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六节-第二十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十六节-第二十节 (第3/3页)

到底是士人的悲哀还是大汉的悲哀?

    皇甫嵩说我实力微弱无论兵权是否在手对解决今日的危局都没有任何助益。洪水生了解决的办法是疏通渠道让肆虐的洪水分而流之而不是加固堤坝一堵再堵。给董卓一条退路他就不会和大汉社稷玉石俱焚同时也能迅缓解局势让大家有足够的时间冷静下来共同寻找解决危局的最好途径。

    皇甫嵩认为解决危局的最佳途径就是扶持天子最大限度的增加皇权。天子高高在上君威凌驾于天下即使如董卓、袁绍之流亦不敢祸乱天下。

    士人叛乱不同于蚁贼叛乱。今天的士人手握重兵据有州郡一旦皇权彻底衰落势必要演变成争霸大战那时天下就不是危局了而是分崩离析了。所以皇甫嵩恳请李弘立即放弃北疆尽一切力量挥军南下进驻洛阳扶持天子平息叛乱。北疆数郡和大汉社稷比起来孰重孰轻?

    皇甫嵩说过去奸阉、外戚轮流把持权柄但因为朝堂上有士人的力量三方权势可以互相制衡所以社稷无恙。今天董卓也是把持权柄士人也在朝堂上但就是因为缺少鼎足一角无法形成制衡结果迅酿成了大祸。皇甫嵩说只要骠骑大将军南下洛阳朝堂上三足鼎立则社稷可保无忧。

    李弘看完这封信后急忙召集朱穆、田畴、余鹏、尹思、玉石、杨凤、赵云、颜良等人商议。

    “皇甫大人这是何意?士人举兵讨董虽然叛乱在先但董卓随后倒行逆施犯下种种罪行也是事实。这个时候我们怎么能公开说士人是叛乱?难道皇甫大人的意恩是要我遵从圣旨联合董卓出兵平叛?”余鹏诧异地问道“北疆不要了?”

    “你们注意到没有皇甫大人这句话最关键。”田畴说道。“皇权衰落士人叛乱最后必将演变成争霸之战。现在起兵讨伐董卓的有十九个州郡大员如果我们的制衡之策成功这十九个州郡大员考虑到自己将来的命运他们会怎么做?会持续抱成一团吗?这显然不可能。皇甫大人看得远我们的制衡之策虽然可以暂保大汉稳定但同时也埋下了摧毁大汉的祸根。各地州郡一旦陷入混战大汉也就名存实亡了而始作俑者就是大人。”

    “还有一句话。”尹思指着书简说道“平息叛乱皇甫大人的意思是平息叛乱而不是出兵剿灭叛乱。也就是说大人进驻洛阳后先振皇权然后安抚各州郡将这场战祸消洱于无形。皇甫大人的这个办法目前看起来虽然比较稳妥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放弃北疆。所谓放弃北疆其实也就是暂时放弃对大漠的控制放弃北疆屯田和数百万灾民这个代价对我们来说的确太大了一点几年来的奋斗和征战几乎尽数化为乌有。不过北疆和大汉社稷比起来的确不算什么。成大事者必须要做到废私立公舍小利顾大利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北疆不能放弃。”杨凤一拳砸到案几上大声吼道“北疆绝不能放弃。”

    “如果不放弃将来天下大乱北疆也未必能保住。”田畴小声说道。

    “大人先是抗旨不遵拒绝南下然后又无法掌控制衡最后导致社稷崩裂。”尹思心有余悸地看着李弘小心翼翼地说道“大人这亡国之罪最后可都是你一个人的。”

    李弘背着双手围着火盆慢慢踱步。

    审配说的制衡是外制皇甫嵩说的制衡是内制。从洛阳之外制衡天下虽然控制权势平衡的难度非常大但对北疆的危险性却最小而在朝堂上制衡虽然控制权势平衡的难度小但对北疆的危害却无法估量。至于两种制衡的后果显然皇甫嵩说的更加准确些而审配就避重就轻了他根本没有谈到董卓势弱和士人分裂的后果。审配说制衡被打破的时候北疆已经度过了危机可以扶持天子重归洛阳重振大汉社稷了。审配没有说实话。如果按照皇甫嵩的说法士人讨董演变成士人争霸那么最有可能夺取天下的就是袁绍。袁绍势大董卓势弱那时自己要么乖乖地待在北疆要么和袁绍争霸。总之天子是可有可无了皇权是彻底没有了生灵是涂炭了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就是自己。

