汉分崩离析他们就能从中得利了。”
屋内霎时安静下来众人面面相觑惴惴不安。
“长安的稳定本来就是暂时的是为了让朝廷赢得时间调整部署以避免因为大将军病逝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混乱。”赵云说道“如今长公主已经到了晋阳大司马到了西疆西北两疆和大漠已经基本可以控制。小天子也已到了中原关洛一带的军队和中原的军队正在赶往南阳战场中原也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从目前形势看长安暂时稳定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长安即使乱了对大局的影响也不大。只是我万万没有想到贾诩和傅干等大臣竟然想出了这么个主意……”赵云笑得比哭还难看“现在长安想不乱也不行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把这场危机对社稷的损害降到最低。”
“但南阳的仗马上就要打了。”张郃说道“子龙你应该立即书奏陛下请陛下放缓攻击节奏不要把所有的军队都带到南阳战场上宁可分批投入丧失一些攻击机会也不要急于求成再遭败绩免得全军覆没拱手丢掉中原。”
“这些事我们不要插手。玉石、贾诩、傅干、王凌诸位大人都在小天子身边我们想得到的他们自然也会想到。”赵云说道“现在长安没有军队长公主和小天子也不在不会有人叛乱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不变应万变静观时局展竭尽全力先帮助小天子打赢这一仗。”
赵云召集大臣们于未央宫前殿集议宣布了天子圣旨。朝堂上鸦雀无声没有任何人说话气氛显得非常怪异。
散朝之后大臣们三三两两赶到尚书台拜见赵云这些大臣都是赵云新近征拜入朝的官吏出于对赵云的感激和自身利益的关心他们主动给赵云分析形势献计献策。
王朗、华歆等人认为在目前这种状况下打南阳只能做做样子给小天子立威就可以了解决危机的关键还是长安还是缓和长安各方矛盾合理调整各方既得利益确保长安稳定。为此他们建议赵云主动和张燕、杨凤等黄巾系大臣改善关系联手压制丞相乘着小天子在中原建立行台的机会削弱丞相的权力对新政中不合理的制度该改的改该废除的废除。
董昭、刘翊等大臣的办法更彻底。他们认为长安的尚书台现在就是一个空架子有名无权朝政其实还是被丞相李玮牢牢控制着他们建议赵云直接修改官制把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的三公九卿制直接改为以“太尉、司徒、司空”为的三公九卿制改“丞相”为“司徒”把李玮手上的权力拦腰砍掉一半权重尚书台。这种办法既能得到晋阳的支持也能得到天子行台的支持更能得到长安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们的支持而长安形势也随即稳住了一举多得。
赵云虚心受教感激不已把他们一一送出未央宫。
半夜时分赵云离开皇宫回府中途换车乘马悄悄赶到了丞相府。
“你今天和太尉大人谈过了?”赵云看到李玮后一句寒暄的话都没有先问了一句。
“谈过了。”李玮笑道“我还去看了栖之(杨凤)他的伤势正在恢复开春后估计就能上战场了。”
“子泰(田畴)呢?他还在这里吗?”
“走了。”李玮一边和赵云走在回廊上一边低声笑道“麴忠和徐陵一直在甄府等他这些有钱人脾气大不能太怠慢。子泰看你迟迟不来只好先走了。”
赵云从怀里拿出一份书信递了过去“这是彦才(傅干)的书信你看看。”
李玮匆匆扫了一眼然后问道:“可有晋阳的消息?”
“还是一样大将军依旧很危险。”赵云皱眉不展。
“襄楷、华陀、张机三位大师都在还有十几位名医、方士为什么就是不能治好?”李玮气得骂了起来“不管我们怎么干前提是大将军必须活着否则局势肯定失控。”
赵云停下脚步神色凝重地望着李玮“太尉大人执意要走?”
