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二十六节-第三十节 (第1/3页)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章问鼎中原第二十六节
六月上兖州定陶大将军行辕。
朝廷下旨同意大将军三方和谈的奏议。
朝廷下旨重责治书御史陈好罢免了他的职务。
大将军随即再奏朝廷为陈好说情并征辟他为大司马府长史恳请朝廷允许其将功折罪。
在大将军的亲自斡旋下徐州的曹仁、毛玠和江东的孙贲、朱治坐到了一起。第一次会谈的气氛很紧张孙贲因为孙策的死对徐州恨之入骨言辞极为恶劣。而毛玠也毫不示弱指责江东卑鄙无耻先是背叛袁术后又背叛联军死有余辜。毛玠的话激怒了孙贲他当场跳了起来不顾大将军在座拔刀相向。第一次会谈就在争吵谩骂中结束了没有任何结果。
第二天大将军只邀请了曹仁和朱治参加会谈。两人都在中原大战中被俘在定陶疗伤的时候两人经常见面已经成了好朋友。这次会谈双方初步达成了协议对大将军提出的议和条件表示了认同并各自派人回禀。考虑到时间问题送到江东的书信也直接由徐州方向递往秣陵。
六月中左车骑将军鲜于辅、白山乌丸大单于楼麓、白鹿王度破风、乌丸小王鹿欢洋、鲜卑小王射缨彤、射虎还有祭锋的两个弟弟一行十几人联袂赶到行辕。李弘和前期到达行辕的大臣许劭、张燕、吕布、左彦、田畴等人出迎三十里。
祭锋激动不已尤其是看到鹿破风更是高兴得热泪盈眶。
随同鲜于辅前来的还有两位鲜卑贵客。一位是裂狂风一位是阙昆。李弘又惊又喜回到行辕后拉着他们直奔军帐。风雪看到日夜思念的亲人欣喜若狂抱着他们失声痛哭。
前来参加迎亲大礼的客人都到齐了迎亲的日子也定下了就等着喜庆的那一天了但事情却突然生了变化。
曹操在接到曹仁和毛玠的书信和荀彧等人仔细商量了河北的三方议和条件后知道局势已被河北控制攻击江东之策已告失败如今只能在和谈中争取最大利益了。他急告洛阳袁绍、豫州刘备请他们小心防范北疆军随时都有可能起攻击。然后又以八百里快骑急告曹仁、毛玠立即约见大将军李弘把徐州的议和条件具实相告。
曹操所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祭锋的迎亲大礼必须单独举行陈好的迎亲大礼必须延后否则他退出三方和谈。
和江东孙权相比曹操无论从家世、身份、地位还是从稳定长江南北两岸的局势来看都占据绝对优势这个条件并不过分。曹操在给大将军的书信中说这不仅关系到我曹家的脸面更关系到朝廷对塞外胡族地位的肯定。朝廷和大将军之所以如此重视这场迎亲大礼还不是因为这场迎亲大礼直接影响到了塞外胡族对大汉的忠诚和信任请大将军千万不要好心做坏事破坏了这场迎亲大礼所能挥的巨大作用。
李弘为难了。
让陈好和祭锋同一天举行迎亲大礼是自己亲口答应江东的。现在出尔反尔实在有点难以启齿。不过曹操的话也有道理当初让祭锋迎娶曹操的女儿目的正是想进一步拉拢塞外胡族。如果让祭锋和陈好同一天举行迎亲大礼的确降低了祭锋这场迎亲大礼的重要程度。
曹操的第二个条件是讨要琅琊国。琅琊国现在被臧霸占据着但我已经归顺朝廷是朝廷拜封的徐州牧你必须把一个完整的徐州交给我不能再让臧霸继续驻军琅琊国。
曹操的第三个条件是要求控制扬州的江北两郡。江东的孙权和周瑜目前是迫于形势不得不低头等到他们把危机解除了稳定了江东四郡他们又要蠢蠢欲动了。他们不但想打下荆州更想占据江北两郡从而取得进攻中原的有利形势。为了把这两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困在江东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打消他们占据江北两郡的念头。
袁耀遵从大将军的命令这谁都知道。当初曹操急于占据江北两郡只能和袁耀联手但袁耀始终是曹操的敌人是心腹大患。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所以曹操在书信中说如果大将军愿意召回袁耀他可以让袁耀带着军队从徐州返回中原。袁耀离开了庐江曹操的军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占据半个庐江郡然后以优势兵力威胁坚守在皖城和舒城一线的江东军迫使他们撤出江北两郡从而完全控制江淮郡县。
李弘哑然失笑。这个曹操狮子大开口该要的他全要。李弘让陈好、傅干、王凌等人就曹操提出的条件初步商议一个对策同时耐心等待江东的回复。
因为信件直接从徐州往返江东的回复很快也到了行辕。孙权先感谢朝廷拜封他为讨逆将军、扬州牧、吴城侯然后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一个合理要求让曹操和袁耀把九江和庐江让出来。我是扬州牧扬州的六个郡应该由我控制曹操和袁耀如果继续霸占江北两郡那就是谋逆之举大将军应该出兵攻伐。