    皇甫嵩也隐瞒了一件事。自己率军南下洛阳是保住了当前的危局也解决了董卓的权柄被削弱了各地起兵讨董的士人也解散了但北疆却乱了。北疆大乱的后果是什么?先自己要承担责任其次自己要率军北上平叛。总之自己无论怎么做最后倒霉的都是北疆都是北疆的百姓和将士。

    李弘冷笑“他们先是算计董卓现在竟然连我也算计上了……”李弘恨恨地骂了两句。

    要想压制董卓至少需要十五万到二十万兵力也就说只有放弃北疆边郡把长城以北的大军全部征调回来。舍小利顾大利?我做不到我绝对做不到。正如审配说的我只是一个武人我不懂治国我无法舍弃北疆。

    皇甫大人说了大汉有今日之祸不是因为董卓也不是因为士人而是因为皇权衰落。皇权衰落的原因不是董卓造成的也不是士人造成的更不是黄巾军造成的而是大汉皇帝自己造成的。我有多大的本事能让天子威临天下?我连北疆百姓的吃喝都解决不了还能拯救大汉社稷扶持天子?我有多大本事就做多大的事我没能力做的事我坚决不做。

    “力保北疆不失。”李弘断然说道。

    力保北疆不失那就要维持三方权势的平衡。

    司马朱穆随即提出了具体的制衡之策。对董卓一方先扶后抑先帮助董卓以威胁士人分化士人然后以压制董卓为条件要挟冀州立即调拨钱粮。对士人一方先弃后保。先威胁打击士人得了冀州的钱粮后转而帮助士人逼迫董卓退出洛阳。待危机缓解后三方再商议洛阳的出路。这时就是拖无限制的拖一直拖到制衡被打破为止。

    “制衡一旦被打破我们的要目标就是夺取洛阳。”朱穆兴奋地说道“洛阳居天下之中合天下之全势。只要洛阳在手则社稷恢复在望。”

    为了先稳住董卓李弘命令扬武将军杨凤急赶到河东起一万屯田兵南渡黄河进入洛阳。李弘的意思是要杨凤尽可能向董卓要求驻防于北邙山和黄河一带以阻止袁绍和王匡的大军攻击洛阳。同时李弘命令镇军将军麴义率两万大军离开晋阳开赴上党的壶关威胁冀州。

    折冲将军玉石、虎烈将军颜良也同期南下各自领五千屯田兵占据蒲坂津、风陵渡和茅津三个渡口。李弘说不要看人少要看看带兵的是多大的官。两个将军在河东我倒要看看董卓还想胡闹些什么。同时李弘急书扬烈中郎将杨明命令他率三千铁骑南下赶到长城要塞游戈于冯翊郡境内威胁长安。

    李弘命令监御史陈好立即羁押西河太守崔均、河东太守王瀚、上党太守杨奇。陈好问什么罪名?李弘说什么罪名都没有你把他们请到晋阳大学堂授学去暂时让他们不要露头了。三个府衙的事务暂时由他们的长史负责。

    李弘命令计曹掾郑演立即到冀州拜会袁绍和韩馥向他们催要钱粮。既然打仗有钱那为什么赈济北疆的钱就没有?李弘说隐川你到冀州后见机而行。你不但要把钱粮给我要回来还要把回迁民夫和灾民的事解决了。这两件事如果迟迟不解决我就主动打他们。郑演躬身领命。郑演是扬州会稽人是李玮在洛阳征募的儒士二十多岁文质彬彬的很俊雅一口洛阳话非常地道几乎听不出扬州人的口音。

    李弘急书董卓劝告他不要再在京畿一带大肆搜刮了适可而止吧。迁都的事更要缓一缓这事极其耗费钱财对大人有百害而无一利。另外大人把百姓变成流民把流民赶到河东这对北疆又什么好处?河东流民成灾我需要抽调兵力驻防各地这会影响到兵力的调派。春耕的时间也快到了大人把百姓都赶走了谁去种地?不种地大人的钱粮从哪来?

