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第二十节 (第2/3页)
到我们手上又能打击和牵制曹操、张邈在兖州的展。”
“就怕袁术咽不下这口气啊。”逢纪叹道“袁公路嗜赌如命赌徒的性格一般不能以常理来揣测如果他……”
袁绍点点头不屑地笑道:“正因为袁术是个赌徒所以他才不会拼命。在他眼里只有两样东西最宝贵钱财和性命其它的都不重要。我给他钱然后把刀架到他脖子上他就会乖乖地拿着钱走路他绝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接着袁绍还说了一个袁术一定会离开南阳到兖州的原因。袁术在南阳被四面包围没有出路。到了兖州就不一样了。他过去和李弘关系密切还曾和李弘一起派兵支援过徐州的陶谦所以他南北两面都有支援他完全可以和曹操放手一搏。曹操现在一穷二白根本不是袁术的对手。
逢纪蓦然明白了袁绍的心思“大人你是不是等到袁术把兖州搞得鸡飞狗跳的时候你再一手拿钱一手拿刀逼着袁术滚蛋。”
袁绍手捻短须笑而不语。
沮授、田丰等人忧心忡忡。
袁绍执意要挑起战火逼走袁术打击曹操意图很明显。他不意接受尊奉天子迎大驾于西京的主张但袁绍好象又没有完全拒绝因为他没有明确表示反对。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袁绍认为目前自己实力不足还不能提出这种主张以免让其它各方势力迅壮大起来从而造成今后各方势力鼎力相持的局面?
如果各方势力相差无几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迟早都要互相攻伐。比如袁术就是一个例子。袁术如果把伤口养好势必要再掀波澜。各方势力互相征伐最高兴的就是李弘了。李弘独居于河北之地不但得到了展的时间和机会还能趁势各个击破横扫天下。
逼走了袁术袁绍就能凭借关东和荆、豫两州得天独厚的优势迅展。袁绍有了最强悍的实力才能让曹操、张邈这些人俯称臣才会让那些受到李弘攻击的州郡大吏主动投靠袁绍向袁绍求援。也只有这样袁绍才能主持会盟集结天下州郡的力量攻打李弘。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实力对比逐渐生变化后袁绍才有击败李弘最终成就霸业中兴社稷的可能。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没有实力就是把嘴皮子说破了把心掏出来也没有人相信袁绍易弦改辙是真的。相反此时袁绍突然改变主张反而会让人觉得袁绍是个朝三暮四的小人是因为受到各方势力的夹攻实力不济无奈之下的变通之举是想暂时平息战火以便迅展自己。既然你袁绍不行了没有实力了我还听你的干什么?仅此一下可能就把袁绍占据关东取得的优势彻底葬送。
也许袁绍也同意利用大义集结所有力量击败李弘的策略只不过他认为操之过急了而已但眼前形势非常急迫长安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金尚已经到了冀州李弘极有可能利用这个机会渡河南下攻打兖州。
山阳太守袁遗在信中对此事表示了极大的担忧。陈纪曾有私人书信给他询问他对金尚出任兖州刺史的看法。很明显这是李弘投石问路之计想从袁遗这里探知袁绍是否有足够决心帮助曹操守住兖州。如果李弘此时南下兖州占据了兖州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等人都没有时间展自己的实力了。
田丰紧锁双眉小心翼翼地问道:“大人如果李弘此刻南下我们如何应对?任由李弘占据兖州?”
袁绍神色凝重反问道:“你看李弘有几成南下的可能?”
