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一节-第二十五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二十一节-第二十五节 (第1/3页)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六章成事在天第二十一节

    大汉国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十二月。

    十二月初天子车驾到达临汾。

    此时天气已经转冷大司马大将军李弘有意督请朝中大臣暂时放下政务转而集中精力赶路先把天子和朝廷迁到晋阳再说但他的建议遭到了否决。朝臣们在修订官制的问题上生了激烈的争论天子车驾不得不在临汾大营停了下来。

    本朝官制虽然遵从三公九卿制但这个三公九卿是指外朝官也就是外廷。三公九卿的府衙都在皇宫外面。

    孝武皇帝雄才大略需要诏令决策迅上传下达但由于公卿权力过大孝武皇帝受到了很大掣肘皇权无法如臂指使于是他开始重用中朝官。所谓中朝官就是设在皇宫内或与宫内有关系的官吏一般是指尚书、侍中和大夫。他们负责收文书奏章位卑而职微外朝官一般不拿正眼看他们。孝武皇帝于是以“加官”的名义把一些心腹大臣调进了皇宫并任命外戚担任的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主掌尚书事务以便与外朝官抗衡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为的中朝官体系。

    皇帝一般与尚书、加官的朝臣商议大计而公卿大臣却不能参予。所以中朝官对朝政有更大的决策权很多政事都是中朝官议定后由皇帝下诏执行。

    到了光武皇帝时三公没有实权尚书成为出纳王命的显要官职。此时尚书台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和六曹尚书时称“八座”地位非常尊崇。

    中朝官权重同样对皇权形成威胁于是禁中内朝官便开始介入政务。

    禁中是指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内朝官多是宦官。孝武皇帝晚期时考虑到尚书只能在宫中殿阁奏事不能到禁中传达政务于是任命宦官为中书谒者令负责传递诏令奏章从此中书令开始牵制尚书令。

    到了光武皇帝时宫禁区别更为严格士人不能随便出入禁中。禁中宣布政令接呈奏章等事皆由设在禁中的侍中寺(由侍中、黄门侍郎等士人官僚组成)、东寺(由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组成)和西寺(宦官组成的禁中武装)负责。孝章皇帝时侍中郭举与后宫私通拔刀惊吓皇帝。结果侍中寺被迁到了宫中禁中成了宦官势力的天下。本朝后期由于皇统屡绝太后和太皇太后临朝称制不便和公卿同堂议事于是宦官上传下达成了“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的实际掌权者。自此宦官干政社稷陷入危难之中。

    当年孝武皇帝为了争夺相权牵制外廷大力重用中朝官。等到了光武皇帝之后为了防止中朝势大又以内朝官掣肘。皇权是无限制扩大了集中了但由于权力缺少有效制衡社稷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败亡。

    七年前在武人和士人的努力下内朝和内朝官被彻底消灭了宦官绝迹于禁中。但大汉随即就迎来了长达七年的权臣祸国之期。七年的征伐岁月几乎把大汉彻底摧毁了。

    今天同样在武人和士人的齐心协力下天子被救了回来大汉开始走向了中兴的希望之路。

    中兴的路很漫长而中兴的基础就是国政方略国政方略的基础就是官制。官制不能建立和完善大汉中兴就是一句空话。

    几十年来朝臣们饱受宦官、外戚、权臣祸国之苦对官制中的权力制衡有一种近似疯狂的**。制衡成为此次官制修改的重中之重。

    权力制衡的基础其实就是权力分配权力分配牵扯到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所以激烈的争论是必然的。

    官制的修改要着眼于将来所以内朝、中朝、外朝三个官僚体系必须要健全缺一不可。彻底消灭内朝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内朝要建内朝的宦官要严格依从大汉律禁止参政否则将予以严惩。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要制衡皇权也就是说天子要把夺去的相权还给三公还给外朝。宦官和外戚干政的主要来源是因为皇统继承一事随着皇权的增大逐渐变成了皇帝的家事。皇统继承不是皇帝的家事而是国家之事应该由皇帝和外朝共同处理。只要外朝权大则宦官和外戚干政的可能将大大减少。

