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奇谋 (第2/3页)
幸我朝有皇后振衰起弊,重亮天宇,而北贼则必然心生戒惧,再也不敢小视我大明。”
懿安皇后的神态依旧,但心却重有千钧,洪承畴说中了她心头最为忧虑的事情。陈海平当日签订那份《北京协议》,根子就在于认为大明朝就是在等死而已。如果陈海平要是能够预料到今天的局面,那懿安皇后相信,是绝对不会有这份《北京协议》的。
现在看来,陈海平撕毁《北京协议》,悍然出兵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陈海平的力量虽然强大,但要统一天下还远远不够。如果陈海平出兵,横扫大江南北都是有可能的,但要稳定局势那则是妄想,何况陈海平身后还有袁崇焕,还有皇太极,还有蒙古人。
在目前的局势下,警觉之后,陈海平可能出击的方向唯一的就是陕西,借助陕西的流民暴*拖住她。
该怎么办?或者说该如何取舍?对这个问题,孙承宗都没有答案。孙承宗曾要求督师三边,但被她拒绝了,既定的步骤不能乱。
这个洪承畴会不会有什么办法?
懿安皇后虽然还不到喜怒不形于色的境地,但在没有表明态度之前,外人也不容易看出她内心的想法。现在,竟然在懿安皇后眼中看到了欣赏鼓励之色,洪承畴精神大振,他继续道:“臣以为,逆贼心生戒惧之后,必然就要有所动作,但由于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逆贼撕毁协议,出兵犯我疆土,近期的可能性不大。”
这时,懿安皇后问道:“洪大人的意思是他们会介入朝廷陕西剿匪?”
洪承畴沉声道:“皇后,这是必然的,逆贼定然不会容我们剿灭贼匪。”
怎么应对这个局面,懿安皇后不知想过了多少遍,现在看来洪承畴似乎和她想到一块去了。这件事儿太过重大,朝堂上人多嘴杂,沉吟了一下,懿安皇后道:“此事关乎国运,诸位大人回去都好好想想,此事改日再议。”
懿安皇后突然叫停,洪承畴心头狂喜,但杨鹤的脸色就不怎么好了。
“皇后,臣有本奏。”这时,温体仁出班,躬身奏道。
“何事,温大人?”看着温体仁,懿安皇后平静地问道。
温体仁道:“皇后,臣以为朝廷当为前辽东督师袁崇焕昭雪冤狱。”
这老家伙是不是疯了?当初给袁崇焕定罪,温体仁是蹦达的最欢的人之一,今天这是怎么了?很多人都惊异地看着温体仁。
“袁崇焕死有余辜,何来冤狱之说?”没等懿安皇后说话,文震孟第一个跳了出来,指着温体仁的鼻子质问道。
辩驳这个问题毫无意义,温体仁默然不语。
温体仁不说话,懿安皇后也不说话,她清楚文震孟等人的立场。文震孟认为,仅擅杀毛文龙一事,袁崇焕欺君罔上,就罪在不赦,至于其他的,都是小事,不足挂齿。
文震孟这些人虽然迂腐,但站在皇家的角度,自然是希望文震孟这样迂腐的人越多越好,要不是情势太过危及,懿安皇后定会对文震孟大力嘉奖。
见温体仁不说话,文震孟愈地愤怒,他嘲讽地又质问道:“当日给袁崇焕定罪,不是温大人一力主张的吗?”
不能不说话了,温体仁不温不火地道:“当日给袁崇焕定罪没错,今日给袁崇焕平反冤狱同样也没错。”
文震孟当然明白温体仁这话的意思,但越是明白,就越是咽不下这口气,他对温体仁怒目而视。
不再理会文震孟,温体仁又转身对懿安皇后躬身道:“皇后,臣闻袁崇焕五月份要娶一位蒙古公主,不知是不是确有其事?”
沉默半晌,懿安皇后向文震孟看去,淡淡地道:“哀家知道文大人的心情,但要是不想再有这种事生,那文大人就要把份内的事情做好。”
懿安皇后的语声越是平淡,就越是能让人感到其中蕴藏的愤怒,文震孟也感觉到了,他咬着牙道:“皇后放心,臣不会让朝廷少收一粒米。”
文震孟和温体仁退回班列后,懿安皇后向钱龙锡看去,道:“钱大人。”
钱龙锡出班,躬身道:“臣在。”
懿安皇后道:“钱大人,你和内阁商量一下,为袁崇焕昭雪冤狱,并派出贺婚使代哀家赴辽东致贺。”
“臣遵旨。”钱龙锡躬身应道。
―――――――
下午,申时,懿安皇后在武英殿再度召见杨鹤和洪承畴。这一次,在场的官员少了很多,只有钱龙锡等六位阁臣、兵部尚书侯恂以及参议司的人。
参议司的人现在不是九位了,前几天,张采和陈贞慧随秦良玉入川了。
一上来,懿安皇后就直截了当地问道:“洪大人对陕西有什么想法可畅所欲言,哀家洗耳恭听。”
洪承畴也不客气,躬身道:“皇后,若我继续此前的剿抚策略,北贼只需领数千铁骑扮作乱匪,窥视出击,就能确保乱匪的声势日壮,进而进逼四川、河南、南直隶和湖广等地。如此,北贼不费多少兵马钱粮,就能把我们拖个半死,打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