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节-第十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六节-第十节 (第3/3页)



    崔烈坐在那里一言不默默地想着心事。

    “刚才你恭喜大将军说田畴大人要娶冀州甄家之女是真的?”蔡邕忽然想到什么伸手推了推崔烈笑着问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崔烈“哦……”了一声“前几天甄俨大人来信特意告诉我的。听说是大将军提的亲钟繇和贾诩两位大人为媒。”

    “看样子你崔家的势力太大了太招摇了……”蔡邕乐呵呵地笑道。

    “这是好事啊。”崔烈说道“我正担心我们崔家树大招风。这次冀州甄家和田畴大人结亲我可要备一份厚礼。说起来这都要感谢大将军想得周到。”

    “大将军已经不是过去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武人了。”蔡邕拍拍崔烈的手臂“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大将军的心思越来越缜密相信晋阳的事一定能转危为安。”

    崔烈好象想明白了他挥挥手轻松地笑了起来“我们老了活不了几天了由他们闹去吧。”

    ****

    李弘轻手轻脚地走进卧房。

    风雪和小雨双双扑进李弘宽敞的怀里喜极而泣。夫妻三人温存了一番说了几句亲热的话然后才拥在一起走到床榻边看孩子。两个女儿都三岁了长得很漂亮也很健康。看着孩子们露在被子外面的红扑扑的白嫩小手李弘很陶醉幸福和快乐的感觉填满了他的身心。

    “孩子们还认识我吗?”

    “你才离开半年孩子们当然认识你了。”风雪笑道“你不会又要走吧?”

    李弘没有说话他弯腰去亲吻孩子们的脸。

    “你又要走吗?”小雨颤抖着声音问道“仗不是刚刚打结束吗?”

    李弘坐到床榻边深情的看着两个孩子一脸地歉意“我很快就要去大漠。”

    风雪笑容一僵呆在了那里眼里的喜色荡然无存。小雨心痛地搂住她的娇躯望着李弘问道:“是去打仗吗?”

    “不是。”李弘站起来抱住风雪在她脸上温柔地亲了一下“我要和柯比熊好好谈谈。他长大了是大漠之王了。”

    “真的不打吗?”风雪的声音无助而悲伤。

    “真的不打我向你誓。”

    天亮了。

    李弘喊醒了李玮两人坐上马车匆匆赶往晋阳宫。

    “看到两位夫人和孩子了?”

    李弘点点头无奈地摇摇头“孩子们都长大了看到她们我很歉疚我……”

    “等你做了丞相你就很难有时间东征西伐了。”李玮笑道“然后你就可以好好陪两个孩子了。”

    李弘看看他皱眉问道:“你这么希望我做丞相?”

    李玮眼里露出一丝诧异。

    “仲渊你脑子里到底想什么?过去在西疆的时候你一心要诛杀奸侫重振大汉现在……”

    “过去的事不要提了。”李玮连连摇手打断了李弘的话“这个丞相你必须做。”

    “为什么?”

    “因为我得到一个消息长公主一直在考虑修改官制的事。但她所考虑的官制修改不是把相权还给外朝而是打算把相权更多的集中到中朝然后逐渐把外朝纳入中朝让外朝和中朝合二为一。也就是说将来皇权凌驾于相权之上所谓皇权和相权的制衡根本就是一句空话。”

    “你夫人了说的?”李弘想到筱岚一直陪侍在长公主身边马上取笑李玮道“仲渊你竟敢泄漏朝廷的机密大事我看你是不想活了。”

    “大将军我上有老下有小最近又添了一个小儿子你就饶了我吧。”李玮连连拱手愁眉苦脸地说道。

    李弘大笑“筱岚可说了长公主的目的?”