    李弘安排好了诸事之后笑着问朱穆道:“公定你看我应该什么时候南下?”

    “大人不要急着南下。”朱穆笑道“大人留在云中说明大人对此事的态度还没有最后明确。这对他们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震慑。我先到晋阳去如果事情的展出了我们的预料大人再南下也不迟。”

    大汉国初平元年(公元19o年)二月。

    二月上洛阳。

    太尉黄琬和司徒杨彪主持迁都两人敷衍了事半个多月了连用于搬迁的马车和民夫都没有征集齐备。而太仆王允倒是雷厉风行他拉着太常马日磾、光禄大夫蔡邕两人指挥门生弟子把云台的各种典籍全部打包装箱唯恐书籍遭灾。

    乙亥日(二月初五)相国董卓以北疆有雪灾天显灾异为借口上奏天子免除太尉黄琬、司徒杨彪的职务。天子诏准随即拜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太仆王允为司徒。

    汉安都护皇甫鸿听说父亲下狱匆忙赶回京城。他和董卓在西疆戍边多年交情非常好。董卓看他回来了非常高兴立即拜他为虎贲中郎将统领南军卫戍皇宫。皇甫鸿拜谢了董卓接着为自己的父亲求情。董卓说坚寿啊你我多年的朋友于情于理我都不会为难你父亲的。董卓立即上书天子举荐皇甫嵩为御史中丞。天子诏准命令皇甫嵩带着御史台所有官员文卷先行迁到长安去。

    王允替黄琬和杨彪求情说搬迁一事还需两位老臣出力。两位老臣在京师的影响力很大如果他们主动搬迁会极大地促进搬迁度。董卓同意奏请天子拜两人为光禄大夫。

    这时河东屯田兵开始集结玉石、杨凤、颜良三位将军一同南下的消息也传到了京师。北疆大军终于要南下洛阳拱卫京畿了这让洛阳城的紧张气氛顿时缓和下来搬迁的事随即流于形式。

    董卓看了骠骑大将军李弘的急书后大为高兴立即回书一封催促他尽快到河东主持平叛。

    二月上河内郡郡治怀城。

    袁绍闻北疆大军纷纷出动匆忙召集掾属商议对策。

    弘农王的“承制诏书”虽然给了袁绍指挥联军的借口但这是袁隗牺牲自己的性命换来的。袁隗的目的是要逼迫联军高举正义大旗尽早结盟以便向洛阳快推进从而让骠骑大将军尽早南下然而事情的展却大大出乎士人们的预料。骠骑大将军的大军是南下了但矛头对准的却是他们自己。

    袁绍还没有开口许攸先说了。许攸说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变心了这两人不但不出兵连粮草都不给袁术了。袁术非常生气已经派人向长沙太守孙坚求援估计南面要出事。

    这时有人来报卢植来了。

    “快快我们去迎接卢先生。”袁绍喜出望外匆忙向府外跑去。

    第一卷立马横枪篇第十二章日蚀苍黄第二十节

    卢植眼窝深陷人显得非常憔悴冻得红的脸上忧色重重。

    袁绍迎于怀城十里之外大家互相寒暄一番随即回到城里。袁绍要请卢植上座卢植躬身说道大人现在是车骑将军主掌国事位尊权重理应上座尊卑之序不能乱。袁绍谦虚一番勉强坐下。袁绍落座后卢植这才恭敬地坐到袁绍左侧。

    许攸把目前的形势说了一遍尤其对玉石、杨凤和颜良三位将军的动向非常关注。许攸说按照我们的估计这三人至少有一个人要率军渡河南下以便和驻守荥阳的徐荣形成犄角之势。这样一来在西北方向和正西方向阻击我们的就是董卓和李弘的联军。西北方向是李肃、张扬和北疆的一个将军正西方向是徐荣、胡轸而西南和南面两个方向是董卓的手下李蒙和吕布。

