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节-第七十节 (第3/3页)
大将军的关系天下皆知。
当年大将军如果没有李玮、谢明、余鹏、陈好等大人的鼎力帮助根本不可能安置数百万流民在北疆屯田也不可能稳定北疆更不可能以北疆为根基开始中兴大业。长公主和马日磾、张温等老大臣先后赶到北疆后致力制定和实施新政力图重振社稷。但所有新政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在以李玮大人为的北疆士人的努力下完成的。
李玮大人一直是大将军的左膀右臂他过去是前太尉朱俊大人的弟子后来又成为朱俊大人的女婿他的这种身份让他在北疆大吏中具有极高的威望同时又得到了朝中其它势力中的认可和拉拢。
十几年过去了李玮大人在朝廷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权势之大有目共睹。在他的周围筱岚、朱穆、谢明、余鹏、陈好、唐放、尹思、唐云、丁立、郑演等众多大臣都是朝中重臣他们不但制定和实施了新政奠定了中兴大业的基础更承担了推动中兴大业持续展的重任。
去年大将军利用官制再度修改的机会和长公主联手对付外朝让北疆众多大吏成功进入了中、内两朝北疆势力最终牢牢控制了权柄。但如果仔细看一下中书监大臣的名单不难现其中七成以上的大臣都属于李玮大人一系。
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中书监名义上是受到北疆势力的控制但其实就是受到李玮大人的控制。再把话说白一点去年长公主和李玮大人利用外朝阻碍朝廷增兵的机会再次修改官制并得到了大将军的支持改制成功其实就是有预谋地削弱大将军的权柄。新官制中大将军主掌兵权并依靠手中的兵权来制衡皇权和相权这是一种极度不正常的官制。兵权本身是皇权和相权的一部分把它强行从皇权和相权中割裂出来会导致新政中的官制畸形展。官制是大汉所有制度的基础官制不正常新政的展必然也不正常其后果不言而喻。
大将军意识到这种官制对中兴大业的损害难以估量不过由于去年的情况非常紧急这是唯一的救急办法不行也得行。
新官制实施后诸多问题随即暴露。
刚才说了兵权原来是皇权和相权的一部分不可分割的一旦割裂麻烦接踵而至。长公主和中书监在做出决策的时候需要兵事决策权服从于国政决策权。比如长公主和中书监决定今年把天子、朝廷迁到关中那洛阳大战的策略就要修改不是强行攻坚而是围而不打。同理丞相大人和朝廷诸府在行使执行权的时候也需要兵事行政权服从于国政执行权。比如丞相大人要求把民夫、物资先行用于迁移那主掌兵事行政权的太尉大人就要遵照执行。
过去大将军领尚书台参隶尚书事代理国事兵权是置于皇权之下的。大将军和长公主先做出国政决策然后再做出兵事决策所以没有这些矛盾。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大将军和太傅、丞相、太尉四位上公都参隶尚书事他的权柄被严重削弱主要国政决策权几乎都在长公主和中书监手中。过去大将军主掌尚书台的时候手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相权但现在尚书台的权力大部分都移交给了外朝主要国政执行权在丞相大人和外朝诸府手土。因此三者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爆了。
主掌国政决策权的长公主和中书监主掌兵权的大司马大将军府主掌国政执行权的丞相和外朝诸府随即为争夺兵权生了激烈的冲突。冲突展到了一定时候就要正面对决。现在三方正面对决的武器就是洛阳大战。
按道理中书监控制在北疆人手上只要中书监里的北疆人遵从大将军的命令让国政决策权尽可能迁就兵事决策权矛盾暂时就不会爆。但在洛阳大战的关键时刻这种矛盾却爆了很明显中书监里的北疆大吏已经不再遵从大将军的命令而是和长公主紧紧走到了一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其始作俑者就是李玮大人。
中书监是国政决策机构为了保证中兴大业顺利展不但需要北疆大吏更需要对中兴大业有着极其忠诚和透彻理解的北疆大吏。显然这些人只有追随大将军在北疆奋斗了十几年的人才能做到而这些人几乎都是李玮一系。这些大臣进入中书监之后随即现自己需要兵事决策权否则中书监就象断了一条腿的跛子无法保证中兴大业的持续展。
官制亟待修改修改的重点就是大将军必须交出一部分兵事决策权。
与此同时外朝也急需拿回兵事行政权否则事事都要受到大司马府的掣肘。毕竟现在是征伐频繁的年代任何一件小事两府之间都要扯上半天那还做什么事?
