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韩国经济分析(上) (第2/3页)
率从1997年7月的1美元兑换894韩圆到1998年2月跌到1680韩圆。股市指数从1997年7月的731跌到1998年6月只剩下了302。
想到这里,张子剑皱着眉头,难道要等到97年才收拾韩国吗?那时候亚洲经济危机已经席卷整个亚洲,国家为了救市香港投入了更多的国家储备。那时候,张子剑也不一定有时间来投机韩国的市场,落井下石。
张子剑闭上眼睛继续想,时不时的拿着笔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想到的数据。在经济危机严重时韩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5.8%。投资下降20%以上,工资下降10%,国内消费下降超过了10%。30家大财阀中有8家倒闭。失业率迅速上升,大量资金外逃,金融空前混乱,市场一片萧条。
在亚洲金融风暴过去之后,许多经济学家都在研究,为什么韩国会遭遇金融风暴?在韩国的金融风暴之前有没有什么预警征兆?为什么韩国对金融风暴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更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如果批评韩国民众没有危机意识,显然与事实不符。在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中,韩国一直面对着各种压力,因此,韩国民众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许多优秀的韩国经济学家在金融风暴之前曾经多次发出警报,明确地指出,韩国的金融机构异常脆弱,很有可能在外部的冲击下遭遇非常严重的危机。可是,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批经济学家拥有不同的观点。他们列举了许多宏观经济数据,反复说明,问题并不那么严重。他们主要的依据是:在90年代初期韩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以上。在1994年为8.3%, 1995年达到8.9%。这样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全球都是比较少见的。
由于高速经济增长,韩国国内市场相当繁荣,失业率很低。 韩国的居民储蓄率一直高于33%。即使在金融风暴之后,韩国的净储蓄率也没有下降。唯一有些问题的是外贸。由于韩国在90年代初期的进口增长高于出口,所以一直存在着经常项目下的赤字。
想到这里,张子剑嘴角有点笑容了,韩国的储蓄非常高,是不是搞个十年的贷款,来进行对赌合约,或者重复在苏联玩的那一手从。不过这需要好好的计划着。歪着脑袋继续想了一会。张子剑站起身了个懒腰,给自己倒了一杯水,点上一根烟,微微眯着眼睛继续想,继续在本子上书写数据。
韩国从1994年到危机爆发前的1997年第三季度,韩国经常项目赤字积累了约475亿美元。在1996年外贸赤字达到了gdp的4.4%。但是,这似乎还不足以破坏强大的宏观经济基础。许多国家都曾经在短期内出现类似的问题,并没有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很多观察家强调韩元币值高估以及1996年世界半导体市场价格下降是导致韩国经常项目赤字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在1997年,外贸逆差的状况已经有所好转,经常项目的赤字下降为gdp的1.7%。总之,从宏观经济指标来看,没有理由说韩国的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当这两种不同的估计摆在韩国政府、银行和企业界领导人面前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头面人物都偏好于后者。
韩国政府并不是对大企业和银行的财务状况一无所知。韩国的外债是其产业政策的结果,而大举借债,最终又没有还债能力的正是韩国引以自豪的大企业。他们是韩国经济的骄子,关系到了国民经济的要害,一旦破产势必牵连广泛,动摇国本。再加上财阀和政府官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联系,韩国政府为了稳定人心,拼命掩盖真相,能拖就拖。韩国大选恰在1997年年底,执政的新韩国党为了赢得选票不得不粉饰太平。他们竭力***各种不利的消息,采用各种方式来歌功颂德。
韩国的银行历来跟在政府背后,亦步亦趋。假若承认金融体制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旦追究起来恐怕难脱其咎,因此,金融界也坚决否认危机已经迫在眉睫。韩国财阀巨头们无不背着一屁股的债,他们希望能够有机会再赌一把。如果让外国金融集团晓得了真相,一旦抽走资金岂不是要了他们的命?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发出的警报没有得到政府和民众的充分重视。
高债务率与银行不良贷款。最有说服力的危机预警信号是韩国的债务比率和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尽管韩国大部分宏观经济指标相当优秀,但高额外债和不良贷款率使得韩国的金融体制变得非常脆弱。如表3所示,韩国的总债务持续上升,外债与gdp的比例在1996年上升到31%,到1997年上升为33.2%。不过,和世界上那些高债务的国家来比较,韩国的外债虽然很高,但是似乎也还没有达到引发危机的水平。
外债,想到这里,张子剑不得不停下,为何不从外债上着手。在韩国经济苏醒时,国内有不少领导人对韩国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前世的时候,国内好多韩国企业,两方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合作。要是回去在搜集一些资料,说不定能让资金紧张的国内拿出一部分钱,投资韩国国债,又是一个沽空韩元的机会,或者移祸江东,把韩国经济搞的天翻地覆,让索大爷把精力集中在韩国,避免香港的重大损失?
不过这需要先策划好,或者在索大爷搅乱亚洲市场的时候的,张子剑着重的搞乱韩国***的市场,这样做一个双边弥补,就想是锁仓一样。反正张子剑是玩沽空,下跌的越厉害,越是挣钱。
又在本子上重点的标识出来,好好的研究这个方案?接下继续想为何引起那么大的外债来,关键问题在于短期外债的比例太高。90年代以来,短期债务占所有外债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0%以上。在1996年韩国的外汇储备为332亿美元,短期外债930亿美元。短期外债是外汇储备的2.8倍。在严格的外汇管制之下,由于外汇储备严重不足,韩国政府无法保证用硬通货来偿还到期贷款。
如果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银行债务过高的问题,韩国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干预来推迟或调整还债高峰。但是,一旦短期外债超过了外汇储备,就等于是把国家的金融安全交到外国银行手里。如果外国金融机构同意给予新的贷款,那么,借新债,还旧债,日子还能混下去。如果外国金融机构不同意发放新的信贷,甚至催逼还债,资金外逃,立刻就会出现金融危机。
毫无疑问,金融和产业部门中短期资产与债务比例失调是导致韩国金融危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金融危机之前各国金融机构都非常乐于向韩国的财阀放贷,为什么突然之间,他们都改变了立场,非但不再放贷,反而争先恐后纷纷出逃?有人说,这就是帝国主义的阴谋。可是,提出这一指责的人却根本无法证明,世界上这么多的金融机构是如何才能取得协调,并且一致行动的?
可事实上,除了对金融风险的研判之外,没有任何机制可以让众多的国际金融机构采取一致行动。判断韩国可能遭遇金融风险的根据,除了高债务之外还有银行的还债能力。如果韩国的银行的不良贷款很高,就有可能无力按期偿还债务。按照韩国官方给出的数据,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并不高。在1996年只有4.1%。到了金融危机前的1997年也只不过6%。
这种数据和其他亚洲国家,例如日本、泰国、菲律宾、印尼一样,韩国的许多官方的金融统计数据缺乏可信度。在韩国金融风暴以后才弄清楚,官方的不良贷款率是根据各银行提供的分类资产进行计算的。许多银行为了掩盖问题,不仅故意混淆资产分类的定义,而且在数据搜集上作了手脚。如果通过法人企业平衡表进行计算,那么潜在的不良贷款率可能会高得多。hahm和mishikin在统计了超过6000家企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