    “各州郡大军是否已经集结完毕?”卢植问道。

    “还没有。”许攸摇头道“西面是我们的主攻方向已经集结了三万多人目前只剩下青州刺史焦和和济北相鲍信还没到。曹操已经答应出兵了他很快就要赶到酸枣。陈国相许玚、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至今没有出兵的意思。其他州郡虽然接到了檄文有的甚至口头答应了但都在迟疑观望中暂时还指望不上。”

    卢植神情焦虑地对袁绍说道:“大人要早一点会盟以便聚集力量。现在各州郡兵力这样分散无法对董卓形成巨大威胁。”

    “会盟的事我已经拜托孟卓(张邈)在办了。”袁绍说道“只待大军集结完毕立即歃血为盟。”

    袁绍随即说到了自己担心的几件事。

    袁绍承制天下以车骑将军领兵马讨董袁阀随即成了大汉叛逆。袁隗袁基和洛阳的袁阀亲族自然要被抓起来处斩这也是大家预料中的事。袁隗为讨董所做出的牺牲天下士人有目共睹。没有人因为这件事唾骂袁绍在大义面前个人家族的牺牲是避免不了的袁阀将会因为自己的牺牲而搏得万世美名受到世人的敬仰和崇拜。袁绍强忍泪水把撕心裂肺的痛苦埋在心里自己拿刀杀死了自己的亲人这的确是件非常残忍非常痛苦的事。

    牺牲必须要有价值。

    袁隗的目的是要以这份“承制诏书”来确定袁阀在讨董中的中坚地位和将来在朝廷上的主宰地位同样也是这份承制诏书把追随袁阀的士人统统逼到了当今天子的对立面让他们彻底失去了退路唯有一条道走到头。讨董联盟的强大凝覆力和破釜沉舟的决心对急需帮助和赈济的北疆来说是个致命的威胁。董卓已经山穷水尽自身难保了北疆的存在不是决定于董卓和当今天子的支持而是决定于讨董联盟决定于有雄厚实力的各地州郡的支持。袁隗认为李弘最后肯定要倒向讨董联盟一方他根本没有第二个选择。现在就算李弘要南下平叛他的军队要吃要喝要军饷他怎么解决?李弘联合袁绍打董卓之后当今天子对他来说就是个潜在的隐忧。此时袁绍如果提出重立新帝李弘恐怕不答应也得答应了。袁绍有了李弘的支持不但可以重立新帝更有了伺机主政的机会。

    董卓没有立即杀袁隗说明他很清醒他也看到了其中的厉害他也许还不想立即和讨董联盟走到彻底决裂的地步。留下袁隗大家还有坐下来谈谈的机会。

    袁绍想救袁隗和自己的亲人所以他不愿意率先攻击也不愿意其他军队立即对洛阳展开攻击。酸枣会盟的事他其实并不着急他最着急是如何掌控局势用什么办法可以联合李弘。

    李弘现在不但派兵南下而且还把崔均、王瀚和杨奇三位大人抓了起来他这种做法明显就是和董卓联手。北疆有九个将军他先后派了六位将军南下等于把北疆一半多的兵力送到了长城以南。徐荣、玉石、杨凤和颜良现在在京畿从正面威胁讨董大军张燕和麴义一个在常山一个在壶关从侧翼威胁讨董大军。北疆大军的这种攻击态势已经严重动摇了讨董大军的信心。陈国相许玚、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张咨本来对出兵一事就比较犹豫现在看到北疆大军铺天盖地的一泻而下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如何尽快知道李弘对起兵讨董的态度?如何尽快把李弘拉到自己一边联手对付董卓?

    弘农王被董卓杀了这个事情在袁绍公开弘农王的“承制诏书”后大家都已经预料到了。从当今天子和朝廷这个角度来说弘农王这份“诏书”已经坐实了篡叛之名不死就是奇迹了。袁隗和袁绍一帮人的想法是想重新拥立一个藩王为新帝这样士人大权独揽可以毫无阻碍地修订和执行国策迅稳定社稷。但袁绍现在不敢公开自己的想法。一来将来的朝廷名义上是士人独掌权柄其实就是袁阀主政这会引起士人之间的内讧有可能失去洛阳士人和各地州郡士人的支持。自己如今实力不济根基未稳因为州郡起兵讨董而造成的危局尚未解决此时宣布这个想法无疑是自取灭亡。袁绍既然不敢说随即引了第二个问题讨董的终极目标没有了。大家讨董之后如果还继续效忠于当今天子那今天这讨董有什么意义?自己不就是祸国奸佞了吗?当今天子怎么会放过这帮举兵讨董扬言要废黜自己的州郡官吏?