在洛阳大战的最关键时刻在河北财赋岌岌可危之际外朝、中朝和内朝终于按捺不住联手向大将军难了。
大将军对此曾有所察觉。他想试探一下于是力荐李玮出任中书监一职但长公主没有同意李玮自己也拒绝了。大将军觉得非常不安但他当时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没有料到随着战局的展羌人竟然占据了大半个西疆袁绍竟然烧毁了洛阳外围凭空多出来几十万难民需要赈济。朝廷财赋无力支撑战场终于导致朝堂上的最大隐患突然爆。
“至此长公主和李玮大人去年为什么推出新官制目的全部暴露。但问题的关键是长公主和李玮大人并不想借机夺取大将军的兵权。”
蒋济愣住了他想了半天最后还是疑惑地摇了摇头拱手说道:“请傅大人指教。”
“大将军的官职是大司马兼领大将军参隶尚书事。”傅干说道“大司马本来就是主掌兵事大权的大将军又主掌战场指挥大权而参隶尚书事的身份又可以让大将军掌控部分国政决策权。在这种情况下大将军把部分兵事决策权交给中书监不但动摇不了大将军手上的兵权还能让中书监在做出国政决策的时候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中兴大业的推动。”
傅干微微一笑继续说道:“长公主对大将军的信任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而李玮跟了大将军十几年对大将军的性格更是了如指掌。他们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肯定把所有的危险都考虑进去了此策可谓万无一失大将军想拒绝都没有借口。”
蒋济更加迷惑了他望着傅干急不可耐地问道:“那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大将军在很早的时候在各种场合利用各种机会频频劝告北疆大将们要拜师念经要读书做做学问。大将军说我们这一代人因为穷苦没有条件读书念经但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他们应该是饱读经文的士子应该治理社稷应该持续推动大汉的展让大汉富强起来威临天下。”傅干伸手敲了敲案几低声说道“问题的关键是长公主、丞相大人、李玮大人几乎朝中所有的大臣都不希望北疆武人出现在朝堂上不希望北疆武人以公卿大臣的身份治理社稷。在他们看来武人就应该戍守疆土而不应该在朝堂上对他们指手划脚。但大将军恰恰相反他极力要求北疆武人进入朝堂而且还要求北疆武人在天下平定后控制朝堂以武立国以武治国。”
蒋济恍然大悟。
中原大战结束了洛阳被包围了而洛阳的攻克也仅仅是个时间问题。一旦朝廷稳定了中原就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中兴大业的脚步了。天下一旦平定北疆武人就要脱下战袍涌进朝堂那时候不管是杨彪、蔡邕这些老大臣也好还是李玮、余鹏这些北疆文臣也好他们都没有北疆武人显赫的功勋他们都要被挤出权柄的中心。所以此刻不管是出于对自己权势的维护还是出于对中兴大业的保护他们都要联起手来对抗北疆武人。而对抗北疆武人的关键就是控制兵权。
然而这触及了大将军的底线伤害了大将军的感情损害了北疆武人的利益大将军无法容忍。
“大将军现在非常被动。”傅干苦笑连连摇头。
北疆武人在朝堂上出任公卿大臣者寥寥可数。而且因为战事频繁他们在战场上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在朝堂上的时间。
长公主和李玮大人控制了中书监掌控了国政决策权而且因为要维持和推动中兴大业持续展必须让他们继续控制朝堂。
外朝大臣遍布朝廷和地方州郡随着收复的疆域越来越辽阔朝廷还迫切需要更多的士人进入朝堂因此外朝的力量将越来越雄厚。
胜仗越打越多北疆军南下的脚步越来越快距离天下平定的日子越来越近北疆武人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了。大将军和北疆武人被逼到了一个不得不反击的地步。
但此时此刻无论是朝廷还是中兴大业都脆弱不堪经不起任何重创。社稷要想得到重新振起大汉要想继续威临天下稳定和团结是重中之重否则败亡之祸旦夕即至。