    外朝权大最不利的情况就是君弱臣强的时候强臣往往会演变为权臣而权臣祸国自古以来比比皆是所以外朝的相权必须要得到强有力的制衡。制衡的关键就是中朝权力的扩大。孝武皇帝时昭宣中兴时光武中兴时都是中朝权大皇权集中继而天下安宁国家强盛。所以外朝若再想象过去大秦朝或者本朝早期一样拥有强大的相权也是不现实的事。

    但中朝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也就是说尚书台必须要交还本该三公拥有的权力其中最主要的是三项大权。一是议政国政必须由皇帝、中朝官和外朝官合议决策皇帝和尚书台不能独自做出决策。二是罢免有过失的两千石以上大吏。在光武皇帝以前州牧监察奏报两千石大吏不称职者需要有三公府派掾史核查后才能罢免但光武皇帝把这个权力抢走了。三是听取和处理上计事宜。郡、国每年终(或三年)要派属吏带着“计薄”(记载户口增减盗贼多少等情况的文书)到京师汇报听取朝廷的意见。这件事本来是司徒大人的事但光武皇帝也把它抢去了。结果外朝大臣对各地郡国的情况一无所知三公大臣想处理国政都无从下手。

    为了让官制中的这些突出矛盾得到妥善解决从而实现皇权和相权的制衡长公主府、大司马府、大将军府曾数次合议继而提出了四公同领尚书事的决议以求外朝和中朝能够互为统属互相牵制。但事实是外朝大权独揽中朝形同虚设皇权受到了严重制约。

    天子在长安虽然无权过问政事但一帮大臣当时为了对抗董卓和李傕教授了天子很多制衡之策和从权臣手上夺取权力的办法天子因此深知皇权集中的重要对维护自己的皇权也颇有心得。他知道权力只要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上才能像孝武皇帝、光武皇帝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再度成为权臣的工具朝堂上的摆设。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长公主还有国丈董承国舅伏德大鸿胪士孙瑞黄门侍郎冯硕侍中杨琦等大臣。他的理由很简单按照这种官制实行下去自己和在长安没有任何区别。

    “朕要到二十岁才主政但朕在河北没有任何根基。六年后朝堂上肯定都是河北大吏都是大将军的人朕说话谁听?”

    长公主很吃惊“大将军为了取得陛下的信任已经一退再退你到底要怎样才能信任大将军?这个官制修改之策基本上都是由太傅、大司徒、太常等几位老大人制定的大将军并没有独掌权柄的意思这你难道看不出来?大将军如果再退害怕的不是大将军而是河北大吏和北疆诸将其后果不言而喻。我已经对你说过大将军亲口对我承诺的六年后如果天下平定他绝不进京为官绝不干涉朝政他将信守对父皇的承诺为大汉戍守北疆。如果这样你还不信任他的话那还有太傅、大司徒、大司空三位大人牵制他嘛你担心什么?”

    “太傅几位大人都老了在河北又没有武力大将军随时可以杀了他们。现在虽然说起来是四位宰辅大臣但真正说话算话的只有大将军一个人。”伏德劝道“殿下你不要忘记了当年董卓进京的时候做得也不错但没过几天他的暴戾和血腥就一览无遗了。”

    长公主玉脸涨得通红她十分气恼地质问天子道:“那天我拿着奏疏向你解释的时候你为什么要答应?你不是说信任我吗?”

    天子张口结舌转脸看向董承。董承不敢说话。他又转脸看向冯硕、杨琦两人也不敢说话。

    “殿下当今天下谁的权势最大?是大将军。”伏德激动地说道“大将军主掌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等于控制了大汉半壁江山……”

    “你给我闭嘴。”长公主怒声骂道“你是不是瞎了眼?现在是什么时候?大将军哪来的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没有大将军我们怎么平定天下?靠你吗?还是靠你……”长公主手指董承、冯硕几人怒不可遏“如果你们继续怂恿天子祸乱纲纪不要等大将军动手我先把你们杀了。”

    天子和众人震骇不已。

    “姐姐你……”天子恐惧地叫道“事实摆在这里这样下去朕如何主掌天下?”