    弘农王的死让大家失去了起兵讨董的终极目标也让大家无所适从不知道是继续讨董还是另谋他策?起兵已经是既成事实大家骑到了虎背上谁也下不来。现在撤兵是死路一条但继读讨董又没有胜算大家更不知道讨董以后将怎么办?州郡兵马迟迟不能集结完毕这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如何解决此事?现在我们已经否定了当今天子甚至污蔑他不是先帝的儿子大家都没了退路此时用什么办法重新鼓起大家讨董的士气和信心?

    董卓没有钱粮了李弘在为钱粮绞尽脑汁而袁绍也在担心自己的钱粮。

    黄河下游州郡连续两年受灾今年冬天又遭受酷寒再加上朝廷和州郡赈济无力灾民越来越多。虽然这两年已经北迁两百多万灾民入晋但大部分都是黄河以北郡县的人口黄河以南的形势依旧非常严峻。泰山附近郡县的小规模暴乱此起彼伏这两年一直就没有停歇过。所有人都感觉到一场可怕的暴乱风潮正在酝酿当中这股风潮一旦爆将如狂飙一般席卷中原大地。

    先帝曾经为此下旨命令各地州郡征募郡国兵门阀富豪自建义兵以便迅剿杀流民的叛乱。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平叛效果并不好。相反流民叛乱的规模越来越大抵抗也越来越顽强。尤其是去年十月谷物成熟后各州郡为了准备这次讨伐几乎没有赈济结果惹得天怒民怨。先是老天连下暴雪流民饥寒交迫尸盈遍野。然后就是暴乱频繁的暴乱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虽然这些小叛乱大部分都被官军迅扑杀了但流民的怨怒已经达到了极致。这时蚁贼余孽司马俱、徐和、管承等人趁机在泰山举起了黄巾大旗各地叛乱领以及流民纷纷聚集而去大暴乱一触即。

    这次为了讨伐董卓冀、兖两州和河内郡的兵力几乎是倾巢而出而青州和徐州也有部分州郡举兵响应徐州广陵郡的张已经急行千里赶到酸枣了。这么多郡国兵和各地门阀富豪的义兵聚集到陈留郡的酸枣后方兵力的空虚那是显而易见的。

    黄巾军会不会趁机动大暴乱?

    这个问题袁绍和众人心里都有数在暴乱已经成为流民的习惯成为他们继续生存的手段的时候暴乱的生是不可避免的。青州刺史和济北相鲍信迟迟不能赶来徐州刺史陶谦虽然口头答应了却没有做出任何承诺原因就在于此。此时上百万流民聚集在泰山一带暴乱的危机已经弥漫了青、兖、徐三州他们处在暴乱的中心谁也不敢轻易带兵离开州郡。

    从中平元年张角率领百万大军暴乱以来黄巾之祸就成了大汉国的一个顽疾经久不衰历平不止到现在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了。无论是天子还是大臣都已经麻木了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了。对于州郡而言流民太多暴乱也太多即使有心去剿也没有那个精力和钱财。有平叛的钱还不如拿去赈灾来得实惠。当然了暴乱越多的地方官员们也越富裕。既然不平叛那么黄巾军一来大家只好把城门一关给他们闹去。没有武器没有食物的暴民久攻不下自然也就三三两两地散去了这就是大部分郡县的平叛之策也是流民叛乱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

    如果没有今年冬天的这场大雪黄巾之祸也许象过去一样波澜不惊对讨董大军形成不了威胁。但老天偏偏在正月下了大雪结果风起云涌顿时掀起了惊涛骇浪。这个浪何时打下来每个人心里都有数应该就在今年四月春耕的时候也就是说满打满算还有两个月时间。

    两个月后如果冀、青、兖、徐四州爆黄巾大叛乱聚集在酸枣的大军至少有一半要急撤离。如果城池给黄巾军占了这些州郡官吏们就不是有没有饭吃的问题了而是在哪里落脚的问题了。根基都没有了还打什么仗?