“对他要去晋阳马上就走。”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二章旌旗未卷第十节
赵云沉默良久叹了口气和李玮并肩走进了书房。
“飞燕兄即使要走也应该等到陛下在中原建好了行台站稳了脚跟再走。”赵云慢慢坐到案几后面抬头看着李玮说道“你看我是不是再给长公主写一份奏章以上计事务繁忙和再度攻击南阳为由请她给飞燕兄宽限一些时日?”
李玮想了想摇摇头“长公主最忌惮的大臣就是太尉大人他过去是黄巾军大帅在军中黄巾系将领中拥有崇高的威望。小天子南下中原后长公主就连番催促太尉大人北上晋阳显然是担心太尉大人借助大将军病倒和长安动荡不安的机会和军中将领串通一气乘机挟持小天子把持权柄祸乱社稷。太尉大人本来也想拖一拖看看南阳战场的局势再说但现在小天子已经决定在中原建行台他如果还是拖延不走长公主势必会怀疑他的用心将来长公主为了小天子的安全肯定要杀了他他不走不行啊。”
赵云半天都没有说话。
现在中原各路大军的将领几乎都是黄巾系而过去和大将军一起从幽州出来的将领基本上都在北疆和大漠。这时候不但长公主包括天子身边的大臣和长安大臣都很害怕张燕。张燕的人生目标很明确就是实现《太平经》里所倡导的太平世界一个公平公正、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世界。不管这个理想能否实现他和他的兄弟们都要为之奋斗。谁阻碍了谁就得死。当前他之所以背着太平道叛逆的罪名从太行山下来就是因为李弘的承诺。二十多年来李弘没有违背自己的承诺他和北疆人一起顽强地撑起了大汉的天空让数以千万计的百姓摆脱了死亡的威胁渐渐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安稳日子。虽然百姓们依旧贫苦但最起码生存无忧。此刻大将军如果死了社稷如果面临崩溃的危险张燕会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竭尽全力拱卫社稷保护百姓保全二十多年来的奋斗成果。
大将军不在了天下没有人可以镇制张燕也没有人有实力抵御张燕长公主没办法她只能把张燕“请”到自己身边。张燕的势力太庞大她不能找个借口杀了张燕自毁“长城”她唯有利用这种办法暂时控制一下张燕把他对社稷的威胁降到最低同时对黄巾系将领也是一个忠告。但有利必有弊大将军的病如果好了张燕久居晋阳再加上实际控制权柄的长公主晋阳随即成为大汉真正的权力中枢而亲政的小天子变得无足轻重那么晋阳和天子行台必然产生对抗麻烦也就接踵而至至于中兴大业恐怕也要在这种激烈的权力斗争中摇摇欲坠了。
当然长公主和大将军的本意肯定是还政于小天子。但问题的关键是天下有多少人相信?历朝历代这种事比比皆是谁会相信得到了长公主的大将军会把手中的权柄交出去?没有人相信矛盾也就来了冲突也就来了。会有人帮助小天子急不可耐地逼迫晋阳交权会有人故意设下种种奸计离间小天子和晋阳的关系最后逼得晋阳勃然大怒出手除奸。好原形毕露了矛盾激化了冲突爆了最后自相残杀最后双方一败涂地最后社稷败亡。
赵云越想越是烦闷忍不住长吁短叹彷徨不安。
“子龙你看彦才这封信……”李玮把傅干的信拿在手中晃了晃“他久离长安对这里的局势不清楚竟然请你设法阻止太尉大人到行台就职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根本不相信太尉大人。”
“陛下对飞燕兄倒是非常信任。”赵云说道“他在圣旨中说得很清楚请太尉大人带着部分尚书台官吏到中原去帮他打仗但是如今……”
“太尉大人不敢不听长公主的命令但听了长公主的命令就等于违抗天子圣旨行台和朝中的大臣们可以乘机弹劾他在天子面前诋毁他。太尉大人左右为难啊。”李玮感同身受脸上露出几丝苦涩“他走了我的实力就弱了虽然我先前让了步不再参隶尚书事但朝中的那些对手岂肯放过这么好的机会?看样子我也要走了。”
“怎么现在连我也信不过了?”赵云剑眉微挑笑了起来“飞燕兄走了栖之(杨凤)兄还在嘛。”