李弘摇头大笑。这个孙权果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江东到了这种险境他竟然还张牙舞爪逼着曹操让出江北两郡。
李弘再次召集双方会谈。这次不但毛玠和孙贲互相辱骂就连曹仁和朱治也忍不住针锋相对双方寸步不让。李弘不想浪费时间他借口行辕还有急事让傅干、王凌和他们继续商谈。临走时李弘丢下一句话琅琊国我可以让出来袁耀我可以召回但江北两郡的事你们必须尽快商量妥当不要无限期延误时间。
祭锋的迎亲大礼被迫推迟。
定陶城内的三方会谈是剑拔弩张行辕内的议事也是唇枪舌剑大臣们各不相让就定都长安的事展开了激烈争论。
长公主定都长安之策在晋阳遇到了巨大阻力她不得不向大将军求援。
大将军保持沉默他自始至终没有表任何意见。
六月中大将军派人把邯郸的郑玄大师和襄楷大师请到了行辕。两位大师对朝廷有意定都长安一事早有耳闻他们和邯郸大学堂的很多大儒名士也私下议论过。这时听到大将军主动征询意见随即把“五德始终说”搬了出来。
当年光武皇帝定都洛阳也是遭遇了重重阻力最后无奈之下拿出了“五德始终说”说服了满朝文武。
邹衍的“五德始终说”认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个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黄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秦尚水德。五德循环往复朝代便兴亡绝续。本朝高祖皇帝时用大臣张苍之议定为水德孝文皇帝时用大臣贾谊、公孙臣之议草定为土德。孝武皇帝依据鸿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中提出的三统说确立汉为土德并写入汉律。
本朝大儒刘向、刘歆父子根据《周易说卦》中“帝出乎震”一语按照五行相生原理重新排列古史次序。在《世经》一书中他们从神农、黄帝开始推算出汉为火德。王莽篡汉时就是依据《世经》的说法认为汉为尧后为火德。王莽为舜后为土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要取代汉的火德意在重演尧舜禅让的故事。
光武皇帝中兴后于情于理都不好说自己的朝代是土德。为什么?因为此刻的土德已经代表了王莽篡汉的动荡年代遭人仇恨和唾弃无论如何不能用。
光武皇帝是汉室后裔中兴的也是大汉王朝理所当然应该继承火德。如果说自己的朝代是土德那他和王莽一样成了篡汉者岂不是笑话?要确定自己是火德就要有依据而依据就是大儒刘歆所作的《三统历》中的《世经》篇。依据《世经》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对应的五德孝文皇帝和孝武皇帝所确定的大汉为土德的说法是错误的要更正。
前朝的皇帝因为错误地确立了大汉为土德结果差点亡国那时都城是长安而王莽篡汉时都城也是长安所以长安成了一个不祥之地都城必须要改要重新定都。
光武皇帝定都洛阳。大汉承继的是火德洛阳有水水能克火为了求得吉祥光武皇帝特意将洛阳的“洛”字改成了“雒”。
“所以……”郑玄最后郑重地说道“朝廷突然决定定都长安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虽然这些理由都牵涉到大汉兴亡但国都太重要了它关系到社稷的命运汉祚的兴衰不能有丝毫的轻率需要有无可辩驳的理由。而最根本的理由就是决定社稷兴亡更替的‘五德始终说’。定都长安必须要以‘五德始终说’来作为它最权威的解释让天下人都信服都能深切感受到大汉重振的希望。”
“如果没有‘五德始终说’作为定都的基石定都之议必然失败。即使长公主使用最强硬的手段强行定都她也无法成功因为恐惧和不安会让人们失去自信和希望继而会导致中兴大业不断受挫。而中兴大业的受挫又会让更多人失去自信和希望周而复始结果不言而喻。”襄楷叹了一口气忧心忡忡地说道“大将军应该及时阻止长公主的冲动避免中兴大业严重受挫功亏一篑。”
李弘神情凝重背着手在大帐内来回踱步。
定都长安之议最强悍的阻力就是“五德始终说”而这也正是长公主无法解决的难题。将作大匠孔融曾在晋阳召集数十名大儒名士和长公主、李玮等人辩论最后长公主、李玮等人惨败于“五德始终说”之下。
“为什么要定都长安我刚才已经详细说了。”李弘站在郑玄和襄楷面前严肃地说道“你们暂时把‘五德始终说’放到一边仅就长公主和朝廷提出的这些理由你们是否认为定都长安比定都洛阳更有利于大汉中兴?”
