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八十一章 奇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八十一章 奇人 (第2/3页)

娇告辞。”

    送孙娇回来,顾忠清见归庄还在生气。不由轻轻叹了口气。

    “忠清,那个女人来干什么?”归庄问道。

    “玄恭,孙小姐来是想延揽我入中国日报社。”顾忠清答道。

    归庄一听,眉头就皱了起来,问道:“忠清你答应她了?”

    摇了摇头,顾忠清道:“玄恭,我不会进入中国日报社,但我决定了,近日就要考太学。”

    轻轻哼了一声,归庄轻蔑地道:“听说那个什么社长可是正三品,看那个女人的年纪也不比我们大。怎会身居这么高的为之?我看八成是……”

    归庄刚说到这儿,顾忠清的眉头就皱了起来,不悦地道:“玄恭,不要说了。”

    顾忠清一生气,归庄也意识到自己过分了,这种话不该是他说的,随即闭口不言。

    气氛不好,两人俱都沉默不语。

    半晌,归庄长长叹了口气,神情黯然,淡淡地道:“忠清,人各有志,我也不拦你了。辩经大会之后,我就要回江南了。”

    顾忠清默然不语,神情同样黯然,他们是多好的朋友,但在这样的大时代,道不同,绝难为谋!

    -----

    徐光启是极大国宝,领政大人就别提有多看重这位徐老大人的健康了。

    这北京城谁都知道,尤其是在上流阶层。

    要是有哪个不开眼的、想要走徐光启的门子,去打扰这位老大人,那别说是让领政大人知道,就是让涉及的官员知道,那这位走门子的家伙也准定得倒大霉不可。

    所以,徐光启的周边极为清静,罕见有人来打扰他。

    现在徐光启很少参与政事了,除非极特殊的情况,他不是在科学院,就是呆在家里。

    徐光启在中南海有一处宅院,但已经很少去住了,所以几次想要推掉,但陈海平不准,说是徐光启在一天,那处宅院就是徐光启的。

    徐光启真正的家在城外,在城北,那是陈海平为了安置徐家一族特批的。

    那片土地足有千亩之多。水泽环绕,土地肥沃,是一座典型农庄式的园林。

    农庄式的园林起于江南,像这类的园林不仅风景如画,同时也是种稻麦,竹园、桑园、果园、菜园、藕塘齐备的田庄。

    陈海平动念建这个天大的园林之后,就定下了基调。这个天大的大园林就是天大的农庄式的园林,包含了无数的农庄式的小园林。

    实际上,陈海平这也是不得不然,因为这么大园林,只有这么做,才能做的下去,否则那就是真是劳民伤财了。

    陈海平定下的这个基调,徐光启全力支持,并亲自写信,从江南请来了一位园林大师。

    这位园林大师是江南吴县人,叫计成。计成很了不起,他写了一部园林史上的旷世之作《园冶》。

    计成一到,便被陈海平尊为大师,位同一品,是这个天大园林的总设计师。

    计成一步登天,哪想到自己这辈子还会有这等荣耀?于是立刻死心塌地,把全家人都接了过来。

    徐家的园林就是由计成亲自设计建造的,实际上,这类园林的造价并不高,因为多取天趣,随形地物,各种建筑也尽以实用简朴为原则,与江南豪门动辄穷数代所积建造的园林实有天壤之别。

    但是,不管江南的园林是多么精美,在这个朴拙简陋的大园林面前,都显得过于可笑了,因为这个天大的大园林最大限度地融合了天地之美,这是江南的那些园林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这千亩之地的产权都已归在徐光启的名下,徐光启百般推辞不得之后,立下遗嘱,并在政府相关机构备案,这块土地永远不得变卖,也不得分割继承,是徐氏一族共同的财富。

    这,便是名垂千古的徐园。

    今天,天气很好,在徐园西北角的一块稻田里,徐光启正在仔细观察着稻穗的长势。当太阳渐渐升起来之后,徐光启无奈地站起身来。现在不得不走了,要是再不走,家人就得把他给架走了。

    这是医嘱,不听不行。

    回到内院,徐光启刚把手洗过,正在这时,长孙徐尔爵走了过来。

    徐尔爵手里拿着一卷书册,到了近前,对徐光启道:“爷爷,请您看看这个。”

    如果有人要来拜会徐光启,那得经过徐尔爵的审查,徐尔爵同意了,这才行。

    徐光启接过书册,一看,见封页上有四个古朴厚重的隶书大字:天工开物。

    只是这四个字,徐光启就心中一动。拿着书,徐光启在院中的石桌旁坐下,然后把书翻开,仔细看了起来。

    这一看不要紧,徐光启登时就沉了进去。

    这一册书卷里有六篇文章,讲述的都是和农业有关的。

    第一篇是《乃粒》,主要论述稻、麦、黍、稷、粱、粟、麻、菽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以及生产工具,包括各种水利灌溉机械,并对以江西为代表的江南水稻栽培技术详加介绍。

    第二篇是《乃服》,主要论述包括养蚕、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