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第十节 (第2/3页)
要想办法替自己解脱这对我们摆脱目前的绝境非常有帮助。第三回家写封密信给中书监陈群大人。陈家和我们家是世交颖川士人遭此噩运他不可能视而不见。你拜请陈大人务必说服长公主此案无论如何不能移交给廷尉府审理这可关系到我们的生死啊。”
荀正连连点头“我知道我即刻去办。”
“记住这封信黄昏前一定要送到栎阳。”荀攸用力拍拍荀正“荀家能不能起死回生就看这封信能不能及时送到陈群大人手上了。”
大司马大将军李弘和御史大夫刘和先后赶到丞相府而太傅杨彪却迟迟不见人影。
“派人去催催吧。”李弘笑道“风雪太大老大人行走不便估计要迟一会儿。”
“不要等他了。”蔡邕挥手说道“这头老狐狸成精了就算催他十遍他也不会来。长公主还在栎阳等着我们的奏报不能再耽搁了还是先议吧。”
四位大臣把京兆尹余鹏的奏章传阅了一下都没有说话。
“这事牵连到颖州荀家所以……”蔡邕望着荀攸说道“荀大人是不是应该主动回避?”
“没有必要吧。”李弘马上说道“目前证据不足凭现有的几个疑点无法证明他们意图谋刺天子余鹏大人也只是怀疑而刘大人……”“李弘转头望着坐在身边的刘和不满地说道”你匆忙上奏天子未免有些处置不当吧?“
刘和淡淡一笑凑近李弘的耳边低声说道:“陈好和郗虑两位大人拍着胸脯保证你让我怎么办?强行压着不奏?我这颗脑袋还要不要?”
李弘冷哼了一声刚想嘲讽他几句荀攸说话了“我应该回避我马上禀奏天子。至于太尉府的事我举荐左车骑将军鲜于辅大人代领。”
蔡邕脸色一寒神情颇有几分不悦。
“此事牵扯到徐州曹操兖州方向也许马上就有战事生所以我觉得让鲜于辅大人代领太尉事最为合适。”荀攸接着解释了一句。
蔡邕不好说什么目光转向李弘。
“鲜于辅大人要主掌大司马府的日常事务太忙了不行。徐荣大人要负责重建未央宫政务繁忙也不行。”李弘稍稍想了一下说道“我看让右卫将军、光禄勋张燕大人代领太尉事吧。你们看怎么样?”
大将军和荀攸两人非常默契三言两语就把事情搞定了。蔡邕不好说什么勉为其难地点头答应了“那我们就一起上奏吧。”
“还有一件事。”李弘说道“丁立、许混、杨懿、朱魭四位大人被羁押后兖州刺史部刺史和弘农、济阴、甘陵三个郡国的太守、国相不能长时间空缺以免引起州郡混乱。考虑到目前的特殊情况我建议让张辽将军暂时兼领兖州刺史让张郃、高览、徐晃三位将军暂时兼领三郡国的太守、国村你们觉得是否合适?”
