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 长河落日 第一节-第五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一章 长河落日 第一节-第五节 (第2/3页)

礼’才对?”

    丞相蔡邕似乎早就料到他有这句话当即予以反驳“本朝自光武皇帝中兴以来一直延用‘今礼’。难道崔大人认为‘今礼’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当然。”崔琰说道“《周礼》、《孝经》中说明堂文王之庙。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盖之以茅。周公所以祀文王于明堂以昭事上帝。由此可见建明堂应符合‘古礼’其应为五室而不是九室。”

    崔琰这句话刚刚说完朝堂上顿时骂声四起一片混乱。

    太尉荀攸大声驳斥道“《戴礼说盛德记》中有言明堂者自古有之。凡九室室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其外有水名曰辟雍。《明堂月令说》中也有言明堂高三丈东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户八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先辈种种遗说足可证明本朝三雍应符合‘今礼’辟九室毋庸置疑。”

    郗虑当即嗤之以鼻“戴德大师是孝宣皇帝朝的博士《大戴礼记》是他选编先儒有关礼仪论述八十五篇而成距今不过两百多年但《周礼》、《孝经》呢?距今多少年?明堂到底是五室还是九室难道还要争论吗?”

    李玮极力支持崔琰、郗虑他也说道:“郑玄大师曾说过《戴礼》中关于明堂的记载虽出于《威德》篇言明堂应为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但其实都是取自秦相吕不韦所作的《春秋》并不是什么古制。另外讲学大夫淳于登曾说过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明堂盛貌周公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五精之神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坐位。郑玄大师同意淳于登之言认为本朝立明堂于丙巳就是由此而来。周人明堂五室是帝各有一室合五行之数《周礼》依数以为之室德行于今。因此建三雍应依古礼明堂应为五室。”

    大臣们很快分成两派在朝堂上吵成一团。

    大将军李弘昏头昏脑地回到了府邸还没坐下喝口水谏议大夫赵松就来了。

    赵松自从随同小天子亲征以来和李弘的接触越来越多。李弘很喜欢他飘逸洒脱的性格喜欢和他聊聊天向他请教一些经文上的事彼此很投缘。看到赵松来访李弘急忙把他迎到书房急切问道:“今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怎么觉得朝堂上的气氛越来越不对啊?这个‘今礼’和‘古礼’是怎么回事?和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有什么关系?”

    赵松笑着说道:“所谓‘今礼’最早见于《大戴礼记盛德》也就是光武皇帝中兴后所采用的明堂制度。《礼图》中说建武三十年作明堂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即为现在洛阳明堂的九室建筑格式。‘古礼’则是指《周礼考工记》所载的五室明堂之制。至于和今、古文经学有什么关系……”赵松迟疑了片刻后继续说道“戴德大师是今文《礼》学大家因此一般来说持‘今礼’观念的儒士几乎都是今文经学一派但也有例外比如蔡邕、卢植两位大人。他们是古文经学大家但坚持明堂制度为‘今礼’并把它写进了《汉书》。”

    “也就是说朝中很多古文经学派的大吏也是支持‘今礼’就是九室明堂制度了?”李弘问道。

    赵松点了点头“大将军我急急忙忙来见你就是想向你解释三雍一事。今天朝堂上李大人、崔大人、郗大人等大臣明显占据下风这对朝廷的新政非常不利啊。”

    李弘暗暗吃了一惊。建一个三雍宫采用何种明堂制度会对新政不利?他望着神情严肃的赵松轻轻挥了挥手“你慢慢说我仔细听着。”

    明堂是周制最重要的礼制建筑。明堂之制自西周开始广为流传。

    昔年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周公于是辅佐武王讨伐殷纣。后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继而天下服。七年致政于成王。在先秦典籍中明堂多为布政之所。《孟子梁惠王下》中说“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如行王政则勿毁之矣。”其实明堂之制除了祭祀、布政外还包括诸如内治、建官、颁朔、望气、大教、学校、养老、尊贤、飨射等多项礼制活动。

    在儒家经典中三雍是礼乐教化的象征。

    先秦时期礼乐教化一直是儒家孜孜以求的治国理想然而在春秋战国兵戎纷争烽火连锦以礼乐行教化所必需的稳定局面并未出现儒家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迂阔之学”。

