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零二章 反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百零二章 反应 (第3/3页)

紧张,但考城县的百姓却一天比一天更兴奋。

    要打仗了,河面上,往来穿梭的渡船虽然少了些,但繁忙依旧,依旧运送着各种货物。

    商人做买卖,在黄河北岸自然没有任何问题,在南岸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只不过用于疏通的钱得多花了。

    所以,战争的气氛对南北货物流通有影响,但影响还不是很大。

    要打仗了,但商路依旧畅通,这就让考城县的百姓更有信心了。在河南,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百姓比考城县的百姓更了解对岸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了。

    所以,人人都满怀期待。

    在考城县,有一个奇景,就是县大老爷、县尉什么的都跑了,但三班衙役依旧兴致勃勃,每天干劲十足。

    可以说,考城县的治安就从来没有这么好过。

    衙役们之所以干劲这么足,是因为人人都知道曹县的同行过的什么日子,所以他们都怀着非常非常强烈的渴望,渴望他们今后可以继续和曹县的同行做同行。

    这儿又没有大明朝的兵,他们怎么还不过来啊?考城县的百姓真是日夜都在盼着。

    那是什么?那不是大船吗?

    当雪花开始飘落,考城县的百姓惊奇地现,对岸的火车运来了很多艘大船,那些大船被卸下来后,一顺水都摆在了河岸上。

    这大冬天的,运这么多船来干什么?马上河面就要结厚冰了,到时运什么运不过来?

    考城人是越看越迷糊。

    终于,终于,一队队森严的士兵踏着冰面过来了,但那些士兵根本没有理会考城人的热情,径直地就越过考城而去。

    还好,随后来的那些人很是和气,而且果然是秋毫无犯,考城的百姓算是彻底地安下心来,继续展望未来美好的生活。

    大军不知有多少,连续不断足足过了三天。第四天,考城县的百姓先是目瞪口呆,随即就欣喜若狂。

    他们终于知道对岸那些大船是干什么用的了,原来竟是用来铺铁路的。

    冰面被凿开,一艘艘大船被下到水里,最后从河这岸到河对岸连成了一排,铺成了一条船路。

    开始铺铁轨了,考城人激动极了,因为不仅在大船上开始铺铁轨,也开始在西城外铺铁轨了。

    他们也有火车了!

    这些年,考城县的大人小孩早都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有火车,就有钱。

    铁路像是有生命似的,在考城人眼里先是一点点长大,然后猛然间,就又现铁路已经长成了巨人,一眼望不到头了。

    -----

    陈启立亲统大军,自十月二十七日过黄河,到十一月二十三日,彻底完成了对开封和洛阳的分割包围,并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

    之后,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同时对洛阳和开封进行猛攻。

    连攻七日,攻城部队损失惨重,死伤无数。之后,停止了对洛阳的进攻,但对开封的进攻继续。

    对开封猛攻月余,于春节前夕,攻城停止。

    -----

    这场在开封生的激战,自然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开封距离南京不远,而北军又没有进行封锁,各色人等都可以随意出现在战场四周,尤其是又出现了战地记者,所以,消息很快就可以传回南京。

    因为这场战事,报纸又大火了一次,每天都是大卖。

    在南京,因为这场战事,很多人都是欢欣鼓舞,因为拖的越久,对江南就越有利。

    实际上,真想和解的人极少,因为很显然,一旦和解,那必然要以北方为主。

    所以,如果他们真有对抗北方的能力,那谁还想和解?那些以前赞同和解的,大都只是迫不得已,趋利避害而已。

    慈宁宫里,懿安皇后又把湖广总督孙承宗请了过来。

    如今,孙承宗、秦良玉和卢象升已从湖广、四川和两广各调十万大军,分别驻守在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并由孙承宗统一指挥。

    这场战事展到现在,已大大出乎懿安皇后的意料之外,她简直看的是一头雾水。

    孙承宗到后,懿安皇后把最新的战报递给孙承宗,孙承宗看完,放下战报,懿安皇后问道:“老大人,这是怎么回事?”

    懿安皇后早前请教孙承宗时,孙承宗曾把对战事的预测说了,也就是认为陈海平最终的目标既然是和解,那江北一战的目的就是要震慑,既震慑那些抗拒和解的人,也震慑那些和解之心不坚决的人,所以这一战必然打的是又快又凶又狠。

    但现在,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懿安皇后很想认为是她高看了陈海平,但这么想心里又很虚,可又实在是看不懂这场战事,所以才又把孙承宗从长江边上请了过来。

    沉吟片刻,孙承宗问道:“皇后,依您看,陈海平的和解是真的,还是另有居心?”

    楞了一下,然后又想了想,懿安皇后道:“老大人,哀家以为这应该是真的。”

    [奉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