蔡邕、荀攸、刘和暗自吃惊不约而同地望着李弘心里突然涌起一股非常愤懑的情绪。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恐怕动凌厉一击的李玮也没有想到会是这种结局吧?暂领?什么叫暂领?北疆武人一旦进入州郡督领政事也就意味着他们将开始逐步控制朝政。随着收复的州郡越来越多随着天下逐渐平定这些武人入朝为卿的步伐将不可遏止。
“这……不太合适吧?”蔡邕眉头深皱缓缓摇了摇头“他们常年征战并不熟悉政务如果……”
“现在最重要的是稳定。”李弘毫不客气地打断了蔡邕“朝堂上可以乱一乱但州郡绝对不能乱。让几位将军临时督领州郡正是为了确保地方上的稳定这是目前唯一的也是最稳妥的办法。”
李弘的话让三人震骇不已。“朝堂上可以乱一乱”这意思明白不过了。
荀攸没有丝毫的犹豫马上赞同。刘和没有说话他现在怀疑这件事的幕后操纵者可能是李弘而李玮有可能上了李弘的当。
蔡邕凝神沉思迟迟没有表意见。
州郡大吏的任命是丞相的职权所在没有丞相的举荐李弘这话等于没说。而李弘现在提出来却没有运用自己的特权直接上奏长公主显然是不想和中书监生冲突。也就是说自从去年北疆武人和士人分裂后李弘对李玮已不再信任而李玮也有意阻止北疆武人干涉朝政。昨天生的事可能已经激怒了李弘。把荀彧、辛评这些人一锅端了对稳定朝堂对招抚叛逆对朝廷的平叛策略都是一个严重打击北疆武人将要花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在战场上而李玮则能有效重创朝堂上的对手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势。
李玮锋芒毕露。李弘也罢朝堂上的其他势力也罢都被他逼得手忙脚乱穷于招架。现在京兆尹已经抓到了人御史台也把此案定性为谋大逆而天子和长公主也知道了这个案子铁板钉钉无论如何都要死人了。为了控制局势为了把危害降到最低为了挡住李玮的“进攻”只有借助李弘这张盾牌了。否则到了明年朝堂上至少有一半都是陌生面孔。那些该死的不该死的都到天上去了。
“好吧就按你说的办。”蔡邕挥手说道“我们联名上奏让他们即刻上任务必稳住州郡。”
光禄大夫钟繇听完荀正的话二话不说急驱车赶到大鸿胪府拜会袁耀。
袁耀思索良久驱车赶往太傅府。杨彪是他的姑父要想帮助颖、汝士人摆脱目前的困境必须求助杨彪和关、洛士人联手。
钟繇接着驱车赶往太常府拜会许劭。颖、汝士人本来就是利益相连的一体此事若想取得转机先就要把和李弘关系密切的许阀、袁阀牢牢拉住。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长河落日第八节
杨彪坐在火盆边双手环抱弓着背静静听着袁耀说话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不喜欢袁术甚至憎恶袁术但他喜欢袁术的几个孩子尤其这个袁耀他怎么看怎么顺眼。自洛阳大乱后袁耀跟在父亲后面征战天下饱受苦难父亲死后又返回江淮重整旧部其坚毅的品性和卓越的才华无可挑剔。尤其最近两年分裂多年的袁阀在他的努力整顿下也大有起色。杨彪为此非常欣赏他有心栽培他在他回朝后曾联合朝中很多重臣联名举荐他为上卿。以袁耀的资历和功绩回朝之初就出任九卿根本不可能但杨彪做到了。他先取得了李弘的支持然后又说服了荀攸、许劭、钟繇、陈群、袁涣等颖、汝系大臣结果把原本不可能的事变成了事实。
杨彪就有这样的能力朝中上下对他很敬畏也在如此。当今朝堂上若论权术高低此老稳居第一。即使同辈的蔡邕、杨奇也甘拜下风。李弘在选择天子师的时候没有选择蔡邕而是选择了他那可是经过了一番慎重而全面的考虑权衡了所有的利弊。
袁耀把事情的始末自己对朝堂局势的看法以及挽救危局的对策说完之后躬身恳求道:“请姑父大人务必鼎力相助。”
杨彪呆坐在席上望着火盆里跳跃的火苗很长时间没说话。
“姑父大人……”袁耀担心他睡着了小声催促道“我们没有时间了请您……”
杨彪缓缓坐直身躯连连摇头脸上露出失望之色。
袁耀大惊“姑父大人这可是谋大逆之罪啊。荀彧是曹操的人辛评、荀谌、审荣是袁绍的人他们和我们有很深的仇怨如果知道自己没有活路了肆意诬陷胡说一气那要死多少人?姑父大人请看在中兴大业的份上务必伸以援手……”
杨彪看到袁耀惊慌失措的样子捋须而笑。“孩子你让我很失望啊。”
袁耀愣住了。
“虽然你到河北的时间很短但作为上卿大臣你对朝政的认识未免太过浅薄令人失望。”杨彪苦笑“看样子当初丞相大人极力反对你出任大鸿胪一职的确没错。”
袁耀心慌意乱不知道杨彪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虽然不喜欢你父亲但你和他比起来差远了。”杨彪叹了一口气冲着袁耀招招手“你坐过来我教教你。”
袁耀脸显愧色像个孩子一样坐到了杨彪的身边。
“你能告诉我现在朝堂上最大的危机是什么?”
