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一十三章 货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一十三章 货币 (第3/3页)

我们现在用的这些银子大都是从那儿来的,它们的绝大部分是从东瀛,还有从极远极远的地方来的。”

    说着,陈海平拿出一小锭银子放在了桌面上,然后指着银锭道:“这个东西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用,但我们却要用大量我们辛苦生产出来的生丝、茶叶、瓷器和其他许许多多的东西来换这些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用的银子。”

    “诸位,如果银子是不能替代的,那我说的就都是废话,但不是,所以实际上,我们是在流血,是用我们辛苦生产出来的东西做善事,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是在用我们的血汗滋养我们的敌人。”

    “用白银作为货币,我刚才说的还不是对我们最大的危害。用白银作为货币,对我们最大的危害是这种东西不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一旦外来的白银输入减少,那我们就会因为货币不够而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所以,行纸币取代白银,势在必行。”

    众人无不耸然动容,他们何尝从这个角度想过白银的问题。

    陈海平继续道:“大家想过没有,白银为什么会成为主币,成为我们每日里不可缺少的东西?”

    包括徐光启在内,所有人都变成了小学生,苦苦思索着。

    汉唐之时,货币为铜钱,宋朝之时,白银方才渐渐成为货币。在明朝初年,虽然民间流通白银,但白银并不是合法的货币,朝廷甚至一度禁止用金银交易。但是,尽管朝廷有明确禁令,白银在民间的使用却并未停止,反而随着市场贸易的活跃而渐成大潮。又随着宝钞行的越来越失败,白银在民间就愈地流行起来。

    但尽管如此,白银作为主币地位的真正确立还是在张居正施行一条鞭法的改革之后。

    一条鞭法和白银的主币地位息息相关。

    一条鞭法不是张居正的创,而是嘉靖年间,浙江巡按庞尚鹏。

    基于浙江沿海商人大量拥有进口白银的实际情况,庞尚鹏次奏请实行一条鞭法。此法的核心是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而非人头多少征粮食租税,并将土地税收折合为银;同时在徭役方面,如果城市工商要免除徭役,亦可以交银以由官方募人替代,至于贡物方面,亦皆折合为银征收。租、役、贡都折合为银征收,这就是一条鞭。

    按土地多少而非人头征租,这显然是不利于大地主,而有利于城市工商业者,他们手中拥有大量白银,东南沿海,特别是浙江、福建民间进口白银最多,所以大商人和这些地区的城市工商业者是拥护一条鞭法作为税收的主体,但由于各个地区土地收入不同,内6地区的白银又很缺乏,加上这个政策默认商人、特别是沿海地区商人的走私活动,所以反对它的声音也一直很高,故此法一直没有在全国范围内真正实行。

    直到万历年间,张居正当国,下制申饬全国通行,全民以交纳白银而免除赋役的一条鞭法,这种赋役折银的做法,才最终确立下来,而随着一条鞭法的确立,白银的主币地位就跟着确立。

    这些众人都清楚,但还是想不明白,陈海平这么问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诸位都是饱学之士,应该知道货币短缺的问题在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朱元璋不愧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想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行了宝钞,但可惜,他没能成功。”

    轻轻叹了口气,陈海平道:“不知大家想过没有,明朝为什么施行开中法?”

    这个徐光启知道,他道:“是因为银两短缺。”

    陈海平道:“是的,就是因为银两短缺。国家无银,银子都在大地主大商人手中,所以明朝朝廷就让商人组织市场,组织社会,而国家则从中全盘退出。这确实是省事,也不扰民,但却把国家命脉交到了商人手中,从而使得国家的组织动员能力急剧下降,以致面对区区不过二十万人的建州女真都束手无策。”

    陈海平这话有指着秃子骂和尚的嫌疑,但人人都当没有听出来。

    “货币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朱元璋又给后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宝钞之后竟然声息全无,不仅任凭白银成为主币,更借助开中法解决银两短缺的问题而让国家的组织动员能力近乎陷于瘫痪。”顿了顿,又道:“最终成了这个结果,我认为因素内外都有。在外,是这个时期恰好有大量的白银流入,暂时解决了货币短缺的问题,而在内,皇帝和士大夫同样罪责难逃。”

    说到这儿,陈海平的声音多少有些愤然,他道:“皇帝就不去说他了,最可恶的是这些官僚士大夫,他们每每以道学自命,就如同一群固执的僧侣,每日所思之事尽是要以繁芜的礼法将皇帝束缚起来,但却耻于言利,而任国事废弛。”

    这更是指着秃子骂和尚,但那几位和尚却都充耳不闻,他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当中,陈海平的这些话给他们的触动实在是太大了。

    [奉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