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节-第十五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十一节-第十五节 (第1/3页)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二章如临深渊第十一节

    李弘沉默不语。

    自己一直以为只要北疆稳定了有充足的钱粮了自己就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拯救社稷现在看来自己这个想法真的很幼稚很无知。士人认为武人没有治国的能力看来的确有他们的道理。赵岐的一番话让自己蓦然惊醒许多模糊的东西突然之间清晰了。

    拯救社稷不是利用强悍武力铲除了所有奸侫就可以成功的。武力稳定社稷平息战火之后国策难道就正确了?吏治就清明了?百姓就富足了?国祚就能得以延续了?没有好的国策没有人尊奉律法奸侫会层出不穷社稷会持续动荡战祸会绵延不绝国祚会彻底断绝。

    拯救社稷仅仅是振兴社稷的开始。

    拯救社稷的终极目标是振兴社稷中兴社稷。要想中兴社稷仅仅靠武力是不行的需要推动社稷中兴的学术思想需要富强社稷的治国策略需要威临天下的律法。

    但是自己除了强悍武力没有其他本事。自己也许可以拯救社稷但要想中兴社稷显然是痴人说梦。

    自己的本事自己清楚。除了打仗自己没有值得炫耀自傲和得到别人尊崇信服的地方。北疆这几年在自己的治辖下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这主要是赵岐、左彦、李玮、朱穆、余鹏等一帮北疆大吏的功劳自己不过是坐享其成罢了。自己奉旨率军进驻北疆后先是招抚了黄巾军然后实施了安置流民屯田放开盐铁经营建立晋阳大学堂展大市货殖实施农工商并重之策等等。所有这些事情的成功都依赖于这些北疆诸吏的出谋划策和他们呕心沥血的辛勤耕耘。自己不过是这些北疆诸吏的一个而已实在谈不上有什么骄人的功绩和出众的学识。

    自己没有独掌权柄之心也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更惧怕成为董卓第二祸害社稷苍生遭到天下人的唾弃和留下千我骂名。所以在离开河东前自己也和徐荣、麴义、朱穆等人商谈过朝廷的权力分配问题。如果长公主和朝廷决意要铲除韩馥和袁绍等州郡大吏那自己就要执掌国事因为朝廷现在就剩下了北疆和幽州了。除了自己没人有资格。然而凭自己这点能耐肯定要走上董卓的老路。

    执掌国事独揽国家权柄和统领一州军政是有本质区别的。自己能治理好一州但未必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自己能统领一州的军队和郡县诸吏能得到他们的忠诚和拥戴但自己能统领十三州的军队和郡县诸吏吗?能得到天下人的忠诚和拥戴吗?

    董卓就是例子。董卓身上所生的事都有可能在自己身上重复一次。除了武人的身份以外还有大臣们的不信任和对抗。国策上的连续失败州郡之间的武力冲突社稷已经因为董卓的原因倾覆在即。如果再因为自己的原因乱上加乱那可就要即刻崩溃了。

    自己不愿意承担这个重任也没有信心和勇气承担这个重任。自己现在很怀念过去在先帝和朝廷的指挥下征伐四海的日子。想起来那是自己最快活的时候除了打仗自己什么都不用想。

    赵岐和李玮非常专注地看着李弘等待着他的回答。

    李弘的这个答复太重要了如果李弘因为董卓的前车之鉴而墨守陈规不愿意改变现有的国政策略张温和崔烈等大臣准备放弃中兴社稷之念撤销晋阳朝廷重新尊奉长安朝廷把本该李弘的权力全部还给李弘几个人到晋阳大学堂授学去不干了。这样既能帮助李弘免去了挟持长公主和朝廷的罪名也免去了朝廷助纣为虐之祸。因为结果很明显将来即使李弘凭借强悍的实力稳定了社稷大汉还是逃脱不了败亡的命运国祚的灭绝已经不可避免。