“当然是谋逆大案了这牵扯到朝堂各方权势。一旦身陷其中必定万劫不复。”袁耀不假思索地说道。
杨彪的笑容显得很慈祥他微微摇头温和地说道:“显光动动脑子再好好想想。”
袁耀想了一会儿大概猜测到杨彪的意思脸上的神情有几分疑惑又有几分茫然。
“收复了洛阳等于奠定了中兴大业的基石天下平定的日子屈指可数几乎与此同时朝堂上隐藏了多年的矛盾也迅暴露并且迅激了。”杨彪不待袁耀回答自己先说了“什么矛盾?想想何进你就知道了外戚之祸已初现端倪。再想想董卓?武人干政祸乱社稷的危险也越来越近了。”
“谁是外戚?”杨彪眯起眼睛望着袁耀问道“不要我说了吧?长公主权力再大朝中大臣的权势再重也比不上大将军李弘手里的军队。而大将军为了自己的权势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军队。李弘现在为什么要带着小天子出征?为什么要给小天子准备实力?为了锤炼天子为了辅佐小天子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给自己将来以外戚的身份继续控制朝政铺路。”
“事实已经摆在这里。大将军有两个女儿大将军和长公主的关系朝堂上下都清楚再过几年小天子长大了长公主自然会向大将军提亲。”杨彪笑道“试问现在朝中哪位大臣敢向大将军提亲?你敢吗?”
袁耀毫不犹豫地摇摇头。向大将军提亲等于和皇帝抢媳妇纯粹找死。
“如果没有大将军也就没有今天大汉中兴的希望。大将军忠诚于大汉忠诚于天子这是朝堂上下的共识。我们都愿意大将军至死都能象过去一样象现在一样始终不渝地拱卫大汉。但大汉四百年来的事实告诉我们外戚始终是危害社稷的最大祸患。当今朝堂上包括长公主包括大将军自己谁敢保证大将军将来不会成为第二个王莽、梁翼。”
“王莽、梁翼等外戚干政祸国的教训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董卓和一帮野蛮的武人倾覆社稷的教训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而我们更不能眼睁睁看着流血流汗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中兴大业毁于一旦。所以新政中先规定了外戚、宦官、后宫不能干政即使皇统出现了问题国政也由顾命大臣主掌而绝不能交给后宫。违律者以谋大逆罪论处。然而律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律法能不能得到遵从关键要看人是否愿意遵从律法。”
“难道……”袁耀迟疑良久小声问道“这就是朝堂最大的危机?这似乎……有点想得太远了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何况国事?未雨绸缪是朝廷必须要做的事难道我们眼看着危险一步步逼近还无动于衷吗?”杨彪笑道“当然了外戚干政不是现在朝堂最大的危机朝堂上目前也没有外戚。但为了防止外戚干政为了中兴大业的成功为了社稷的长治久安朝廷要早作准备不能等到外戚干政了再去亡羊补牢以致双方杀得血流成河汉祚倾覆。”
“那么朝廷用什么办法才能确保大汉律的权威防止外戚干政?很简单官制卓有成效的官制。官制的核心是什么?是皇权和相权的制衡。皇帝做皇帝的事丞相做基相的事大臣们做大臣们的事保持权力的制衡。如此一来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社稷的稳定确保社稷地长治久安。”
