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六节-第五十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十六节-第五十节 (第3/3页)

中重臣们忧心忡忡全无半分喜色。

    韩遂在西疆的地位举足轻重无人可以替代。现在韩遂死了西凉军损失惨重北疆军一部分要戍守关中一部分要东进打关西无力顾及西疆。此时早对西疆虎视眈眈的羌人自然不会错过机会羌人的铁骑很快便会出现在西凉各地。西凉战火纷飞关中的门户失去了屏障作用关中的形势随即岌岌可危。关中不能稳定除了对攻打洛阳不利外对定都长安之议更是个致命的打击。

    西凉军迫不及待地撤回西疆正是担心羌人乘势进攻而太尉徐荣几乎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就让西凉人撤走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但西凉军在韩遂死后已经成了一盘散沙即使回到西疆他们也只会固守自己的一块地盘没有人可以象韩遂一样把他们集结在一起齐心协力联手御敌。西疆的归属羌人在韩遂死后在他们的领啷啷、墨绳、诛度等人死后肯定会为了争夺领之位而大打出手。白马羌、烧当羌等羌族诸部势必会乘机入侵西凉。太尉徐荣此刻奏议出兵西疆正是看到了西凉狼烟四起的战火看到了关中的危机纯属无奈之举。

    目前关中的北疆军大约有九万多人。徐荣将军带着一部人马稳定关中。麴义将军正带着一部人马攻打关西庞德将军带着部分铁骑将进驻西凉汉阳郡兵力严重不足。

    长公主提议让胡族铁骑继续留在关中战场尚书令李玮马上出言阻止。数万胡族铁骑长时间留在关中食物和马料无法供应。河东和太原两地的三十万人口马上就要迁入关中关中很混乱胡族铁骑一旦控制不住烧杀掳掠事情就不可收拾了。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塞外不能长时间缺少戍守军队。戍守塞外的军队主要有风云铁骑、乌拉铁骑和度辽铁骑。人数最多的乌拉铁骑现在被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随姜舞在中原战场一部分马上随庞德进驻西凉剩下的回塞外戍防。由于塞外乌拉铁骑人数骤减对大汉最忠诚的匈奴铁骑又遭受了重创北疆的戍防力量已经略显不足北疆稳定因此产生了隐患。所以在未来几年内朝廷最好不要再从塞外大规模调兵以免大漠动荡北疆再起战乱。

    长公主一筹莫展。

    胡族铁骑在本月内就要返回塞外西凉战火即将燃起。关中要屯兵戍守关西要即刻拿下关中的兵力根本不够用此刻唯一的办法就是迅增兵。

    增兵之议当即遭到了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刘和、廷尉张邈、大司农钟繇、将作大匠孔融、中书监荀攸、尚书左、右仆射张范、崔琰等大臣的强烈反对。

    大臣们的反对早在长公主的意料之中所以她马上征询大臣们解决危机之策。

    丞相蔡邕认为太尉徐荣建议出兵西疆的真正目的是逼迫朝廷下旨增兵。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西凉大乱是肯定的但西凉人还有数万军队。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无论如何都要把入侵的羌人赶出去。我们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援助西凉人守住自己的家园应该没问题而且西凉人被羌人拖住了几年内他们都无力侵扰关中。徐荣大人对局势的展太过夺大其辞了有危言耸听之嫌。

    中书监荀攸赞同蔡邕的意见他认为只要让庞德将军率军坚守在翼城、上邽一线堵住敌人侵扰关中之路则朝廷依旧有足够的时间攻克洛阳。待关中稳定洛阳收复后再集中兵力解决西疆问题完全来得及。

    大司农钟繇则从土地分配、赋税收入、军资耗费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认为朝廷现在没有能力增兵。当年大将军曾屡屡以少胜多现在大军连战连克无坚不摧早把叛军打得肝胆俱裂了收复一个洛阳对于大将军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