“这取决于三件事。”田丰说道“一是公孙瓒何时败回幽州?如果刘虞率军支援公孙瓒李弘的处境就非常尴尬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二是青州黄巾军何时展开反攻?如果司马俱、管承在近期再度攻击兖州中部郡县曹操就无法抵挡。我们为了赶走袁术也无法出兵支援兖州。在这种情况下李弘挥军南下曹操和张邈也许求之不得。不管怎么说他们都尊奉当今天子将来也都还是一郡太守没什么损失。第三就是关东的稳定。如果关东稳定各州郡大吏相安无事大家就可以随时支援兖州那李弘在冀州流民成灾赈灾压力极大的情况下自然不敢贸然出兵。”
袁绍低着头在大堂上又转了起来。众人各自聚在一起小声议论着。
良久袁绍站在大堂中央连续下了几道命令。
书告各州郡大吏详细解说长安二次兵变的始末。天子之所以被再度挟持司徒王允大人等朝中大臣之所以被叛军杀害都是因为李弘早有篡逆之意。这一切其实都是李弘蓄意而为之。他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篡夺大汉社稷。李弘是继董卓之后本朝最大的逆贼人人得而诛之。
遣派多名武技高之士携带密信日夜兼程往幽州而去。一封信给太傅刘虞大人详告李弘篡逆之事实恳求他兵讨伐。一封信给公孙瓒详告他关东之事愿意和他和解南北共击李弘。
派人秘密由武关进入关中联系潜伏在关中的诸多门生故吏告诉他们自己有西上勤王之意请他们在适当时候动兵变以策应自己攻打关中。
急书兖州曹操、徐州陶谦、泰山子劭等州郡大吏迫于李弘即将南渡黄河的压力还是请诸位大人尽快向青州黄巾军动攻击把黄巾军和流民尽可能赶到冀州。为此袁绍还特意恳求曹操暂时放弃东郡境内的黄河诸多渡口任由黄巾军和流民北上。
另外袁绍还请兖州各郡大吏联名书信于李弘拒绝承认长安朝廷派到兖州的刺史金尚并恳请李弘从大局出不要护送金尚入境以免双方生冲突致使黄巾军趁机反攻让兖州百姓陷入更加深重的苦难。
命令河内张扬整顿兵马立即攻击黑山黄巾军残部把黑山黄巾军向并州上党和冀州魏郡方向驱赶。
这些命令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天下人都知道李弘正在阴谋篡夺社稷李弘是大汉最大的叛逆。袁绍希望能鼓动和联合各地州郡力量围攻李弘阻止李弘南下的脚步打击和迟滞李弘实力的展。
袁绍还亲自给李弘写了一份书信。先恭喜大人被拜升为大司马、大将军参隶尚书事执掌国事其次是感谢大人在攻陷邺城后没有虐待和杀害我的家人我的部属还有他们的家眷。我袁绍有生之日定当报答大人这份恩情。然后袁绍说到了当今天下形势。从大人征服大漠归来后我们就是对手今董卓死了我们依旧还是对手难道我们之间当真有什么血海仇恨?当年西凉翼城大战的时候我曾追随大人浴血奋战至今想起来还是让人热血沸腾。大人是我大汉的英雄即使大人变成了要倾覆我大汉社稷的叛逆大人在我的心目中也依然是我最为崇拜和景仰的英雄。我希望自己这一生中能象大人一样建下万世功勋。我希望自己能击败大人中兴大汉。我十分急切地盼望着立即和大人决战沙场。
****
冀州邯郸大将军行辕。
大将军在冀州各郡强行实施土地清理之策数百户冀州门阀世族富豪被牵扯其中大约有一半门阀富豪因为抗命被抓还有一半因为无法立即缴齐拖欠田赋被抓只有几十户门阀富豪因为家财丰厚这几年又没有遭到战火的洗劫勉强度过了难关。
冀州随即掀起了轩然大波。
河间国、渤海郡两地的门阀富豪全部被抓。原因很简单他们刚刚被公孙瓒洗劫一空接着又遇到了这场风暴算是倒霉透顶。这些人联名上书并派了代表前来向大将军求情“大将军你总要给我们一条活路吧。现在就算你把我们杀了我们也还不起那么多田赋啊。”
李弘丝毫不留情面。“按律你们欺瞒府衙偷漏田赋应该诛杀九族。不杀你们我已经很给面子了。缴不起田赋拿土地来抵。”
门阀富豪们逃又逃不掉缴又缴不起叫他们拿土地抵债他们又舍不得。这些人想请托张温、崔烈等诸多大臣给他们求情但张温等人躲在行辕内不敢露头。熟人太多照顾不过来。
随着青州军在兖州寿张大败冀州迎来了一个流民北上的**。
李弘急了立即下令强行没收土地。敢阻挠者以谋反罪论处诛杀全家。
最倒霉的还是河间国和渤海郡的门阀富豪。
杨凤接到李弘军令当天就杀了十二户富豪。李弘在军令中特意交待先动富豪那些门阀世族暂时不要动而且尽可能不要杀人。但杨凤哪里管这些先杀了再说。两百多条人命就这样没了。
此事在冀州引起了恐慌。渤海郡的几个大门阀都养有门客和庄丁这些人担心自己主人被杀随即组织起来劫牢。
杨凤这下火了一口气把关在牢狱内的十四户门阀富豪一起砍了连同他们的家眷五百多人杀了个一干二净。杨凤犹不解气命令李尧、杨震带着亲卫骑直接冲到河间国的乐成把关在牢内的河间国十七户门阀富豪也杀了。冀州一时间血雨腥风。
李弘和众大臣闻讯大惊失色急忙命令杨凤停止杀戮但这十万火急的军令送到乐成时被杀的人都已被埋到乱坟岗里了。
冀州的门阀富豪怨声载道怒不可遏。邯郸行辕内的大臣们也愤怒了。这些黄巾出身的将领就是贼一千多条人命象草芥一样被他们转眼杀了个干净这样不听军令无法无天如何得了?