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为了实现他们的中兴大业每一步都走得极其谨慎唯恐目前的大好局面遭到破坏。而大将军也是一样这些年他之所以一退再退一忍再忍都是为了让大汉早一点走向中兴。
夺取洛阳全取中原中兴大业的基石随即得以奠定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终于迫不及待了而大将军也终于下定了决心。
“当年大将军勤王成功后孝献皇帝要象过去一样夺取相权但被大将军和一帮老臣阻止了而阻止的办法就是扶持长公主让长公主领尚书台代理国事。”傅干叹了口气“现在长公主步步紧逼甚至分裂北疆系危及到了社稷的安全大将军不得不出面阻止而阻止的办法就是扶持天子。”
蒋济头晕了他从未接触过这么复杂的朝堂争夺他艰难地吞了一口口水尴尬地问道:“傅大人长公主是当今天子的姑姑她现在所做的一切难道不是为了给天子将来主政铺路吗?”
王凌笑了起来颇为不屑地看了蒋济一眼。蒋济面孔微红神色愈尴尬。
“中兴大业不是当今天子的不是长公主的不是大将军的也不是朝中大臣们的而是大汉的。大汉中兴了所有人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确保大汉中兴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是一件需要两代人甚至三代人持续努力的事。”傅干平静地说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中兴大汉的策略长公主有大将军有丞相大人有李玮大人也有但谁能说自己的中兴之策是正确的?既然无法确定中兴之策的对错那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确保朝堂上的大臣们能对中兴大业保持着长久的忠诚。谁能做到这一点?只有我们只有北疆人只有北疆武人。北疆武人出生贫寒安宁幸福的生活是他们的梦想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梦想。大将军认为只有北疆武人和他们的后代才能用自己的勇猛和忠诚捍卫大汉捍卫大汉的中兴大业。”
“我们不需要放弃疆土的人不需要忠诚于权势的人不需要畏惧于战场的人。”傅干稍稍有些激动地挥动了一下手臂“大汉需要铮铮铁骨的勇士需要无坚不摧的铁骑需要战无不胜的军队。”
“谁能给予我们这些?长公主吗?当今天子在她的教育下在一帮宁愿放弃疆土也要顾惜自己权势的大臣们的教育下能给予我们这些吗?”傅干冷笑“如果我们不及时扶持天子不把他带上战场不把他锻造成铁血悍将北疆武人将来还能在朝堂立足还能为中兴大业而奋战吗?”
蒋济几乎窒息了他张大嘴巴望着慷慨激昂的傅干瞠目结舌。
“在羽翼下长大的天子会有多大成就?如果天子才智有限长公主会还政于天子?回头看看本朝的历史一幕幕血淋淋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傅干一拳砸到案几上“大将军的决定不可更改如果长公主执意不从天子和朝廷休想走出晋阳。”
傅干和王凌显然无法控制情绪拟写的奏章总是有一股咄咄逼人的味道。刚性太强不利于说服长公主所以大将军请出了蒋济。
蒋济总算明白了事情的始末他稍稍考虑了一下一挥而就洋洋洒洒甚为精彩。
大将军对奏章极为满意一字未改让八百里快骑连夜送到晋阳。
****
八月底晋阳。
长公主不待看完大将军的奏章粉脸就气得通红神情极其愤怒。
大将军对朝廷的决定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他在奏章中只提出了两个建议。
考虑到天子将来要承担中兴大业要重建大汉昔日的辉煌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让天子在战火中磨炼在苦难中成长要让他像孝武皇帝、光武皇帝一样坚忍不拔勇猛无畏为将来成就盖世伟业打下坚实基础。
大将军建议天子即刻奔赴洛阳战场指挥大汉将士奋勇作战而且从此后每逢大军出征天子必定亲征。有殿下和诸位大臣坐镇京都有天子和大汉将士征伐天下中兴大业何愁不成?