    “据说这是张温张大人临死前的一个心愿。”李玮正色说道“皇权和相权的争夺在本朝延续了几百年至今依旧没有一个结果。但从光武皇帝中兴大汉开始皇权已经开始逐渐凌驾于相权之上。张大人认为只要是皇帝都想总揽大权主掌权柄。这个皇帝如果雄才大略那么皇权凌驾于相权之上有助于社稷的兴盛;相反如果皇帝昏庸奸侫祸国那么社稷就会象现在一样摇摇欲坠甚至迅败亡。所以张大人告诉长公主皇权凌驾于相权之上是迟早的事官制必须要改免得君臣之间总是为了相权而争斗不休。不过为了防止昏君滥权祸乱社稷相权还是必需拥有它的独立地位这样即使昏君误国朝廷还能继续保持良好地运转维持社稷的生存。”

    李弘陷入了沉思。

    “仲渊你觉得张温大人的建议……”

    “这是张大人的一个心愿仅仅是一个美好的心愿而已。”李玮嗤之以鼻“本朝自高祖皇帝以来已历四百年多少先辈曾为完善官制而呕心血甚至不惜献出生命但结果如何?孝武皇帝伟大吧?不过权重尚书台而已?光武皇帝伟大吧?不过把丞相之权一分为三而已。长公主就是一个小孩好奇心重偏偏手上又有权力所以她为所欲为什么东西新鲜玩什么。我看这样下去迟早要把社稷玩完。天才和白痴其实不过一线之隔。”

    李弘惊讶地看着李玮脱口骂道:“你小子到底是何居心?”

    ****

    朝堂上天子的位置是空的。天子宝座的左边是长公主。

    长公主坐在那里神态冷峻仪态万方自始至终没有给大将军一个笑脸。

    大将军在朝堂上侃侃而谈。先是奏明冀州大战的始末然后推测中原局势并提出了远交近攻之策继而分析了辽东叛乱和北疆形势建议剿抚并用。

    “殿下待吕布将军率领北军返回晋阳后臣将率长水营铁骑北上大漠安抚诸胡。明年春天臣将由大漠直接赶到幽州率军攻击辽东。”

    大殿上的众臣目瞪口呆。这位大将军一年四季征伐在外根本就不在晋阳待。难道晋阳的事他撒手不管了?

    长公主脸显怒色望着大将军的眼睛似乎要喷出火来。

    太傅蔡邕很失望。他本来认为大将军至少要在晋阳待到明年春天谁知道他竟然要抢在下雪前翻越阴山赶到大漠去。按时间推算他在晋阳最多只能待到五到十天。这么短的时间能解决什么问题?

    “大将军那你大概什么时候回来?”蔡邕试探着问道。

    “辽东平叛如果顺利一年后我大概可以回到晋阳。”

    众臣晕倒。

    长公主怒哼一声丢下一脸愁容的大臣们拂袖而去。

    长公主走了朝议在太傅蔡邕的主持下继续进行。

    大臣们知道大将军今天要回来所以都准备了奏章但主要奏议内容几乎全部集中在田制、赋税制和官制的修改上修改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理有据头头是道无可辩驳修改的内容也是精彩纷呈听得李弘头晕脑胀差点倒在大殿上。

    好不容易散朝了李弘又被太傅蔡邕等人请到了尚书台和三公九卿、诸卿以及尚书台的尚书们继续议事。大将军既然马上要走很多大事当然要立即议定。大将军是朝中四位辅弼大臣之一他的意见非常重要。不过李弘秉承自己一贯的原则除了兵事决策其它事一般不表意见。

    黄昏时分李弘告辞公卿大臣匆匆赶到了前太傅赵岐府上。赵岐致仕回家后安心静养身体好了很多。看到李弘赵岐很高兴。老少两人相携漫步于花园谈笑甚欢。

    “你马上就要离开?”赵岐略显吃惊。“晋阳的事怎么办?”

    “我和朝廷曾有十年之约。”李弘笑道“虽然十年未到。但河北经冀州一仗后已经稳固我应该实践当年的诺言把权力还给朝廷。”

    “十年之约?”赵岐哑然失笑“这么多年了你的官职和职权一改再改哪里还有什么十年之约?”

    李弘笑而不语。

    “交了权力之后呢?”赵岐问道“听说朝中的公卿大臣要举荐你为丞相。你当真要做丞相?”

    “我做大将军可以做丞相就不行了。”李弘老老实实地说道“我不会干的。”

    赵岐大笑非常痛爱地拍了拍李弘厚实的肩膀“子民你还是过去一样好好不错不错。”

    “老大人晋阳的事你觉得该如何处理最为恰当?”