杨凤这血腥一杀却有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几乎是在十天之内所有被关押的门阀富豪都把额土地上缴府衙了就连本来已经还清田赋的门阀富豪也不例外。不要了这土地成了灭族的祸害谁还敢要?
李弘心里乐滋滋的但脸上却是杀气冲天。
杨凤、李尧、杨震和十二名军司马全部被罢去军职遣送到河套屯田戍边。
就在这时侍中荀攸携带天子圣旨千里迢迢赶到邯郸。
天子同意长公主、大将军和诸多大臣的奏请捐出河间国、魏郡、甘陵国等地的田产和宅院以安置冀州流民。
天子再下一道圣旨同意大将军奏请准许大将军在冀州清查地地凡田产出大汉律规定的一律抄没拒不上缴的诛族。
李弘看到这圣旨有些哭笑不得。长安朝廷的人狠啊竟然想出这种法子害自己。我把冀州门阀富豪杀了我还能在冀州立足吗?不过现在无所谓了杨凤已经把冀州杀了个血流成河长安朝廷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如今冀州的门阀富豪们对自己恨之入骨谁要是想叛乱那就给他叛吧只能以杀止杀了。文的不行只能来武的了。
但这道圣旨也有个好处它帮助李弘解决了一个难题。有了这道圣旨杨凤和他的手下基本上也就无罪了不用再到河套去屯田避祸了。李弘随即打算让杨凤带着他的一帮手下赶到河东把颜良、张郃、高览、高顺等人调换到冀州战场。
荀攸又拿出了第三道圣旨天子拜封长公主领案行使者之职巡檄监察各州郡并督导各州郡准时向朝廷上缴赋税。
李弘略显惊愣旋即明白了长安朝廷的意图。
长安朝廷根本不想让长公主回去。长公主带着一帮臣僚回去对长安来说其实十分危险。假如长公主和李弘事先谋划好了勤王的计策双方里应外合长安极有可能失陷。但不让长公主回去又实在无法向天子交待于是就有了这么个主意。既然不能让长公主回长安那就找点搪塞天子的理由。什么理由呢?巡檄监察州郡督促李弘向国库上缴赋税。这个理由充分同时还能利用长公主的尊贵身份牵制和掣肘李弘。放着长公主不用实在太浪费了。
李弘高兴地笑了起来。长公主能留在冀州正好替自己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老天有眼先帝显灵啊。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四章破釜沉舟第十九节
冀州邯郸长公主行辕。
荀攸宣完圣旨后立即去探视病重的卢植。
最近一段时间卢植和诸位大吏忙于改制之策的商定还频频约见冀州的门阀名士以安抚和处理大将军在冀州清理土地时所引起的血腥风暴。他整天操劳殚精竭虑很少时间休息病情越来越严重。
卢植看到荀攸非常惊喜“公达你还活着?我以为……”
“大人是不是以为我死了?”荀攸笑道“我在郿坞的牢房里吃得香睡得好怎么会死?”