    本朝立国之初儒生们期望能“正明堂之朝齐君臣之位举贤材布德惠施仁义赏有功”而6贾、贾谊等学士亦提出了“礼乐教化”安天下的主张。但当时天下刚刚平定财赋匮乏将相只能以牛车代步广设礼乐、详尽制度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在这种内无余财外有强敌诸乱未平匈奴又至的混乱局势下本朝初期只能行“黄老”之学行无为之政以便让百姓休养生息。

    到了孝武皇帝时期国事渐趋安定财赋稍有盈余这时才有论礼乐、建明堂之议。赵绾、王臧等公卿大臣打算仿照古制在长安城以南建明堂但由于“三雍”是儒家礼乐政治的象征信奉“黄老之学”的窦太后极力反对。结果赵绾、王臧被迫自杀丞相窦婴、太尉田蚡被免职。

    窦太后死后孝武皇帝大权独揽他有能力建明堂了却没有实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孝武皇帝虽然独尊儒术但本质上还是推行王霸之道他并不愿意实行礼乐教化的德政。他嘴里所宣扬的德政和他所做的事互相抵触儒家理想与朝廷行事大相径庭儒家之说多数是用来装饰政事。

    到了孝成、孝元皇帝朝儒学对国政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士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儒家的理想很难适应现实的需要不能影响和控制朝政运作继而导致士人们在礼制改革上的反复摇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士人们想了很多办法。

    孝平皇帝朝儒家思想开在朝政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儒学的声势日渐提高朝廷开始调整早年在宗庙祭祀、礼仪制度、都城建筑等方面与儒家经典所记载的“古制”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局部修改。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奏请天子建明堂、辟雍、灵台。元始四年由古文经学大家刘歆依据《考工记》设计的三雍宫建成本朝以三雍为代表的礼制建筑从此出现。

    这座位于长安南门外大道东侧的三雍宫完全符合《周礼》中规定的明堂必须位于“国之阳”的规定。它外围方院四面正中有两层的门楼院外环绕圆形水沟院内四角建曲尺形配房。中央建筑下层四面走廊内各有一厅每厅各有左右夹室共为“十二堂”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中层每面也各有一堂;上层台项中央和四角各有一亭为金、木、水、火、土五室祭祀五位天帝。五室间的四面露台用来观察天象。这是一座五室明堂。

    光武皇帝中兴之初迅修复了明堂、辟雍、灵台等礼制建筑以表示其对儒家理念的认同帮助其推行“修文偃武”之策。

    光武皇帝充分利用这些礼制建筑进行礼仪活动在明堂举行祭祀在辟雍举行乡射、饮酒礼在灵台辨云物、观休征大大促进了儒家礼制建筑和儒家礼仪活动的融合实现了自本朝立国以来儒士们几百年的梦想。

    光武皇帝本是儒生素习经典他先有王莽托古改制的前车之鉴后又借助符命而称帝故而他对儒学的理解既不同于孝武、孝宣皇帝朝的“装点门面”也不同于王莽的泥古他把礼教和国政有效地结合了起来。同时光武皇帝的中兴大臣中很多人研习经文他们把儒家德政、礼乐、教化等学说和治国之道结合起来以儒家学术思想作为国政的指导基础。三雍在儒家学说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国政中同样占据了重要地位。

    光武皇帝重视三雍说明他愿意采用儒家礼乐教化来治理国家这与孝武、孝宣皇帝朝重视武功霸业形成了鲜明对比。光武皇帝认为三雍不仅仅代表了本朝建筑合乎礼制的特点也代表朝廷要强调“德治王政”要重视礼乐教化反对侧重于武功霸业所以他所采取的明堂制度也完全和过去不同他采用的是九室明堂制。

    今天朝中的大臣们要求仿照洛阳明堂重建三雍要求继续实施九室明堂制其用意是什么不言而喻。

    “三雍不是一座建筑它是礼制礼制是儒学的基础儒学是国政的灵魂它对朝政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赵松郑重说道“大将军如果朝廷采纳了九室明堂制很显然朝廷的中兴策畴会渐渐向‘修文偃武’的方向展将来也许就是几十年后现在的中兴策略极有可能被彻底推翻大汉可能会重蹈覆辙再次走向败亡。”

