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四十一章 火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四十一章 火器 (第2/3页)

前途了,所以那些东西最多只能当作副业。

    现在好了,既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又有极其极其光明的前途,孙元化自然是极为开心。何况,在孙元化心里,第二任科学院院长他孙元化当仁不让,因为在老师徐光启之后,放眼整个国家,他孙某人敢说一句:舍我其谁!

    在火器局局长这个位置上,孙元化干的极为舒心,每过一天,他这心就会跟着踏实一分,每一天他都能切实感到陈海平对他和对火器局的重视。

    崇祯也非常重视西洋传过来的这些知识,但和陈海平没法比,而最没法比的是崇祯就是有个心也往往没这个力,但陈海平不然,陈海平的心和力是高度统一的。在这一点上,孙元化感受最深最直接的就是钱,陈海平给火器局的钱是没有限额的,只要他认为需要就可以用。

    这是公事,在私事上,孙元化也同样满意极了,当他得知自己的名字竟然和师傅徐光启以及孙传庭、成基命、鹿继善、陈奇瑜等人一样上了那张股东名单之后,差点没激动的晕过去。

    此外,三个儿子孙和鼎、孙和斗、孙和京也都在新政权下各得其所,如鱼得水,孙元化看着,自然也是喜在心头。

    狂喜的余韵还没有过去,好事就又来了,陈海平要带他到天津,而这,也就意味着他得到了陈海平最后的认可。

    火器局和天津的火器匠造衙门是两个独立的部门,孙元化丝毫也不知道火器匠造衙门的事儿,而陈海平此次带他到天津,也就意味着要把火器匠造衙门划归给火器局管辖。

    这是一个坎,他终于迈过去了。

    ――――――

    五月二十一日,下午未时左右。

    天津的知府衙里,孙又明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坐立难安。

    孙又明是训练营的老人,家住在孙家窝棚。孙家窝棚离训练营不远,只有二十五里。

    知府衙里的这口热锅上,蚂蚁不是一只,而是两个,另外一位是原训练营的大铁匠吴燕松。他们都是一个模样,都脸孔涨红,眼睛晶亮,都很激动,也都坐不住。

    孙又明和吴燕松两人都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激动,更是因为他们不能出城去迎接,憋的。

    这又是陈海平立的规矩之一。

    陈海平明文规定,不论他到什么地方,如果不是有非常特别的原因,任何人都不许出来迎接,至于搞个什么欢迎仪式,那就更是想都不要想。

    谁都明白,陈海平这是要破除官场送往迎来的习惯。想想看,陈海平这样,下面还有哪一个官员敢像以前那样?但说实话,这也真是够折磨人的。

    “大人,您说的那队人马到了。”申时刚过,有人进来躬身禀报。

    孙又明可算是松了口气,他不敢把人派出城去,看看陈海平到什么地方了。这要是让陈海平知道了,他就得吃不了兜着走,所以他只敢把人派到东城头上去看着。

    “孙大人,我们去大门口等着吧。”吴燕松的年纪要比孙又明大的多,但他更沉不住气。

    这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孙又明从善如流,立刻就和吴燕松向大门快步走去。

    两人在门洞里来回踱了一会儿步,忽然,一阵杂沓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他们再也忍不住,同时冲出了大门。

    陈海平到了,跟着陈海平的只有三十几个护卫,其他的近卫军都去城北的军营驻扎了。

    “领政大人!”不能跪倒磕头,孙又明和吴燕松同时一躬到地,但吴燕松却眼圈红,语带哽咽。

    伸出双手把吴燕松扶起来,陈海平也很是感慨,吴燕松勾起了他对那一世的记忆。吴燕松原本就是一个靠手艺吃饭的铁匠,没别的本事。吴燕松对他的感情,就跟那一世无数像吴燕松这样的普通人对伟人的感情一样。

    谁都知道,陈海平不喜奢华,所以晚宴很简单,更没有什么多余的人,只有孙元化、吴燕松和孙又明三人作陪。

    歇息一晚,第二天一早,陈海平带着孙元化去了火器匠造场。

    孙元化在辽东军中多年,又是火器方面的专家,所以他曾多次过来天津的火器匠造衙门。火器匠造衙门原本在城西,这个孙元化绝不会记错,但吴燕松却把他们领出城去了。

    从北城出去,走了不一会儿,孙元化就觉出不同来了,是路不同,路上的车辙很浅。如果不留神,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了,但实际上,现在他们走的这条路要比其他的路坚实多了。

    平畴如野,一望无际,现在已是暮春时节,大地一片葱绿。

    一路上,除了地里的农夫,他们没有遇到什么人。出城将近二十里,他们进了一个看上去极为规整的田庄。

    孙元化久在军旅,虽然没有真的看到什么,但他感觉的出来,这一路上戒备森严,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看来任何一个外人没有经过允许,想要靠近田庄那都是不可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