    “你是怎么想的?”赵岐手捋银白的长须反问道。

    “在我没有打下中原收复洛阳之前朝廷各方的利益必须要兼顾这是稳定朝廷的唯一办法。”

    “接着说”赵岐点了点头“这个想法完全正确。”

    “但我不知道该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李弘遗憾地摇摇头“我不能放弃兵权中兴大汉需要武力没有武力什么事也做不成。但我又要兼顾各方的利益我身居何职才能做到这一切?目前看来无论是维持现状还是按照朝廷的办法修改官制我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赵岐笑了起来“子民很简单你把现行官制和修改后的官制融合到一起就行了。”

    “这么简单?”李弘惊喜地问道。

    “子民本朝的霍光曾身居何职?”

    “大司马大将军。”李弘霍然大悟。

    ****

    回到大将军府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府门外小雨正在焦急地等待着李弘“长公主在宫中设宴要给你接风洗尘。”

    李弘想起上午朝堂上的一幕心里不禁有点歉疚。长公主为了社稷耗尽了心血虽然有些地方做得不对但自己真的不应该和她计较太多。

    “小雪和孩子们呢?”

    “她们先走了。”小雨拉着他坐上马车向皇宫方向驰去。

    “昨天晚上回来的时候你没有进宫?”小雨偎在李弘的怀里小声问道。

    李弘没有说话。

    “长公主……她……”小雨吞吞吐吐地想说什么。

    “你们经常进宫?”李弘马上打断了小雨的话。

    小雨点点头“有时候长公主还请我们在宫中住几天。长公主非常喜欢两个孩子。”

    李弘皱起了眉头。小雨胆怯地看看李弘樱唇抖动了几下悄悄垂下了头。

    阳安长公主抱着尚在呀呀学步的天子接受了李弘的跪拜。

    不其侯伏完笑呵呵地扶起李弘亲热地挽着李弘的手臂一同入席。

    长公主身着艳丽的华服光彩照人正在和李弘的两个孩子小声说笑着不时抬头看看李弘眉宇间情意绵绵。

    风雪和小雨窃窃私语了几句脸上地神情有点忐忑不安。

    “这是家宴大将军可以随意一点不要太拘谨。”伏完借着举杯恭贺李弘之际凑到他耳边低声说道“殿下今天很高兴你不要扫了兴让我跟着你遭受无妄之灾。”

    李弘佯装笑脸低声客气了几句“您身体还好吗?”

    伏完笑得有点勉强“大将军谢谢你挂念了。其实当我走进这宫门的这一刻起命运已经注定了。将来我如果能得个善终都要感谢祖上的阴德啊。”

    李弘知道他心里的苦楚和他一连干了三爵“可笑的是世上的人都想走进这道门。”

    伏完苦笑颇有深意地说道:“可悲的是有些人想远远逃离这道门但就算他逃到了天边最后他还是逃不掉。”

    李弘背心一凉一口酒猛地呛到了嗓子眼上。

    席间长公主的话不多虽然脸上笑意盈盈但两只眼睛却总是盯着李弘让李弘有点虚。

    ****

    酒筵散去阳安长公主和风雪、小雨坐在一起闲聊。伏完多喝了一点昏昏欲睡。

    长公主邀请李弘到花园中走走。

    “昨天晚上你走进晋阳城的时候抬头看星星了吗?”长公主望着满天星斗娇声问道。

    李弘目光游离含糊其辞地“哼”了一声。

    “我一直在这里数着天上的星星一直等着你直到天亮。”

    李弘心里一颤不由自主地退了一步。

    长公主转脸看着李弘一脸幽怨“我还能等到你的礼物吗?”

    李弘轻轻一笑从怀中拿出了一抉雕刻着符箓的精致贝壳“臣说过臣每次远征归来必定给殿下带一件礼物。只要臣能活着回来。”

    长公主惊喜地接过贝壳爱不释手地看了又看。如果这里不是皇宫如果周围不是站着宫女长公主也许会扑到李弘的怀里。

    “你为什么马上就要走?”长公主笑厣如花兴奋地问道“你是不是骗我?”