接着大将军又说道考虑到天子常年在外征伐不能荒废学业所以特举荐邯郸学堂大祭酒郑玄、太傅杨彪、光禄勋张燕、龙骧大将军赵云、中书监田畴、凉州刺史贾诩、大将军府长史傅干和自己共八位大臣为“天子师”。天子在京时由郑玄、杨彪授课天子征伐时由自己和其余六位大臣为其授课。
这两个建议不足百字但理由却有数千字把天子御驾亲征的好处说得天花乱坠。
长公主看完大将军所提的两个建议后抬手就把奏章砸到了地上“传旨急召众臣到凤凰池议事。”
凤凰池气氛紧张。
大将军的反击未免太离谱了。
让天子到洛阳说得好听一点叫御驾亲征说得不好听就是挟持。
拜封八位大臣为“天子师”说白了就是给天子准备实力。郑玄大师的弟子遍布天下。杨彪出身关西杨家杨家是本朝四世三公的大门阀门生故吏数不胜数。大将军自己就不用说了。张燕过去是黄巾军大帅而目前北疆军中出身黄巾的将领占了大多数得到了张燕的支持也就等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贾诩是凉州人文武双全智谋出众有他教诲天子将来大汉的边疆估计是寸土必争了。赵云、田畴、傅干年纪都不大等到北疆老一辈的不在了他们还一样能帮助天子支撑大局。
大将军早早为天子筹备实力看上去很正常其实就是警告长公主制约长公主为将来天子主政铺平道路不过更严重的问题在后边。
天子虽然今年只有五岁但他是大汉的天子代表的是大汉皇权。天子御驾亲征和大将军在一起部分皇权随即被大将军控制了这样一来大将军不但无需交出兵权反而把长公主手上的皇权抢去了一部分。
大将军雷霆一刀正中长公主和朝廷的要害。
同意还是不同意?如果同意长公主和朝廷随即陷入被动将来事事都要受到大将军的掣肘。如果不同意事情难以预料因为大将军现在被激怒了。虽然长公主和朝廷一直竭力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但随着局势的展矛盾的激化激烈的正面冲突还是不可避免地生了。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章问鼎中原第七十节
大汉建兴五年(公元2o1年)九月。
九月初洛阳上林苑大将军行辕。
长公主书告大将军再一次重申了把天子和朝廷尽快迁到关中的诸多好处希望大将军能以中兴大业为重即刻调整攻击洛阳的策略把主要兵力投到洛阳外围战场在荆州、豫州、兖州和青州一线部署重兵以阻挡叛军的反击把洛阳之敌彻底困死。长公主认为此策虽然延长了攻占洛阳全取中原的时间但可以减少军队的损失减少朝廷财赋的支出更能对南方的叛军造成极大震慑为尽快平定天下取得最大优势。
丞相蔡邕和大司农李玮也各自写了一封长信从当今天下局势朝廷财赋等各个方面做了详尽的解释最后都表达了一个相同的意思攻击洛阳的策略必须服从于大汉国政策略这关系到天子和朝廷的威仪关系到中兴大业的整体利益。
长公主、丞相蔡邕和大司农李玮对大将军建议天子御驾亲征一事只字未提显然还是想做最后一次努力。
大将军召集北疆众将军议把长公主要求北疆军调整洛阳攻击策略和朝廷即刻开始迁离晋阳的事详细说了一下征询众将的意见。
李弘的话刚刚说完麴义就站了起来“大将军你有没有把当前的局势对殿下和朝廷解释清楚?现在平定天下的重点不是攻克洛阳也不是南下平叛而是西进凉州平定羌人之祸。西疆不平关中就不稳关中不稳大军就无法集中力量南下平叛最后很有可能演变成南北对峙之局。大汉将陷入长期的分裂。大汉分裂了社稷摇摇欲坠还有什么中兴可言?”