    讨董大军兵力庞大缺少几万军队不是什么大问题即使影响了军心也没什么关系。只要能保证粮草的持续供应能持续维持这种威慑的局面就行。但问题是黄巾军暴乱如果控制不住愈演愈烈甚至威胁到四州的安全这个麻烦就大了。讨董大军不但有粮草尽绝的危险而且更有全军覆没的可能。其次就算控制了暴乱局势但春耕时间肯定错过了到时大片田地荒芜那明年的日子又怎么过?

    如何应对这场惊天动地的黄巾风暴?如何安全避过这场危机?

    袁术的事现在成了袁绍的一个心病。

    袁隗当初并没有安排袁术出京袁术出京纯粹是个意外。

    袁隗非常欣赏袁绍多次在公开场合宣扬袁阀的下一代家主非袁绍莫属。但袁阀这一代还有袁基、袁术他们的身份、官职都比袁绍要强。为了袁阀辉煌的将来袁隗把这次讨董重任交给了袁绍让袁基和袁术留在京城和自己同为内应。此事若成袁绍功高盖世不但执掌大汉权柄还理所当然成了袁阀家主。

    人算不如天算袁术意外出京了。此事连累袁隗失去了参隶尚书事拱手把权柄交给了董卓一个人破坏了袁隗的整盘计策。

    讨董之事事关社稷袁隗再怎么糊涂也不会让两个袁阀的人同时指挥。两个人做事不但无法协调参予此事的袁阀各路势力也会无所适从到底听谁的?

    袁绍和袁术一向不和。袁绍瞧不起袁术认为他不学无术是个纨绔子弟败家子。“路中悍鬼袁长水”就是袁术的生动写照。这个长水是指长水校尉袁术这个外号就是他做长水校尉的时候留下的名动京师。

    袁术更瞧不起袁绍骂他整个就一骗子。袁绍才智出众未成年便做了郎官。二十岁时做了兖州东郡的濮阳县长。这一年他母亲死了按礼制袁绍弃官回家服丧三年。丧期满了袁绍孝心大又追行父亲的丧期三年。这六年袁绍虽然服丧但他没闲着四处结交朋友士无贵贱莫不倾心折节相交袁绍因此声名大振。朋友太多未免有些闲言碎语中常侍赵忠就曾警告袁隗叫他回去告诉袁绍稍加收敛不要太露锋芒免招无妄之灾。袁术骂他骗子不为别的就为“士无贵贱”。士贵者只要有学识袁绍都大力结交但士贱者有学识就不行了还要有名气。没有名气袁绍连大门都不给进。“爱士”是不假但袁绍是为了“养名”。

    袁绍和袁术之间的事袁隗一清二楚袁术不会听命于袁绍的。当他听说袁术到了南阳后立即知道事情不妙了。袁术知道自己没有袁绍的朋友多所以他直接到了袁阀的根基所在。汝南、颖川、南阳三地遍布袁阀亲族门生故吏袁术到了这里如鱼得水要什么有什么。果然袁术得到三公檄书后立即急书豫州的孔伷、李旻、许玚荆州的王睿和张咨对他们说你们都要听我指挥把军队和粮饷都给我运到鲁阳来。他甚至还给袁绍写了一封信叫他不要瞎指挥说攻击洛阳的事由我来作主我是家主。

    袁隗为了弥补这个意外压制袁术于是想出了“承制诏书”之策。在他看来袁绍“名正言顺”做了车骑将军你袁术总要听话了吧。其实这份“诏书”对讨董大军没有太大的意义它反而激怒了董卓在很短时间内便害死了弘农王和袁阀在洛阳的几十条性命弊远远大于利。弘农王死得太早对讨董大军的士气是个很大的打击。袁隗过早离开朝堂既影响了董卓和士人之间的沟通也极大地挫伤了洛阳士人的信心。何颙、伍琼、周毖等人的先后死去也使讨董大军过早失去了内应。