郑玄和襄楷互相看看点了点头。
“那么当年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确立大汉为土德的古代帝王排序和其所对应的五德是否可信?”
郑玄和襄楷仔细想了一下又点了点头。
“孝武皇帝确立大汉为土德的时候采用的是以黄帝为的帝王排序其依据是《国语》、《五帝德》、《帝系》、《吕氏春秋》和《史记》这种排序和战国时邹衍开创‘五德始终说’时的古代帝王排序是一样的。而光武皇帝确立大汉为火德的时候采用的是以伏羲为的帝王排序其依据是《世经》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对应的五德其主要出处是《淮南子》、《庄子》、《易传》和《战国策》。”郑玄解释道“由于《世经》出现的年代和王莽篡汉的年代几乎一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可能……”
郑玄大概觉得后面的话说出来极为不妥所以说了一半不说了。
李弘犹豫了片刻郑重问道:“如果孝文、孝武皇帝是对的大汉的确应该承继土德那么定都长安之议是否能得到拥护?”
郑玄和襄楷脸色骤变目瞪口呆地望着李弘。
“是不是可以?”李弘再次问道。
襄楷紧张地喘了一口气轻轻点了一下头“不过《世经》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对应的五德已经流传了两百多年它的权威性无可置疑汉承火德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那么当年光武皇帝是否下诏说孝文皇帝和孝武皇帝确立大汉承继土德是错误的?”
“没有。”
“那就行了。”李弘缓缓说道“你们看现在大汉倾覆在即社稷摇摇欲坠事实证明大汉承继火德显然是错误的否则大汉怎么会走到这一步?难道大汉当真要败亡吗?不会大汉依旧会崛起所以大汉应该承继的是土德。”
“大将军……”郑玄难以置信失声惊呼道“这需要充足的理由。”
“你们是本朝的儒学宗室是泰斗这个理由当然应该由你们来编纂。”李弘微微一笑十分自信地说道“大汉再度中兴是事实大汉承继土德也是事实我们不过需要一个理由需要一个能证明孝文皇帝、孝武皇帝当年确立大汉为土德的依据是正确的理由而已。”
郑玄和襄楷面面相觑瞠目结舌。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章问鼎中原第二十七节
夜已经很深了大帐内烛火摇曳李弘孤寂的身影在或明或暗的烛光里徘徊游移彷徨而忧郁。
郑玄、襄楷坐在角落里沉默不语皱眉不展。
《世经》是本朝大儒刘歆所作班固大师在编纂《汉书》时把它完整收录于《汉书律历志》中正是为了向世人说明大汉承继火德的依据。上古帝王排序流传了两百多年要找个理由说它是错误的可能吗?
李弘停下脚步望着郑玄问道:“先生刚才说《世经》出现的年代和王莽篡汉的年代几乎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李弘迟疑了一下“可能是被王莽篡改了利用了是吗?”