“但现在呢?现在的官制是什么?是朝堂各方为了开创中兴大业不得不互相妥协的一种极度畸形的官制。这种官制随着洛阳的收复中兴大业基石的奠定它对社稷的危害对中兴大业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中兴大业能否成功关系到所有人的利益所以官制的修改也就成了当务之急但官制的修改要触及到天子、长公主和北疆武人的利益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中兴大业的快推进酝酿了朝堂上一场最大的危机那就是官制的危机。”杨彪拍拍霍然大悟的袁耀笑着说道“它的爆是必然的当它爆的时候它会把所有人都牵扯进去谁都躲不掉。”
杨彪咳嗽了几声伸手拿起一块炭木丢进了火盆然后掸了掸手上的灰继续说道:“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解决这场危机的突破口是什么。”
“官制要想达到最理想的状况先要维持皇权和相权的平衡也就是说外朝要拿回全部的相权而中内朝的权柄会有很大损失。至于兵权则回归于皇权和相权之内。”
“朝堂上如果实现了这种格局长公主和大司马大将军李弘的权柄将遭到严重削弱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如何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呢?”杨彪笑道“突破口就在大将军身上。”
“去年北疆士人和北疆武人的分裂其始作俑者就是长公主。洛阳收复后北疆系的权势太大长公主担心董卓之祸重演利用当时朝堂上的形势说服了李玮夫妇并联手骗得了李弘的支持结果官制修改成功而北疆士人和北疆武人也走上了分裂。”
“长公主担心李弘祸乱社稷李弘何尝不担心长公主把持朝政危害朝纲所以他反手一击不但在出征期间带上小天子还迅给小天子培植势力。”
“然而目前的官制严重束缚了两人进一步增长权柄。长公主很难夺回兵权李弘也很难控制朝政而实际上掌控了中书监的李玮则成了限制两人权柄增长的最关键人物。”
“李玮……”杨彪的语气突然凝重起来“李玮是个奇才当今世上能把权术玩弄的如此出神入化的只有他一个我自愧不如。朱俊大人眼光独到竟然相中了这么一个弟子。过去朱俊大人器重他后来张温、马日磾、赵岐等人也极为看重他认为他是大汉中兴的柱石现在看来此言不虚啊。”
杨彪颇为感叹的连连点头“你看如今长公主要倚仗他的权势才能进一步维持和巩固自己的权柄而李弘则要依靠李玮的帮助才能影响和控制朝政两人都不能离开李玮而李玮则能利用他们两人的支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势。”
“但是目前的官制同样阻碍了李玮增长权势。”
“官制的修改非常迫切但为什么长公主、李弘和李玮三人都没有修改官制的意思?因为修改官制要涉及到兵权长公主和李玮不敢动李弘则不愿动。为了打破僵局三方都把目光投向了外朝。”
“长公主如果控制外朝她的权柄自然更加稳固她可以联合内外朝一起威胁李弘迫使李弘交出部分兵权。但长公主一旦势力强劲极有可能形成后宫之祸将来天子无法主政。”
“李弘如果控制外朝兵权和相权联手完全可以有效制约长公主防止将来长公主把持朝政拒绝还政于天子。但这样一来天子主政后极有可能形成外戚之祸。”
“李玮如果控制外朝可谓权势倾天了将来他既能联合李弘逼迫长公主还政于天子也能联合长公主逼迫李弘交出兵权。但李玮这个人野心极大手段狠毒将来极有可能形成权臣之祸。”
“丞相和外朝大臣们当然不愿意受到控制而且他们非常担心将来后宫、外戚、权臣之祸危害社稷所以他们奋起反击这也就是三雍之争的由来。三雍之争虽是权力之争但直接关系到中兴大业的成败为此我们不得不联手相抗。”
袁耀顿悟这才理解李玮为什么敢冒着危害中兴大业的危险断然掀起这场血雨腥风“但大将军为什么建议天子和殿下无限期推迟三雍一事?难道他不想控制外朝?”