    李弘摇摇头“殿下你让一步好不好?”

    “那你呢?你是不是去做丞相?你做了丞相我们就会对立我该怎么办?”长公主笑容顿失。

    “外朝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中朝是大司马大将军”李弘低声说道“殿下主掌内朝。臣不在的时候殿下督领中朝。这是唯一的办法。殿下退一步外朝大臣退一步臣也没有任何损失臣还是能名正言顺地帮助殿下。”

    “孝武皇帝的托孤大计?”长公主惊讶地问道。

    “臣可以做半个‘霍光’。”李弘躬身说道虽然臣没有霍光大人的本事但殿下有。殿下想干什么就给臣下令然后臣让外朝去执行。“

    “当年孝武皇帝为了社稷的稳定托孤于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数位大臣。孝武皇帝让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领尚书台掌控部分皇权和相权以制衡朝堂上下的权力争斗。今天这个办法可以让我们暂时稳定朝廷稳定河北。待臣打下中原收复洛阳后殿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在这之前臣恳求殿下务必和大臣们齐心协力以便臣在最短时间内平定天下。”

    长公主把贝壳紧紧抓在手心里娇躯悄悄靠进李弘细声问道:“你告诉我你昨天晚上看星星了吗?”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八章箭在弦上第十节

    第二天大司马大将军李弘上奏天子以自己和朝廷所定的“十年之约”为借口另外考虑到自己常年征伐在外无法正常行使职权所以特意请辞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

    李弘的奏章引起了朝堂上下的震动。谁都没有想到李弘这么痛快地交出了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他是不是还有后招?吕布率领北军正在返回晋阳的路上当大军到达晋阳之日李弘会不会动兵变?大臣们越想越怕心中惶恐不安。

    太傅蔡邕、大司徒崔烈、大司空刘和立即约见李弘。昨天晚上在长公主的接风筵席上大将军是否征询了长公主的意见?长公主的的态度是什么?

    “长公主收回权力的决心非常大我没有任何选择。”李弘坦然说道:“我和诸位大人立即联名上书督请陛下修改官制拿回所有的相权。”

    第三天以太傅蔡邕为的四位上公、九位上卿、三位诸卿和三十多位秩俸两千石以上的朝廷大员联名上书要求修改官制。

    新官制基本上是沿袭了大秦朝和本朝初期以丞相为的三公九卿制。

    在新官制中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丞相总领朝廷百官支持朝中大政召集朝议决定国家军政大事封驳诏书任免和选用官吏主持郡国上计考课弹劾百官对上谏净和对下执行诛罚等大权凡国家要政无所不及地位尊崇权力极大。

    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全**务是武将的最高荣誊职务主要是制约丞相的相权防止丞相染指军权。太尉一旦加“隶尚书事”则参予处理国政。

    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管皇家图书处理呈送皇帝的奏章承转皇帝的诏书;监察天下百官外督领部刺史监察郡国行政内领侍御史审理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的不法案件。御史大夫职掌清贵为“凤宪”之任为百官所惮敬。

    由于新官制中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存在导致少府中的尚书台和御史台的权力几乎被全部转移了出去。

    当天下午长公主做出了回应。她不但拒绝了大臣们的奏议还下诏给大臣们建议把尚书台从少府划出提高尚书台的地位。

    少府是本朝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机构。尚书台隶属于九卿中的少府不是一个独立机构。长公主要求把它从少府中划出做为一个独立机构存在显然是为了加强中朝官的地位和权力以便自己更加肆无忌惮地夺取相权。

    大臣们也立即做出回应他们否决了长公主的建议极力要求修改官制并联名举荐大将军李弘为新官制中的丞相一职。

    李弘在目前朝廷中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大臣们把他推到长公主的对立面就是迫使长公主让步。

    当天晚上长公主果然让步同意修改官制但她坚决要求把尚书台从少府划出作为一个独立机构存在。

    同时她做了一个让大臣们目瞪口呆的决定。长公主下诏拜李弘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台。

    大臣们把李弘推到前面逼迫长公主让步交出相权。长公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把李弘推到前面拒不交出由尚书台控制的相权。