    李弘霍然醒悟说了半天还是中兴策略之争。

    “看样子这个朝廷要换换了。”李弘冷笑道“有些人太老了想法和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大该回家享享清福了。”

    “明天请崔大人、郗大人来一趟我们好好谈谈想个对策。”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长河落日第四节

    明堂之争爆后三雍宫的建设随即搁置但为了不影响重建长安城的进度长公主以天子名义下旨拜左车骑将军徐荣为营都大监将作大匠董昭为营都副监于秋收后开始征调民夫建设未央宫和修缮长安城墙。

    三雍重建关系到礼制问题礼制问题又和汉祚的命运息息相关持“今礼”和“古礼”两种观念的大臣们各不相让朝堂上的争论日复一日。

    从争论双方的官吏来看坚持“今礼”坚持九室明堂制的大臣们多在外朝如丞相蔡邕、太尉荀攸、御史大夫刘和、宗正杨奇、廷尉张邈、太仆孔融、将作大匠董昭、光禄大夫钟繇、司隶校尉陈宫等公卿大臣。他们态度明确没有丝毫妥协的余地。

    坚持“古礼”坚持五室明堂制的大臣们多在中朝、内朝尚书令崔琰、中书监陈群、侍中孙资等人也是据理力争至死不让。

    外朝和内朝再次针锋相对朝政受到了严重干扰。

    长公主在此事上的态度非常慎重。三雍毕竟不是一座建筑它代表着礼制是大汉社稷的象征。采用何种明堂制度关系着社稷的长治久安不能随随便便做出决定朝堂上的争论是必需的必要的。

    三雍的建设从孝武皇帝开始到孝平皇帝元始四年建成其中历时一百多年中间经历了无数次的争论。很多大臣、儒士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光武皇帝中兴后三雍建设也数次反复直到中元元年(公元五十六年)才正式建成可见确定礼制的难度之大。

    如果采用“古礼”在三雍建设中采取五室明堂制那么朝廷的典章制度就要以《周礼》为基础。

    (《周礼》原名《周官》相传为周公旦所作本朝古文经学大师刘歆始称其为《周礼》。《周礼》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六官象征天地四方**体现了“以人法天”的思想。汉时冬官篇已亡汉儒取《考工记》补之。)

    如果采用“今礼”在三雍建设中采取九室明堂制那么朝廷的典章制度就要以《礼经》为基础。

    (传说《礼经》为周公制作或孔子订定。近人认为这是春秋战国时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成书应在战国初期至中叶即是汉时“五经”中的《礼经》。《礼经》分《士冠礼》、《士昏礼》等十七篇详尽叙述了上古贵族生活各种主要礼节仪式。)

    《周礼》为古文经学家所推崇《礼经》为今文经学家所重视。“古礼”和“今礼”之争五室明堂制和九室明堂制之争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延续。

    今日朝廷的官学是“新经”是马融、郑玄等一批经学大家历经数十年数代人的研究后融合了今、古文经学两家之长的新经学。在“新经”中郑玄大师第一次提出了“三礼”之名认为“三礼”应该并重要互相取长补短。

    (所谓“三礼”就是《周礼》、《礼经》和本朝经学大师戴圣所编的《小戴礼记》。《礼记》是秦汉以前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大都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有《曲礼》、《檀弓》、《王制》、《礼运》、《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礼记》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亦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的挥但也有个别篇章为秦汉儒生所撰。)

    “新经”虽然提倡“三礼”并重但在明堂制度上郑玄大师曾在《驳许慎五经异义》中有过精彩驳论他认为五室是周人的明堂制度九室是秦人的明堂制度五室明堂制度要远远早于九室明堂制度。也就是说郑玄大师有明显的五室明堂制度的倾向。