荀攸在郿坞的大牢里待了两年。吕布攻克郿坞后他被救了出来。董卓伏诛不久他被杨彪征辟为太尉府侍御史。仅仅过了一个多月长安又爆了第二次兵变。这次长安朝廷中的许多大臣都死了朝廷严重缺人他随即被拜为侍中。
荀攸把长安两次兵变的经过详细述说了一遍最后撕开袍服从衣服夹层里拿出了一份密信“这是皇甫嵩、杨彪、淳于嘉和朱俊四位大人联名写的一份密信。「请文明用语」夜兼程赶到邯郸就是为了把这份密信亲手送给诸位大人。”
这份信是由皇甫嵩书写的四位大人都在上面盖了自己的印信。现在长安朝廷由这四位大臣共同主持国事也就是说这封信其实代表了长安朝廷的全部意见。
目前李傕等西凉叛将紧握兵权而韩遂、马腾从稳定和展西凉出与李傕等人的结盟非常牢固。短期内想动第三次兵变困难非常大。皇甫嵩认为既然无法迅分裂叛军内部解救天子那么等一等也无妨。
从这三年多的风风雨雨来看即使现在勤王成功把天子救出来了也无法迅振兴社稷。一是因为袁绍已经占据关东他倚仗周边几个富裕郡县的支持实力会得到迅猛增长。他打算如何振兴社稷将直接关系到大汉的命运。二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拿出一个可行的改制之策。不改制不修订国策汉祚终究难以延续。
袁绍实力的增长导致我们振兴社稷的难度大大增加。如果他在洛阳重建皇统我们的处境将非常艰难。袁绍的振兴之策到底是什么?他会不会重建皇统?他会不会冒着社稷崩塌的危险和我们抗衡到底?袁绍有没有可能改弦易辙转而尊奉当今天子以天下苍生为念迅稳定社稷?
在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的情况下我们唯一的选择和依靠就是李弘了。
要依靠李弘的武力拯救社稷有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急需解决。一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迅增加河北的实力。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河北各地实施新政。如果我们所制定的一系列改制措施不能让河北强大起来那我们这个改制就失败了将来也无法振兴社稷。
任何新政的实施和推广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尤其是来自于我们内部的阻力所以我们要想让改制之策得以顺利实施最关键的就是要取得李弘和北疆众多武人的支持。仅有一个李弘支持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得到代表各种势力的北疆众多武人的支持。这就是我们急需解决的第二个问题。要想拯救社稷就需要武人征战天下就需要让这些武人走上朝堂和我们齐心同力和我们共掌权柄。
司徒王允大人动的第一次长安兵变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原因很简单他不相信我也不相信李弘。他担心我招抚了西凉诸将后夺走了他的权柄他更担心李弘进入关中后象董卓一样挟持天子和朝廷。司徒大人和众多朝中大臣固执地认为士人就应该主掌权柄武人就应核是他们手中的一把刀为他们征战天下。这种可笑而愚蠢的的观点最终把他们送上了死亡之路。天下已经变了他们竟然还这样短视还不能迅做出策略上的调整还依旧抱着陈腐的观念治理天下这天下岂能不亡?
董卓失败的原因和王允一模一样。
现在想起来我觉得董卓真的很可怜很可悲。他是一个武人但他和士人一样固执地认为武人就是士人手中的刀他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葬送了自己。他进洛阳后那些追随他征战几十年的老部下最大的官也就是个统军的中郎将而没有一个人被他提拔为将军走上朝堂和士人一样参予国政共理国事。
我们可以想一想假如高祖皇帝、光武皇帝当年都把武人完全排斥在朝堂之外严禁武人染指权柄他们能打下江山能中兴大汉吗?
我们可以再想一想假如董卓主政的时候朝堂上有许多武人和士人一起共理国事董卓还会那么倚重和迁就士人吗?董卓会实施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亡国之策吗?董卓会把社稷摧毁成今天这个样子?
我们还可以想一想假如司徒王允大人愿意和武人共理国事愿意让我、李弘、甚至李傕等西凉诸将走上朝堂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稳定和振兴社稷而努力今天大汉的形势会变得这样险恶吗?
武人必须要走进朝堂必须要和士人共掌权柄这是目前拯救社稷的唯一办法。
你们也许和王允大人还有朝中众多大臣的想法一样认为李弘将来会和董卓一样骄恣枉法危害社稷甚至走上篡立之路。但你们想过没有本朝高皇帝、孝文、孝景、孝武皇帝时期朝堂上都是由武人和士人主掌权柄很多时候甚至由武人出身的重臣主掌国事辅佐幼帝。试问有几个武人曾经阴谋篡立?相反本朝几百年来骄纵不法、图谋不轨的除了外戚和奸阉就是士人而许多外戚本来就士人。
武人最优秀的品质就是忠诫武人的忠诚是用血和泪锻造出来的是这世上最牢固最值得信任的忠试。如果你们不相信李弘的忠诫不相信他对大汉的忠诚不愿意和他齐心协力那你们还拯救什么社稷?人与人之间连最起码的信任和忠诚都没有连最起码的做人品质都没有那这个大汉还有什么值得拯救的?
振兴社稷需要改制改制需要武人的支持需要武人的支持就要给予武人应有的尊严和权柄。否则失去的不仅仅是武人的支持而是大汉社稷。如果大汉社稷倾覆了士人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哪里还有权柄可握?