    这样一来就算官制修改了新官制中的丞相和御史大大的职权还是被大量割弱了。

    长公主利用自己手中的皇权强行要把尚书台划为一个独立机构并把这个权力大增的尚书台交给了李弘其用意显然是打算把李弘推到大臣们的对立面分裂李弘和大臣们之间的联盟让李弘出面逼迫大臣们放弃修官制夺回相权的妄想。而大臣们面对权力急剧膨胀的李弘也只能选择放弃修改官制的想法维持现状了。

    李弘做了丞相最多是一个权臣还有天子和长公主的皇权约束。但李弘一旦掌控了尚书台同时掌控部分皇权和相权那他就不止是一个权臣而是事实上已经形成了篡立的局面。此刻的李弘就象当初的王莽只要他愿意篡立汉祚什么时候都可以毫无羁绊。

    李弘主动交出了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却因为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对相权的争夺因祸得福反而在不经意间得到了更大的权柄。

    这种局面长公主不愿看到朝中大臣们更不愿看到这根本就是一场两败俱伤一场葬送社稷的血腥厮杀。

    现在看起来长公主的损失最大她虽然拿回了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消除了李弘割据称霸的隐患维护了皇权的尊严但她却失去了对相权的控制甚至还失去了部分皇权也就是部分国政的决策权。

    朝中大臣们在这场争斗中受益颇多。如果他们能成功阻止长公主把尚书**立出去那么即使李弘以大司马大将军之职督领尚书台他们也能拿回更多的相权毕竟丞相和御史大夫的职权太大了。此刻对大臣们来说他们宁愿失去一部分国政的决策权也不愿意失去已经到手的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大部分职权。但问题是大臣们取得这部分相权的代价过大这是长公主以牺牲部分皇权换回来的对社稷的危害难以想象。

    李弘的受益最大但同时也成了矛盾的焦点成了天子、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共同的对手。

    长公主再次拿社稷来赌博。

    她牺牲部分皇权为的就是让大臣们迫于李弘的威胁不得不重新站到自己一边。从而逼迫大臣们让步让自己重新控制权柄。

    此时此刻大臣们没有选释只得屈服于长公主的胁迫。

    太傅蔡邕、大司徒崔烈、大可空刘和、太常荀攸等大臣深夜进宫拜见长公主商议削弱和制衡李弘的办法。

    大臣们的意思是希望长公主不要把尚书**立出去不过即使是这样李弘的权柄依旧很大。虽然长公主依旧主政但尚书台是国政的主要决策机构。李弘手握兵权现在又掌控朝廷的决策机构其权力之大已经导致朝堂上的权力正在逐渐失衡。

    “李弘不是霍光现在也不是孝武皇帝驾崩后的太平盛世我们不能冒着社稷倾覆的危险盲目效仿当年的官制格局。”

    崔烈激动地说道:“当年孝武皇帝驾崩后霍光等大臣奉命辅弼幼帝。霍光是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弟弟跟随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孝武皇帝非常信任他但孝武皇帝之所以让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督领尚书台掌控权柄其真正的目地不是让他维持社稷的稳定而是要他利用中朝尚书台的权力制衡当时的宗室势力和外朝的士族官僚势力防止社稷动荡国祚毁于一旦。”

    当时孝武皇帝之子燕王刘旦为了争夺皇统丞相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为了夺回被尚书台抢去的权柄两方势力互相勾结联手对抗霍光。刘旦和上官桀曾打算动兵变但被孝昭皇帝和霍光出手镇压了。燕王刘旦和丞相上官桀死后朝中权力得以制衡霍光主掌大权二十多年。历经孝昭、孝宣两代皇帝辅佐两位皇帝创造了“昭、宣中兴”的局面完成了他对孝武皇帝的承诺。

    但今日的大汉不是昔日的大汉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殿下如果打算仿效当年孝武皇帝的托孤大计以大司马大将军李弘主掌尚书台掌控权柄以此来平衡外朝和禁中的势力制衡皇权和相权必定是养虎为患。