傅干急忙站了起来躬身回道:“大人我们在奏章中已经解释多次了但殿下和朝中的大臣们好像无法理解。他们认为西疆和南方州郡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不要也罢。在朝中放弃西疆的言论一直没有断绝过。现在这种奏议更多了。”
“一帮祸国殃民的混帐东西……”麴义脸色一变破口大骂“大汉走到今天这一步原因是什么难道他们都忘了?当时殿下年幼不能理解情有可原但蔡邕、杨彪这些大臣难道不知道?李玮、崔琰这些大臣也不知道?当年如果没有西疆年复一年的战乱国库怎么会空竭国力怎么会衰落百姓的日子怎么会越来越苦?后来黄巾军揭竿而起老边、韩遂也在西疆起事大汉军队同时在两线作战结果屡战屡乱大汉被活活拖垮。大汉垮了黄巾之乱平不了西疆、北疆的胡人杀了进来社稷最后无力支撑终于轰然倒塌。这么血淋淋的教训难道他们都忘记了?”
“今日若想平定天下先要平定西疆把西、北两疆牢牢稳住。我们的后方稳定了不打仗了财赋和兵力都有了大军才能集中全部力量南下平叛。”麴义愤怒地挥动着手臂大声质问道“这么简单的问题难道他们都不懂?到底要让大汉倾覆多少次他们才能清醒地认识到西疆、北疆才是大汉的根基才是保证大汉长治久安的根基?”
“云天你冷静一点……”李弘冲着他摆摆手示意他坐下去“事情没这么简单。殿下和朝廷既然决定迁都长安那么西疆的稳定就是当务之急这一点殿下和朝廷应该都有共识。”
李弘的目光从诸将脸上缓缓扫过“羌人已经打到了翼城、上邽一线打到了关中的门口这时朝廷却要求我们调整攻击之策要求我们围而不打要求我们把主力部署到洛阳外围。如果我们遵从此策直接后果是什么?西疆丢失关中危急天子和朝廷无法立足长安只好再次迁都洛阳。”
“说来说去还是对付我们北疆人。”吴雄一掌拍到案几上瞪大眼晴骂了起来“当初是我们北疆人要求定都长安现在朝中那帮混蛋竟然以此为饵引诱我们上当。”
“哼……关中丢了京都改为洛阳北疆人的脸丢光了以后我们在朝堂上还如何立足?”王当冷笑道“大将军应该想想办法了。洛阳很坚固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而天子和朝廷马上又要迁到关中时间不等人啊。”
李弘站了起来慢慢走到大帐中间。
诸将望着李弘默不作声。此事关系重大矛盾一旦激化就是和朝廷对立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前两天我曾上书朝廷提了一个建议要求天子御驾亲征。”李弘不紧不慢地说道“天子御驾亲征有三个好处。先我们可以确保天子的安全。其次我们可以缓和与朝廷之间的尖锐矛盾。第三天子在前线可以确保平定天下期间国政策略与兵事策略的协调和统一。兵事策略要服从于国政策略但国政策略要符合中兴大业的整体策略这是我们能够百战百胜的根本不可动摇。”
诸将震骇就连麴义都瞪大眼睛望着李弘。大帐内的气氛一时令人窒息。
天子御驾亲征如果仔细权衡利弊当然是利大于弊但大将军的目的显然不在于御驾亲征的象征意义而在于权柄的争夺。大将军最后一句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他需要控制中兴大业的整体策略也就是说御驾亲征的本质其实就是挟持。挟持天子控制朝堂这是最可怕的事了稍有不慎就是社稷倾覆之祸。
“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愿意待在晋阳。原因是什么相信大家也略知一二。但就在洛阳即将攻克我们可以全取中原中兴大业开始露出曙光的时候有些人急不可耐了要为铲除中兴大业最大的阻碍做准备了。”
诸将更为震惊。中兴大业最大的阻碍是什么?在朝廷眼里不就是大将军吗?朝廷谁有力量对付大将军?但当年窦武、何进、董卓被诛却是个事实。窦武权倾天下更有太傅陈蕃相助但匪夷所思的是他竟然被一帮阉人拿着天子的圣旨杀了。何进掌控权柄北军、西园军尽在手中但他也是不可思议地被几个阉人砍了。至于董卓的死更是大将军的前车之鉴。当年即使没有吕布的背叛董卓一样会被刺杀。试想整个朝廷都在处心积虑地对付你你能活多久?