    一棵从根子开始腐烂到顶的大树无论怎么培土施肥怎么削减枝叶都不可能再把它救活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刨去这棵枯死的大树重新种下树籽从根子开始保护它直到它长成苍天大树。当年秦始皇帝、高祖皇帝、孝文皇帝、孝景皇帝能做的事我们一样也能做成。但问题是现在刘虞走了能主掌权柄能指挥李弘而又能坚定改制的太傅大人走了现在就剩下一个谁都无法控制的李弘了。如果李弘不愿意改制没有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那就什么也做不成。李弘掌控着大汉国最强悍的军队而且这支军队也只有李弘能控制如果他不干将来别人就算想干也会被李弘以大汉叛逆的罪名一刀砍了。

    赵岐抬头看看李玮使了个眼色。

    李玮轻轻咳嗽了一声小声说道:“老大人所说的这三件事是社稷中兴的根基直接关系到社稷中兴大业能否成功。”

    因为学术思想的不同治国策略也大不一样什么样的学术思想决定着什么样的治国策略。比如法家以重法轻礼治国儒家重礼则以德治国。治国策略的不同又直接导致了国家律法的不同具体国策的不同。比如有的先贤提倡以民为本有的先贤提倡以君为本有的认为富国强民要农工商并重有的则认为要重农抑商。

    从本朝来说自高皇帝到孝文皇帝、孝景皇帝都信奉黄老之学本着以民为本的主旨采取无为而治清静守法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的治国策略。具体到律法和政策上就是依法治国皇权和相权分开财赋政策灵活自由赋税低官府干预少自由放任。所以这一时期国富民强是本朝空前的盛世。

    到了本朝的孝武皇帝事情生了变化。孝武皇帝崇尚武功远击匈奴后继而又要拓展疆域征伐天下。但他的想法没有得到大臣们的支持而国库也越来越枯竭于是他立即开始改制变法。

    孝武皇帝先从学术思想上动手。大儒董仲舒上书要求尊儒隆礼推行教化。孝武皇帝随即尊崇儒学罢黜百家结束了黄老之学在本朝学术思想上的主导地位。然后孝武皇帝征辟大量儒士以儒家学术为基础以君为本大肆修改律法国策继而结束了本朝清静守法的时代。“以德治国”随即取代了“以法治国”。具体到朝廷来说就是皇权凌驾于相权之上内廷权重。皇帝独揽权柄不再受任何法律的制约为所欲为皇帝的意志成为律法实现了极端的人治。具体到财赋政策来说就是重农抑商、增加赋税、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甚至征收算缗钱重击商贾。

    从春秋、战国到秦到本朝凡权力斗争最残酷最激烈的时候都和学术思想、和治国策略有关。比如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虽然这一时期秦国的权力斗争最血腥但商鞅的变法却成功帮助秦国由弱转强莫定了始皇帝统一天下的基础。反观我们的孝武皇帝他的改制却让大汉国由盛转衰并造就了两百年前的王莽篡国之祸今日的社稷败亡之灾。

    我们要拯救杜稷要中兴社稷先就要从社稷的根本开始拯救那就是学术思想。现在就是要尊奉古文经学以古文经学为官学。

    学术思想改变了治国策略随即改变那就是儒法兼融德主刑辅。这个治国策略对学术上来说就是不再独尊儒学而是兼习法学黄老之学和荀、孟之学等等诸子百家的学术。对律法政策来说就是一改旧日的以德治国而是外礼内法隆礼重法礼法并重。

    学术思想的改变需要一段时间等大多数人都能接受这种改变后随即将“德主刑辅”改为“以法治国”。以民为本以法治国才是我们最终的治国策略。皇帝和庶民一样都要遵从大汉律法这样才能重建盛世中兴社稷。

    以法治国的策略具体到朝廷就是皇权和相权分开皇室和朝廷分开。具体到财赋政策就是轻徭薄赋农工商并重盐铁放开与民休养。

    “老大人所说的官学、国策、官制正是保证社稷中兴的关键所在也是大汉国祚得以延续的根基。中兴之路非常长非常艰险需要君臣上下齐心群策群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李玮稍稍停顿了一下语调低沉地说道“今天社稷的危亡是改制中兴的一个契机但也许我们会失败也许我们都会和商鞅一样死于非命所以请大人务必慎重惧重又慎重。”