    其实“新经”对古文经学本身就有明显的倾向这是因为今文经学自光武皇帝后经过两百多年的展已经和谶纬之学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光武皇帝以符瑞图谶起兵称帝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谶纬之学遂成为本朝重要的学术思想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权威。流传在世的《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等“七纬”也成为儒士必修的典籍。谶纬的流行导致朝廷在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上都要依谶纬来决定而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也要向谶纬看齐这大大推动了本朝经学的神学化。与此同时谶纬也导致了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等思想在本朝的严重泛滥。

    谶纬说白了就是人为制作是凭空臆想出来的它可以被一些居心叵测者利用拿来散布改朝换代的预言这在最近十几年表现的尤为明显。“代汉者当为涂高”等谶纬一度传遍了州郡各地。所以张温、马日磾等大臣到了北疆后曾一度奏请朝廷禁绝谶纬收缴谶纬书籍但因为今文经学势力庞大根基牢固成效甚微。

    今日朝廷如果在三雍建设中采取五室明堂制以《周礼》做为朝廷典章制度的基础在“新经”中更倾向于采纳古文经学的治国理念那么今文经学将遭受持续的长久的打击而谶纬之学自然就会成为当其冲的打击对象。这等于公开砸碎了研习今文经学的门阀、世家和士人们的“饭碗”断绝了他们的仕途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他们当然要誓死捍卫。

    谶纬之学流传了两百多年对古文经学家的侵蚀也非常厉害。这从古文经学的鼻祖刘向、刘歆父子的著述中就能看出来。而刘歆为了帮助王莽篡国更是公开宣扬符瑞谶纬所以很大一部分古文经学家也研习谶纬。马融、郑玄、蔡邕、卢植等古文经学大家都是谶纬学的高手。但是在对待谶纬学的态度上以马融、郑玄为代表的和以蔡邕、卢植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家们却完全不一样。马融、郑玄精通谶纬认为谶纬有害于经学和社稷应该予以禁止。而蔡邕和卢植却予以认同。

    在明堂制度土蔡邕还著有《明堂论》他在书中说得非常详细认为明堂是德治王政的象征。明堂祭祀和布政作用相统一是建立在天人感应的学说上对九室明堂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这就是丞相蔡邕大人和朝中诸多大臣旗帜鲜明地反对五室明堂制的重要原因。

    三雍要建明堂制度要确定不能久拖不决长公主为此书告郑玄、胡昭、王剪等各地鸿儒名士请他们于年底前赶到长安就明堂制度一事展开辩议以便朝廷决定采取何种制度重建三雍。

    现在长公主犹豫不决无从取舍。丞相蔡邕等公卿大臣坚持九室明堂制。李玮、崔琰、郗虑等大臣坚持五室明堂制。还有一部分大臣立场不坚决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处在摇摆之中其中太傅杨彪最为典型。

    以杨彪的资历和声望他支持那一边显然会对朝廷的决策产生重要作用。关西杨家是今文经学世家到了杨彪这一代因为古文经学渐渐复兴杨彪也开始研习古文经学他算是一位兼学今、古文经学的大家。杨彪如果支持五室明堂制他就要和自己的家族作对。同宗杨奇、杨懿和很多杨阀的门生故吏肯定要和他反目成仇。冀州崔家已经因为此事内讧了。崔烈的儿子崔均、崔琰的弟弟崔林都是研习今文经学而崔琰却师从郑玄学的是“新经”家族内部生激烈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兄弟反目翻脸了。杨彪老于世故他不愿意让此事影响到杨阀的团结于是故伎重施又是腿疾犯了又是小中风了总之不上朝了也不说话了闭门不出。

    以大司马大将军李弘为的北疆武人是朝堂上最大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在明堂制度上的立场完全可以影响朝廷决策。但北疆武人和过去一样在有关政事尤其是这类牵扯到学术、礼制、国策等大事上采取了一贯的沉默态度。这其中还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当朝堂上的争论生后几乎所有的北疆武人都回家埋头看书有的还到和自己关系亲密的北疆大吏府上虚心请教。说句实话对于“今礼”、“古礼”的争论来由和其背后所蕴含的对国祚命运的深远影响他们的确不清楚。虽然大家都知道“三雍”、“明堂”关系到本朝礼制但这个礼制对国政策略对社稷兴亡有多大的作用他们并没有清晰而正确的认识。