皇甫嵩随即说到了第三个问题。如果诸位大人认可我的说法重新审视武人在朝堂上的地位重新修正既定的振兴之策那么我将和长安朝廷中的大臣们努力维持关中的稳定维持我们之间的默契让你们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有足够的时间实施和推行新政展实力。
皇甫嵩的这份书信在大帐内引起了激烈的辩论。
张温、卢植、丁宫、马日磾、袁滂、陈纪、蔡邕、赵岐等大臣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皇甫嵩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但事实胜于雄辩董卓之败的确败在完全倚重士人;王允之败也的确败在完全排斥武人。
对于这些早早赶到晋阳准备实施改制兴国的老臣来说他们也有深刻的教训。去年晋阳改制失败正是因为朝廷完全排斥了武人结果士人之间互相斗了起来。朝廷在没有武人的支持下改制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今年董卓死后晋阳朝廷无视天子圣旨更没有把武人放在眼里依旧把持朝廷对北疆兵事指手划脚结果激怒了鲜于辅和李玮。两人起兵包围了龙泉强行执行天子圣旨撤消了晋阳朝廷。
目前振兴社稷急需武人征战天下但士人又极度排斥武人这显然无助于缓和士人和武人之间的矛盾。
看来武人出身的皇甫嵩和朱俊已经看到了阻碍振兴社稷的根源所在他们提出的建议必须要慎重考虑。在未来的岁月里士人必须要退一步让出部分权柄和武人共议国事大家齐心合力社稷才有振兴之望。
但要让士人改变几百年来形成的固有观念让士人尊重和信任武人让士人放弃部分权柄让士人和武人同议国事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和过程。
“公达皇甫大人的意思是让你留在冀州。”丁宫说道“我看你就不要走了就待在这里吧。冀州急需人手。”
荀攸点头笑道“临行前皇甫大人朱大人一再嘱咐我让我留在长公主身边。下官不走了。”接着他问到了冀州现状“公孙瓒是不是已经败回了幽州?”
“公孙瓒是撤军了但冀州的形势非常不好。”马日磾苦笑道“太傅刘虞大人对大将军率军击杀幽州军的事耿耿于怀虽然我和公熙(袁滂)百般劝和但他非常固执不愿意和大将军联手。”
“幽州贫瘠流民又多还要安抚胡人幽州军的军资也是一块很大的开支如果没有冀州援助太傅大人如何支撑?”荀攸不解地问道“大将军是太傅大人的故吏两人关系一直非常密切他怎么会为了公孙瓒而和大将军翻脸?不管怎么说目前只有大将军才有振兴社稷的力量他应该义无反顾地支持大将军。”
“公达有些事你大概还不是很清楚。”马日磾随即把生在晋阳的皇统风波告诉了荀攸“太傅大人是个好人他大概不想牵连大将军所以回到幽州后他马上就和大将军疏远了。这次他借着大将军击杀公孙瓒的机会干脆和大将军彻底翻脸了。”
“那大将军呢?”荀攸急忙问道“大将军是怎么想的?”
“大将军的态度很暖昧。”张温说道“太傅大人是不是有‘真龙天子’之命我们不知道但对天子和某些大臣来说太傅大人是不能活在世上的所以此事很麻烦。”
“太傅大人既然不愿意和大将军联手那他就是大将军的敌人。大将军是不是要趁机出兵幽州铲除奸侫稳定河北的后方?”