    “现在哪里还有你的天下?”长公主气愤地说道“天下已经崩裂现在要靠大将军靠朝中大臣靠强悍的北疆军帮你一点一点打回来。你在长安待了这么多年除了下棋你还学了什么?”

    长公主失望至极。她缓缓地站起来望着天子一字一句地说道:“你不要胡闹了。官制修改事关中兴大业不能再改。最起码在你没有主政的这六年里不能改。”

    天子低头看着案几小声说道:“姐姐不帮朕吗?”

    “我怎么没有帮你?如果不是我帮你你能安然无恙地坐在这里想着诛杀大将军吗?你太让人失望了。这种事我如果帮你就是害你就是杀你就是倾覆大汉。”

    “朕不到晋阳了。”天子咬咬牙愤然说道“这种日子朕过够了朕不到晋阳了。”

    “好你不要去晋阳了你就在这里待六年吧。”长公主拂袖而去。

    大鸿胪士孙瑞急忙找到太傅马日磾、大司徒张温、大司空杨彪把天子和长公主的争论告诉了他们“官制修改影响深远现在触动了天子利益将来还要触动更多人的利益。我觉得你们操之过急这一步迈得太大了。”

    张温冷笑“步子不迈大一点大汉就完了。”

    杨彪长叹不语。其实早在张温等人到北疆之前他们这些大臣就在长安有过官制修改的争论。张温到北疆后在晋阳朝廷以“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三公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官制他觉得效果不错。这次因为考虑到天子的承受能力所以他没有一下子把官制修改到位。在他看来把“三公”职权重归“丞相”才是官制修改的终点。

    “天子长大了在长安又待了那么多年他对权力非常渴望也非常敏感……”士孙瑞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把后面的话说了出来“我看我们还是和大司马大将军商量商量。”

    “这么说君策兄同意放弃我们夺回来的相权了?”张温皱眉问道。

    士孙瑞苦笑。过了一会他摇摇头无奈说道:“如今怎么办?”

    “陛下不愿到晋阳不过是要挟一下大将军而已翻不了什么大浪。”马日磾捋须笑道“君策你不要忘了陛下的矛头对准的可不是我们而是大将军。”接着他看看三人伸出一个手指头在空中晃了晃“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啊。”

    士孙瑞略显惊诧地望着马日磾忽然大悟。这的确是打击北疆武人的一个绝佳机会。

    李弘是大司马大将军还领尚书事等于把大汉的兵事决策权、行政权和战场指挥权全部拿到了手。但他还不满足他又让镇北将军鲜于辅领光禄勋征西将军徐荣领卫尉右将军张燕领执金吾奋威将军吕布领司隶校尉李玮领大司农。这几个位置可不是武人参政这么简单的事。武人占据这几个位置后等于把天子、朝廷百官和大汉财赋牢牢地控制住了。

    光禄勋过去叫郎中令光武皇帝改为光禄勋主掌宫廷宿卫并备威仪和出从车驾有虎贲五千羽林郎一百二十八人羽林左右骑一千七百人但光禄勋的职权远远不止于此。先天子的智囊班子都集中在这里光禄勋的属官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议大夫、议郎等官这些人都是给天子献计献策的人。其次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和考查的所在。各种郎官如中郎、侍郎、虎贲、羽林等人他们既可以担任天子的警卫也可以随时派出去担任各级官吏。另外替天子承宣诏令的谒者也在这里。因此这个位置在朝廷中一直炙手可热。

    卫尉负责驻守宫城诸门巡逻宫城和出从车驾。在光武皇帝朝之前卫尉所辖卫士为两万人或者一万人光武皇帝为了节约削减为两千五百人。黄巾起事后卫士人数再度扩充为两万人。此次官制修改卫尉所辖卫士依旧为两万人。这也就是所谓的南军。

    执金吾过去叫中尉统率北军负责京城和京哉的防务。孝武皇帝时改中尉为执金吾只负责京师驻防和巡檄职权大大缩小。这次官制修改在大将军的要求下执金吾再次统领北军。北军由五营改为八营每营五千人共四万大军。

