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四十八章 逼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四十八章 逼人 (第3/3页)

这个路子是对的,但可惜失败了。现宝钞失败之后,朝廷对这个干系国家命脉的事儿干脆就撒手不管了。”

    眉头轻轻皱起,懿安皇后问道:“孙大人说的是开中法?”

    难怪,懿安皇后真是太聪明了,孙传庭赞许地点了点头,道:“施行开中法,朝廷把解决货币短缺的问题全都委之于商人,让商人们来组织市场、组织社会,而国家则从中全盘退出。商人的本性唯利是图,他们是不会管国家如何如何的,所以一旦需要国家动员起来抵御国难的时候,情形可想而知。”

    不是可想而知,而是事实就摆在眼前。当日施行开中法,有人得意洋洋地说开中法是“不扰中国之民,而得外邦之助”的妙方。懿安皇后轻轻地闭上了眼睛。

    半晌,懿安皇后方才睁开眼睛。

    见懿安皇后睁开眼睛,孙传庭又道:“皇后,您可知万历年间,张居正张大人为什么施行一条鞭的税法?”

    想了想,懿安皇后摇了摇头,道:“哀家不知。”

    孙传庭道:“张大人推行一条鞭法正如张大人自己所言是‘势所必然,势所必行’,但实际上,一条鞭进一步削弱了朝廷对国家的控制能力,也就使得国家的动员能力又被大大地削弱了。”

    低头想了想,没想明白,懿安皇后问道:“孙大人,这是何道理?”

    孙传庭道:“皇后,随着经济的展、贸易的扩大,导致市场不断扩大,而这就使得货币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而与此同时,商人私自进口白银和窖藏白银的现象也愈地严重。这样一来,对这些掌握大量白银的商人们而言,他们最大的利益便是把白银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并推行到全国。”

    虽然以前从没有想过这方面的问题,但懿安皇后一听也就明白了,一条鞭法要求用白银支付赋税,那其实质当然就是把白银确立为国家的法定货币,但问题是,白银并不是控制在国家手里,而是控制在商人,甚至是外邦手里。

    而这也就可想而知,一旦国家将货币的来源、甚至财政的主要来源委之于商人和外邦,那么生产者的利益就受到了巨大的损害,国家控制货币和经济的能力终将荡然无存,社会的整合能力则必然下降。

    这个一条鞭法严重损害整个国家的利益,而独厚沿海那些掌握大量白银的商人,但又确实是不得不然,懿安皇后的心情愈地沉重。

    默然半晌,懿安皇后问道:“孙大人,不知这和你们现在做的事有何关系?”

    孙传庭道:“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在于行纸币,但要想纸币行成功,这就是必须要做的事儿。”

    到了这一刻,懿安皇后已经明白,孙传庭能跟她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陈海平一定都已经跟孙传庭交代清楚了,或者说孙传庭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所以她也就没必要耍任何手段,出乎本心最好。

    懿安皇后动容,问道:“为什么?”

    孙传庭道:“所谓货币,实质上就是一个信用的问题,当初宝钞之所以行失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朝廷不知道该行多少宝钞。皇后,行纸币,多了和少了都不行。多了,就会造成信用的问题,而信用的问题一旦形成,那就完了,但少了,就又出现了货币短缺的问题,也就失去了行纸币的意义。”

    “孙大人,那怎么才能知道该行多少呢?”这是最要命的问题,但也是她从未想过的问题,懿安皇后的心都紧张的不由怦怦地跳了起来。

    孙传庭道:“皇后,道理其实很简单,一个国家就跟一个家庭类似,量入为出而已。”

    稍一思索,懿安皇后便明白了。道理确实简单,但难易程度又何止差了千万里!忽然,懿安皇后抬起头,吃惊地看着孙传庭道:“你们是要……”

    懿安皇后说不下去了,孙传庭接着道:“对,皇后,货币要想行成功,必须要有准确的财政统计,知道家底到底有多少,才可以预计下一年应该支出多少,然后就可以确定行纸币的具体数额。”

    过往的历朝历代,管治广大的农村的不是朝廷,不是官府,而是以乡绅和吏为代表的宗族,朝廷真正能管到的实际上仅仅到县这一层级而已。

    在这种结构之下,乡绅和吏这一层瞒上欺下就是必然的,所以,实际上,朝廷对广大农村的情况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而这自然就无法知道自己的家底到底有多少。

    懿安皇后的心直直地沉了下去,陈海平在这方面的雄心不仅仅关乎行纸币的问题,更严重的还是关乎国家的动员能力。

    仅此一点,便高下立判。

    良久,看着孙传庭,懿安皇后问道:“孙大人,这些话是领政大人让您说的吗?”

    孙传庭点了点头,随即又微微苦笑一下,道:“皇后,这些我不说,您也很快就会知道的。”

    懿安皇后愕然,但随即就明白了孙传庭的意思,显然,陈海平会把这些大道理公之于众,让天下人都晓得。

    已经顾不得恨了,懿安皇后满心苦涩。

    送走孙传庭之后,懿安皇后一个人呆呆地坐着,她清楚陈海平对她施展的是彻彻底底的阳谋。

    陈海平的雄心前无古人,可能也后无来者,但统一天下容易,陈海平真要实现自己的雄心却是千难万难,所以陈海平才没有急于统一天下,也就给了她施展抱负的机会。

    以陈海平掌握的财力和人力,在这三省之地确乎可以为所欲为,但放之天下却远远不够。所以,陈海平没有立刻统一天下,而是想缓缓图之。

    陈海平确实是个做大事的人,不急不躁,稳扎稳打,但自己的出现对陈海平绝对是个意外。

    陈海平想做圣人,而她就是想要破了陈海平的圣人梦,但没曾想,自己这个意外做的越好,可能越有利于成就陈海平的圣人梦。

    现在,陈海平是在逼着她跟着学。不跟着学,立刻就死,但跟着学,这却正是陈海平最想做的事儿,她实际上是在帮陈海平出工出力做事。

    将来,要想赢得胜利,就必须把天下统一在自己的手中,但可能吗?何况,眼前就是一道生死关:行纸币。

    行纸币是必须的,如果不行纸币,那就等于陈海平始终把钢刀悬在自己的头顶,但行,而且要成功,即便陈海平不在暗中捣乱,那面对的困难……

    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乡村的士绅和吏,一个就是各地的大商人。因为陈海平现在正做的事情,以及还要把这些都公诸天下,那凡是涉及到的人都会睁大眼睛看着她。

    相对而言,那些既得利益的大商人还好办,她还有办法对付,但对这些盘踞在乡村的士绅,懿安皇后清楚,她是动不了的。

    显然,他们要像陈海平这样,彻底打破农村的宗族社会根本是不现实的,但形势逼人,陈海平造的势逼得她又要必须想办法把朝廷的触角直接深入到乡村中去。

    该怎么办呢?

    [奉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