“暂时不会。”张温摇摇手“冀州的稳定和展需要一个过程。大将军在冀州流民没有解决之前不会出兵打仗。河北有三州并州和幽州都要冀州的帮助。所以乐观一点估计河北之地要想获得横扫天下的实力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恢复时间而且还要风调雨顺没有战火的三到五年。”张温看看众人捋须笑道“有这么长的时间实施新政我们一定能现其中的诸多利弊为将来在十三州推广新政获取充足的经验。”
众人随即又商讨了一下河南各州和京畿一带的形势仔细分折了各方势力的优劣均感觉在五年内平定天下还是非常有把握的。
大家的话题再度转移到了新政上。
实施新政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士人内部尤其是研习今文经学的众多地方大吏和门阀世族。
目前聚集在长公主府、大司马府、大将军府和冀州、北疆诸府的士人派系非常复杂。如何制衡各派系士人的势力成为新政能否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
这些士人有的来自关西弘农比如杨阀的杨奇。有的来自关中比如马阀的马日磾、赵岐。有的来自陈留比如蔡邕。还有的来自颖川的陈纪、陈群父子来自汝南的袁滂、袁涣父子。
有的士人来自河东比如卫阀的卫固、卫觊富豪徐陵。
有的士人来自太原比如晋阳的王柔、令狐邵、郭蕴、孙资、王泽、王昶父子前司徒王允的儿子王晨、侄子王凌。
有的士人来自幽州比如涿郡的卢植皇室宗亲刘放右北平的田畴(田畴已被李弘召回邯郸)。
有的士人来自冀州比如崔烈、崔均父子他们出自冀州第一门阀安平国的崔家还有河间的邢颙、中山的甄俨、甘陵的崔琰、崔林兄弟。
来自河内的士人最多有避祸到冀州司马门阀的司马芝、司马朗张阀的张范还司马朗的好友赵咨、常林还有河内获嘉人、陈留大儒边让的弟子杨俊。
听到这一连串的名字来自颖川荀氏门阀的荀攸有点骇然心惊他万万没想到这小小的行辕内竟然聚集了这么多门阀世族的子弟门生。
学术观念上的分歧导致了各方在治国策略上产生了重大冲突。如何减小分歧缓和冲突成了当务之急。
张温、崔烈等人提供给大将军的名单上有很大一部分是他们在学术上和官场上的对手这次大将军举刀一杀虽然帮助他们减少了一部分阻力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大将军如此嗜杀那将来会不会对曾经帮助他的人也举起屠刀?
为了安抚冀州各地的门阀世族减小今、古经学士人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宣扬和推广新政张温等人决定扩建邯郸大学堂延请各地硕儒名士到邯郸讲学。
这时襄楷大师正好带着众弟子随同流民一起北上到了冀州。赵岐、蔡邕等人大喜先把他请到了邯郸。
不久张温、卢植、丁宫、马日磾、袁滂、陈纪、蔡邕、赵岐、杨奇、襄楷等十位名震天下的硕儒名士联名写了书信由襄楷大师的弟子分头送达各处。
这次延请的名士有巨鹿郡的鸿儒张臶到张臶处避祸的颖川人胡昭还有就是青州北海的郑玄。
郑玄大师今年六十五岁。
大师先习今文经学后习古文经学网罗众家通融为一是本朝名震四海的“通儒”是今、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
郑亥年轻时赴京城洛阳太学受业。他从师于第五元先(第五是复姓)先后学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俱达到了通晓的程度。其中《京氏易》、《公羊春秋》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三统历》、《九章算术》是历数之学的重要著述。
几年后郑玄又从兖州东郡张恭祖大师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其中除《礼记》和《韩诗》外均为古文经学的重要典籍。
郑玄向第五元先和张恭祖学习了今、古文经学两大学派的重要经籍后尚不以此为满足又从陈球受业学习了《律令》。在此期间他还以明经学、表节操为目的游学于幽、并、兖、豫各地遍访名儒转益多师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三十七岁时郑玄西入关中通过卢植介绍师从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马融。马融是扶风茂陵人学识渊博曾遍注儒家经典使古文经学达到了成熟的境地。郑玄投学门下三年不为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没能见到他的面只能听其高足弟子们的讲授但郑玄并未因此而放松学习仍日夜寻究诵习毫无怠倦。
有一次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浑天(古代一种天文学)问题遇到了疑难而不能自解。有人说郑玄精于数学马融于是把他召去相见。郑玄当场解决了问题这使得马融惊叹不已。此后马融对郑玄十分看重亲自授学。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了七年因其父母老迈需要归养于是向马融告辞回归故里。马融认为郑玄一定会过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说由他承传的儒家学术思想会因为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扬光大。
郑玄在经学界泰斗地位的确立源自于本朝今、古文经学两派之间的第三次大争论。
十几年前孝灵皇帝朝时本朝的今、古文经学两派曾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论这是两百年来今、古文经学两派之间的第三次大争论起因是因为一本书。
本朝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何休先生用十七年时间写成了《公羊春秋解诂》一书对《公羊》一书的内容多所明。从他的《公羊墨守》、《左氏膏盲》、《谷梁废疾》三文中可见他认为《春秋》三传中只有《公羊》义理深远象墨子的城防一样无懈可击而《左氏》与《谷梁》二传则存在严重的缺点根本不值得研究。
郑玄乃针对他的观点著《墨守》、《针膏育》、《起废疾》以驳斥之。他认为三传各有其优缺点《公羊》并非十全十美。
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