    这些年李弘、鲜于辅、徐荣、张燕等人无时无刻不在督促北疆武人研习经文增加学识同时他们自己也在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但会读经文和理解经文是两回事理解了经文掌握了经文的精髓再把这些精髓运用到朝政实践中又是另外一回事这其中是有天壤之别的。像张温、皇甫嵩、卢植、朱俊这些出则为将入则为卿的大臣本来就是凤毛麟角他们算是人中龙凤一代也出不了几个。他们在得到朝廷重用之前也都治理过州郡参予过朝政决策从政了很长时间有丰富的治国经验。他们奋斗了一生努力了一生最后才功成名就。

    北疆武人一直在各个战场上征战除了鲜于辅、徐荣、张燕等少数人外很少有人得到过治理州郡的机会对政事尤其是事关财赋收入的比如田制、赋税、盐铁等具体事务更是一无所知。所以他们即使读了经文在晋阳大学堂里学了很多治国之术但他们没有实践的机会没有经验要想在朝堂上立足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相反北疆的士人尤其李玮、谢明、田畴、田豫这些人因为很早就参予治理州郡。他们学以致用十几年来他们在稳定北疆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在张温、崔烈等一帮老大臣的指导下获得了极其丰富的治国经验已经在朝堂上牢牢站稳了脚跟。

    这次北疆武人保持沉默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内、外朝激烈交锋的时候北疆武人算是朝堂上的平衡力量不便激化矛盾。另外一部分原因却是因为自身学识有限想插嘴都无从插起。这件事对北疆武人的刺激很大会打仗不行会读经文不行知道治国的道理方法也不行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必须要有丰富的治国经验。否则到了朝堂上只能尴尬地站在一旁像个白痴一样任人摆布。

    北疆武人最早师从大儒王剪、襄楷、蔡邕、许劭、赵岐等大儒学的是古文经学他们从大儒王符的《潜夫论》里学到了治国策略和治国方法这对他们影响非常大。后来郑玄到了北疆后他们开始学习“新经”曾在邯郸、晋阳大学堂亲自聆听郑玄、胡昭等大儒的授课受益匪浅。这次他们则大开眼界朝堂上激烈而精彩的辩论仿佛给他们打开了一道通向儒学殿堂的大门他们突然现原来礼制、儒学、国政、国策、国祚命运竟然是密不可分的一体其中的精彩和玄奥要远远胜过战场上的博弃。

    朝堂上爆争论后的第二天李弘在府内宴请了郑玄大师的三位弟子崔琰、郗虑和赵松。

    大将军仔细征询了五室明堂制的事。如果朝廷在三雍建设中采用五室明堂制以《周礼》作为典章制度的基础那么它会不会和郑玄大师在“新经”中关于“三礼”并重的学说产生冲突?会不会影响到“新经”在官学的地位?会不会影响到中兴策略的大方向?具体到新政策略上朝廷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做出何种策略调整?

    崔琰说在“三雍”中采用五室明堂制和郑玄大师的“三礼”学说并重没有冲突相反它非常有助于“新经”地位的巩固。

    朝廷以“新经”为官学的时间很短尚不足十年“新经”的地位根本没办法和今、古文经学相提并论也没有办法迅消除今、古文经学之间长达两百多年的争论。因此朝廷的当务之急是利用各种办法不断巩固“新经”的地位维护和提高“新经”的绝对权威断绝今、古文经学对“新经”的攻击和挑战。只有“新经”的地位提高了成为大汉官学的绝对权威今、古文经学之间的争论才会渐渐减少直至消失今、古文经学才能互相取长补短互相融合朝廷的中兴策略和新政才能稳定下来才能在“以民为贵隆礼重法”的正确方向上持续推动和展。

    这两年来中兴策略之争平叛策略之争新政政策之争乃至于定都之争三雍建设之争表明上看是策略之争其实它的背后是权力之争。但权力之争的根源是什么?是官学之争是学术之争。

    无论是研习今文经学的大臣研习古文经学的大臣还是研习“新经”的大臣因为观念、理念的不同在中兴大业上所采取的策略当然也不同。但只要让自己所研习的经学变成官学成为大汉的权威官学那么他们就能控制决策权。控制了决策权也就控制了朝政也就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权柄。