“杨凤这个人我信不过。”李玮说道“南阳惨败之后他对我恨之入骨我还是小心点为好。”
“你夫妇两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但让他白白葬送了三万多条性命还让报仇的事成了泡影他当然恨你。”赵云说道“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在铲除奸佞这件事上你们还是一致的他不会对你不利。”
“我反正不会留在长安。”李玮笑道“当年洛阳大乱何苗、许相、樊陵被袁绍乘乱攻杀惨遭灭门之祸此事记忆犹新我才不会重蹈覆辙。”
“要走可以等到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主动要求出钱出粮援助小天子南征时你才能走否则不能离开长安。”
李玮笑着连连点头“好好……希望这次麴忠、徐陵能将功折罪不要再自寻死路。”
“前提是大将军必须活着否则这两个人来个反间计把我们出卖了我们就要反受其害了。”赵云叹道“等子泰(田畴)和他们商量好了我就让俊乂(张郃)亲自到行台去一趟和贾诩大人具体商量一下。”
“这次若不把他们杀个干净我李玮从此不进长安城。”李玮眼露杀气一掌拍在了案几上。
赵云望着怒气冲天的李玮踌躇半晌欲言又止。
“我们商量一下细节。”李玮把手上的书信递还给赵云“以后我们不要见面了。”
“以后我们反目成仇针锋相对睚眦相报。”赵云接过书信后轻轻拍了一下李玮的手臂“兄弟啊你可不要怪我下手太狠啊。”
太尉张燕出长安北上晋阳。
大臣们对张燕的处境很清楚他的决定在众人的意料之中。同时他的离去似乎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大将军李弘病倒了长公主出嫁了骠骑将军鲜于辅病逝了车骑将军麴义战死了当年为重振社稷而劳心劳力的老大臣们也纷纷辞世了。随着前太傅杨彪和太尉张燕的先后离去大汉告别了长公主时代迎来了天子刘朔时代。
当张燕赶到十里长亭时他被眼前送别的人群惊呆了。他竟然看到了朝中所有的公卿大臣几百名官吏站在长亭上数千名卫士侍从站在驰道两侧场面非常壮观。
张燕的心情很复杂他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不是激动而是痛苦。此次北上晋阳不过是一次很平常的奉诏北上既不是告别朝堂也不是远伐塞外大臣们根本用不着来长亭送别。难道长公主的时代真的结束了?难道这就是一个时代结束的典礼?
张燕手托长髯望着胡须里的根根银丝喟然长叹“老了老了……”
送别的仪式很隆重持续了一个多时辰直到日近正午张燕才挥手告别了众人上马离去。
赵云策马再送默默相陪。
“本来我想劝劝你希望你能去帮帮陛下。”赵云低声说道“谁知……”
张燕摇摇手笑得很心酸“我要去中原谁能阻止我?我必须去晋阳。我到了晋阳后可以帮助长公主有效遏制行台权柄的膨胀缓解晋阳和行台之间的矛盾。晋阳和行台在中兴策略上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权柄才能顺利交接否则双方迟早都要爆冲突。晋阳和行台步调一致长安就会感到威胁长安的危机很快就会爆你和仲渊(李玮)随即就能找到机会铲除叛逆稳定长安。”
张燕举起手中的马鞭指了指背后“你看到了这么多人都希望我离开长安由此可见长安人对晋阳的忌惮。在他们看来只要我走了他们的生命就有了保障受到的威胁就减小了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了。我很痛心长公主、大将军和我们这一代人为大汉奋斗了二十多年历尽艰险总算把大汉推上了中兴之路然而我们得到了什么?难道我们这样做还不是拯救社稷吗?难道只有按他们的想法去做才叫拯救社稷?”
赵云望着痛心疾的张燕有心安慰几句却不知说什么好。
“我们距离天下平定的时间越近朝堂上的权力角逐就越残酷儒家经学各派之间的争斗也就越来越激烈为什么?中兴大业就在眼前我们却感觉越来越遥远感觉越来越没有希望这又是为什么?”