郑玄看看襄楷又担心地看看空荡荡的大帐犹豫了半天才慢慢说道:“我研习经文多年几乎读遍了今、古文经学的所有典籍现《世经》在上古帝王排序上的确有问题。”
李弘蓦然狂喜几步走到郑玄身边恭敬地说道:“请先生说说。”
“当年王莽非常欣赏和信任刘歆拜他为国师盛极一时的禅让说的起者和支持者就是他。”郑玄望着案几边的昏黄烛火娓娓道来。
上古帝王世系的建立始于战国。战国时阴阳家邹衍按照五行说以五帝配五方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之序来解说王朝更替。自此以后历朝历代都以“五德始终说”作为王朝建立的合法依据。
按照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吕氏春秋应同》和《史记封禅书》都如此推演王朝更替:黄帝得土德夏禹得木德商汤得金德周文王得火德秦得水德。但是这个推演顺序到了本朝中期出现了疑问。
一是从皱衍所构建的古史帝王世系看所叙述的只有黄帝、夏禹、商汤和周朝四代刘歆等一帮大儒认为在黄帝之上还有伏羲氏、神农氏和炎帝等古圣帝王《吕氏奉秋应同》和《史记封禅书》只叙述黄帝以来的四代未能全部涵盖因而需向上推演重新排序。
二是皱衍是按照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相胜之序来解说王朝更替排列帝王世系的。五行相克相胜则在政权更替上倾向于“革命”。当时王莽势力强大刘氏皇权岌岌可危。王莽为了给自己篡汉做好准备先是起了“异姓受命”和同姓“更受命”的争议按着又授意刘歆提出了禅让说。刘歆为了给禅让说提供依据于是创造了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终始说。
从《世经》可知刘歆排列的帝王世系如下:太昊伏羲氏为木德炎帝神农氏为火德黄帝轩辕氏为土德少昊金天氏为金德。颛顼高阳氏为水德:帝喾高辛氏为木德帝尧陶唐氏为火德。帝舜有虞氏为土德伯禹夏后氏为金德成汤为水德;周武王为木德汉朝为火德。
刘歆在排定这个世系次序时先否定了汉兴之初依“五行相胜说”所定汉为土德的说法确定汉为火德那么代之者应为土德。王莽在《自本》中自称为虞舜苗裔帝舜土德。故王莽宜为土德这样王莽代汉而立就成为必然了。
问题就出现在“太昊伏羲氏”和“炎帝神农氏”之上。
伏羲是上古创世神历史上未必确有其人他被列入上古帝王世系并被推为“三皇之”、“百王之先”。太昊在古藉中或记为“太皞”是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领。(东夷部族世居之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一带。)
在大秦朝以前的可靠典籍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太昊与伏羲并无任何瓜葛。荀子生于战国之末他在《正论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两名共见一书可见自非一人。
同样炎帝和神农也是两个人没有任何渊源的两个人。
最早将太昊与伏羲并称为一体将炎帝和神农并称为一体的就是刘歆他并据此理由在《世经》里建立了一套新的上古帝王世系。
刘歆将伏羲与太昊并称炎帝和神农并称的理由是什么?
按照刘歆的五行相生的五德终始理论帝王应从木德始。于是他从两个方面找到依据一是《左传昭公十七年》上所载的“郯子来朝”推断太昊为古帝之。二是从《易传》中找到依据。《易传》曰:“帝出乎震”震为东方之卦五行属木。按五行相生之序为木且太昊为东方之帝“东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又《易系辞下》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所以刘歆接着说“炮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伏羲就是太昊太昊伏羲氏继天而立神农、黄带皆继太昊伏羲而立。
刘歆的这个理由实在经不起推敲。伏羲与太昊都是上古大神到底是不是一个人无法断论而炎帝和神农却绝对不是一个人这有很多的史籍可以论证。
李弘非常兴奋激动地说道:“先生那能不能这样理解刘歆的《世经》根本就是为王莽簒汉而作纯粹就是胡扯八道?”
郑玄脸显痛苦之色久久不语。
“先生……”李弘叫了一声催促道:“先生为何不说话了?”