    官学、决策、权柄这三者是相辅相成是一体的。

    现在“新经”是官学研习“新经”的北疆士人、北疆武人包括我们这些师从郑玄大师的弟子、门生都位居高位我们控制了朝廷的决策权控制了大汉的权柄。

    研习今、古文经学的大臣包括他们的门生弟子包括他们的亲族故吏他们有他们的中兴策略。他们认为我们的中兴策略有明显的错误会导致中兴大业失败会把大汉再次推向败亡的深渊所以他们要抢夺我们的权柄要剥夺我们的决策权。

    如何在不影响朝堂上的稳定不影响朝堂上的权力平衡又能轻松自然以最小代价达到这个目的呢?很简单改变官学。

    当初朝廷在制定中兴策略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官学。官学不能修改中兴策略就无法得到正确的制定和实施。但当时朝廷中研习古文经学的大吏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今文经学作为大汉两百多年的官学其地位极其稳固难以憾动。这时郑玄大师突然到了河北兼采今、古文经学两家之长的“新经”随即异军突起。在今、古文经学激烈搏杀两败俱伤的情况下“新经”出人意料地成为大汉的新官学。

    “新经”虽然兼采今、古文经学两家之长但相对来说偏重于古文经学。这是它当初能得到朝廷的支持并成为官学的重要原因。

    随着朝廷收复的土地越来越多朝廷的机构越来越庞大各地士人也纷纷进入了朝堂朝堂上研习今文经学的大臣骤然增多。与此同时朝堂上的权力争夺越来越激烈中兴大业的推进度越来越快。而朝廷里研习古文经学的大臣和研习“新经”的大臣在中兴策略上的分歧也越来越大。于是研习今、古文经学的大臣们为了制定和实施符合自己利益的中兴策略马上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控制朝廷决策权的以研习“新经”为主的大臣们。

    今、古经学两派联手对付“新经”一派朝堂上的权力斗争随即愈演愈烈。这两年朝堂上纷争不断也正是因为如此。而这次“明堂制度之争”总算把这场争斗推到了**双方不争个水落石出誓不罢休。

    争论的结果不是胜就是负没有平手之说。

    如果“五室明堂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新经”地位的稳固毋庸置疑。

    官学上的稳固影响到朝堂就是北疆系控制朝政控制中兴策略的方向北疆系的官员将得到大量任用。

    如果“九室明堂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新经”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打击虽然因为今、古文经学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新经”还能暂时维持官学地位但它的影响力会急下降刚刚建立的权威会荡然无存。而各地公、私学堂很可能会放弃“新经”转而继续教授今、古文经学。久而久之朝廷放弃“新经”为官学是一种必然。

    官学上失去了权威作为儒学基础的礼制生了变化中兴策略随之生变化。虽然这种变化暂时对朝堂的影响不大但随着时间的延续中兴大业的不断推进这种变化会逐渐显现并最终控制中兴策略的大方向。而北疆系也会逐渐失去决策权并最终失去对朝政的控制。

    李弘这次总算彻底明白了。

    过去张温、卢植、马日磾等人在制定中兴策略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官学当时李弘并不清楚它的重要性。后来官学的事出人意料的顺利解决了李弘当然也就无法进一步去深刻理解。现在他理解了但事情已经变得非常复杂了并不是自已支持哪一方就能轻松解决此事。

    在这件事上董卓曾经犯了很大的错误最终导致他彻底败北。董卓听信了袁隗的话倚仗手中的武力修改官学设立古文经博士把古文经学也纳入了官学结果激怒了今文经学士人引了流血惨案继而各地州郡联军讨伐董卓局势再也不可控制。

    官学虽然关系到国祚命运但它是儒士们的事情是学术的事情和武人没有直接关系。武人的介入只会让这场学术之争更加复杂更加血腥甚至引局势的剧烈震荡。

    崔琰希望得到李弘的支持但他的话说得非常婉转显然他也担心武人的介人会导致事情一不可收拾。

    李弘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很欣赏崔琰的谨慎但现在问题不是武人能不能介入的事而是如何保证朝堂稳定如何保证中兴大业不会受到此事的伤害。

    李弘考虑再三后郑重问道:“那么我如何才能帮助你们?”