大将军愤怒了。不过他吸取了教训他把天子接到了自己身边把长公主和朝廷甩到了一旁但这样能解决问题吗?
诸将脸上的震惊、疑惑、恐惧、担忧都落在了李弘眼里这也是他召集诸将军议的重要原因。现在不像过去了这些将军、中郎将们都是大汉未来的中兴名臣。随着地位的提高和中兴大业的推进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不把问题解释清楚不把诸将的心笼络到一起董卓之祸近在咫尺。
李弘走到大帐门口望着帐外蔚蓝色的天空轻轻叹了一口气然后转身指着傅干说道:“彦才你详细解释一下让诸位大人对全部局势有个理解。”
傅干滔滔不绝说了半个时辰。很长时间都在解释官制的数次修改和皇权、相权、兵权争夺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说清楚了朝堂上权柄争夺的脉络和目标也就清晰了。
“现在的问题是中兴大业的最大阻碍不是大将军而是北疆武人。”傅干终于说出了这次军议的重点一句让众将怒不可遏的话“将来征伐结束后军队要大量削减诸位大人功勋显赫回朝后如何安排?如果都去做官现在朝堂上的公卿大臣怎么办?如果不回朝都各自率军驻守边疆要塞朝廷能放心吗?你们恃功骄纵拥兵自重怎么办?如果都回家养老诸位大人愿意吗?”
这句话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帐内立时便乱了。为大汉打了一辈子仗最后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谁能忍受?
傅干似乎意犹未尽又说道昔年越国大臣范蠡在越王勾践复国成功后曾遗书大夫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淮阴侯韩信在临刑前也曾仰天长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下连一向稳重的张郃、高览、徐晃等人都坐不住了。现在形势明摆着外朝、中朝、内朝大臣联手对付北疆武人就算将来长公主善待众人但天子呢?长在深宫中的天子能懂什么?还不是他身边的大臣说什么就是什么。本朝士人和武人的对立由来已久从高祖皇帝建国到孝武皇帝开疆拓土军功阶层都饱受排挤和打击直到光武皇帝中兴军功阶层才有过几十年的辉煌但谁能保证当今天子就是光武皇帝第二?
既然不能保证当今天子是光武皇帝第二那就竭尽全力锻造一个铁血悍将让他饱尝战火的惨烈让他和北疆武人一起捍卫大汉让他像孝武皇帝一样以武治国让他像光武皇帝一样信任和重用武人用武人治国。
李弘轻轻挥挥手示意诸将不要激动。
“殿下和朝廷没有接受我的建议依旧要求我调整攻击洛阳之策。本来我可以慢慢说服殿下和朝中大臣但战局紧张我没有时间了我需要你们的帮助。”李弘指指帐内诸将“这里有二十多位将军十几位中郎将加上关中战场、颖川战场和青兖两地的牵制战场共有五十多位大臣。我请你们立即上奏朝廷督请天子赶赴洛阳前线御驾亲征。
诸将轰然应诺。
军议暂时休会诸将各自回军帐拟写奏章。
大将军邀请麴义、玉石、杨凤、赵云、文丑、司马懿六人到偏帐议事。
李弘把奏请八位大臣为“天子师”的事具体说了一下“你们可有什么意见?”
“大将军去年官制修改殿下和仲渊(李玮)数次征询你的意见你是同意的为什么现在矛盾如此激烈?”玉石担心地问道“中书监现在都是北疆大吏应该能控制局面怎么事情反而一不可收拾?子泰(田畴)都在晋阳忙些什么?”