    光禄勋、卫尉和太常三个上卿属大司马府。执金吾隶属大将军府。光禄勋、卫尉和执金吾全部受李弘节制。

    司隶校尉成立于孝武皇帝时期是直属于天子的一个独立的监察机构持有朝廷授予的节杖以示其特权。司隶校尉除了负责京哉七郡的纠察以外还负责监察京师三公以下的百官可以奉诏捕杀罪犯逮捕公卿即使专权的外戚也在所难免。

    李弘最早举荐左将军麴义为执金吾右将军张燕为司隶校尉。但麴义坚决不干他非要在河东带兵。李弘无奈马上改荐吕布出任司隶校尉。吕布是武人是北疆人又深得天子信任。李弘让他出任司隶校尉显然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李玮出任上卿之一的大司农主掌大汉的财赋钱粮。他是李弘的心腹李弘举荐他出任大司农其用意不问可知。

    现在光禄勋鲜于辅、卫尉徐荣、执金吾张燕这三位上卿领六万七千大军负责京师的警备和天子的宿卫仪仗。大司农李玮掌控大汉命脉。司隶校尉吕布有独立监察之权。李弘靠此五人在朝为辅完全可以控制大汉权柄。

    天子感到了李弘的威胁公卿百官何尝不是。

    虽然李弘小心翼翼地缩着脑袋拱手让出所谓的什么权柄但其实他根本没有让出一分一毫的权柄。相反他把权柄抓得更牢了。大将军现在倚仗手中的势力完全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谁能奈何得了他?

    天子不顾死活先向大将军难公卿百官当然应该义不容辞推波助澜一把了。大将军如果再让一步把九卿的某些位置让出来以平息这场由天子挑起的夺权风波那士人的权势就更大了。

    “你们要是这么想那就错了。”张温叹道“大将军是大汉的一代名将。当年鲜卑人慕容风给他取名豹子当真是名副其实。”

    “我们这位大将军不论是打仗还是高居庙堂都把这兵法中的虚实之道运用得炉火纯青。此次他虽然大大地退了一步让出了大部分权柄但你们现没有今日朝堂上的主动权其实都已被他轻松拿到了手。他所让出来的那部分权柄如今都在武人手上都在他部下手上。这就是他和董卓截然不同的地方。”

    “说得好听一点这叫武人和士人共理朝政。说得难听一点这就是李弘独揽权柄。此刻他就象丛林中的一只豹子静静地躲在浓密的树荫里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的猎物。”

    杨彪眼里露出惊慌之色“谁是猎物?是我们还是天子?或者……是大汉社稷?”

    张温摇摇头“他躲在树林深处我们一无所知。”

    “那今日之事我们如何处理?”马日磾问道。

    “沉默。”张温说道“大将军不动我们就不动。我们不动大将军就要动。大将军一动我们就知道猎物是谁了。”

    公卿大臣保持沉默。

    长公主的泪水流个不停。

    李弘左看看她右看看她然后笑了起来“殿下臣已经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把天子救回来了你还哭什么?好了不要哭了你已经长大了不要再这么哭哭啼啼的了。天子知道了说不定会误会臣的。”

    “难道天子对你没有误会吗?”长公主抽泣道“他被长安那帮叛逆教坏了眼里除了权柄什么都看不到。”

    李弘脸上笑容一僵不知说什么好了。

    “如果没有百姓没有军队哪来的江山?哪来的社稷?哪来的权柄?我看他连饭都吃不上。这样下去他会把大汉彻底葬送的。”

    “殿下你不要担心陛下还小等他将来长大了事情会有变化的。”李弘安慰道。

    “等他长大了哪里还有大汉社稷?恐怕早已成了叛逆的天下了。”长公主擦了一把眼泪绝望地说道。

    “殿下是陛下的姐姐你应该帮他。”

    “我要是帮他他就会死。”长公主惨笑道“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我去找几位宰辅大臣他们都不敢说话。我知道他们的难处这里不是天子就是大将军哪里轮得到他们说话的份。”

    长公主越想越是伤心泪水又滚了下来。

    李弘摇头一笑拿起长公主放在案几上的白色丝绢缓缓蹲到她身边轻轻替她擦去脸上的泪水“好了我来想办法你不要哭了。”

    长公主脸一红又羞又喜一把抓住李弘的大手。“你……有办法?”