    御史大夫刘和则上奏弹劾徐荣认为徐荣虽然取得了关中大捷但并没有完成朝廷的重托给中兴大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他还借口西疆之事以暂时放弃攻打洛阳为要挟迫使朝廷下旨增兵其心可诛。既然他主动请辞那就接受他的辞呈免去他太尉一职以此来告诫军中诸将要坚决遵从朝廷的中兴策略不要骄恣枉法为所欲为。

    尚书令李玮、宗正贾诩、尚书谢明等大臣当即予以反驳。

    在西凉的事情上贾诩的话显然有一定的权威。他认为蔡邕等大臣的计策和放弃西凉没有任何区别。在西凉马、杨秋这些人和羌族诸部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很多人的身上甚至流淌着羌人的血液有些人的祖上其实就是归属羌人。这些人跟着韩遂叛乱了十几年心里早就没有大汉和大汉的天子了。对于他们来说谁的拳头硬谁的武力强悍谁能给予他们最大的利益谁就是西凉霸主。韩遂死后西凉很长时间不会再有霸主了。马、韩翼、杨秋也罢羌人也罢都想称霸西凉。当他们谁都无法击败对方的时候当贫瘠的西凉无法满足他们争霸**的时候他们会干什么?很简单就像当年韩遂、边章和六月惊雷、西北雨等人联手一样他们也会联手杀进关中。

    所以太尉大人的建议是对的当务之急是立即率军进入西凉以强悍的武力震慑西凉把马、韩翼这些人的军队牢牢控制住让羌人没有任何机会攻击西凉。西凉稳住了关中也就安全了。大军没有后顾之忧才能一泄而下直杀洛阳。

    大臣们争论不已。李玮、贾诩等人势单力薄增兵之议随即搁置。

    议事结束后李玮、贾诩等人再次拜见长公主极力劝说长公主下旨增兵以便稳定西疆和关中确保大军迅收复洛阳中兴大业稳步推进。

    长公主考虑再三连夜在凤凰池召见蔡邕、荀攸等大臣再度商议增兵之事。

    “殿下增兵的后果是什么我们都清楚。”荀攸皱着眉头说道“兵力越多大将军手中的兵权越大朝堂上的北疆势力也愈稳固这对中兴大业的危害极大。”

    “今天西疆和关中的危局可以说是大将军和太尉大人蓄意制造的其目的就是为了逼迫朝廷增兵。”荀攸拿起徐荣的奏章指着其中一段话说道“殿下你注意到没有在郑白渠大战的最后阶段太尉大人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下令围歼西凉军这直接导致了韩遂的阵亡并且让西凉军损失过半。太尉大人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命令?很简单他就是要让西疆陷入混乱。”

    “荀大人战场上什么事都会生韩遂的阵亡也是个意外。”长公主摇摇手不满地说道“你这种估猜没什么道理。”

    “韩遂即使不死西疆也会乱因为韩遂的西凉军只剩下一半兵力他撤回西疆后羌人一样会打他。西疆不乱太尉大人还有什么借口逼迫朝廷增兵?”荀攸说道“太尉大人知道韩遂阵亡的时候西凉军士气低迷他完全有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集结优势兵力全歼西凉军但太尉大人为什么放弃了?当真是因为担心羌人占据西疆吗?羌人此刻远在河西太尉大人只要在全歼西凉军后让庞德带着三万铁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进西凉羌人还敢打进西凉腹地吗?不要忘了狂风沙的铁骑现在就在天穹沙漠羌人如果渡河攻击必定腹背受敌。虹日和铁头还不会愚蠢到这种地步吧?”