“本朝自孝武皇帝独尊儒术以来治国策略生了根本性变化历代儒士都指责本朝国策是‘外儒内法’朝廷名义上用礼和道德治理天下其实本质上是用律法和刑罚来统御百姓。今天朝堂上的矛盾归根究底就是来源于此。”
“儒家坚持以礼治国礼不仅是士族的准绳也是庶民百姓的准绳儒家希望庶民百姓都能像士族一样遵守礼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家是把庶民的地位提高了。”
“法家坚持以法治国律法高于一切在律法面前人人平等。法家这种做法不是把庶民的地位提高了而是把士族的地位降低了。法家靠刑罚奖惩来治理天下把礼完全丢到了一边。”
“所以儒家指责法家卑鄙、粗野而法家则指责儒家白日做梦不切实际。”
“我们在晋阳的时候提出了荀子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荀子的学说其实是对儒家和法家的一种折中反映在治国策略上就是外儒内法也就是以儒家学说做为国策和学术思想的核心教化百姓以法家的主旨制定和实施律法来统御百姓。”
“然而大汉历经二十多年的战乱后百废待兴早已失去了推行礼治的条件现在百姓最急需的不是道德教化而是生存是温饱是谷粟和绢布。所以丞相大人实施了一连番的改制这种改制迅打破了国策核心的平衡由此导致了大汉的学术之争越来越激烈朝堂上的权力斗争也越来越残酷。这种关系社稷存亡的根本性东西如果得不到及时修正中兴大业将很难持续而稳定地推进。”
张燕这几句话让赵云有一种醍醐顿开的感觉。
学术之争、权力之争说到底是利益之争但利益之争如果太激烈了那就说明国策出了问题仅仅靠严刑酷法强行镇制肯定解决不了。一味地打击和屠杀只能让矛盾越来越激化只能让社稷形势越来越恶劣。
张燕从国策的核心思想从礼、法的角度分析了矛盾激化的原因。现在朝堂斗争之所以白热化不是丞相大人坚持以法立国以法改制的思路出了问题也不是门阀世家坚持以德治国以礼改制的理念不对而是儒家学说不适应时代儒家学说无法让当前千疮百孔的社稷得到振兴无法满足当前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百姓的需求。今天的大汉要想中兴今天的大汉要想让百姓休养生息需要一种能与之相适应的相辅相成的学术思想。
“当年高祖皇帝打天下到了关中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它苛法一律废除百姓无不拥戴。”张燕轻策战马继续说道“大乱之后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他们希望朝廷废除秦朝的苛政。而高祖皇帝做到了他承袭了秦朝的利民之策废除了秦朝的所有苛政结果有了文景之治大汉在短短数十年内便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高祖皇帝立国之初大汉一片废墟民生凋敝社稷不稳许多迫在眉睫的问题急需解决。此时以道德修养为己务的儒家和崇尚自然、消极无为的道家老学都无力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以文武兼备、刑德并用、以法为符、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恭俭无为、贵柔守雌为主要内容的道家黄老之学随即应时而生。”
“到了孝武皇帝年代大汉需要北击匈奴需要开疆拓土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学术于是儒家学说登堂入室。”
“时代不同了皇帝、朝廷和百姓的需求不同了学术思想也要改变也要展本朝四百年来的历史正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明的例子。作为后人我们不但要以史为鉴更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以保证社稷和百姓能够更好地生存。”
赵云已经明白张燕此趟晋阳之行的真正目的了。
此刻晋阳云集了襄楷、鲁女士、王真等大汉有名的道学大师许劭、王剪、华陀、张机等人也都是兼学儒、道的大儒如果现在张燕到晋阳提出推行道家黄老之学势必会得到响应。