    李弘笑笑“殿下你刚才说你要是帮陛下陛下就会死。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你怀疑臣……”

    长公主眼里的泪水顿时又滚了出来“我担心自己忍不住……我会忍不住的……”

    李弘心里一惊反手握住了长公主的手“臣知道你在北疆待久了心忧社稷的安危但你千万不要着急。中兴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时间。”

    “张温、马日磾这些老大人年纪大了他们担心自己看不到社稷中兴的一天所以许多改制之策未免急躁了一点。因为急躁他们在教授殿下治国之术的时候很多话就未必正确。”李弘突然察觉到自己失态急忙松开了长公主的手“殿下你务必要分辨清楚不要一时冲动犯下大错。”

    长公主红着脸低着头不再说话。

    鲜于辅、徐荣、麴义、吕布走进了中军大帐。

    麴义一眼就看到案几上的白色丝绢“殿下又哭了?都长这么大了还象小时候一样遇事就哭……”他连连摇头“大将军我看你的头有得痛了。”

    李弘苦笑伸手请四人坐下。四个人都知道李弘请他们来的目的但此事他们的确不敢乱说话所以一个个围坐在李弘四周大眼望小眼一言不。

    大帐内的气氛很压抑。

    “今天这事都是大将军自找的。”麴义还是忍不住说话了“你怕什么?不就是权臣吗?不就是董卓第二吗?这年头不象过去了谁的拳头硬谁就能平定天下。”

    “你呀……”李弘指着他无奈地摇摇头“这几年长安动乱不止天子和朝廷威仪尽丧这个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如果北疆象长安一样叛乱此起彼伏我们还怎么平定天下?如果没有天子没有朝廷我们平定天下以后怎么办?谁会尊奉一个没有威仪的天子?谁会听从一个没有威信的朝廷?你也是读过经史的人也知道光武皇帝是如何中兴大汉的。想想光武皇帝的中兴大业你就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了?”

    “董卓当年带了十万大军退守关中如今呢?如今董卓何在?李傕、郭汜埋骨何处?十万大军还有几人存活?你是不是也想让北疆军带着叛逆的罪名灰飞烟灭?”

    “大将军我不是这个意思……”麴义急忙辩解。

    “我知道你的意思是什么。”李弘摇手笑道“我叫你入朝为官你为什么不干?”

    “我这个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麴义尴尬地说道“我如果入朝为官肯定不得好死。你还是让我多活几年得个善终吧。”

    “天下平定了你怎么办?那时候就没有这么多军队了。”

    “我可以去西疆戍守边塞啊。”麴义笑道“老了我就回家好歹我还是个列侯嘛可以做个一方富豪。”

    “哈哈……”李弘和鲜于辅等人笑了起来。

    “算了随你。”李弘亲热地拍拍他的肩膀“将来我去北疆戍守边塞我们要经常来往啊。”

    众人再笑竟然把要说的事都忘了。

    几个人胡扯了一番鲜于辅再度把话题扯了回来“大将军今天这事你可有解决的办法。”

    “有办法。”李弘笑道“但我需要你们的一个承诺。”

    四个人不约而同地看着李弘神情严肃。

    “不管我是生是死在天子没有主政之前你们必须无条件地遵从长公主的指令。”李弘停了一下又说道“到晋阳后飞燕也要给我这样一个承诺。”

    “大将军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麴义疑惑地问道。吕布也不解地看着李弘。

    李弘笑而不语。

    鲜于辅和徐荣相视一叹。

    “大将军你想过后果吗?”鲜于辅小声问道。

    “我相信她。”李弘拿起那块白色绢丝看了看心里突然生出了一丝愧疚“就象相信我自己。”

    “中朝和外朝维持现状长公主暂时督领部分相权……”马日磾睁大眼睛难以置信地惊呼道“大将军这是谁的主意?长公主督领的是哪一部分相权?”