    袁术是不是因此就听话了?没有。王睿和张咨之所以迟迟没有动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袁术的贪婪。袁术出生官宦世家久历官场对官场的污浊和黑暗非常清楚他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好手。相对而言他对形势的判断也比较准确他知道如何及时摆脱险境如何最大程度地为自己攫取利益。袁术对攻占洛阳没有任何信心。这些州郡兵马没有经过训练没有精良武器和北军、西园军没得比和西凉兵那就更不能比了。兵不精可以用数量弥补但领兵的人如果不擅长打仗甚至还有保存实力的想法那这个仗根本就不要打了但现在的情况恰恰就是如此。

    袁术是后将军官不小兵也通过各种关系勉强凑了一万人但他没钱没粮靠人家施舍不是长久之计。他想自己挣自己花这样花起来舒坦也不用看人家的脸色。于是他的眼晴就盯上了南阳和荆州。南阳仅人口就有两百多万是大汉国最富裕的一个郡。不过南阳紧邻京畿没有缓冲地带所以袁术还想要荆州。此时袁术的心思已经不在攻打洛阳上面了他一心想着如何图谋地盘连晚上做梦都想着这事。

    一只贪婪狠毒的老虎在一旁虎视眈眈王睿和张咨怎敢离开自己的老窝?只怕人还没到鲁阳州郡就已经丢了。这事王睿和张咨还不敢对袁绍说。袁术和袁绍是兄弟袁绍现在又是车骑将军又是承制权柄假如袁绍护短那事情可就闹大了。这时董卓派出来的招抚使者秘密赶到了南阳和荆州张咨和王睿几乎没有犹豫立即向天子呈递了请罪表宣布效忠当今天子而且还和董卓约定南北夹击杀死袁术。

    袁术既然想夺取南阳和荆州当然要对王睿和张咨严加监控了。朝廷的这个招抚秘使还没走出南阳地界就被袁术抓到了。袁术看到两人的献罪表欣喜若狂下面怎么办?是不是出兵攻打两人?当然不会了他才不会这么傻。

    他立即给长沙太守孙坚写了一封密信把王睿和张咨背叛讨董联盟的事随便说了一下叫他立即带兵到南阳来顺路把两人都杀了。孙坚以讨董为名北上这两人必然没有防备一杀一个准不费吹灰之力。自己要是带兵南下去杀那可就是连番血战白白便宜董卓了。

    袁术早在起兵的时候就写信给孙坚邀请他参加讨董。袁术说你窝在江东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有什么意思?到南阳来到中原来这里才是你的天下。现在洛阳大乱各方权势云集京畿血战在即正是你我大展身手之际。想做扬名青史的英雄吗?想建盖世功勋吗?到南阳来到中原来你我兄弟联手赌场无敌天下无敌。

    孙坚一点没犹豫满口答应。他回信袁术说待我把家小送到扬州庐江郡立即整兵北上讨董。时逢过年这事随即耽搁了一阵子。年后孙坚回书袁术说我正在整顿军马筹备粮饷大约二月中即可出。袁术算算时间估计他还没有启程这下正好一举两得。

    毫无理由的杀了两个朝廷大员于情于法都说不过去。袁术想了一下又给车骑将军府写了一封信说王睿和张咨至今不给粮饷如果袁绍不能解决他就自己想办法了言下之意他要杀人了。这当然是满嘴胡话。王睿和张咨不但给他粮饷还给财宝美女唯恐招待不周把他得罪了。袁绍的车骑将军府现在主掌讨董一事各地的奏章都送到怀县大营。

    袁术又给袁绍写了一封密信。兄弟还是兄弟虽然不和但关系到讨董的大事该说的还是要说不能隐瞒不报。讨董如果失败了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袁术于是把这事仔细解释了一下说这杀人的事就让孙坚背个黑锅吧。王睿和张咨投降董卓的事无论如何不能让人知道如果消息泄漏对讨董联军的士气可是个巨大的打击。

    袁绍忧心忡忡但又不能明说。孙坚一路杀来南边将会是个什么局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