    李玮的解释让李弘彻底明白了这一年来社稷动荡的根本原因明白了先帝之所以要力保奸阉利用皇统之争大肆打击士人的真正原因明白了先帝在临终前送出长公主连下两道遗诏的本意。先帝要捍卫皇权捍卫皇帝和皇室至高无上的权威。

    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陷进了皇权和相权的争斗陷进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治国策略的争斗陷进了学术思想的争斗。

    先帝恩宠自己说自己拱卫了社稷而士人要杀自己说自己威胁了社稷。现在看来这两种说法都对因为自己强大的武力对他们维护各自的治国理念产生了完全不同的作用。

    先帝和士人之争表面上看是为了权力但权力之争的背后其实是江山社稷。谁拥有了治理天下的权柄谁就是这江山社稷的真正统治者。

    在皇帝看来皇帝就是社稷的统治者其他人都是我的臣民。在士人看来皇帝不过是个象征忠于皇帝和忠于大汉是一样的士人才是社稷的真正统治者。

    孝武皇帝改制皇权至上孝宣皇帝改制失败皇权还是至上光武皇帝变本加厉皇权天授其实就是皇帝告诉士人我就是大汉大汉就是我我就是社稷社稷就是我。但大汉的士人们不卖这个帐他们不断地从学术、从国策等各个方面顽强的向皇权动挑战。

    古文经学已经产生了大约两百多年而古文经学的展正是王莽篡汉、社稷动荡的一段时间。古文经学展非常快后来今文经学为了维护皇权和古文经学明争暗斗到孝章皇帝的白虎观大议时到达顶峰。此后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争论迅转化为朝堂上皇权和相权的争斗。一百多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也是大汉国开始迅走向没落的开始。

    到了孝桓皇帝、孝灵皇帝朝皇权和相权的争斗变得血腥而残酷。两次党锢之祸让士人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但同时也摧毁了一部分士人对皇权的膜拜和尊奉坚定了另外一部分士人用武力改制的决心。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的洛阳之乱给士人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和平改制的机会但这个绝佳的机会稍纵即逝董卓的突然出现彻底击碎了士人们几百年的梦想。他们愤怒了悍然反击终于导致了这场倾覆社稷的浩劫。

    今天的事实是董卓挟持天子占据关中之利时间拖得越久击败的难度就越大。袁绍、袁术、韩馥等州郡大吏因为种种原因被逼到了绝路如今只有破后而立一途所以他们干脆下定决心把社稷推倒重来重建大汉江山。天下大乱给了黄巾军东山再起的机会铺天盖地的黄巾军横扫州郡无人可挡。没有了强大的朝廷和统一的指挥这场叛乱的平定成了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大汉崩溃的浩劫终于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我该如何选择。

    “我如果答应了算不算背叛先帝?”李弘问道。

    赵岐摇摇头“只要大汉社稷在只要刘氏子孙世世代代为大汉的皇帝大将军就算实现了对先帝的承诺没有辜负先帝的重托。”

    李弘犹豫良久又问道:“天子怎么办?”

    “改制没有完成大将军就不能勤王。”赵岐断然说道“这是大将军对朝廷的承诺也是朝廷支持大将军主掌权柄中兴社稷的条件。”

    李弘非常吃惊地问道:“老大人朝廷先前制定的振兴之策不是这样太傅大人……”

    “太傅大人和我们都没有对你说。”赵岐打断李弘的话说道“因为大将军执掌兵权和改制的事暂时没有关系。打下洛阳后我们自然会对大将军详细解说此事。”

    “我们一直尊奉当今天子牢牢占据了大义。”李玮解释道“但天子久在叛逆之手威信全无将来回朝后肯定要禅让退位这是大汉不成文的法规所以……”

