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一十四章 斗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一十四章 斗争 (第2/3页)

办行库,尽管他们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巨大优势,那竞争也必定是空前的激烈。

    影响陈海平,把开放的时间尽可能地延后,这种事想都不要想。所以打铁还得靠自身硬,最终还得靠自身的本领,而这自身的本领最硬最硬的就是有充足的人才。

    这些股东们都是真正的大商人,做的都是大生意,都不是小鼻子小眼睛的人,尤其是这些年跟着陈海平,他们的眼界又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他们都清楚的很,行库不仅是最赚钱的行业,而且还将是最有权力的行业,他们现在的作为将决定他们子孙的未来。

    这个行业既然如此诱人,那他们能看出来,别人也同样,而且陈海平显然也不会让他们一家独大,将来不仅会把这个行业开放,而且对他们施以种种限制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行库成功是必然的,所以,如何确保他们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以及在陈海平对他们施以种种限制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正他们的优势将是他们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

    他们都已经将这个行业研究透了,他们都意识到“先入”将是他们一个最大的优势之一,而且还是他们最有条件挥的优势。

    挥“先入”的优势,最好的法子就是尽可能多地开设网点。这样做,成本虽然要增加很大,但为将来计,还是极为必要的。

    网点多有两个好处。

    一个是提高了入门的标准,对今后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而言,要想和他们竞争,那就必然要跟着他们学,所以风险就会大增。

    第二个好处是这么做更能确保行库的成功。

    经营行库,存储是一个关键,而核对账单是极为繁琐的。这要是大额的还可以,如果小额的存储都这么做,那是不现实的。所以,增加网点,让伙计记住每一个客户的详细情况就是一个最稳妥的解决办法。

    显然,要是这样的话,那对伙计的能力要求是极高的,而且这些有能力的伙计需要的不是几十个几百个,而可能是几千个。

    这样大数量的人才天不生,地不长,只能由他们自己培养。

    行库开业的第二天,董事会做出的第一个决议就是要招人,大规模地招人,在每一个县城都以优厚的待遇招收十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少男少女。

    ――――――

    云谲波诡,用这四个字形容南京城目前的形势那是再合适也不过。

    第一次朝会,内阁辅的人事案没能落实;其后,又开了两次朝会,还是没能落实下来。

    这个展是周皇后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但她并没有知难而退。周皇后的性子也是很执拗的,这是她第一次行使权力,绝不能开这个先例。

    周皇后也很聪明,她来了个曲线救国,暂时把内阁辅的人事案放下,打算先按父亲提供的名单把不重要的官员确定下来,然后再以这些官员来推动周延儒成为内阁辅。

    周皇后的想法不可谓不好,但可惜,她却不知道这是个多大的马蜂窝,这个马蜂窝可比什么内阁辅大了不止千百倍。

    内阁辅的官虽大,但涉及的不过就是那几个人,但其他的官儿却涉及的是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

    内定的名单一出来,可了不得了,这个大马蜂窝立刻就炸开了。

    大明朝是一朝两都,北京是都城,南京是留都。南京这个留都像北京一样,也有六部和其他相应的衙门口。而且,南京的这些衙门并不是虚的,它们实际肩负着管理江南各省的大任。

    现在,北京成别人的了,大明国也就得从一朝两都变成一朝一都,而这也就意味着大约得有一半的官儿要下岗。

    北方来的京官自然是正统,而且走嘉定伯门子的也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这些人。但南京的官儿当然也不是善茬,他们是地头蛇,而且这还是集团力量的对撞。所以,也就可想而知,这事儿得有多难办。

    况且,难的还不只是这个。

    从北边来的官员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京官,一部分是地方官。按正理来说,地方官比不了京官,京官自然得优先安排,可就因为这个正理,给嘉定伯送银子的又以这些地方官居多。

    所以,也就更可想而知,当周皇后的名单出来后,激烈反对不只是南京本地的官儿,还有很多重量级的京官。

    毫不意外地,以礼单定名单的丑闻迅酵,甚至有的官儿指着鼻子质问周皇后;至于含沙射影、冷嘲热讽,那就更是家常菜,稀松平常。

    而就是这些,对周皇后都还好说,最让她受不了的是这些官儿吵架。一遇到顶牛的时候,这些官儿就开始炒,从早吵到晚。

    周皇后终于明白了丈夫以前为什么那么烦,现在她算是亲身体会到了。但比起丈夫,她的处境还远远不如。丈夫以前起码还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而她呢,什么也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