“这叫以退为进。”杨彪笑道“武人入朝现在是个绝佳机会。他们的军功太大了将来不打仗朝廷总不能让他们回家种地所以该入朝的还得入朝。看看朝堂上关中的马家晋阳的王家就知道军功阶层最后终究要弃武从文成为士族。社稷平定了没有仗打了他们和他们的后代也要研习经文了。早在晋阳的时候大将军就让军中将领学习经文学习治国之术他早就做好准备了他一直在寻找机会让武人入朝而现在就是机会。”
“丞相和朝中大臣会答应?”袁耀担心地问道。
“丞相和一部分大臣当然不会答应。不过从外朝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更愿意和大将军联手。大将军可以让武人入朝解决武人的出路问题并且依旧控制兵权而我们则可以得到部分兵权互利互惠。这对维持目前的官制有效遏制长公主、大将军和李玮三人权势的增长有极大好处。”
“虽然大将军出身贫寒桀骜不驯至今还披散着一头长象个蛮人一样但他为人忠义对大汉、对天子极为忠诚。十几年来如果他有篡逆之心如果他想控制权柄还不是举手之劳?另外大将军失去了记忆一直没有恢复他没有亲人家族小雨夫人也没有亲人风雪夫人是大漠蛮女对我们更没有任何威胁因此将来就算大将军做了外戚但在天子、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的联手对抗下还是能有效制约的。”
“但是……”袁耀苦笑道“现在李玮的凌厉一击打的是我们我们该怎么办?”
“你知道李玮为什么把矛头对准颖、汝士人吗?”杨彪笑眯眯地问道。
袁耀想了一会儿迟疑着说道:“北疆武人和北疆士人分裂后大将军当然要拉拢我们了否则他如何让武人入朝?从目前朝堂局势来看李玮大人显然不愿意让武人入朝。”
“对。不愿意让武人入朝的不只是李玮还有长公主。如果武人入朝大将军会慢慢摆脱对李玮的依赖继而会排挤李玮一系逐渐控制朝政。但我们需要武人入朝因为我们可以让朝堂上继续维持这种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局面继而我们可以利用北疆武人的力量把相权和兵权有效结合一点一点地夺回被长公主占据的相权最终完成皇权和相权的制衡修改和完善官制并持续维持这种有利于社稷稳定的官制。”
“打击你们重创你们把你们赶出朝堂大将军也就失去了你们的支持这等于断绝了武人入朝的可能大将军理所当然会展开反击。”
杨彪手捋长须微微笑道:“你回去吧安心等着大将军会找你的。”
“回去?”袁耀诧异地说道“姑父大人你怎么知道大将军会来找我?大将军和李玮的关系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他们之间的默契……”
“你不要担心……”杨彪笑道“袁绍和你父亲是亲兄弟结果如何?大将军虽然不会舍弃李玮但他更需要我们的帮助。”
“姑父大人……”袁耀躬身再次哀求“请您务必相助啊。”
事关生死袁耀怎肯轻信杨彪这番话?杨彪不满地摇摇头“你小子太笨了。我再问你一句话李玮为什么不把矛头对准青、兖两地的士人?要知道现在的丞相可是蔡邕是兖州陈留人李玮只要把青、兖两地的士人打倒了蔡邕也就倒台了他距离丞相的位置也就更近了。”
“姑父大人丞相蔡邕、廷尉卿张邈、太仆卿孔融、将作大匠董昭、司隶校尉陈宫等公卿大臣都是兖州、青州人而且他们的背后有前将军、卫尉吕布大人有龙骧大将军、执金吾赵云大人其权势之大李玮敢动吗?”袁耀哭笑不得。
“青、兖两地的士人为什么权势这么大?”杨彪冷笑“告诉你因为青、兖两地的士人有很大一部分是长公主的人现在你懂了吗?蔡邕是长公主的老师你忘记了?”
袁耀明白了他掉头就跑了。
丞相府。
大司马大将军李弘要求亲自审理此案。
丞相蔡邕则坚决要求把此案移交廷尉府审理。
两人争执起来各不相让。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长河落日第九节
下午李弘回到大司马大将军府神情很疲惫。
鲜于辅、傅干等人急忙迎上询问商议结果。李弘苦笑“最关键的事没有办成。我要求亲自审理此案但丞相大人和御史大人坚决不同意还拿大汉律驳斥我。太尉大人不好支持而太傅大人竟然躲在家里不出来。”
“太傅大人没有参加议事?”傅干非常吃惊。
“丞相大人催了几次我也催了几次但他就是不露面。”李弘气得连连甩手“如果他能支持我好歹我也能占点优势这个老狐狸……”
傅干、王凌等人还想再问李弘摆摆手“我太累了让我一个人静一下我要好好想想。”
李弘披着一件毛褥子懒洋洋地斜靠在案几上闭目沉思。
火盆里的炭火稍稍大了一点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烟味。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鲜于辅走了进来。
李弘睁开眼睛坐直了身躯。鲜于辅在他旁边坐下伸手拿起火钳去拨弄炭火。李弘把毛褥子盖到了鲜于辅腿上“天太冷了。这雪不知道要下到哪一天?”