    李弘霎时明白了。他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白痴一个除了打仗什么都不懂的白痴。

    李弘不寒而栗。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二章如临深渊第十二节

    学术、国策、律法、改制、中兴这些事其实都是大臣们、士人的事自己一旦不慎就会重蹈董卓的覆辙。想想董卓奏请天子设立古文经学博士让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并列官学的事就知道了。所有罪名最后都是董卓的改制不对杀人更不对反正都是董卓不对。如果这个改制由袁隗和大臣们来办他们也要杀人但他们杀人可能就是盖世功绩了。

    自己主政了执掌权柄了但接着要干什么?要听这些士人的话要成为这些士人手中的刀要成为士人夺回相权的武器要保护士人按照他们的梦想进行改制重建一个崭新的大汉国否则怎么样?否则他们就不支持我执掌权柄言下之意就是要对付我要告诉天下人我就是第二个董卓是大汉第二个最大的奸侫.朝廷的大臣们和袁绍、韩馥有什么区别?大臣们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勤王勤王之后还要逼迫天子退位禅让这和袁绍现在要废黜天子重建皇统有什么区别?大臣们不惜大动干戈不惜生灵涂炭要杀袁绍、袁术、韩馥要把所有阻碍中兴社稷的人都杀了这和袁绍举兵讨董诛杀毋丘毅等四位大臣有什么区别?今天他们可以筹划征伐杀袁绍、袁术等大臣可以商量将来如何逼迫天子退位明天他们也可以筹划杀我甚至我死后还把所有罪责一股脑儿推给我。

    当真以为我是白痴啊。

    打下洛阳后自己背着中兴社稷的大任被朝廷逼着南下打袁术、孙坚和孔伷东上打袁绍、韩馥、刘岱等州郡大吏接着还要去平定黄巾军去关中勤王打到最后我北疆大军还能剩下几个人?我要是不死那真是奇迹了。

    从历史悠久、血腥残酷的皇权和相权、皇室和朝廷之间的权力斗争来看朝廷不是自己待的地方权柄也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血淋淋的事实太多了眼前就有大将军何进和相国董卓两个活生生的例子。打下洛阳后我还是立即把朝廷迁到洛阳然后迅从洛阳脱身。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性命更是为了北疆的生存北疆数百万百姓和十几万边军的生存。

    你们想怎么干你们干去我不掺和我奉旨戍守北疆我只要把北疆保住大汉社稷就能留得一丝元气我也算实现了对先帝的承诺。武人惹不过士人难道还躲不起?不勤王就不勤王只要当今天子还是九五之尊只要他还活着我也算没有背叛先帝没有违抗先帝的遗诏。我就不信凭你们这些人难道还能把大汉社稷翻个底朝天?

    李玮刚才要我慎重又慎重显然也是话里有话。

    李弘考虑再三摇摇头“当务之急是拯救社稷尽快稳定社稷而不是急于商定中兴社稷之策。”

    赵岐非常失望仰天长叹。

    李玮一脸肃穆眼里悄悄闪过一丝喜悦之色。

    李弘拒绝执掌权柄。

    为了确保大军击败董卓占据洛阳早日西上长安勤王李弘极力劝谏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不要解散朝廷还是以冀州牧韩馥代理太傅府暂理国事渤海郡太守袁绍领监御史自己率军征伐为上上之策。

    现在袁绍在河内惨败三路夹攻中路取胜之策被迫取消只有两路夹攻了。但当前的问题不是大军能不能攻占洛阳的事而是大军能不能得到冀州粮饷支持的事。

    袁绍大败实力剧减黑山黄巾军肯定要趁机下山再度南下攻击兖州力图和青州黄巾军会合。同样因为这场惨败激化了袁绍和韩馥之间的矛盾袁绍为了生存迫不及待要拿下冀州军政以确保自己的实力捍卫自己在讨董联盟中的盟主地位。袁绍现在只有巩固了自己的权势才能确保袁阀的生存和袁阀在未来朝廷中的绝对权威。冀州要大乱了大乱的时间和度远远过了自己的预料。