    “韩遂死了西凉残兵回去了羌人也有了攻击的机会西凉想不乱都难。西凉一乱关中就岌岌可危朝廷只能增兵大将军和太尉大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长公主沉吟不语。

    “大将军早在中原大战结束后就有增兵的意思但他担心自己成为众矢之的遭到朝野上下的非议所以很谨慎让臧霸、管亥等青州军将领出面向朝廷讨要建制。这次他终于忍不住了利用攻打关中的机会巧妙地布下了一个陷阱以西疆大乱为借口以放弃攻打洛阳为要挟逼着朝廷主动给他增兵。”荀攸叹了一口气“说来说去大将军还是不愿意自己手中的权柄受到任何损害他要抢在收复洛阳之前进一步巩固北疆势力对朝政的绝对控制。”

    “但是朝廷如果不增兵……”长公主担忧地说道“局面可能一不可收拾。”

    “太尉大人是什么人?他打了多少年的仗?他为什么在此刻主动请辞太尉一职?他去关中之前为什么把麴义将军从中原战场调到关中战场?”荀攸淡淡地一笑“他如果没有把握稳住西凉他敢把韩遂杀了?他敢把西凉军放回去?”

    “但太尉大人手中只有十万人马了。他要同时兼顾西凉、关中和关西三个地方。现在就算他全歼了西凉军让庞德将军占据了西凉他依旧没有足够兵力攻打洛阳。”长公主无奈地说道“这是事实诸位大人不会否认吧?”

    “增兵就能打下洛阳?增多少兵能拿下洛阳?十万还是二十万?”荀攸摇头笑道“洛阳非常坚固就算我们增兵十万甚至增兵二十万也不一定能打下洛阳因为我们的财赋有限。打洛阳兵力固然重要但决定战局胜负的却是财赋。财赋的积累取决于朝廷新政的实施。朝廷新政的实施取决于什么?取决于朝廷和各地府衙的官僚。没有这些人不折不扣地执行朝廷的各项命令新政如何得以实施?官僚增多朝堂上的策略之争、势力之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这必然会损害北疆人的利益而这正好触及到了大将军的底线所以大将军和北疆人要反击了。”

    过去天子和朝廷需要北疆需要北疆的武力需要北疆的武力来保障新政的制定和实施。但随着朝廷的财赋越来越多随着朝廷大军收复的州郡越来越多随着涌进朝堂的各地士族官僚越来越多随着新政的逐步完善和改进北疆武力的地位渐渐降低北疆官僚的作用渐渐减小。北疆武人和士人的利益渐渐受到损害但这是一种必然一种展的必然。

    大汉需要北疆朝廷需要北疆但北疆仅仅是大汉的一部分不是大汉的全部。北疆仅仅是大汉中兴的开始不是大汉中兴的结束。大汉中兴需要动用整个社稷的力量仅靠北疆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北疆也没有推动整个中兴大业持续展的巨大力量。

    我们承认中兴大业是从北疆开始的新政也是从北疆开始的但中兴大业在不断地展新政也需要根据中兴大业的展不断地做出调整和修改朝廷因此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力量。如果让北疆人长时间的持续的把持朝政新政的展必然受到极大限制甚至还会朝着不利于大汉中兴的方向展中兴大业有可能遭受无法估量的打击和破坏。

    任何权柄的使用都要受到制约去年年底青兖两州圈地炒地之事就是北疆人的权柄失去制约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当时如果不是大将军果断出手中原大战的战果可能在旦夕之间丧失殆尽。同样今年我们需要关、洛士人帮助朝廷稳定关中但我们遇到了很大阻力原因就是因为北疆人牢牢控制了权柄他们利用各种办法排斥和打击北疆以外的士人让他们很难有机会为朝廷出力。

    北疆人在新政的制定和实施上也有严重问题。北疆人先考虑的是边郡的稳定是大漠的稳定所以朝廷的很多财赋都用在了边郡的治理上对胡族的政策也倾斜得非常过分。北疆人在最困难的时候能支撑下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贾的帮助所以北疆人对营商一直保持着很大的兴趣给予商贾的待遇很高。很多商贾不但成为士族还入朝为官。当然了这和他们尊崇大儒王符的《潜夫论》有很大关系认为营商可以增加财赋收入。但营商获利便捷收益大人皆向往对农耕和财赋会产生很大影响时间久了对社稷的危害显而易见。