    崔琰不假思索地说道:“大将军在此事没有解决之前万万不能用兵无论如何都不能用兵。大将军出外征伐不仅仅是朝堂失去震慑的事而是大军的安全社稷的安全。粮草辎重全部控制在朝廷手上一旦朝廷以大军的安全要挟大将军大将军怎么办?一旦个别州郡动乱朝廷自顾不暇大将军又出兵在外社稷的安全怎么办?”

    李弘心神震颤脸色微变。

    “我知道西疆的事非常紧急但朝堂上的事更加紧急。事有轻重缓急请大将军务必三思。”

    李弘微微点头又问了一句“还有吗?”

    “如果大将军愿意请你约见一次大司农李玮大人和长公主府长史朱筱岚大人。”崔琰说完之后两眼盯着李弘眼神极为期待。

    李玮在朝堂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势力庞大直接影响中书监的决策。目前虽然他已表明了立场但事关朝廷稳定他极有可能顶不住各方压力而放弃对崔琰的支持。当然了如果有李弘的绝对支持那又另当别论。筱岚的作用更重要目前能对长公主的决策产生影响的只有她如果长公主迫于形势早早拿出决断那麻烦就大了。

    在崔琰、郗虑和赵松三人的期待中李弘终于点了点头“我找个机会到李大人府上去一趟。”

    当天晚上李弘书告鲜于辅、徐荣、麴义、张燕、吕布、玉石、颜良、杨凤、赵云、文丑、樊篱、张白骑、张辽、何风等十几位在京武将详细述说了自己的担忧告诫他们不要参予“明堂制度”的争论。在朝堂上只带耳朵听不许说话更不许表任何言论。(按律大臣们之间没有特殊情况不允许聚会有什么事只能以书信来往。)

    大将军约见崔琰三位大臣的事显然刺激了朝中的大臣们。朝堂上的争论日趋激烈。

    长公主烦躁不安屡次派人催请太傅杨彪入朝议事但杨彪百般推辞就是不去。长公主生气了手诏大将军李弘你亲自去一趟看看。如果他不能走就把他抬来。

    杨彪叫苦连天“大将军你何必为难我?我去了总要说两句吧?我说什么呢?”李弘笑道“实在不行你就装聋作哑吧。”

    杨彪驻着拐杖上朝了。他还真能装聋作哑人家说东他说西胡搅蛮缠最后长公主气得一挥手“你回家养病去吧不要来了。”

    十月下局势的展有些失控大臣们在朝议上本末倒置该议的事不议整天在明堂制度上争论不休。接着开始有大臣开始抨击“新经”了。

    率先开始对“新经”难的就是太仆孔融。孔融是兼学今、古文经学的大家他引经据典指出了“新经”很多不足之处。接着宗正杨奇也开始了杨奇是今文经学大家他的话就难听了几乎把“新经”骂得体无完肤最后就差没有说郑玄沽名钓誉了。

    崔琰、郗虑、赵松勃然大怒马上出言反驳。

    崔琰三人毕竟小一辈激动之下言辞上对老一辈颇有些不敬而且对今、古文经学的某些驳斥明显措辞不当。这下激怒了丞相蔡邕、太尉荀攸、廷尉张邈、光禄大夫钟繇(洛阳攻克后他从兖州返回了朝廷)、司隶校尉陈宫等大臣大家一拥而上齐声讨伐。

