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拉拢 (第3/3页)
畴现在不怕,一点都不怕,他有把握杨嗣昌绝不敢坏他的事,拖他的后腿。
杨嗣昌是聪明人,他应该知道懿安皇后不是轻易就能让人糊弄的,所以杨嗣昌非但不敢坏他的事,拖他的后腿,反而会尽心尽力地去做事。
道理一样,机会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会再有,这个他明白,想必杨嗣昌也明白。而且,正因为杨嗣昌小肚鸡肠,恩仇心极重,这个位置就更适合杨嗣昌,因为杨嗣昌和他一样,都是心狠手辣又很有办法的人。
何况,杨嗣昌不是他,他洪承畴手中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但杨嗣昌没有,河南道的重要职位都是由他一手定的,所以杨嗣昌还得想法克服这个夹板气,把他的能力充分表现出来。
洪承畴交代给杨嗣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没收藩王的土地,然后募兵屯垦。
在河南,有封藩在开封府的周端王朱肃溱、封藩在南阳府的唐端王朱硕熿、封藩在怀庆府的郑恭王朱厚烷、封藩在汝宁府的崇端王朱翊爵、封藩在卫辉府的潞简王朱翊镠和封藩在河南府的福恭王朱常洵。
就是这六家藩王,占据的土地极广,几达河南土地的一半,而且还多是肥沃的良田,如果把这些土地全都收归国有,募兵屯垦,那力量将是极其庞大的。这也是洪承畴如此渴望建功立业的信心之所在,而这个小人当然要由杨嗣昌这个小人来做。
洪承畴处理事情明快之极,原则只有一个,要想继续当官,那就好好干,要在既有的基础上把事情办好,以前那种推诿扯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勾当都先暂时放放。
仅在洛阳呆了三天,四月十八日,洪承畴就动身向陕西的西安府赶去。
―――――
陈海平是四月十七日到的解州。
由于解州毗邻河南和陕西,与河南府的陕州、灵宝、弘农卫最多也不过两百里的距离,又是盐池重地,所以这里驻有重兵:一个乙种兵吕和两个丙种兵旅,他们都属于上党师,都是原先的铁匠兵。
一路上,相比刚刚离开北京时,陈海平已经冷静多了。到了解州之后,陈海平并未急于行动,他只是把申喜仁召到了解州。
申喜仁干的不错,当流寇当的有声有色,在三十六营当中也是有字号的,实力能进入前十名。
按照陈海平的指示,申喜仁这几年一直活跃在延安府靠近山西一侧的延川、延长和宜川一带。
这么安排既是为了打造一个以后进入陕西的前哨,也是为了防止意外。陈海平自然不担心大明朝的军队会突入山西,但不能不防备这些流寇,他们可不会管他陈海平是何方神圣。
陈海平没有大动作,因为现在的懿安皇后不是那个志大才疏的崇祯皇帝,以懿安皇后最近的表现来看,陕西的事儿也肯定不会循着以前的老路走。
四月二十五日,综合各方面的情报,陈海平终于得出了的结论,而这个结论是他最担心出现的,但还是出现了,懿安皇后就是懿安皇后。
现在陈海平很后悔,但他不是后悔放懿安皇后和太子去南京,如果事情从头来过,他还是会这么做。因为,他最根本的使命是改造这个国家,改造这个民族,而不是为了一己的痛快去海上耀武扬威,或是把什么俄罗斯给灭了。
实际上,如果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正是因为懿安皇后的出色表现,才使得他改造这个国家,改造这个民族的根本目的进展的更深入了。
陈海平后悔是没有看一看懿安皇后长的什么样,要是早知到懿安皇后这么了不起,那他一定会去撩拨一下这位大皇后,弄点暧昧出来,但可惜,他竟然连懿安皇后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现在,陈海平感觉世间最有趣的事儿就是把懿安皇后按在腿上,扒去衣服,打几下懿安皇后的屁股。
要是如此,那真是此乐何及了,但可惜,这么好的愿望怕是这辈子都不可能实现了。
就是这番顿悟才让陈海平彻底平静下来,他尽到自己的责任就好,至于能做到什么地步,那就要看天意如何了。
顿悟是一回事,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国家一统最好还是在自己的手上实现为好。
有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些人在,陕西是不会太平的,而等到这些人羽翼丰满之后,还是会成为懿安皇后的心腹大患的。
现在没必要插手,物竞天择,看看到底谁才是陕西最后的王者?陈海平传下令去,令申喜仁继续控制延川、延长和宜川一带,如果流民大军不是因为官军而陷入危险的境地,那就坐山观虎斗,先看着,待局势明朗之后再说。
四月二十八日,陈海平启程,率军回师北京。
原本是要去归化看看的,但没时间了,袁崇焕和那位布木布泰公主的婚期定在了五月二十八,要想参加,那就必须往回赶了。
五月十三日,陈海平回到了京城。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