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七十八章 雕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七十八章 雕像 (第2/3页)

都在不停地哆嗦着。

    不远处,一个四十多岁的胖子一看徐光启的样子,立刻就跑了过去,扶住了徐光启。

    胖子姓王,叫王德仁,原本是太医院的太医。

    陈海平对徐光启、成基命这两位老人极为重视,给他们配备了专门的专家医疗小组,命令一天十二个时辰,一刻都不能离人,这个王德仁就是医疗小组的一员,今天他值班。

    好一会儿,老头子才平静下来。徐光启刚要上前,就见陈海平轻轻摆了摆手。徐光启轻叹一声,坐了下来,知道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

    雕像是徐光启,白苍髯,面容清癯,目光炯炯。徐光启手里拿着两本书,左手拿的是《几何原本》,右手拿的是《农政全书》。

    雕像的基座也雕刻着图案,东面是蕃薯藤,西面是水稻田。两者把徐光启簇拥着。

    揭幕仪式完毕,陈海平站到了讲台前,面对着众人。

    “诸位,立徐老大人的雕像在这儿,我不知道别人满不满意,但我知道徐老大人一定不满意,所以我才要一直瞒着,以致弄得神神秘秘。”陈海平高声道。

    “但我为什么又要立呢?”炯炯的目光扫视着众人,陈海平一字一句地道:“因为,如果徐老大人的像不立在这儿,那就没有人有资格立在这儿。”

    “我知道,诸位之中有很多人会不同意我的说法,这很正常,因为你们不了解徐老大人都做了什么。那么,徐老大人都做了些什么呢,让我可以如此推崇他老人家?”

    说到这儿,陈海平转回身,手指着雕像,高声道:“徐老大人此生最主要的功德都在这个雕像上!”

    说实话,众人之中还真没几个知道徐光启都做了那些了不起的事儿,有的即便知道徐光启做了什么,但也不大清楚徐光启做的事儿有多大的意义。

    众人都目不转睛地看着陈海平。

    “雕像基座雕刻的东西可能有人还不认识,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用手指着东面的蕃薯藤,陈海平道:“那叫番薯,也叫地瓜。”然后又指着水稻田,道:“这个认识的人能多些,是水稻,就是我们每天吃的大米。”

    “番薯是从外洋传过来的东西,是经过徐大人的研究推广才在大江南北广泛种植开来的。大家一定会问,这个番薯有什么了不得的呢?”顿了顿,陈海平沉声道:“这个番薯是极其了不得的,就凭这个,徐大人就是泽及苍生的万家生佛,功德无量!”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我的老家山西有这样一句话,说番薯是穷人的粮食。这句话也对,但不全对。我认为还要加上一句,那就是番薯是救穷人命的粮食。”

    “番薯是极容易种植的。就是在极为贫瘠的土地上也能旺盛地生长,也能得到很高的产量。我就亲自种过,在不能种植其他作物的土地上种过,我种植的结果是每亩的产量至少有一千两百斤,而高产的则能达到两千多斤。”

    “而且,番薯还容易储藏,放一年绝对没问题。在丰收之年,番薯就是再怎么地,也不是一种作物,但大家想想,如果生了大饥荒,那这番薯能救多少老百姓的命?”

    “诸位,我不敢说我身后的事儿,但我敢说,只要我活着一天,在我们统辖的土地上,那就不会有一个人挨饿,而我之所以敢说这句话,就是因为这个番薯!”

    这当然是惊天动地的大功德,但在场的人大都都没什么感觉,因为对他们而言,挨饿,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和他们无关。

    一眼扫过,众人的表情尽收眼底,陈海平心里轻轻叹了口气。

    儒家文明真是一个怪胎中的怪胎,缺陷似乎数不胜数,而且还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让人无可辩驳。比如,儒家社会的根基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社会,而这种结构的社会的一个极大弊病是对家族以外的人漠不关心。

    眼前,众人的表现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那一世,批判儒家文明的声音简直是山呼海啸,有些人对儒家文明的厌恶已经不是极端可以形容的了,他们因为对儒家文明的厌恶以致开始唾弃自己的民族。

    陈海平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那一世有一位很出名的学者,曾经放下了这样的惊世豪言:“西化与中国制度的区别就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没有和稀泥和调和的余地”。

    “只有西化,人性才能充分挥,所以我很讨厌民族性这个词。”

    “中国社会正处在历史的农业文明阶段,必须补课。中国就要被殖民三百年才可以实现真正的历史变革。香港一百年殖民变成今天这样,三百年够不够我还有怀疑。但历史不会再给中国人这样的机会了,殖民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无所谓爱国、叛国,你要说我叛国,我就叛国,就承认自己是挖祖坟的孝子孙,且以此为荣。”

    “中国人压根儿就不会说真话。”

    ……

    每每看到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