    崔琰三人抵挡不住有些手忙脚乱了。大司农李玮适时站了出来接着大鸿胪袁耀、京兆尹赵戬还有朱穆、田畴、田豫、余鹏、谢明等大臣纷纷出言相驳。

    朝堂上混乱不堪。

    长公主有些吃不消了她看出局势展正在逐渐失去控制随即督请郑玄、王剪等大师加快进京度并请大司马大将军李弘出面斡旋尽可能先稳住朝堂局势。

    李弘最近因为西疆和益州的事和一帮将军们天天在大司马府军议商量对策并没有参加朝议。接到长公主的手诏后他非常吃惊。没想到局势展这么快三派经学之间的矛盾转眼就爆了。

    马上就要到年底了朝廷要做的事太多如果把时间都耗费在这上面朝政将被严重耽搁。

    李弘马上登门拜访丞相蔡邕。蔡邕初先对李弘约见崔琰等三位大臣很是生气但后来看到北疆武人先是告假走了一批然后留在朝堂上的人又三缄其口一言不。更搞笑的是武威将军何风竟然在朝堂上睡着了由此可见李弘还是非常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关键及时退出了这场和北疆武人没有太大关系的经学之争所以他对李弘的态度又大为改观。

    李弘劝说蔡邕说各州刺史、各郡国太守、国相马上就要进京上计(各地方向朝廷呈交计书。其内容为郡国一岁中的租赋、刑狱、选举等情况)事务繁多还是把“三雍”的事先放一放暂时搁置争议没有必要把事态扩大化。

    蔡邕叹了口气“我听说你又打算出征了?”

    李弘笑笑。“是不是子龙告诉你的?他和文姬应该搬出去住不应该再和你住在一起。”

    “我就文姬一个女儿子龙一个女婿如果他们都搬出去了谁来侍奉我啊?”蔡邕笑着摸了摸颔下的白须“我老了没有多少年活了能天天看到他们听到孙子们的笑声我就很知足了。”

    李弘笑着安慰道:“我看先生至少可以活到百岁。”

    “算了你不要安慰我了。”蔡邕挥手笑道“当年如果不是你救我我早死在北寺狱了。这十几年来我看到文姬嫁给子龙幸福地活着看到孙子们环绕膝前天真可爱我已没什么奢求了。”

    “是吗?”李弘一语双关地问道“先生还有一个最大的期望没有实现是不是?”

    “我看不到了也许你还能看到。”蔡邕神情渐渐严肃“明堂制度的事牵扯甚广估计你也从崔琰大人那里听说了前因后果所以我也就不再多说了。这件事我要感谢你大将军能置身于朝堂争斗之外能清醒地看到争斗之后的东西的确不容易。”

    “我是朝中之人就算我想独善其身恐怕也跑不掉啊。”李弘面带笑意意味深长地说道。

    “这是当然。”蔡邕说道“但只要你能看到事情的本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就放心了。”

    “所以我打算出征西疆。”

    “不行。”蔡邕非常坚决地摇摇手“出征是下下之策。朝堂上马上就要血雨腥风了你不能离开长安更不能出征。”

    “我只有出征才能暂时压制住朝堂上的矛盾才能避免这场血雨腥风。”李弘望着蔡邕苍老而疲惫的脸庞一字一句地说道“年底一到各州郡大吏云集京都事情很有可能失控。”

    “朝廷没有财赋。”蔡邕白眉微皱冷声说道“你想打西疆但打西疆需要多少钱?打下西疆后回迁西疆百姓安抚西疆羌族又要多少钱?占据了西疆我们要守住西疆要派驻军队要西迁人口到河湟、河西一带屯田戍边这又要多少钱?韩遂在西疆奋斗了十几年为什么最后还要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强行攻打关中?”

    “子民冷静一点我们打下西疆占据西疆并不等于稳定了西疆。相反是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要想拿下这个包袱朝廷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可能是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时间所以打西疆不能急。我们先要做好背上西疆这个沉重包袱的准备然后再去打西疆。”

    李弘暗暗叹了一口气。他一直想试探蔡邕的态度但现在看来蔡邕心意已决朝堂上的这场血雨腥风已经不可避免了。

    “我能帮你什么吗?”李弘沉默很久后恭敬地问道。

    “稳住京都稳住州郡稳住军队。”蔡邕平静地说道“只要军队不乱州郡不乱京都不乱就算朝廷乱了也影响不了大局。”

    接下来的几天李弘又分别拜访太尉荀攸、御史大大刘和、太常许劭、宗正杨奇、廷尉张邈、太仆孔融最后他走进了大司农李玮的府上。

    李玮和筱岚夫妇把李弘引进了书房。三人闲聊了一会儿家常。筱岚说大将军回去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