    北疆人中很多出身黄巾军他们对土地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挚爱和恐惧他们想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土地但又担心每一个人会失去土地所以对新田制的推广非常狂热实施起来的时候一丝不苟近乎苛刻不愿意做任何变通。其实任何一种制度要想成功都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北疆很成功的办法照搬到中原未必成功。但北疆人在这一点上的做法实在让人无法忍受他们遇到阻力的时候不是及时做出调整而是利用严刑酷法予以镇压手段极为血腥。很多矛盾和纠纷就是这样产生的。

    今年赵岐老大人突然提出定都长安而北疆人几乎无一例外鼎力支持。定都何处关系汉祚命运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但北疆人把它想得太简单了。

    荀攸说了很多最后归结为一句话北疆人的权柄要受到制约。如果增兵北疆人权势更大将来无法控制中兴大业可能失败大汉可能倾覆。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章问鼎中原第五十节

    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刘和、将作大匠孔融等大臣借着荀攸的话对制约北疆权势提出了几点建议。

    北疆人主要集中在尚书台和外朝诸府。尚书台自从搬到皇宫外面后不但依旧控制着一部分决策权还掌握着相当一部分执行权。很多时候尚书台在做出决策后自己就下令执行了有些决策如果在商议过程中遇到阻力尚书台也常常利用自己的权势联合外朝中的北疆大臣先执行。虽然张范、崔琰、司马朗等大臣都在尚书台但相比强势的李玮和在尚书台中占据大多数的北疆人他们势单力薄几乎没有说话的份量。

    本朝国政大事由“四府合议”后再做最终决策一般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和太尉府、大司马府生争论的时候长公主都要征询尚书台的意见但尚书台肯定站在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的对立面迫使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做出妥协和让步。因此要想制约北疆人的权势先就要削弱尚书台的权力但大司马大将军李弘督领尚书台不能公开削权。另外尚书令李玮在前段时间主持重订了诸府权责已经主动让出了一部分权力不好再步步紧逼。

    蔡邕等人认为为了进一步限制北疆人对朝政的控制当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外朝权柄。太尉徐荣主动请辞其实就有以太尉一职换取外朝同意增兵的意思。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老大臣杨彪取而代之。这样我们既可以把关、洛士人拉进朝堂迅稳定关中同时又能加强外朝权柄。

    外朝权柄强大了“四府合议”的时候我们就能占据优势让尚书台在无形中失去一部分决策权。尚书台的决策权少了执行权的使用就要大打折扣对朝政的影响就越来越小继而可以把它重新迁回皇宫和中书监并列。这样一来北疆人无论在外朝还是内朝都无法形成干涉朝政的力量制约北疆权势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时候外朝拥有了比较完整的相权而中朝和内朝也拥有了绝对的皇权和一部分核心相权官制上更为合理。几年后殿下可以让中书监掌控决策权让尚书台掌控执行权进一步削弱尚书台的权力。尚书台的权力越小督领尚书台的大将军的权力也就越小大将军手上的兵事决策权也会受到极大限制这可以逐渐削弱和制衡大将军的权势。待天下平定了陛下开始亲政的时候大将军就可以把手上最后一部分兵权交出来了。

    这种办法无论对大汉社稷对中兴大业还是对大将军和北疆人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长公主面带笑容目光从蔡邕、刘和、钟繇、孔融、张邈、荀攸、张范、崔琰等大臣脸上一一扫过但心里的火气却越来越大她愤怒得几乎无法听下去了。

    说来说去外朝的大臣们还是要权柄利用各种机会攫取权柄甚至不惜以牺牲中兴大业为代价。

    正如几位大臣所说削弱尚书台的权力不但可以制约北疆人的权势还能稳妥地非常安全的削弱大将军手中的权柄但结果是外朝权重朝政将被外朝控制新政的制定和实施都将被外朝所左右。

    外朝能全心全意地遵从天子的旨意推动和实现中兴大业吗?

