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节 (第3/3页)
任职渤海郡太守的时候对这个小孩印象非常深刻。
许劭推荐的人大臣们自然没有异议。
打仗是大将军和北疆诸位将军的事钱粮军械和征调民夫都是朝廷的事大家只要分工明确齐心协力这仗即使不能打赢保住河北绝对不成问题。所以在这件事上大臣们主要商讨各自的分工尤其是诏书颁布后出使各地州郡的事。
虽然现在大家都能估猜到未来局势的展但谁也不想放弃合纵对抗之策。只要能说服田楷、刘备和袁术或者这三人中的其中一位那明年的仗能不能打得起来就很难说了。即使打起来了河北也有很大胜算。
出使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拖延开战时间。按照李弘的说法最理想的开战时间是六月到七月。有半年充足的时间做准备河北完全可以击败叛逆联军把战线固定在黄河一线确保河北的稳定和安全。
接下来商讨的问题就很头痛了。皇统继承谁说了算?大汉权柄谁来主掌?本该由天子控制的皇权交给谁?
大臣们的意见非常明确严格遵从大汉律法在天子驾崩而又没有确立继承人的情况下皇统继承应该由辅弼大臣和皇太后共同决定。但这样一来也就等于承认皇太后在天子未主政之前掌控皇权这一点又是大臣们不愿意看到的。大汉败亡就是从皇太后主政开始的要想彻底把后官和皇权分开看样子只有修改律法了。
修改律法的建议随即遭到了部分大臣的反对因为这样一来外朝大臣独揽大权容易造成权臣祸国。当初大汉律之所以要这样制定其原因就在于此皇权和相权必须要分开以实现权力制衡。
太常荀攸认为皇太后主政其实只是大汉败亡的起因真正的原因是因为皇太后深居内宫无法天天和大臣们坐在一起议事皇权于是被皇太后所信任的外戚和宦官所窃取。继而又因为辅弼大臣多为外戚领尚书事外戚又得以控制尚书台所拥有的部分相权结果造成外戚独揽大权祸国殃民。小皇帝长大了为了夺回被外戚控制的皇权又任用内朝的宦官诛杀外戚宦官从而得以假天子之手把持权柄。
外戚和宦官干政尚书台权重皇权越来越大相权被严重剥夺才是大汉败亡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大汉律法的规定没有错误错误在官制的设置上。官制上的错误导致了皇权和相权的失衡给了外威和宦官干政的机会。
荀攸认为官制还要继续修改要削弱尚书台的权力要从官制上杜绝外戚和宦官干政的可能。
然而刘和接着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皇太后这么小又不懂政事又没有自己相信的官吏她不依靠自己的亲戚和身边的宦官她怎么号施令?另外官制修改的后果明显对皇太后不利她不会同意修改。
晚上情绪已经恢复平静的长公主被请到了尚书台这最大的难题必须要听听她的意见。
“把这个刘豫立即接到晋阳来。”长公主沉默了很长时间后说了第一句话。
“我依旧代领尚书事主掌尚书台内宫和外朝之间由我来协调。”这是长公主的第二句话。
“官制暂时不要修改了。天下平定了再谈修改官制的事。”这是长公主的第三句话。
大臣们静静地坐在下面神态各异。
“如果同意今天就散了。”长公主站了起来。
“殿下官制的修改关系到中兴大业……”将作大匠孔融突然跪倒奏道“臣认为……”
“你不要说什么认为了。中兴大亚需要齐心协力但我把相权全部给你们了你们能齐心协力吗?前几天廷尉府大牢里为什么人满为患?自己回去想想。”长公主拂袖而去。
十二月二十六日皇后临产。阳安长公主到宫中陪伴女儿。
二十六日晚皇后难产母子俱危。
二十七日晨皇后产下一子自己因失血过多不治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