“中书监实际上控制在长公主和仲渊手中子泰不过挂个名而已他做不了主更影响不了长公主。”李弘摇摇头神情有些恼怒“我本来指望仲渊能制约长公主让子泰从中协调继而由北疆人控制决策权为将来长公主还政于天子铺平道路。谁知仲渊昏了头只顾眼前利益竟然把天子丢到一边全然不管十年之后的事。”
“但这样一来北疆势力一分为二朝廷也形成了三足鼎力之势这对中兴大业的推进非常不利啊。”杨凤叹道“大将军我觉得先打下洛阳再处理这事更为稳妥些。现在形势危急各战场困难重重一旦朝廷动荡钱粮供应断绝战局可能逆转。”
“我正是担心战局出现逆转所以才急于攻打洛阳但长公主和朝廷竟然在这个关键时刻逼我交出部分兵权。我实在不能再忍了再忍下去事情的展很可能失控。”李弘无奈地摇了摇手“长公主和朝廷步步紧逼而仲渊现在又羽翼丰满主动配合长公主和朝廷向我施压我已经没有退路了。兵权一旦交出去中兴大业失去了保护我们指望谁去重振社稷?长公主、朝中大臣包括仲渊他们骨子里都装满了过去的东西一旦形势好转他们先想到的是权势和财富。他们象草原上饥饿的野狼一般蜂拥扑向了那点可怜的猎物。想想去年青兖州生的事大家一窝蜂地跑去圈地炒地当时谁还记得百姓?谁还记得正在满怀希望回到故土的百姓?我们击败叛逆收复州郡耗费了数不尽的人力和物力为的是稳定社稷让天下的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不是为了给我们自己给朝中大臣给各地的门阀富豪们掳掠权势和财富。”
“羽行兄(鲜于辅)和飞燕同意你的办法吗?”麴义心里也很不安他看到李弘有些激动不好再劝。
“羽行兄不同意他认为这样做后果难料。如果长公主认为这是北疆武人在挟持天子那将来还政于天子的可能更小了。”李弘说道“我告诉他如果任由此事展下去长公主是否还政于天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中兴策略因为失控而导致战局连连失利才是大事。到时西疆丢了关中丢了洛阳还能保得住?洛阳丢了河北兵败如山倒社稷还能重振?社稷倾覆了长公主还有什么政还给天子?中兴策略、国政策略、兵事策略必须牢牢控制在我们手上否则一切都有可能变成灰烬。”
几个人都沉默了。
“大将军是对的。”司马懿突然说道“中兴策略如果错了或者只要有一个小小的失误中兴大业都有可能瞬间崩溃。”
“有了中兴大业才有大汉的中兴。”赵云苦涩长叹“十几年了几十万兄弟倒在了战场上我们不能让他们白死。只要我们忠诚于大汉无论怎么做我们都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列祖列宗。”
“羽行兄同意了那子烈(徐荣)呢?”麴义又问道。
“子烈是支持的因为朝廷对西疆的策略让他极度失望。朝廷根本不重视西疆他们眼里只有洛阳。”
“奉先(吕布)呢?他也同意?”
“我起初也很担心奉先毕竟他经历了洛阳长安两次大乱对这些事极其敏感。但出乎意外的是他同意了他对长公主好像非常惧怕。孝献皇帝的死让他心有余悸他认为只有把天子放在我们自己身边才是保证天子的生命保证天子将来顺利主政。奉先还说无论天子在晋阳或者在长安都非常危险他们随手都可以拿天子来威胁我们。记得当年董卓废黜少帝就是得到了朝中大臣们的支持。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朝中某些大臣们是很无耻很卑鄙的为了权势和利益他们可以牺牲一切包括天子。”李弘看看麴义等人颇为感慨地说道“奉先经历了洛阳、长安之乱相比起来他对这些事的理解比我们更为深刻。”
麴义歉疚地笑笑“我一直担心他背叛大将军现在看来他比大将军更想把天子接到洛阳我白担心了。”
九月上北疆大将的奏章象雪片一样涌进晋阳五十多位将军、中郎将强烈要求天子奔赴洛阳御驾亲征。
长公主和朝廷震骇不已惶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