    冀州大乱后韩馥面临晋阳朝廷、袁绍和州郡大吏、黄巾军各方面的压力他势必要使出浑身解数为自己和冀州争取一条活路所以他会用各种借口拒绝向北疆大军供应粮饷。事实上韩馥四面楚歌自身难保也的确没有余力再帮助北疆军攻打洛阳了。

    朝廷现在不能蓄意挑起韩馥和袁绍之间的内斗相反要极力压制两人最起码要在大军攻占洛阳之前确保韩馥冀州牧的地位不能让冀州大乱。

    李弘忠诚为国不贪权柄的举动远远出乎大臣们的预料这极大的鼓舞了大臣们中兴社稷的信心。

    在随后的朝议上长公主因为身体不适提前回府了。李弘随即当着张温、卢植等大臣们的面明确表态支持朝廷改制遵从朝廷的旨意。但因为自己的确不谙朝政对朝廷改制没有任何助益所以还是明智一点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骠骑大将军。李弘说武人就该干武人的事应该戍守边疆拱卫社稷不能干涉国政。董卓就是个现成的例子他也想社稷稳定大汉富强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还是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祸国殃民之路。我要吸取教训不能害人害己害社稷。我曾经答应先帝愿意一辈子为大汉戍守边疆。我今天还是这句话我尊奉天子尊奉朝廷忠诚于大汉国戍守于北疆边塞若有违此誓天诛地灭。

    李弘的态度非常诚恳、坚决不管李弘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这一刻李弘赢得了大臣们的感激和尊敬。

    由于李弘让出权柄和河内袁绍的大败局势生了很大的变化朝廷需要立即修正拯救社稷之策。

    第二天长公主府、太傅府和骠骑大将军府的主要大吏合议。

    长公主府和太傅府拿出的策略基本上没改动修改处不过就是暂时安抚韩馥和袁绍等诸多州郡大吏以便给攻打洛阳争取足够的时间。

    骠骑大将军府提出的策略却和过去有很大区别改动较多。

    骠骑大将军提出为了尽快稳定社稷打下洛阳后朝廷应该一面继续攻打长安做出勤王姿态表明朝廷勤王的决心。一面大力安抚各地州郡拜封州郡大吏入京为官共同商议改制之策。李弘认为改制之策必须要得到各地州郡的同意和参与否则很难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顺利实施。

    这样一来。我们就剩下平定黄巾叛乱和讨董两件战事。北疆大军负责勤王讨董各地州郡的郡国兵负责平定黄巾叛乱如此两到三年内即可彻底稳定社稷。

    李弘这个总体策略看上去非常好利国利民但仔细一想却不难现李弘这个策略不但有保存实力的嫌疑更有割据称霸牺牲朝廷的嫌疑。

    李弘故意避开了朝廷和韩馥、袁绍等讨董联盟之间的根本分歧。他以求同存异为由把继续拥戴当今天子还是重建皇统这个最敏感的问题抛到一边不提了。双方既然同殿为臣李弘自然不用出兵攻打韩馥、袁绍、袁术等所谓的“大汉叛逆”了。

    另外由于朝廷在改制成功之前不想勤王讨董只是虚张声势所以此时最重要最紧迫的战事应该是平定黄巾军的叛乱。但李弘死死抓住勤王不放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要立即西上讨董勤王李弘的真正目的很明显北疆大军既然以勤王为主当然就不用到各地去平叛了。

    不过李弘还是主动承担了一个地方的平叛重任那就是冀州。让大臣们感到不安的是李弘提出的平叛策略不是武力征伐而是武力招抚他要招抚黄巾军要安置流民屯田。李弘据此为由再一次向朝廷提出了十年之约他要主动承担北疆幽州和冀州的屯田重任。这十年内他不要朝廷一个钱仅仅依靠三州的财赋他就可以把三州的屯田顺利完成可以把各地的流民全部安置还可以年年向朝廷上缴可观的赋税。李弘的言下之意是向朝廷要三州的军政大权。