    “就是天子不愿意还给我们的那部分相权。”李弘看看马日磾、张温和杨彪平静地说道“这是我的主意。当然了如果你们有比这更好的主意我愿意听你们的。”

    “大将军你这是何意?官制的修订你是参加的你为什么要带头反悔?”张温气恼地说道。

    “我没有反悔我依旧支持新官制的实施。”李弘说道“现在反悔的是天子。他是天子我们是臣子我们必须要退让必须要维护天子的威仪要让天子体面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目前唯一的办法。让长公主督领部分相权可以使新官制继续得以实施和巩固同时也能有效限制皇权尤其重要的是它能满足天子的心愿。”

    “大将军长公主是天子的姐姐。”杨彪苦笑道“你这办法等于变相承认新官制失败。”

    “新官制的修订和实施长公主一直参予其中她极力主张皇权和相权要互为制衡认为这是中兴社稷的基础。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信任她相信她在六年后一定会把这部分相权还给外朝。”李弘指着马日磾和张温说道“两位大人几年来一直陪侍在长公主左右对长公主也不信任吗?”

    马日磾和张温面面相觑。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李弘竟然在天子、中朝和外朝之外再培植出第四股势力。朝堂上的权力制衡由三方制衡突然变成了四方制衡。大将军虚晃一枪立刻把天子伸出的矛头轻松地推向了长公主和外朝大臣。

    “大将军此策后果难以预测太危险了不可用。”杨彪劝阻道“六年后天子会同意长公主把部分相权归还外朝吗?另外长公主一旦势力坐大这部分相权她可能就不会如约归还了。”

    “外朝能不能拿回所有相权关键不是天子也不是长公主而是我们能否完成中兴大业。”李弘挥手说道“天下不定社稷不稳不要说相权连皇权都没有了。”

    三位上公哑口无言。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六章成事在天第二十二节

    十二月上太傅马日磾、大司马大将军李弘、大司徒张温、大司空杨彪四位上公联名上表请辞“参隶尚书事”。考虑到天子年少不谙政事四位上公提议让长公主代领尚书事。

    第二天天子召见四位上公极力挽留。四位上公坚决请辞。天子恩准。

    第三天天子下诏拜长公主领尚书事辅佐自己处理国事。

    第四天天子车驾继续北上。

    十二月中天子车驾进入并州太原郡的邬县。这时今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呼啸而至。天子车驾随即停了下来。

    并州刺史崔均、太原郡太守崔琰、晋阳令李历赶到天子营觐见天子。三人禀奏天子由于今年冬天来得太早晋阳临时行宫很难在年底前完工恳请天子宽限时日。天子眉头一皱有点不高兴“没有行宫朕就在冰天雪地里过年吧。”

    尚书冯硕看到天子十分不快急忙对三位大臣说道:“马上就要过年了这事没得商量立即多征民夫加征徭役日夜赶工否则后果自负。”

    三位大臣不敢再说无奈退下。

    天子决定到晋阳暂住后大司马大将军随即急告崔均、崔琰、李历立即修缮晋阳宫。晋阳在战国时曾做了七十四年的赵国都城到了本朝高祖皇帝又封其子刘恒为代王建都晋阳所以晋阳城里一直都有宫殿。这些宫殿虽然历经战火残破不堪但经过北疆这十年的修缮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得到修复并且成为北疆诸府的府衙所在地。

    天子到了晋阳当然不能再象长公主一样住在龙山下的帐篷里因此大司马大将军要求重建晋阳宫。说是重建晋阳宫其实也就是把北疆诸府的府衙和附近街道上的百姓迁走然后把这几条街道用围墙砌起来再扩建几座主要宫殿形成一座简易行宫而已。这是一个既省钱又省力的办法。只是因为搬迁量较大而距离过年的时间又非常短所以工期显得格外紧张。现在大雪一下要想抢在年底前完工并把天子和朝廷迁进晋阳更不可能了。

    违抗圣旨的下场谁都知道。三个人愁眉苦脸小声商量。崔琰说我们是不是去找大将军说说?这个时候也只有他能救我们了。崔均很犹豫。让大将军出面天子不敢不答应但天子肯定很反感这对大将军不好。如果因为这件小事惹出什么大乱子我们的罪责就大了。李历说崔大人的父亲现在是朝廷的宗正直辖于大司空部。大司空杨彪大人是长安旧臣。如果由杨彪大人出面说情说不定有转机。