“总要个三四天吧。”鲜于辅说道“不知道河西的情况怎么样了?今年冬天子玉(阎柔)他们要吃苦了。”
“他啊日子过得肯定比我们好。现在大概正在一边烤火一边喝酒逍遥快活。”李弘笑道“我们就不行了晚上连睡觉都不踏实。”
鲜于辅笑笑放下火钳随口问道:“你看要不要和仲渊见次面?”
“合适吗?”李弘摇摇头“这件事虽然是仲渊干的但谁有证据?表面上看此次打击的是颖、汝士人但其实针对的是我们。现在我乘机胁迫朝廷让张辽他们督领州郡从中得到了好处朝中很多人也许会认为是我干的。”
“那你打算怎么办?”鲜于辅问道“此事一旦交到廷尉府辛评、荀谌他们就没有活路了。廷尉府的人随便编个证据就能把他们的脑袋砍了而且还能牵连一大批无辜。”
“仲渊这一手最厉害的地方就在这里。让荀彧、辛评等人见面的是我们抓人的是京兆尹审讯的是廷尉府定罪的是御史台下旨砍头的是天子和长公主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李弘无奈地笑道“将来朝堂上乱成一团受益最大的是他其次是我们所以仲达(司马懿)才答应了仲渊的要求。但仲达哪里知道现在朝堂上的斗来斗去其实就是为了我手中的兵权啊。如果谋大逆一案成立颖、汝士人遭到重击我们和外朝随即成为死敌而长公主则步步进逼。至于仲渊可能会得到外朝和长公主的支持渐渐控制整个朝政。如此一来北疆系的分裂将更加严重我们将非常被动。小天子将来想顺利主政难如登天。”
鲜于辅犹豫了片刻慢慢说道:“仲渊的目的大概主要还是想救出丁立和朱魭两位大人他并不一定是针对我们。”
李弘笑了起来。
“大汉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朝堂上下无人不知其教训之惨痛刻骨铭心。从孝灵皇帝驾崩到现在不过十三年这十三年给大汉社稷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也罢朝中的大臣也罢死去的袁绍也罢依旧负隅顽抗的刘表、曹操、刘备等人也罢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个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拯救大汉以避免灾难的继续和再度生。所以朝堂上至今还在争斗战场上至今也还在厮杀。”
“过去我们和仲渊、公定(朱穆)、益谦他们一起为了北疆而奋战为了拯救大汉而努力我们在策略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我们在治国理念上没有根本分歧。但随着时间的延续随着中兴大业的逐步展开我们在策略上治国理念上产生了分歧继而双方在利益上也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去年北疆人控制了中书监控制了国政决策权随即北疆人开始分裂。为什么分裂?是因为有人损害了我们的权势我们的利益。我们认为控制朝政控制兵权的应该是我们武人……”李弘说到“武人”两个字的时候声音突然提高了“仲渊他们显然没想到我们会做出这么强烈的反应甚至包括你大概都没想到吧?北疆人过去没有武人和士人的区别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一起决策或者很多时候是我们武人做出决定仲渊和公定他们去执行。但上次情况变了事情反过来了仲渊他们在朝中控制了决策权后竟然对我们的决策置若罔闻强行要求我们接受朝廷的决策。这是我或者说是大多数武人所不能接受的所以我断然决定反击。”
“仲渊他们遭到了重击北疆人随即分裂。”
“这里面有北疆士人的原因也有我们的原因。我刚才说了中兴大业走到这一步我们之间已经有了根本分歧。仲渊他们有自己的中兴策略有他们自己的利益而我们也有我们的中兴策略有我们的利益所以双方之间的分裂很正常非常正常。这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我们当初就不是一种人过去能走到一起能齐心协力其实也就是为了这一天为了权势倾天的这一天。”