    李弘为什么敢向朝廷要三州的军政大权?大臣们突然意识到李弘抓住了朝廷的命脉那就是改制。

    改制最需要的是社稷的稳定州郡的支持现在李弘有强悍的军队保障社稷的稳定有三州军政大权保证朝廷改制的实施有了李弘的绝对支持不亚于告诉天下这改制至少已经成功了一半。但如果李弘不支持或者占据冀州的韩馥和袁绍迟迟不愿进京再或者冀州大乱数年不止这改制不要说实施就连改制之策能否最终议定都成问题。

    李弘摸准了朝廷的命脉不怕朝廷不答应他的要求而大臣们却感到了深深的不安。李弘远离京都势力庞大将来如果他图谋不轨或者受天子征召突然调转矛头说自己这帮力主改制的大臣都是大汉奸侫那改制可就彻底失败了。

    如今看来改制成功了李弘一定是社稷振兴的功臣但如果改制失败了他也一定是挽救社稷的功臣。李弘轻轻地退了一步然后牢牢地控制了朝廷。

    张温、卢植等大臣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李弘。

    谁能想到李弘拒绝执掌权柄的背后竟然是李弘权势的继续膨胀北疆的迅雄起和大汉社稷的巨大忧患。

    这位当年单枪匹马从鲜卑一路杀回来的悍将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尤其是这一年多来在各方势力之间的摸爬滚打已经逐渐成熟不再是当年那个只会打仗的白痴了。现在的李弘真的是一头豹子一头狡诈凶狠的豹子。

    李弘是一头豹子不是一头猛虎。豹子的可怕在于他无限度的忍耐忍耐到最后可能就是割据的事实。现在北疆困难李弘次次让步但不久之后随着李弘的每一次胜利朝廷就要次次让步李弘的权势会越来越大。一旦割据成为事实其他州郡势必会群起而仿效。将来天子和朝廷势弱朝廷无论怎样改制社稷都将陷入深重的危机。

    朝廷要振兴社稷不得不倚仗李弘的武力但正因为朝廷需要倚仗李弘的武力李弘随即掌控了主动权。他要什么朝廷就得给什么。反观董卓他掌控了权柄凌驾于天子和朝廷之上结果他陷入了极度的被动。他虽然得到了所有的东西但旋即也失去了所有的东西。

    这就是豹子和老虎的区别。董卓就象一头老虎急不可耐地冲出来咬住了猎物。但随即就被猎物反咬一口两败俱伤。猎物没有吃到嘴反而被猎物咬得奄奄一息。李弘就象一头豹子静静地趴在隐蔽处耐心地等待着一击而中的机会没有机会猎物即使扬长而去他也一动不动。

    一年多来李弘用他的忍耐给北疆争取了缓解危机的时间用他的忍耐缓解了京畿危机同时也用他的忍耐迎来了社稷振兴的希望。现在该轮到朝廷回报他的时候了。

    张温和卢植等大臣夜不能寐绞尽脑计思考应对之策。

    李弘为了自己和北疆的利益对皇统的事避而不谈但朝廷不能不正视这个问题。

    朝廷当初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外戚和奸阉之祸逃避何太后的报复于是联合董卓逼迫何太后还政废黜了少帝拥戴了当今天子。当今天子是先帝唯一的子嗣无论如何都不能再无故废黜了否则朝廷将先失大义后失威信将来朝廷的继续存在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实施改制之策了。在天下人看来大汉朝廷无视组织律法连关系国祚命运的皇统都当作儿戏一废再废朝廷还有什么威仪可言?改制之策还有谁能信服?