    崔均、崔琰和李历没有遵从天子旨立即出营回晋阳而是悄悄跑到了宗正府所在的朝廷大营。崔烈不待崔均说完事情的始末劈头盖脸把三个人一顿臭骂。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死了活该。不过骂归骂人还是要救的。崔均是自己的儿子崔琰是崔阀的宗室旁支李历是自己的门生不救不行啊。

    “去找长公主她能解决这事。”

    “长公主?”崔均苦笑道“她是天子的姐姐她怎会帮我们?”

    “她一定会帮。”崔烈笑道“你们三个把情况说得严重一点长公主肯定坐不住。”接着他把长公主领尚书事主掌尚书台的事说了遍。

    “大将军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崔均疑惑地问道“长公主如果站到天子一边河北就麻烦了。”

    “怎么能让长公主站到天子一边?”崔烈冷笑道“外朝要想安安稳稳地拿回全部相权就必须让长公主深切感受到皇权过大对社稷的危害。比如说今天这件事……”

    崔琰一惊脱口说道:“天子如果和长公主反目那这朝政……”

    “大将军不计后果把长公主推到朝堂其目的就是想利用长公主的特殊身份来平衡和缓和天子与外朝之间的权力争夺。但他脑子太简单他认为长公主会听他的这怎么可能?长公主和天子是一家人当外朝权力严重威胁到天子皇权的时候她会毫不犹豫地帮助天子对付外朝到时候朝堂上就要重演当年后宫、外戚、宗室轮流干涉朝政之局。”崔烈摇头叹道“大将军太糊涂了。他为了尽快恢复河北实力以便早日征伐天下不惜一退再退以求得到朝堂上的权力制衡。他不但自己退还逼着我们跟他一起进退这根本就是自取败亡嘛。他想死我们还不想死。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条中兴大汉之路岂肯轻易舍弃?”

    “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让天子和长公主先闹起来。”崔烈看看三人继续说道“朝堂上的权力争夺直接关系到社稷存亡。当社稷旦夕不保的时候长公主也罢天子也罢都不会再去顾惜那点亲情了。”

    “事情闹大了大将军一定会出面阻止。”崔琰担心地说道“事关河北危亡大汉中兴大将军不会置若罔闻袖手旁观。长公主没有大将军的鼎力立支持她就很难继续……”

    “那你就错了。”崔烈挥挥手打断了他的话“大汉要想中兴保证国政策略的正确性非常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外朝必须取得绝对的相权。但是在新官制实施的关键时刻天子难了大将军缩着脑袋躲到了幕后这让我们非常被动。”

    “如今我们为了保证相权的完整和国政策略的持久正确只有两个办法。一是竭尽全力帮助长公主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让长公主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把长公主手上相权和一部分皇权牢牢控制在手。长公主势力的崛起对大汉的中兴非常重要。将来天下稳定了大将军和武人势力非常庞大我们要想有效遏制和削弱武人的权势只能和天子、长公主联手。”

    “长公主权势一大我们就可以利用她的力量顺利控制天子和皇权。长公主的背后有大将军一帮武人有我们一帮士人天子岂是她的对手?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办法先让天子和长公主反目然后再让长公主控制天子。”

    崔烈轻轻咳嗽了一声看看坐在那里愣的三个人继续说道“事情闹大了大将军肯定要出面但为时已晚长公主势力已成她即使没有大将军的支持也能在我们的帮助下和大将军正面抗衡。”

    “大将军吸取了董卓、李傕等叛逆败亡的教训自己不敢出面公开控制权柄以免坐实挟天子号令天下的罪责。他让长公主领尚书事让北疆武人入朝为卿其实目的就是想通过长公主和自己的部下来间接控制权柄。他这个计策倒是不错完全可以避免他公开挟持天子所带来的祸患但可惜他的手伸得太长了。”

    “无论为了社稷还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生存我们都必须把大将军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