随着天子行台建立南阳大战的开始朝堂上权力争斗越来越激烈形势的展越来越难以控制处在权力漩涡中的长公主为了尽可能缓解危机极有可能答应张燕和道学大师们的恳求以朝廷之力广为推行黄老之学从而打击和制约儒学继而影响国策从根本上保护新政并放弃维护门阀世家的利益转而和丞相等改制势力携手重击门阀世家彻底消除门阀世家对朝政的把持和影响。
说到底张燕还是出身道家对儒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不满《太平经》中的“以民为本救穷周急”等治国理念对他影响太大。当儒家学说不能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他就要重提道家黄老之学的论调了。但是道家黄老之学自孝武皇帝之后就败落了当年光武皇帝中兴大汉的时候道家黄老之学也曾一度兴起不过光武皇帝最后还是选择了儒学。在经过漫长的岁月后道家的黄老之学还能再次兴起吗?这似乎有些太过一厢情愿了。
赵云把自己的疑虑说了出来“飞燕兄《太平经》你就不要提了免得招惹祸事至于黄老之学现在重提未免有些不合时宜。”
“当年本朝崇道黜儒也是有原因的黄老之学除了可以与民修养外也是功臣、外戚和郡国王不让皇帝干预郡国事务的借口。无为而治的国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权力分散、诸侯专恣、皇权受制等严重后果最终酿成了七国之乱。道家黄老之学不利于皇帝集权和社稷大一统这一点早在孝文皇帝、孝景皇帝时代就已经颇受非议了。”
“到了孝武皇帝朝朝廷重用儒士罢黜了黄老刑名百家之名不过儒家还是无法与道家相抗衡。当时孝武皇帝虽然倾向于儒家的有为但他又觉得道家的无为也有可取之处;他也赞同儒家的铺张扬厉不过又摆脱不了道家质朴恭俭的束缚;另外他也很景仰成、康的刑措之法不过又觉得治国不能没有刑罚。孝武皇帝为了集权需要尊儒黜道但道家黄老之学有很多地方比儒家学说高明为此他迫切需要一种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又全面吸收道家学说的长处并能过道家的全新的儒家学说。于是一代大儒董仲舒应时而出。他借助《春秋公羊》学公开援道入儒在融合了儒家、道家和阴阳家三派学说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儒家学说道家黄老之学的精髓随即变成了新儒学的血肉黄老之学自此走向衰落。”
“飞燕兄这也是当年光武皇帝在中兴时期选择儒学的重要原因你现在凭什么能说服长公主和朝廷重新推行黄老之学?”
张燕沉默了一会儿缓缓说道:“我没有说过我要推行黄老之学但有一点你说对了我要仿效大儒董仲舒大力推行援道入儒继而达到儒道双修的目的。”
“其实本朝儒学的正宗地位在遭受了大儒王充的猛烈批判后虽然暂时还能维持官学地位但实际上它的根基已经开始动摇了。”
“本朝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生们为了进入仕途飞黄腾达纷纷迎合君王的需要对经书穿凿附会空生虚说谶纬之术大行其道。大儒王充忍无可忍愤怒一吼以一部《论衡》揭穿了儒家传记的谎言打破了儒经的神秘同时也把孔子、孟子两位圣人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王充大师是用什么学说动摇了儒家经学的根基?道家学说。”
“自此后本朝许多儒生包括很多名儒张衡、马融大师等等其中也包括你岳父蔡邕大师虽然以研习经文为主但在儒学衰落的情况下都不可避免得走上了儒道双修融合儒道的道路。马融大师更是本朝融合儒道两家之长的宗师。”
“儒道兼修等于也是推行道家黄老之学这样黄老之学在治国方面的诸多长处比如文武兼备、刑德并用、与民休息、恭俭无为、贵柔守雌等策略也就能渐渐深入人心而新政推行和实施的阻力也就越来越小儒家学说的诸多短处也就能得到弥补从而有效推进中兴大业的持续稳定展。”
赵云敬佩地望着张燕躬身为礼“恭祝大人马到成功我在长安等你的好消息。”
张燕抬头望天轻声长叹“只要大将军能活下来只要小天子快快长大大汉终究会强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