    今日的大将军主掌兵权手中有二十几万大军实力极其强悍如果再让他督领尚书台主掌权柄其权势之大前所未有。等到将来天下大定君弱臣强以李弘的盖世功勋天下哪还有人知道大汉天子?那时李弘已经身不由己就算他不想篡立别人也会逼他篡立了。

    “老大人那你说怎么办?”长公主泰然自若神态悠闲地问道。

    崔烈望着眼前那张美艳不可方物的脸庞心里气不打一处来。如果不是你急于抢夺李弘手中的军政大权不是你把矛头对准门阀富豪事情怎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我好不容易拿回了大将军手中的军政大权你们马上就来抢好象我一个人独吞了不给你们似的。好了现在你们满意了你们如愿以偿了。官制也修改了丞相也拾你们做了你们该知足了吧?”长公主脸上露出一丝鄙夷之色“难道你们还不满足?还要我逼着大将军交出兵权?”

    “我刚刚收回大将军的六州四郡军政大权你们马上就和我作对马上让他做丞相。”长公主撇撇樱红的小嘴十分不满地埋怨道“你们是不是老糊涂了?大将军手上还有兵权你们让他做丞相我手里的相权还能保得住?大将军主掌了所有的相权他对社稷的危险难道就不大了?”

    蔡邕、崔烈、刘和、荀攸几位大臣互相看看一脸的无奈。长公主因为爱恋大将军而盲目的信任大将军。爱恋大将军不是长公主的错但盲目信任大将军就是长公主的错了。李弘极其痛快地交出手中的军政大权难道就是因为你爱恋他信任他所以他马上感动得做出了回报?

    这是大汉的朝堂不是家里的庭院这里没有情爱可言。大将军已经感到了威胁生存的威胁他之所以愿意痛快地交出军政大权是因为他手中还有兵权还有军队他还有实力可以随时把威胁自己生存的对手碾压成齑粉。

    外朝大臣之所以要联合起来逼迫长公主修改官制让大将军出任丞相就是要把大将军对社稷的威胁降到最低。让他和长公主形成对立让相权和皇权保持对立把天子和长公主从败亡的深渊中解救出来。

    但长公主显然没有理解外朝大臣的这番苦心。

    她相信大将军近乎到了盲目的地步她不愿意和大将军对立以致于决裂所以她在满足了外朝大臣们的愿望同时把大将军推到了更加显赫的位置上。在长公主看来让大将军督领尚书台一来可以让大将军代替自己控制部分相权免得外朝大臣总是把矛头对准自己二来可以让自己控制的皇权因为大将军的鼎力支持而变得更加稳固更加具有威仪。

    长公主仿效孝武皇帝托孤时留下的官制格局让大将军利用手中的权力保护和强大皇权压制和制约相权打击一切挑衅和威胁皇权的力量。

    长公主丝毫没有更改自己想法的意思。蔡邕、崔烈等外朝大臣也丝毫没有放弃夺回相权的意思。

    双方唇枪舌剑你讥我嘲各说各的理谁都不让步。

    蔡邕、崔烈、刘和现在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对面这位国色天香、仪态万方、从容自若说话条理分明、滴水不漏的长公主就是当年那个爱哭的小女孩?长公主真的长大了不服老都不行了。

    外朝大臣们利用官制修改的机会尤其是在李弘不再出任丞相一职的情况下几乎拿回了除部分国政决策权以外的绝大部分相权相比这之前的官制外朝大臣已经大获全胜了。现在之所以和长公主还在激烈争吵主要是担心李弘利用自己手中的实力挟持了天子和长公主继而实际控制了皇权。

    其实让李弘出任丞相让相权和皇权对立远没有长公主目前这种做法更有利于权力的制衡和朝廷的稳定。

    李弘做了丞相实际上已经是权臣只要他稍有逾越皇权形同虚设。君弱臣强的格局无论对重塑强大皇权还是稳定社稷都非常不利。

    相反李弘如果是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台实际上只控制了兵权和一部分国政的决策权。兵权对于目前平定天下中兴大汉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必须要给李弘的。还有一部分国政的决策权也不是完全控制在李弘手里主掌皇权的长公主和主掌大部分相权的丞相都要分享。国政的决策是需要合议的李弘一个人做不了主。