“分裂了有分裂的好处而且分裂的好处非常明显。你看北疆累分裂了对朝堂威胁最大的势力分解了朝堂上的形势马上大变。”
“现在长公主和仲渊夫妇走得很近朝堂上的部分势力也迅靠拢仲渊。如今仲渊羽翼丰满成为朝堂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很好。我们也一样我们和北疆士人分裂后各地士人和我们的关系迅改善我们现在是朝堂上实力最强的力量。没有仲渊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我们一样可以控制朝政。”
“当然了我们都还是北疆系合则无坚不摧分则实力大减。每当到了关键时刻北疆人自然会联手抗敌。十几年来我们和仲渊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筑就的感情一般人很难理解。”
“这一次仲渊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利用朝堂各方的激烈矛盾让大量武人入朝。如果我们能妥善解决此事把谋大逆之案的影响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内我们还能进一步改善和士人的关系并把朝堂局势向有利于我们控制兵权和朝政的方向推进。”
鲜于辅连连点头欣慰地说道:“子民还是你看得透彻。过去以为你只有打仗厉害现在看来你在朝堂上更厉害。”
“你只要把朝堂当战场竭尽全力去赢取胜利绞尽脑汁用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战果你就能在朝堂上站稳脚跟。”李弘笑着拍拍鲜于辅的后背“朝堂其实很简单它就是社稷的一个门面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利益。这些利益就象一个大饼你只能吃一口剩下的要给别人吃。如果你多吃了一口那别人就吃亏了就要对付你要吵嘴打架。打得不好整块大饼就打碎了。但人都有贪欲都想多吃一口都想占便宜不想吃亏怎么办?”
“把饼做大只有把饼最大让大家都能多吃一口那问题就解决了。但把饼做大需要时间需要齐心协力有些人未必愿意。于是有些人在做更大的饼有些人在偷懒卖滑有些人一门心思想把现在这块饼独自吃了这样各种各样的花招也就出来了这就是国政。最好的国政是用各种办法让大家做更大的饼而最差的国政的是大家争吵不休把现在这块饼打碎了。为了最大程度地做好国政需要许多手段而用得最多的手段就是欺诈。”
“自古以来兵不厌诈只要能击败敌人即使违背良心欺诈对手那也是可以接受的可以原谅自己的。”
鲜于辅暗暗吃惊心里一阵寒两手不由自主地把腿上的毛褥子向上拽了拽。
“这么说你有对策了?”
李弘皱皱眉“想法不是很成熟。我对你说说你看行不行。”
目前朝堂上的争斗最终目的还是夺回我的兵权。
洛阳收复后中兴大业的基石已经奠定采用何种平叛策略其实无所谓直接影响中兴大业的是我们的朝堂我们的中兴策略我们的新政而对中兴大业危害最大的就是我手上的兵权。
只要兵权控制在我手上朝堂上下寝食不安。
“所以我打算辞去大司马一职还是做我的大将军。”李弘平静地说道。
鲜于辅骇然心惊刚想出言阻止蓦然想到李弘必定留有后手这肯定是以退为进的缓兵之策还是继续听李弘往下说吧。
“在军中最为长公主信任的是子烈(徐荣)最为外朝大臣所认同的也是子烈所以……”李弘看了鲜于辅一眼“我打算举荐子烈为大司马。”
目前朝中资历最老的暂时没有官职的而又能得到各方认同的将军只有徐荣。鲜于辅有胡人血琉麴义的性格飞扬跋扈两人都不合适出任大司马一职。
上午我对丞相大人说了在太尉大人回避期间太尉事暂由飞燕代领。荀攸大人这个太尉做不了几天了此事最后不论结果如何他都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