“大将军刘向、刘歆父子是古文经学的始祖。从刘歆奏立《左氏春秋》、《周官》等为官学开始本朝儒学分裂为今、古文经学两派双方斗争了两百多年。如果现在指出刘歆在《世经》上的错误等于承认今文经学的儒士们对古文经学的批判。这将直接导致两学派纷争再起官学也将再次受到强烈的冲击。”襄楷叹了一口气对李弘做了一番解释。
王莽在《自本》中自称是黄帝和虞舜之后在春秋晋史占卜有“土火相乘”之语王莽据此说汉是尧后自己是舜后。汉为火德自己是土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将取代汉的火德。如果王莽是黄帝及虞舜的后人那依据刘歆五行相生的五德始终理论王莽就不是土德他无法自圆其说。于是为了弥补这个巨大的失误刘歆在《世经》中就把伏羲与太昊、炎帝和神农并称了根据这个全新的上古帝王排序王莽就是土德了。
光武中兴后今文经学家曾对《世经》中的上古帝王排列次序有过争论。很多人提出《世经》所记述的古史系统自唐尧以上是依据了《易系辞传》、《左传》、《国语》、《祭法》和《考德》这五部书但这五部书没一部可靠的认为都是刘歆的伪篡之作。那时《春秋内外传》全在刘歆的掌握之中他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今文经学家们并据此推断古文经学的大量典籍都经过了刘向、刘歆的修改和伪造。
虽然现在朝廷把郑玄大师融合了今、古文经学两家之长的“新经”定为官学但经学的今、古文两派并没有消失相反两派名家大儒各自利用从“新经”中汲取的新观点和新理论向对方不停地起“攻击”。
“大将军这件事一旦开了头今、古文经学两派势必乘势而起激烈争斗而以‘新经’为主的官学势必遭受沉重打击这对中兴大业极为不利。”襄楷劝阻道“大将军此时此刻朝廷如果蓄意挑起经学之争对正在实施的新政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请大将军务必慎重。”
郑玄坐在席上神情惶恐惴惴不安。
李弘当然知道否定《世经》中的上古帝王排序也就等于否定刘歆的五德始终理论继而会引今、古文经学两派的争执但他的目的不在于此他只要知道《世经》中的上古帝王排序有问题就行。
“当年高祖皇帝建汉大臣张苍认为大秦朝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不算一个朝代应该把它归于大周朝。所以依据邹衍的五德始终说大汉为水德。但到了孝文皇帝时期大臣贾谊等人认为大秦应该算是一个朝代于是又改大汉为土德不过反对者甚多。直到孝武皇帝时期大儒董仲舒提出了‘三统’说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李弘看看若有所悟的郑玄和襄楷继续说道:“董仲舒先生认为天之道周而复始朝代的更替不是根据五德运行而是根据‘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循环往复运行。每统各有其统治系统每个朝代各制一统。在历史上夏为正黑统商为正白统周为正赤统本朝应为正黑统。三统循环是天意的显示每个朝代的新皇帝受天命为王都必须按照在三统中循环的位置相应地确定和改变正朔、服色等等否则不显不明违背天意。”
“三统说与五德终始说有抵触孝武皇帝于是取了三统说中的正朔而去其服色取了五德说中的服色而去其正朔二者相容并载入大汉律至此确定大汉为土德。”
“三统说是本朝儒学的根本之一不论是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还是新经无不以此为根基。”
“孝成皇帝年间刘歆大师主持修订《太初历》就是以三统说为基础而这部新历法也被命名为《三统历》。本朝现在所用的《四分历》是孝章皇帝年间由大臣李梵等人在《三统历》的基础上修订的说到底还是《三统历》的底子。”李弘冲着郑玄和襄楷挥挥手笑着说道“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告诉两位大师对于大汉儒学来说三统历就是权威就是绝对的真理。”
“如果我们把‘三统说’重新抬到关系社稷命运的高度那么我们把大汉重新定为土德把大汉的都城重新定在长安应该没人敢公开跳出来反对。”李弘指着襄楷说道“大师比较倾向于黄老之学如果朝廷以‘三统说’的理由来重定大汉为土德并以此理由来定都于长安大师是否敢跳出来反对?”
襄楷手捋白髯连连摇头“我可不敢和天下士人为敌。大儒董仲舒乃本朝儒学的鼻祖三统论更是本朝儒学的根基。当今天下谁敢说三统论是错误的?”
郑玄已经明白了李弘的用意心里的阴霾一扫而空看李弘的眼神也多了几分敬佩。
“当年光武皇帝为了把大汉定为火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刘歆的新五德始终说。虽然大汉承继土德已被孝武皇帝写进了大汉律大汉儒学的三统说依旧如日中天但光武皇帝视而不见他只需要能证明大汉得土德的理由。”李弘说道“今天我们也如法炮制只取自己所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