    外朝派系林立权势斗争纷繁复杂各方为了争夺利益常常以牺牲社稷为代价。就从眼前这件事来说要想迅平定天下增兵是唯一的办法但外朝为了遏制大将军和北疆人的权势无论如何不答应。说什么大将军和北疆人可能危害社稷其实说白了就是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这么多年了大将军和北疆人为了拯救社稷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何曾危害了社稷?如果没有北疆如果没有大将军和北疆人社稷也许早已败亡了。

    但更严酷的现实是重振大汉中兴社稷仅靠北疆人和强悍的北疆军的确不行。收复的疆域扩大了形势更复杂了新政的实施难度更大了朝廷迫切需要更多的士人进入朝堂需要更多的力量来帮助朝廷推动中兴大业的前进。

    长公主突然想到了孝武皇帝想到了光武皇帝她现在深刻理解了两位先皇当时倚重尚书[被屏蔽词语]揽权柄的原因。要想完成振兴社稷的大业只能把决策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依靠一帮忠心耿耿的臣僚牢牢地把握住大业推进的方向。随着大业的推进随着完成大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治国策略之争各方权势之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解决的办法不是妥协不是退让而是应该坚决地稳稳地抓住权柄丝毫不能放松。否则不但中兴大业可能失败社稷更有可能倾覆。

    现在自己要完全彻底的控制权柄同时又要得到各方势力的信任在不损害朝中大臣和各方权势的利益的前提下让他们为中兴大业继续奋斗。

    我该怎么办呢?

    长公主抬头望着窗外美丽的夜空眼里露出了深深的忧郁。父皇、列祖列宗你们在天之灵要帮帮我帮帮我啊……

    ****

    七月中兖州定陶大将军行辕。

    长公主的书信和尚书令李玮的书信都摆在案几上。

    李弘、鲜于辅、张燕。玉石、赵云、颜良、左彦、田畴、傅干、陈好十个人围坐在案几四周一个个神情凝重沉思不语。

    “公定(朱穆)和伯翰(余鹏)大概什么时候能回来?”鲜于辅突然问道。

    “最快也要到下个月底。”李弘说道“他们回到晋阳后可以及时进入内朝帮助殿下迅巩固内朝权柄。”

    “殿下在信中说现在重要的是稳定在我们没有拿下洛阳之前保持朝堂的稳定非常重要。打洛阳需要动用朝廷所有的力量而且目前我们正在做打洛阳的准备粮食、军械、兵力、民夫的筹措和征调都需要一个稳定和齐心协力的朝堂。因此有些事我们必须非常慎重千万不要激化矛盾。如果明年攻打洛阳功败垂成未来三到五年内我们很难卷土重来了。”鲜于辅叹道“此刻北疆人进入内朝外朝的反应会不会非常激烈?”

    “现在关键是增兵。没有足够的兵力我们无法攻克洛阳。”张燕说道“但目前殿下的处境很艰难她要想稳定朝堂只能在我们和各方势力之间求平衡。不过朝堂上的权势平衡无助于解决问题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以便朝廷能迅增兵。殿下的意思是从巩固内朝权柄开始也就是说尚书台也罢外朝也罢都有可能失去决策权。”

    “大将军手上还有兵事决策权殿下这个办法对我们的影响似乎并不大。”玉石说道。

    “兵事决策权受制太多。没有财赋权大将军就无法调动钱粮没有节度地方权大将军就无法征调民夫。外朝如果在大战关键时刻刁难我们一下这仗就无法打了。”张燕摇头道“如果仲渊(李玮)做丞相子泰(田畴)出任尚书令彦才(傅干)做中书监我们就能完全控制朝政但长公主不会同意外朝大臣更不会同意。北疆人完全控制权柄权柄等于失去制约这对中兴大业威胁太大所以长公主才想了个巩固内朝权柄的办法。看样子她要效仿当年的孝武皇帝和光武皇帝把权柄完全集于一身了。”

    “什么意思?”颜良浓眉紧皱冷声问道“殿下要卸磨杀驴吗?”