    当初朝廷遇到的问题现在袁绍、韩馥和讨董联盟的州郡官吏们也遇到了如何规避皇帝将来对自己的报复?只有重建皇统。

    这个根本性分歧激怒了大汉国实力最为强悍的北疆导致了当初讨董的失败。现在朝廷如果为了迁就袁绍、韩馥等州郡大吏改弦易辙重建皇统可以想象骠骑大将军必定会立即毫不犹豫地调转矛头倒戈一击。

    改制势必要牵扯到官制的修改官制的修改必定要牵扯到皇权谈到皇权就要面对皇统所以皇统的问题不解决改制也就无从谈起社稷的中兴更是遥不可及。在双方根本性分歧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改制肯定无疾而终朝廷也有可能解散。

    李弘不愿意主政又避而不谈皇统更不愿意待在京城显然有牺牲朝廷摆脱改制危险的嫌疑。

    张温、卢植等大臣苦思无策最后只好把希望寄在在李弘的忠诚上。

    各地州郡的势力并不仅仅是袁绍、韩馥等袁阀势力还有许多其他门阀权贵的势力。在当前这种情况下指望他们两手一拍高高兴兴地丢下州郡跑到京城为官和自己等人齐心协力地制定改制之策振兴社稷筒直是痴心妄想那倒还不如指望李弘的忠诚来得实在些。

    这一点他们早在长安的时候就已经详细讨论过改制牵扯到门阀世族各种各样的利益要想得到他们的合作和实施恐怕自己这些人死绝了也等不到那一天。要想改制成功只有依托强大的武力和武人合作虽然很冒险但成功的可能却最大。当改制遇到强大阻力的时候可以让武人挥起屠刀把反对者全部杀了。

    张温等大臣决定满足李弘的一切要求只要他支持改制他就会陷进改制的漩涡等到他现自己陷进改制无法自拔的时候他的命运已经和朝廷的命运捆在了一起只有俯贴耳了。当然前提是他对大汉忠诚不二。

    二月中卢植、赵岐、李弘、蔡邕四府吏召见了安平国相张岐、冀州府长史刘恭、从事审配。渤海郡的从事许攸、逢纪等各州郡十七名官吏。

    卢植宣读了赦免圣旨。赵岐说了一下当前局势隐隐约约提了一下朝廷打算用改制之策振兴社稷的事然后他请诸吏各回州郡尽心尽力稳定地方。关于朝廷和州郡之间的诸多分歧和争论待大军攻占洛阳后再说。当然了韩馥、刘岱、袁绍、张岐等州郡大吏的请罪表还是要立即送来免得朝廷难堪。

    送走这批官吏后四人又单独召见了许攸、逢纪和陈琳。卢植严厉批评了袁绍隐瞒重大军情的事他对许攸说你回去告诉本初叫他不要和朝廷耍手段。他给朝廷上缴赋税那冀州牧算什么?韩馥还是不是他的上官?难道他希望朝廷蓄意挑起冀州诸府的内讧吗?他明明知道朝廷不会答应竟然还派人专门来呈送奏疏他居心何在?

    陈琳急忙辩解赵岐笑着说:“你不要解释了卢大人知道本初的难处已经代本初向长公主请罪了。你回去告诉本初打下洛阳后韩大人和他都要回京处理国事。冀州的事就不要再闹了还是尽快重整大军配合骠骑大将军攻打洛阳。”

    许攸等三人连连点头。离开晋阳前他们向袁滂辞别。自从袁逢、袁隗死后袁滂在袁阀中的地位是最尊贵的了。虽然袁绍对他冷言冷语但他们这些袁阀门生对他还是非常尊敬。袁滂好言安慰了一番然后说道:“你们回去告诉本初。如果皇统的事他不能放弃冀州就要放弃如果冀州不得不放弃豫州就不要放弃因为那是我们袁家的根基所在。根基若失袁家也就败亡了。这就象我们今天打洛阳为什么?因为洛阳是大汉的根基啊根基若失社稷还能存留多久?”

    许攸、逢纪、陈琳三人心领神会匆忙离晋。

    ****

    二月中洛阳。

    丁丑日(十二日)天子下旨因平叛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