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八十二章 上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八十二章 上位 (第2/3页)

火箭弹。)

    《丹青》,讲述以松烟及油烟制墨及供作颜料用的银朱的制造技术。

    《曲蘖》,记述酒母、药用神曲及丹曲所用原料、配比、制造技术和产品用途。

    《珠玉》,记述南海采珠、新疆和田地区采玉,井下采宝石的方法和加工技术,兼及玛瑙、水晶和琉璃。

    这一顿饭,从中午一直吃到日薄西山。

    ------

    对皇太极的灭朝之战,陈海平一直极为关注,这方面的情报总是第一时间送过来。

    如果说藏传佛教让藏地原本该有的彪悍民风大大弱化。实际上,儒教也有这种效果。朝鲜以小中华自居,对儒家的那些规矩,他们讲究之大,之森严,比之他们的老师更要厉害的多。

    于是,高丽人与大隋、盛唐血战的故事便成为绝响,一遇外敌,每每都是被人摧枯拉朽。

    看着战报,陈海平不知不觉又神游九天之外。

    儒教的产生,毫无疑问是皇帝和那些士大夫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而炮制出来的。

    天下生灵兆万。而要想令极少数的人高高在上,永享富贵,那就必得令这兆万生灵俯帖耳,安坐顺民。

    对于一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以“温、良、恭、俭、让”教化万民无疑是极好的法子,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这件事尤其是如此。

    实际上,“温、良、恭、俭、让”之后还应有一个字,还应有一个“勇“字,这样才是完整的。

    如果一个人只有“温、良、恭、俭、让”,而无“勇”,那这个人的血性必定就被“温、良、恭、俭、让”给阉割掉了。

    “勇”,代表了一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但显然,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不需要什么公平和正义,所以,极力鼓吹“温、良、恭、俭、让”,便成为必然中的必然。

    没有了“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的每一个字都成了一把刀,它们一同阉割人的血性。

    陈海平总有一个感觉,觉得冥冥之中,或许真有那么一个神灵,在操纵着人类的展进程。

    在所有的人类文明中,华夏文明无疑是天之骄者,不仅是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更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至少有四千年独领风骚,而且沉沦之后,仍能重新跃上顶峰,领袖群伦。

    很显然,人类的历史表明,诞生、展、兴盛、灭亡,这才是一个文明该走的路径,但华夏文明无疑是个例外,且是唯一的例外。

    为什么?

    这个原因一定存在于已经生过的历史中。

    陈海平觉得,盛极而衰是中国人独有的智慧,而华夏文明之所以成为例外。原因就是华夏文明从未达到过她的极盛点。

    什么才是华夏文明的极盛点呢?

    在陈海平看来,那就是以汉唐时代中国人的骁勇和进取之心,加上宋明时代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遥遥领先的各种先进技术。

    只有这两者合一,才会成就华夏文明的极盛之态,而一旦这种极盛之态出现,那就是把整个世界踏在脚下想来也是很容易的。

    本来,正常而言,这种极盛之态是应该出现的,而之所以没有出现,本质上,就是因为儒教日渐兴盛之故。

    儒教,抹杀了中国人的进取之心,而只专注于自身。

    这无疑是极其不好的,但是,华夏文明也极可能是因此而保存了下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的例外。

    想想看,如果中国人也像罗马帝国一样,那这个没有在历史上出现的中华帝国将是罗马帝国所望尘莫及的,但,最终的崩溃也是必然的。

    如果是那样,华夏文明还会成为唯一的特例吗?

    没有人知道,至少陈海平不知道,但这足以令他心怀戒惧。所以,陈海平从不会去想,要不要也建立一个罗马帝国这样的问题。

    “大人,徐老大人来了。”陈海平正神游天外的时候,耳边传来了李芳云轻柔的禀报声。

    “老大人来了?”陈海平赶紧起身,向外走去。

    徐光启和宋应星坐在外间的客厅里,一见陈海平出来,他们赶紧站起身来,而宋应星更是偷偷注目打量这位传奇般的领政大人。

    没等徐光启说话,陈海平一看到宋应星,立刻问道:“老大人,这位先生是……”

    徐光启笑容满面地介绍道:“大人,这位是宋应星宋先生。”

    陈海平一听,心中大喜,因为这本就是他盼望出现的局面,出现像宋应星这样的人潮涌而来的局面。

    这时,徐光启介绍过后,宋应星上前一步,抱拳躬身道:“宋应星见过领政大人。”

    “宋先生,免礼,免礼,来,坐。”陈海平热情地道。

    三人落座,徐光启从袖筒里把那一卷《天工开物》拿了出来,递给了陈海平,道:“大人,这是宋先生的大作,老朽望尘莫及啊。”

    把书接在手里,陈海平翻看着,但心里却不由自主地想到,这要是拿到那一世去拍卖,不知得拍出怎样的天价?

    心中好笑,陈海平翻看了一会儿,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