    颜杰阵亡的消息传来后颜良情绪消沉话也越来越少了。

    “你不要这么理解。”田畴解释道“从目前形势来看集权于一身确是稳定朝堂保持中兴策略持续不变的唯一办法。当年孝武皇帝能成就一番伟业光武皇帝能中兴大汉都是得益于集权。号令所指天下莫不遵从这样才能做好事情。象现在这样为了增兵平定天下朝堂上竟然吵成一片那还能干什么?为了定都长安长公主竟然被铺天盖地的反对大潮淹没了皇权的威仪在哪?”

    “殿下集权尚书台和外朝的决策权肯定要被收回去。我们主动放权了外朝没有办法也只有放权。尚书台的权力被削弱了大将军的权势受到了限制外朝也就没有可以攻击北疆人的借口了。这时朝堂上出现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情况外朝利益受损相权不但没有增大反而减小了。”

    “外朝为什么屡屡攻击尚书台?还不是为了争夺相权。此刻皇权在我们的拥护下骤然增大殿下独揽权柄外朝倍受打压。”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外朝只能改弦易辙再度和北疆人联手对抗殿下。外朝要想拉拢北疆人要之务就是增兵用增兵的办法换取北疆人的信任增大北疆人的权势。北疆人权势大了殿下反过来就要拉拢外朝压制北疆人。外朝则乘机利用殿下和北疆人之间的对抗把失去的权柄从殿下手中再次夺回去。“

    颜良恍然大悟忿忿不平地骂了一句“一帮狗屁东西整天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权柄斗来斗去没完没了。”

    “如此说来此事受益最大的不就是殿下了?”玉石问道。

    “的确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左彦苦笑“我们要想确保北疆人的利益先就要增兵否则这样打下去几年后我们的军队越来越少北疆人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另外我们必须尽快打洛阳平定天下。只有中兴大业成功了北疆人才会得到最大的利益才能确保世世代代的荣华富贵才能确保北疆世世代代的稳定。”

    “这件事对我们北疆人的影响会有多大?”赵云问道“如果殿下的决策明显对北疆人不利我们有何对策?”

    “影响的确很大。”傅干说道“过去我们在很多事上有决策权殿下很倚重我们。尚书台把权力交出去后北疆人要想影响殿下的决策只能靠大将军了。但大将军常年在外征战所以……”傅干想了一下又说道“外朝和尚书台的权力被削弱后中书监的权力会膨胀而中书监是在殿下的直接控制下。中书监内的大臣们无论怎么争吵都影响不了殿下的决策但各方势力会想尽一切办法干涉中书监的决策所以殿下将来可能会更倚重长公主府。”

    “有筱岚主掌长公主府北疆人的利益暂时还不会受损。”李弘笑道“殿下和仲渊的书信诸位大人都看了刚才我们也商讨了很多。如果诸位大人同意仲渊的意见那我就立刻回复殿下和仲渊同意他们对官制的修改以便朝廷尽快下旨增兵。”

    “打下洛阳之后呢?”鲜于辅问道“打下洛阳后朝堂上的势力更多如果殿下和外朝联手对付我们北疆人我们怎么办?如果中兴策略完全背离了我们最初的设想我们如何应对?毕竟官制一旦修改决策权就被殿下完全控制了再想让殿下修改官制把权力下放给尚书台和外朝根本不可能。”

    李弘沉默不语。

    张燕、左彦、田畴、傅干等人脸显忧色。

    “北疆人必须控制朝政控制军队为此北疆的武人要倚仗军功更多更快地进入朝堂要利用各种机会制约其它势力攫取权柄。”李弘看看诸将一字一句地说道“北疆人绝对尊奉天子绝对忠诚于大汉谁敢危害大汉利益谁敢危害北疆人的利益谁敢逾越了这个最后底线我就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