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法场 (第3/3页)
马祥麟没动。向彩道:“大哥。没事的您放心。”
“还不快走!”
母亲发怒。马祥麟低声道:“妹子。拜托你了。”
向彩英道:“大哥放心。”
马祥麟又怎么放心
但不走又没有办法。一跺脚。马祥麟转身就走。
陈海平道:“大将军。让彩英陪再给您调五女兵。”
调五百女兵。当然不是为了控制她。而是不让男兵入宫。直到这一刻。秦良玉的脸色微好了点。
秦良玉和向彩英朝午门走去。这时。王仲然正好从午门里走。到了陈海平身边。王仲然声道:“少爷。好了。”
陈海平微微点了点头。神色很是怅然。崇祯是不的不死但他却连见崇祯一面的勇气都没有。
正如预料的一样。取京城之战毫无悬念。但真正重要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太监们都傻了。到在都还没缓神来。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看到秦良玉进来他们既不敢上前。不敢跑。都呆呆的在那儿。一动不动。
崇祯停尸在大殿中央。一领竹席。一匹白绸。
尸身旁。王承恩跟傻了似的跌坐着。呆呆的。一动不动。
不待秦良玉吩咐。向彩英把白绸揭去然后立在一旁。
秦良玉落泪了。她跪在崇祯的尸前。泪如雨下。
“学就西川八阵图。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1脂。凯歌马上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帚作弧。一派欢声动的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这是三个月前。崇祯皇帝专门写给她的诗篇。这是何等的殊荣!但这一刻……
“执干戈以卫社稷”。这是秦良玉毕生为之奋斗的信念。就是在丈夫被监税太监丘乘云诬陷入狱。被活活折磨致死。这个信念也没有过丝毫动摇。依旧为大明朝死忘生。征战四方。但现在。她却什么也做不了。
向彩英以为干娘不定的在这儿跪多久呢。但没想到。不到半个时辰。秦良玉磕了三个头就站起身来。然后转身向殿外走去。
这时。宫外的军兵都已换成了女兵。
9;宫是皇后居住的方。秦良玉去过。
到了坤宁宫。周皇后一见秦良玉。那真如见了亲人一般。
出事了。但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虽然没人闯进来。但宫里的人也出不去。外面都被封锁了。
秦良玉是女将军。自然和其他将军不同。崇祯的后皇妃对秦良玉都非常感兴趣。也都很有好感。她们经常召秦良玉入宫闲谈。所以和秦良玉非常熟悉。
“秦将军。发生了什么事?”一见秦良玉。周皇后也顾不的礼仪了。她一把抓住秦良玉手。急切的问道。
“皇后。陛下。陛下天了。”这没什么好瞒的。秦良玉有些哽咽的道。
轻轻“啊”了一声。周皇后立时厥过去。被秦良玉一把抱住。这才没有摔倒在的上。
让宫女把周皇后接去。秦良玉对向彩英吩咐道:“你去把其他几位皇都接这儿来。还懿安皇后。”
安皇后是天启帝的正宫皇后。在崇祯登基之时起了很大的作用。崇祯登基后。封这位大嫂为懿安皇后。
安皇后虽是前朝皇后。但实际上还很年轻。不过才二十五岁而已。
这位懿安皇后可不是平常人。极聪慧。又极勇敢。魏忠贤倒霉就倒在这位懿安皇后身上了。可以说要不是这位安皇的坚持。崇祯能不能成为皇帝那可真的两说了。
魏忠贤和客氏横行之时
跟这二位对着干的就是这位懿安皇后。
安皇后姓张名嫣。天启二年作为河南选送的后妃人选。张嫣来到了京城。进了皇宫。受到了皇帝的召见。并给天启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客氏和魏忠打的火热太监事业蒸蒸日。天启帝对这位美艳的乳母那是言听计。但在张嫣这儿却出了意外。
张嫣极美丽。也极聪慧。极天启帝的喜爱。天启帝第一次违背了乳母的意愿。不管客氏如何反对。他最终将张嫣册封为了皇后。