    现在李弘的权力看似增大了但只要尚书台不独立出去只要长公主牢牢控制住自己的皇权李弘的权柄实际上并未膨胀他被外朝的丞相和禁中的天子、长公主所箝制很难为所欲为。

    这样一来外朝和外朝的丞相、中朝尚书台和督领中朝的大司马大将军、内朝和禁中的长公主就形成了互相箝、互相制约的局面。尤其是中朝尚书台和督领中朝的大司马大将军更是成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平衡与缓冲。

    当年雄才伟略的孝武皇帝为了削弱外朝的相权刻意增加中朝的权力同时安排智勇双全的外戚出任大司马大将军督领中朝帮助他牵制和制衡外朝。这种官制在他生前和死后一度挥了稳定和振兴社稷的作用。虽然后来造就了王莽之乱但这和孝武皇帝的智慧无关而是因为皇权被太后主掌轻易就被王莽这种野心勃勃的外戚夺取了。

    今天天子尚幼长公主又是一弱质女流李弘如果居心叵测很容易就能利用长公主对他的爱恋和信任轻易拿到皇权。

    如何制约和削弱李弘的权势防止李弘夺走皇权把李弘对社稷的威胁降到最低?

    没有办法制约和削弱李弘的权势。

    “既然没有办法制约和割弱李弘的权势那我们就想办法巩固和强大皇权。”荀攸想了很久后说道“王莽乱政和外戚祸国的原因都是因为皇统弱小后宫主掌权柄所导致。今天的情况和过去如出一辙但幸运的是今天后宫主掌权柄的是长公主。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修改官制的机会增强长公主的实力保护、巩固和强大皇权。”

    蔡邕、崔烈、刘和三人的思路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荀攸这句话恰好提醒了他们让他们眼静豁然一亮。

    长公主的脸上突然出现了一丝得意的笑容微微翘起的嘴角上挂上了点点狡黠和不屑。

    “殿下尚书**立出去会让李弘的权力迅膨胀这可能会激他的野心。他一旦有心篡立以他手上的实力外朝和禁中根本无力阻止所以……”荀攸拱手说道“殿下可以利用修改官制的机会扩大内朝侍中寺的权力。”

    荀攸突然想到什么眉头立即皱了起来。

    侍中寺、东寺和西寺属于内朝居于禁中。侍中寺由侍中、黄门侍郎等士人官吏组成他们和东、西两寺的宦官一起负责给皇帝起草、宣布政令接呈奏章等事是皇帝的近臣。由于宫、禁区别严格侍中寺后来搬出了禁中。晋阳朝廷重建的时候严禁宦官涉政所以侍中寺又搬回了禁中。如果扩大侍中寺的权力禁中的权力随即增大这样有可能再次导致宦官涉政、祸乱社稷。

    荀攸知道自己的建议不妥立即住口不说了。

    “荀大人奸阉才被杀掉几天?你是不是成心要让大汉……”长公主笑吟吟地望着荀攸但话里的意思却让荀攸吓出了一身冷汗。

    “臣失言失言……”荀攸连连告罪。

    长公主扑哧一笑“荀大人你这个主意不错。既然禁中三寺不便加大权力那么给中书加权吧。在尚书台之外再设中书监如何?”

    蔡邕等人愣了一下随即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怪不得长公主非常爽快地让大将军督领尚书台原来长公主早有对策她想用中书监代替尚书台继续掌控权柄。只不过她自己不愿出头得罪大将军所以设了个圈套让外朝大臣在既不愿意放弃相权又不愿意让大将军挟持皇权的情况下利用修改官制的机会名正言顺地筹建中书监以便加大长公主控制皇权的力度。

    现在大将军要生气就去找外朝大臣的麻烦吧。

    中书官职虽然历史很久但早已废弃此次之所以重建也是为了削弱尚书台的权力。

    当年孝武皇帝重用尚书等中朝官的同时也任命宦官为中书谒者令负责承传诏令奏章。这是因为尚书只能在宫中殿阁奏事特殊情况下才能被召入省内奏事。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禁中生了侍中仆射马何罗和其弟弟马通入宫行刺的事件这以后中朝官便不能随便出入禁中了。于是孝武皇帝在以中书谒者令承传旨意的同时又在禁省中增设了中书为皇帝起草诏令将尚书部分职权转移到了禁中。

    后来中书承担起了传令转奏的任务尚书则在宫中誊正颁布于外这样在原有的运行机构中又在禁中另设了新的承转站作为新的御前办事机构。

    到了孝宣皇帝朝为了剥夺霍光的权力孝宣皇帝命令中书令直接去司马门拿取上奏封事绕开了尚书台以加强自己的权力。于是中书又成为“国家枢机”“政治之本”。

    当初孝武皇帝重用尚书本意是为了限制相权提高工作效率。但领尚书事者多为外戚权势太重于是又以中书削弱尚书实际上就是为了削夺外戚权臣的权力因此这一机构后来受到了外戚权臣的一致反对。到了孝成皇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王莽专政罢废中书恢复了权臣领尚书事与三公双轨辅政的制度。

    晋阳朝廷重建的时候因为大臣们对奸阉祸国心有余悸所以严禁内朝官干政。但长公主主政形式上“不接公卿”而尚书虽然主管各项政务但因为宫、禁有别一般也很少进入禁中。为了方便长公主行使职权同时也是为了削弱和牵制尚书台的权力特意恢复了中书一职其官吏多为原长公主府中的亲信。

    如果改中书机构为中书监机构那么官吏必然增多再放在禁中就不合适需要搬到宫中。

    宫中本有尚书台两个机构职权接近又同在宫中显然也不合适。

    增设中书监是为了削弱和制约李弘的权力保扩和巩固皇权所以只能把尚书台搬到宫外去。

    尚书台本是中朝机构搬到宫外后皇帝总不能天天到宫外议事那么尚书台随即变成了外朝机构。

    这个外朝机构权力很大又是大司马大将军督领如果继续让尚书台隶属于少府显然极为不合适只能把它从少府中划出来另外成为一个独立机构一个处于外朝和中朝之间的独立机构。

    尚书**立了机构庞大了但职权又和中朝的中书监有重叠之处。增设中书监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保护皇权尚书台搬出宫中之后当然无法和中书监争夺皇权了。那么尚书台还剩下一个权力可以争夺那就是相权。

    尚书台到了外朝和外朝争夺相权两个机构互相厮杀而渔人得利者正是长公主和长公主控制的皇权。

    至此长公主的目的终于暴露了。

    她先让外朝大臣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相权然后又不惜牺牲部分皇权来让大将军督领尚书台主掌权柄并以此来威胁外朝大臣迫使外朝大臣主动来要求保护皇权。

    外朝大臣不愿意放弃已经到手的相权为了防止宦官干政他们又不敢增加内朝的权力于是只好把由士人官吏组成的中书搬到宫中做为中朝增加中书的权力保护皇权。如此一来尚书台就不得不搬出宫中并成为一个独立机构。

    由大司马大将军督领的尚书台到了外朝后和外朝平起平坐由于它控制了一部分国政的决策权相对于外朝来说有一定的优势于是两者不可避免地要生相权的争夺。

    长公主不费吹灰之力控制了中朝和内朝保护和巩固了皇权并置身于尚书台和外朝之间的相权争夺大战。

    只要皇权稳固了相权的互相争夺影响不了根本。外朝诸府不执行命令还有尚书台。尚书台和中朝对着干还有外朝诸府。如此三者互相牵制、互相制约朝堂虽然不会风平浪静但至少相权不会再威胁到皇权了。

    至于大可马大将军李弘处在权力漩涡的中心即使他有心夺取皇权那也是很多年之后的事了。现在他先要联合中朝摆平外朝诸府的羁绊否则他休想一帆风顺地平定天下。

    蔡邕、崔烈、刘和、荀攸四位大臣面无表情地走了心中的沮丧和愤怒达到了极致但偏偏又无处泄。

    蔡邕离开前对站在门口恭恭敬敬地送别自己的长公主看了又看然后问了一句话“你真的是我教出的弟子?”

    长公主微微一笑“老师的恩情弟子终身不忘。”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