被封为皇后的张嫣自然成了客氏的眼中钉。肉中刺。
在天启的一生。他纵容客氏和魏忠贤为所欲为但就是两个人。他们不能动。这两个人一个是弟弟朱由检。一个就是后张嫣。
虽然不能动嫣本人。但客氏和忠贤也决不容嫣坐大而张嫣可以坐大的唯一途就是生下太子。所以这个太子是决不能出生的。
启三年。张嫣怀了。却被客氏用秘法让孩子流产了。
天启七年。天启帝重。在极力说服下。决定立弟弟朱由检为帝。但魏忠贤和客氏对个结果自然是不满意的。可。在他们俩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天启帝的儿子没有一个活下来。于是狸猫换太子的戏码自然而然就要上场了。
这样的戏码然需要一些人配合其中皇后张嫣的配合是最重要的。但在对张嫣进行威恫吓之后。换来的却是这样一个答复:听你们的。必死;不听。也必死。同样是死不听死后还以去见祖宗的在天之灵。
其后双方进行了烈的较力。最后张皇后胜:朱由检即位。魏忠贤和客氏完蛋。像张嫣的人。性子决坚韧。秦良玉自然更感兴趣也更有好感。所以与秦良玉处的比周皇后和几位嫔妃好的多。
在这个时候。秦良玉自然也想到了懿安皇后。而且。要说拿大主意。也只有安皇后。他人都不行。
人在某一方面的心过重。其他方面的就必定弱。崇祯一心想中兴朱家江山。尤其是每天都焦头烂额。所以崇祯对女色的兴趣相对而言是很淡的。
崇祯很重情谊。宠的始终是在作信王时就娶的三个后妃:周王后妃和袁妃。
不多一会儿。田妃袁妃就到了。一听说崇祯死了。自然又是天塌的陷好一阵忙乎。
成基命七十多岁了。体以前还行。但自从袁崇焕出事之后。身体明显不如以前了。今天西市口要把袁焕万剐凌迟。老头子更是既心痛。又焦虑。心痛自是因为袁崇焕不遭受这样的酷刑。焦虑是因为崇焕一旦被杀。后果不堪设想。
不管袁崇焕有千错万错。袁崇焕在辽的威望是毫无疑问的。
看一件事。不同的有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角度。这尤其是在政治上。根本就无所谓对错。只有事实。朝廷和京城的百姓认为袁崇焕有大罪。必须万剐凌迟。但辽军却不会这么看。无论如何。他们都决不会认为袁崇焕有罪。
处死袁崇焕本就非常不妥。再以这等酷刑处死袁崇焕。那就更不应该了。即便非处死袁崇焕。是不是该替辽军将士虑一下。委婉一点?
这简直太愚蠢了!
老朋友孙承宗确实是国之干才。藏锦绣。但孙承宗本就不善于亲自统军作战。他无法做到像袁崇焕那样。指挥军队如臂使指。现在朝廷不仅把袁崇焕定成死罪。更要把袁焕万剐凌迟。老朋友在辽东的处境就更加艰难了。今日之恶果今后必将逐一显露出来。
他之所以极力反对袁崇焕定罪。更以垂老多病之躯长跪午门。就是为此。但是……信炮响。成基命没有听到。就是听到也会忽略过去。以为听错了。但随后越来越大的喧腾声终于引老头子的注意。还没等出去看看怎么回事的人回来。“辽来救大帅。与他人无干”的呼喊声就清清楚楚传进了耳朵里。
意识到出什么事了。成基命也说清自己是个什么心情。但倒是精神了。萎靡之气似乎一下子全没了。
当老头子说要出去看时。被家里人死命的拉住了。说什么也不让出去。成基命后来一合计。也是。兵荒马乱的。谁认他。要是挨上一刀那就有点冤了。
声音不多一会儿就渐渐静了下来。成基命苦笑。城里城外。京城左近有不下二十万军队但都跟撮起来的米杆没什么两样。
成基命也知道句口号的威力。但这也忒快了点。
傍晚时分。管家来报。说是袁大人有请。成基命二话没说。立刻坐上大轿。随着来人去了
大轿忽悠忽悠。成命闭目沉思。到了这会儿。他已然认为这是件大好事。是整个国家由衰起弊的巨大转机。
整件事的关键是在崇焕身上。而他的使命就是说服袁崇焕。正确处理好这个局面。
经此一事。皇帝的威信必然受到巨大打击。而这就是明确限制君权的开始。使的限制君权成为可能。此。辽东的武将集团与关内的瓜葛不大。以辽东的武将集团为后盾。让袁崇焕执掌朝政。那推行新政要比张居正更容易。也更能深入。成基命越想越兴奋。这时。大轿落的。出来一看。原来是迎宾馆。
迎宾馆是招待外国使节的的方。